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室外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99096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室外单元及冷冻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送风机的室外单元等,上述送风机具有螺旋桨式风扇和喇叭口。
背景技术
存在使具有叶片(螺旋桨)的螺旋桨式风扇旋转而产生空气流动来进行送风(冷却、散热等)的送风机(风扇单元)。该具有螺旋桨式风扇的送风机被广泛使用在冷冻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室外机)、冰箱、换气扇、计算机等的冷却装置等领域。在该送风机中,例如具有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方向形成壁面的喇叭口。该喇叭口的开口部分多数是扩开的,以便顺利地进行空气的吹出(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2)。在先技术文 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3087876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319993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例如,在上述送风机中,只是单纯地将开口部分扩开,则成为噪音的声音增大,而且风扇效率减小。例如,在将上述送风机安装在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使用时,因螺旋桨式风扇的旋转而从室外单元产生的噪音会骚扰附近的居民。因此,要求室外单元的低噪音化。另一方面,近年来,为了防止地球环境温暖化,也要求空调装置的节能化。为了实现节能化,增加室外单元中的风量是有效的措施。但是,基本上,随着风量的增加,噪音也增加。另外,在空调装置等中,大多是不停止运转或运转时间很长,所以,送风机自身的低耗电化也很重要。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获得具有抑制噪音、抑制电力增加的送风机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等。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具有螺旋桨式风扇和喇叭口,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以沿重力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产生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气体的流动的多个叶片;上述喇叭口沿着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在叶片的外周端的外侧形成环形的壁面,用于对气体进行整流;该喇叭口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作为斜面的壁面,并且是作为条件满足下述关系的形状:斜面的吸入侧和吹出侧的终端之间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H和螺旋桨式风扇的风扇直径D,是H/D ^ 0.04的关系;连接斜面的两终端的直线与旋转轴所成的角度9是0〈0 <60°的关系;以及从吸入侧的开口部分到斜面的吸入侧终端部分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L、和旋转轴方向上的螺旋桨式风扇叶片的长度Lci,是L/L0 ^ 0.5的关系。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中,构成了形成如下喇叭口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该喇叭口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斜面,而且相对于螺旋桨式风扇以满足L/Ltl彡0.5、0〈0彡60°、H/D彡0.04的关系的形状形成。所以,不必增大风扇直径,就可以使得开放侧的静压与风量的关系接近波动区域的静压与风量的关系,例如,最大风量驱动时的动作点处的比声级(比騒音)、风扇效率与最小比声级、最大风扇效率的差减小,这样,可以减少风扇的输入,实现低噪音化。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送风机的概要的图。图2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Ks — Q特性的图。图3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n — Q特性的图。图4是表示P — Q特性及Ks — Q特性与直径的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P — Q特性及n — Q特性与直径的关系的图。图6是表示喇机口 2的尺寸参数之一例的图。图7是表示尺寸参数中的P — Q特性的图。图8是表示使L/L。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图9是表示风量Q2时的比声级Ks与L/U的值的关系的图。图10是表示使倾斜部角度0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

