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路型均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06776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闭路型均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特别是指一种设置观测保养接口,致温器中的热交换流体作闭路型流动循环的闭路型均温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以自然蓄温体的温能借热交换流体为载体对外部温差体输送温能的闭路型均温装置,通常为呈封闭状管路结构的被动运作,而未设置观测保养接口,或进一步设置主动型辅助装置以协同运作为其缺失。
发明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观测保养接口,致温器中的热交换流体作闭路型流动循环闭路型均温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该闭路型均温装置为以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体泵的泵送,以使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流经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流回致温器101作闭路型流动循环,并借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对拟接受释温的固态或液态或气态温差体103,或由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空间所构成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其主要特征为具有以下(I) (7),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I)释温器201位置较高的流体进出口 2011与管道结构401连接的封闭流路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供作为注入或抽出热交换流体104及观测或保养的接口 ;(2)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
(3)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 ; (4)设置辅助流体泵107 ;(5)设置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 ;(6)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 ;(7)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 ;其中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 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在闭路型均温装置内部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具蓄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0006]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致温器101 :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共构的流路结构;或由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呈共构的导管结构所构成,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中;致温器101的流路两端具有流体进出口 1011、1012供分别联结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的一端,以通往释温器201而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致温器101内部的流路以水平为准为呈倾斜,其位置较低侧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流入相对较低温热交换流体104,其较高侧的流体进出口 1012供流出相对较高温热交换流体104,以配合热交换流体104产生热升冷降作用;一释温器201 :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为具有流体流路结构所构成;或直接由管道结构所构成,释温器201的外表为供接触温差体103,而由通过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温能,供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及流体进出口 2012的高度差,为有利于或至少无碍于来自致热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借流体热升冷降的效应于本实用新型闭路型均温装置中作闭路型流动循环;—管道结构3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管道结构3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I)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管道结构3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 3011,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相通;管道结构3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呈共构的流体进出口 3012,供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 2012,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 ;—管道结构4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管道结构4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1)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 (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管道结构4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 4012,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2相通;管道结构4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 4011,供连接于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 2011,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 ;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应用于对固态或气态、或液态的释温标的释能,如路面、建筑物的屋顶、墙壁、地板或温室内部空气、或房舍内部空气或池中的水、或拟加温或拟抗寒防冻的设施或结构体。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中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使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具有借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作用作循环流动外,进一步可借主动操作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同的正向泵动流体,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反的反向泵动,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 ;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在由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在由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 ;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 ;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 ;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 ;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以增加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所传导的温能,其中—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由来自电源线116的电能所驱动,包括由电能转热能的电热装置所构成;或由将电能转热能或将电能转冷能的温度调节装置所构成;或由将电能转热能或转致冷的半导体芯片所构成,供设置于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之中,位于能产生协助热交换流体104作热升冷降流动的动能,且相对较无碍热交换流体104流动的位置,其设置方式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1)固定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中(2)随机由作业孔111置入或经开启上盖112而置入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中(3)设置于密闭塞110的底部以耦合于循环流路(4)围绕或局部设置于由导热材料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外部,以间接对循环流路内部的热交换流体104加温或致冷。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供设置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两者或其中之一,以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两者或其中之一,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借人工读取或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或借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其构成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其中-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流体泵107作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的操控;—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0047]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供设置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两者或其中之一,以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两者或其中之一,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借人工读取或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或借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其构成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作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其中-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该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供设置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两者或其中之一,以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两者或其中之一,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借