图11是表示风量Q2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与角度0的关系的图。图12是表示使H/D的值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图13是表示风量Q2时的静压P与H/D的值的关系的图。图14是表示风量Q2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与角度0的关系的图。图15是表示喇叭口 2的其它形状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倾斜部5a的其它形状例的图。图17是表示上吹式室外单元的构造的图。图18是表示横吹式室外单元的构造的图。图19是横吹式喇叭口的分解立体图。图20是表示喇叭口 2的形状与空气流动的关系的图。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喇叭口 2的形状和空气流动的图。图22是表示喇叭口 2和风扇保护件10的关系的图。图23是表示风扇输入、噪音与角度a的关系的图。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I的图。图25是表示没有肋6时的翼端涡旋的流动轨迹线的图。图26是表示有肋6时的翼端涡旋的流动轨迹线的图。图27是表示喇叭口 2的吸入开口部3的图。图28是表示P — Q特性与R/D值的关系的图。图29是表示风量Q2中的比声级Ks与R/D值的关系的图。图30是表示风量Q2中的风扇效率n与R/D值的关系的图。图3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5的冷冻空调装置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I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I的送风机的概要的图。在图1中,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和喇叭口 2的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例如安装在空调装置等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螺旋桨式风扇I是在通电的马达等(图未示)的驱动下多个叶片(螺旋桨叶片、翼)以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而产生空气(流体)流动的轴流式风扇。这里说明的螺旋桨式风扇I是前进翼形状的风扇,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另外,在室外单元中,将螺旋桨式风扇1(送风机)配置成,旋转轴大致沿着重力方向(铅垂方向,下面有时也称为送风机的高度方向)、朝着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吹出空气的上吹式送风机。喇叭口 2沿着螺旋桨式风扇I的周方向(旋转方向)覆盖着螺旋桨式风扇I (包围着螺旋桨式风扇I的周围),对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所产生的空气流动进行整流。因此,在螺旋桨式风扇I的周围,形成了圆管状的壁面。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喇叭口 2覆盖着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方向(高度方向)的大致50%。吸入开口部3是在喇叭口 2的上游侧(吸入侧)用于吸入空气而开口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的喇叭口 2中,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与吸入开口部3的终端部分之间的距离(开口部分的直径),比旋转轴与直管部4的面之间的距离(直管部4的直径)长(吸入开口部3终端具有扩开部)。从直管部4的吸入侧终端部分到吸入开口部3终端的内壁面(与螺旋桨式风扇I相向的面)是弯曲面(剖面形状是圆弧形)。弯曲面具有曲率半径R,把吸入开口部3的弯曲面部分 称为圆角部3a。直管部4是喇叭口 2的内壁面与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平行的部分。在送风机的高度方向上,直管部4的吹出侧终端部分的位置与螺旋桨式风扇I的吹出侧的叶片的位置大致相同,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吹出开口部5是在喇叭口 2的下游侧(吹出侧)用于吹出空气而开口的部分。吹出开口部5中也同样地,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与吹出开口部5的终端部分之间的距离(开口部分的直径),比旋转轴与直管部4的面之间的距离(直管部4的直径)长。并且,从直管部4的吹出侧终端(吹出开口部5吸入侧终端)到吹出开口部5吹出侧终端的内壁面是具有扩开部的斜面,剖面形状形成为锥状(喇叭状)。把该锥状的部分称为倾斜部5a。这里,本实施方式的喇叭口 2具有直管部4,但是,也可以用倾斜部5a和圆角部3a形成内壁面。图2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Ks — Q特性的图。图3是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单体的P — Q特性及n — Q特性的图。这里,P表示静压,Q表示风量,Ks表示比声级[dB],n表示风扇效率(静压效率)[%]。另外,比声级Ks及风扇效率n与静压P及风量Q是满足下式(1)、(2)的关系。式中,SPL表示距螺旋桨式风扇I预定距离位置的噪音[dB],T表示扭矩[Nm],Co表示角速度[rad/s]。另外,(I)式中的静压P1的单位是[mmAq],风量Q1的单位是[m3/min]。另一方面,(2)式中的静压P2的单位是[Pa],风量Q1的单位是[m3/s]。Ks=SPL-1Olog10 (P1 Q125)...(I)Ii=IOOXP2 Q2/T w...⑵下面,参照图2和图3,说明静压P、风量Q、比声级Ks、风扇效率n的关系。P —Q特性是表示设螺旋桨式风扇I的风扇转速为恒定时通风阻力即静压P与风量Q的关系的特性。这里,把低风量、高静压侧称为封闭侧,把高风量、低静压侧称为开放侧。通常,通风阻力越小,风越容易流动(静压P越低,风量Q越大);通风阻力越大,风越不容易流动(静压P越高,风量越少)。但是,风量Q与静压P之间并不总是具有这样的关系,也存在着静压P的变化相对于风量Q减小的区域。把该区域称为波动区域,任何螺旋桨式风扇I旋转时,在波动区域附近,都是比声级Ks最小而风扇效率n最大。图4是表示P — Q特性及Ks — Q特性与螺旋桨式风扇I的风扇直径(风扇旋转直径)的关系的图。图5是表示P — Q特性及n — Q特性与螺旋桨式风扇I的直径的关系的图。如图4和图5所示,将风扇直径加大时,波动区域向开放侧移动。另外,若加大风扇直径,则P — Q特性的斜度是在开放侧区域比波动区域的小;反之,若减小风扇直径,则P — Q特性的斜度是在开放侧区域比波动区域的大。下面,说明动作点。在具有螺旋桨式风扇I (送风机)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设预定风量Qtl时的螺旋桨式风扇I的风扇转速为凡。从风扇转速Ntl时的螺旋桨式风扇I的单体的P — Q特性,求出风量为Qtl时的静压Pci,把(Po、Qtl)作为动作点。在送风机中,动作点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时,动作点处的比声级Ks比最小比声级点中的比声级大;风扇效率n比最大风扇效率点中的风扇效率小。这时,如果加大风扇直径,则如前所述波动区域向开放侧移动,接近动作点,所以,动作点处的比声级Ks、风扇效率n接近最小比声级点中的比声级、最大风扇效率点中的风扇效率,可以抑制噪音、抑制风扇输入(电力供给)。但是,若加大风扇直径,则送风机的尺寸也变大。从而,安装送风机的机器尺寸也必须加大。因此,尺寸增加带来了成本提高、外观性降低、设置空间增大等问题。为此,在不能加大风扇直径而动作点却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的情况下,为了使动作点处的比声级Ks、风扇效率n接近最小比声级、最大风扇效率,使得P — Q特性的斜度在开放侧区域比波动区域中减小、加大开放侧的静压即可。这时,Ks — Q特性、n — Q特性的斜度也变小,与斜度大时相比,由于动作点处的比声级Ks、风扇效率n与最小比声级点的比声级、最大风扇效率点的风扇效率的背离减少,所以,可以抑制噪音、抑制风扇输入。另夕卜,在Ks — Q特性、n 一 Q特性的斜度小的情况下,例如即使变更送风机的风量设定等而导致动作点变化了时,也能够减小比声级Ks、风扇效率n的变化,所以,可以进行高效率的运转。这里,最小比声级、最大风扇效率主要受风扇直径的影响。风扇直径越大,最小比声级越小,最大风扇效率越大;风扇直径越小,最小比声级越大,最大风扇效率越小。另外,具有如下特点:风扇直径越大,P 一 Q特性的斜度越小;风扇直径越小,P 一 Q特性的斜度越大。例如,在具有螺旋桨式风扇I的空调装置中,有时将风量设定为多级变化。当不能加大风扇直径时,在Ks — Q特性、n — Q特性中,最大风量运转时的动作点与最小比声级点、最大风扇效率点背离,容易增加噪音和风扇输入。这是因为如上所述,不能将风扇直径充分加大时,波动区域位于封闭侧而最大风量运转时的动作点位于开放侧的缘故。图6是表示喇叭口 2的尺寸参数之一例的图。如图6所示,设螺旋桨式风扇I的直径(风扇直径)为D。设从吸入开口部3终端到直管部4的吹出侧终端部分的、喇叭口 2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喇叭口高度)为L,设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方向上的叶片的长度(风扇高度)为U。另外,设吹出开口部5中的倾斜部5a的、沿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方向的长度(高度,下面称为倾斜部高度)为H、设沿风扇直径D方向的长度(下面称为倾斜部长度)为W。将形成倾斜部5a的锥形形状的方向与螺旋桨式风扇I的旋转轴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度设为倾斜部角度0。图7是表示图6的尺寸参数中的P — Q特性的图。表示在图6所示的送风机的参数中D=700mm、L/LQ=0.1、H/D=0.01、0 =45°、风扇转速为Na时的P — Q特性。在图7中,风量Q1表示波动区域附近的风量,风量Q2表示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的动作点处的风量。下面说明具有如下结构的送风机,其中,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的动作点处的静压P增加,在P — Q特性中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的斜度变小。下面所述的开放侧是指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的动作点。图8是表示使L/U变化了时的P — Q特性的图。这里,设风扇高度Ltl为恒定,使喇叭口高度L变化,从而使L/U变化。如图8所示,在风量为Q1的波动区域附近,不管L/U的值如何,静压P都大致相同。另一方面,L/U值越大,则在较之风量Q1位于开放侧的风量Q2的动作点处,当L/L/0.5时,静压P增大,当L/U彡0.5时,静压P大致相同。图9是表示风 扇转速为Na、风量为Q2时的送风机中的比声级Ks [dB]与L/U值的关系的图。如图9所示,当L/L/0.5时,L/U的值越大,则能够实现开放侧的比声级Ks的降低。另一方面,当L/U彡0.5时,开放侧的比声级Ks基本不变。其原因是,当喇叭口高度L低时,在未被喇叭口 2覆盖的螺旋桨式风扇I的叶片中,容易产生翼端涡旋,进而产生由该翼端涡旋所导致的噪音。另一方面,当喇叭口高度L闻时,对于翼端润旋,流路狭窄,所以,翼端润旋所导致的噪首减小,但是,喇机口 2的风扇侧壁面上的静压变动增大。因此,当L/L/0.5时,喇叭口高度L越长,翼端涡旋所导致的噪音越低,而当L/U ^ 0.5时,两者的影响是相同程度,没有变化,所以,比声级Ks不变化。从上述可知,螺旋桨式风扇I和喇叭口 2的高度方向的关系优选是L/U彡0.5。下面,对在图6所示的参数中设IVLtl=0.5、W/D=0.15并使倾斜部角度0变化时的情况进行说明。这时,H=W/tan0。为了与W=O且风扇直径D大的情况区别,设倾斜部长度W为恒定。图10是表示设风扇转速为Na并使倾斜部角度0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在波动区域附近,不管倾斜部角度e如何,静压P为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当0 >60°时,倾斜部角度9越大,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的静压P越小,当0〈0 <60°时,开放侧的静压P为大致相同。图11是表示风扇转速为Na、风量为Q2时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与角度0的关系的图。在图1i中,在波动区域附近,不管角度0如何,风扇效率n、比声级Ks都大致相同。但是,当Q >60°时,0越大,风扇效率n越低,比声级&越大。另一方面,当0<0彡60°时,开放侧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的增加变化率小,而认为是大致相同(由于在45°与60°之间风扇效率H、比声级&稍微增加,所以,更优选的是0〈0 <45° )。0< 9彡60°时的开放侧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比0彡60°时改善的原因是,由于吹出开口部5的吹出风路的面积扩大,从而吹出的空气的速度降低,静压P上升。另外,由于吹出开口部5具有扩开部,所以,吹出风路起到扩散器的作用。此时,当0〈0 <60°,靠近倾斜部5a的空气被沿着倾斜部5a吹出,所以发挥扩散器的功能。
图12是表示设风扇转速为Na并使H/D值变化时的P — Q特性的图。图13是表示风扇转速为Na、风量为Q2时的静压P与H/D值的关系的图。这里,在图6所示的送风机的参数中,设 L/Lq=0.5,0=60。。从图12可知,在波动区域附近,不管H/D值如何,静压P都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比波动区域更靠开放侧,当H/D〈0.04时,H/D值越大,则静压P越大。另一方面,当H/D≥0.04时,开放侧的静压P为大致相同。另外,如图13所示,H/D值越大,则开放侧的静压P越大,但是,静压P相对于H/D值的增加比H/D〈0.04时小。图14是表示风扇转速为Na、风量为Q2时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与H/D的关系的图。在图14中,在波动区域附近,不管H/D的值如何,风扇效率n、比声级Ks都为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当H/D〈0.04时,H/D值越小,风扇效率n越低,比声级Ks越大。而当H/D ^ 0.04时,相对于H/D值的增加,开放侧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的改善效果相对地减小。H/D≥0.04时的开放侧的风扇效率和比声级比H/D〈0.04时改善的原因是,由于吹出风路的面积扩大,从而吹出空气的速度降低,静压P上升的缘故,而由于吹出开口部5具有扩开部,所以,吹出风路起到扩散器的作用。这时,由于H/D > 0.04,所以有效地发挥作为扩散器的功能。如果风扇直径D小,则如上所述波动区域向封闭侧移动,所以,必须确保风扇直径D具有预定的尺寸(例如在室外单元中,优选是600_以上)。因此,若想要加大H/D值,就要加大倾斜部高度H,这伴随着喇叭口 2下游侧的尺寸增加。如图14所示,例如H/D≥0.04时,即使H/D的值增加,开放侧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的改善效果也相对地减小。因此,如果H/D ^ 0.04,则在例如与热源单元的箱体的关系中,在喇叭口 2的尺寸容许范围内尚有余地的情况下,加大H/D的值。反之,在没有余地的情况下,只要至少确保H/D=0.04,就可以改善开放侧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在安装于室外单元的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中,如上所述,以满足H/D彡0.04、0〈 0 ≤60° a/U≥0.5的关系的设定条件(参数)的方式形成螺旋桨式风扇1、喇叭口 2。如上述各结果所示,如果按照各关系构成的设定条件来形成送风机,则可起到抑制噪音、电力(风扇输入)的增加的效果。这里,例如在各条件中对噪音、电力增加的抑制效果最高的是满足H/D≥0.04的情况。然后,依次是0〈 0≤60°、L/Lq ≥0.5的情况。因此,即使不满足全部的设定条件,只要满足一个设定条件或其组合,就可以取得本发明的效果。图15是表示喇叭口 2的其它形状的立体图。例如,这里存在如下情况,若喇叭口 2(尤其是吹出开口部5)的直径比室外单元箱体的宽度和进深部分的至少一方长,则喇叭口 2探出,与其它室外单元的喇叭口相互接触,从而不容易使多个室外单元靠近地配置。为此,为了使喇叭口 2的直径长度比室外单元箱体的宽度及进深部分缩短,也可以局部地变更其形状。例如,在图16的喇叭口 2中,使倾斜部角度0沿全周不是恒定值,使其局部不相同。这样,喇叭口 2不探出,并满足上述的设定条件。图16是表示倾斜部5a的其它形状例的图。例如,在图1等中,倾斜部5a形成为其剖面形状是直线。但是,由于制造、外观、尺寸限制等的原因,也有不能由直线形成的情形。这时,只要连接倾斜部5a两端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大致0〈0 <60°,就可以取得与倾斜部5a为直线时同样的效果。例如,可以做成为图16 (a)所示的凹形的大致圆弧形状、图16 (b)所示的凸形的大致圆弧形状等。图17是表示上吹式室外単元的构造的图。图17 (a)表示进行制冷剂和空气的热交換的室外侧热交換器在箱体内配置成コ字形的室外単元。图17 (b)表示室外侧热交換器配置成V字形、W字形的室外単元。如图17所示,在上吹式室外単元中,呈コ字形、V字形、W字形的多级弯曲配置。送风机朝着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吹方向)吹出空气。图18是表示横吹式室外単元的构造的图。如图18所示,横吹式室外単元的送风机朝着与重力方向垂直的方向吹出空气。在横吹式室外单兀中,室外侧热交換器配置成L字形。这里,若将图17 (a)所示的上吹式的コ字形配置的热交換器与横吹式的L字形配置的热交換器进行比较,则コ字形配置的热交换器用3面吸入空气,L字形配置的热交換器用2面吸入空气。因此,コ字形配置比L字形配置容易确保热交換器的安装容积。另外,在图17 (b)所示的上吹式的多级弯曲配置时,对每I台螺旋桨式风扇(送风机)1,呈V字形配置热交換器。这时,与L字形配置时相同,是用2面吸入空气。另外,2个热交換器是相同长度。另ー方面,在横吹式室外単元那样的L字形配置时,ー个吸入面的热交換器长度短。因此,上吹式室外単元中的V字形配置比L字形配置容易确保热交換器的安装容积。因此,热交換器的前面面积增大,通过热交換器的前面速度降低,所以,热交換器的通风阻カ减小,整个室外単元的通风阻カ也可减小。下面,用损失系数I说明作为表示动作点是在封闭侧还是在开放侧的指标。设动作点的静压为P、风量为Q时,损失系数I用l=P/Q2表示。这里,I越小,动作点在开放侦1J, I越大,动作点在封闭侧。

因此,如上所述,通常,上吹式室外単元与横吹式室外単元相比,热交換器的通风阻力小,所以,损失系数I小,动作点位于开放侧。为了使动作点靠近波动区域,上吹式需要的风扇直径D比横吹式大。当室外単元尺寸的设计受设置面积等限制而不能加大风扇直径D时,动作点较之波动区域位于开放侧,比声级Ks増大,风扇效率n降低。由此可见,不加大风扇直径D而使动作点靠近波动区域的本发明的结构,与横吹式室外単元相比,是上吹式室外单元更加需要的,更能发挥其效果。下面,说明上吹式用的喇叭口和横吹式用的喇叭ロ的不同点。对于上吹式用的喇叭ロ,例如图15那样形状的喇叭ロ 2可以用树脂一体成形,可以不按照图1的IVLtl而一体成形。图19是横吹式的喇叭ロ的分解立体图。在横吹式室外单元中,通常是将图19所示的喇叭ロ金属板10 —体成形来制作喇叭ロ的。这时,不能加长喇叭ロ 2的L/U(例如L/Ltl=I),为了加长而需要别的部件。因此,把具有本发明结构的喇叭ロ形状用于横吹式室外単元比用于上吹式室外单元难,所以,对于横吹式室外单元来说,并不实用。如上所述,根据实施方式I的送风机,把L/L。彡0.5、0〈 0彡60°、H/D彡0.04作为设定条件来构成室外単元的送风机,所以,不必加大风扇直径D,就可以使得开放侧的静压P与风量Q的关系接近波动区域的静压P与风量Q的关系,可以改善风扇效率n、比声级Ks。因此,可以减少风扇输入及抑制噪音。
实施方式2图20是表示喇叭ロ 2的形状和空气流动的关系的图。在图20中,用流线表示空气的流动。在喇叭口下游侧从吹出开ロ部5吹出的空气,越靠近倾斜部5a的壁面,则越沿着倾斜部5a朝斜方向流。这时,例如在楼房屋顶设置了多台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时,受到相邻室外単元的螺旋桨式风扇I的吸引力、外界风的影响等,有可能产生朝斜方向吹出的风被相邻室外単元吸入的短循环。例如,在箱体内具有起冷凝器作用的室外侧热交換器的室外単元,在吸入了从该室外单元吹出的高温的空气的室外单元中,制冷剂与空气的温度差縮小,热交换效率降低,存在着COP降低的可能性。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喇叭ロ 2的形状和空气的流动的图。图2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喇叭ロ 2的吹出开ロ部5的下游侧出ロ部分(终端部分)是直管部5b。这里,在倾斜部5a,满足实施方式I中的设定条件(參数)。另外,在喇叭ロ 2的下游侧,外周部分的空气沿着倾斜部5a、直管部5b流动,朝上方(与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吹出,所以,可以抑制流向相邻室外単元的短循环。

另外,为了使异物不进入吹出开ロ部5、保护螺旋桨式风扇I等,有时设置覆盖吹出开ロ部5的格子状的风扇保护件。这时,通过把喇叭口下游侧的終端部分做成直管部5b,可以容易地固定风扇保护件。这样,根据具有实施方式2的送风机的室外単元,由于在吹出开ロ部5的下游侧出ロ(終端部分)形成直管部5b,所以,能够向不给相邻室外单元带来影响的上方送出空气,从而可以抑制短循环。另外,可以容易地固定格子状的风扇保护件。实施方式3图22是表示送风机的喇叭ロ 2和设置于送风机的风扇保护件10的关系的图。在图22中,风扇保护件10用格子状的网眼覆盖吹出开ロ部5,保护螺旋桨式风扇1、室外単元箱体内的机器等。这里,格子在高度方向也有长度。因此,由于角度,吹出的空气碰撞到侧面。这里,风扇保护件10的格子和风扇旋转轴所成的夹角是a。图23是表示例如从室外单元吹出预定风量时的风扇输入、噪音与角度a的关系的图。如图23所不,a =0°时,风扇输入和噪首都是最小。这是因为a =0°时,风扇保护件10的格子的通风阻カ最小。由此可见,风扇保护件10的格子与风扇旋转轴所成的夹角尽可能接近0即可。如上所述,根据具有实施方式3的送风机的室外単元,通过将风扇保护件10的格子与风扇旋转轴所成的夹角设为0,可以使空气阻カ最小,所以,从室外単元吹出预定风量时的风扇输入、噪音变得最小,可得到运转效率高、节能的室外単元。实施方式4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螺旋桨式风扇I的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螺旋桨式风扇I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式风扇I具有从螺旋桨式风扇I的负压面外周端朝向轴方向上游侧的肋6。在此,表I表示螺旋桨式风扇I具有肋6的送风机和没有肋6的送风机在预定风量时的风扇输入、噪音的值。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具有螺旋桨式风扇和喇叭口, 上述螺旋桨式风扇以沿重力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具有产生与上述重力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气体的流动的多个叶片; 上述喇叭口,沿着该螺旋桨式风扇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在上述叶片的外周端的外侧形成环形的壁面,用于对上述气体进行整流; 在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动作点位于比波动区域更靠开放侧的情况下,该喇叭口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作为斜面的壁面,并且是作为条件满足下述关系的形状: 上述斜面的吸入侧和吹出侧的终端之间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H和上述螺旋桨式风扇的风扇直径D,是Η/D≥0.04的关系; 连接上述斜面的两终端的直线与上述旋转轴所成的角度Θ是0〈θ <60°的关系;以及 从吸入侧的开口部分到上述斜面的吸入侧终端部分的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L、和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叶片的长度Ltl,是L/U ^ 0.5的关系。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喇叭口,在上述吹出侧的开口部分,具有从上述斜面的吹出侧终端部分朝上述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壁面。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风扇保护件,该风扇保护件具有覆盖上述吹出侧的开口部分的格子; 上述旋转轴方向上的格子的朝向与上述旋转轴平行。
4.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上述螺旋桨式风扇具有与上述旋转轴大致平行地从各叶片外周端整体或除了外周端的两端部分延伸到上述吸入侧的肋。
5.按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按照室外单元的箱体的尺寸规定的范围,使上述喇叭口的上述吹出侧的开口部分的一部分变形。
6.按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单元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上述喇叭口具有形成在吸入侧的开口部分处的弯曲面,上述弯曲面中的曲率半径沿整周累计的值在安装或设置的条件范围内是最大。
7.一种室外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进行制冷剂与空气的热交换的室外热交换器以及用于使上述空气通过该室外侧热交换器的送风机,上述送风机是权利要求I 6中任一项记载的送风机。
8.一种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将负荷单元和权利要求7记载的室外单元用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上述负荷单元具有将热交换对象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多个负荷侧热交换器、以及调节流入该负荷侧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流量调节机构。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具有能抑制噪音、电力增加的送风机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室外单元等。送风机具有以沿铅垂方向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螺旋桨式风扇(1)和喇叭口(2)。喇叭口(2)沿着螺旋桨式风扇(1)的叶片的旋转方向,在叶片的外周端的外侧形成壁面,用于对气体整流。喇叭口(2)具有吹出侧的风路扩大地形成的作为斜面的壁面,并是作为条件满足下述关系的形状斜面的吸入侧及吹出侧的终端间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H和螺旋桨式风扇(1)的风扇直径D是H/D≥0.04的关系;连接斜面的两终端的直线与旋转轴的角度θ是0<θ≤60°的关系;从吸入侧的开口部分到斜面的吸入侧终端部分的旋转轴方向上的长度L和旋转轴方向的螺旋桨式风扇(1)的叶片的长度L0,是L/L0≥0.5的关系。
文档编号F24F1/38GK103097821SQ20108006908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4日
发明者冈泽宏树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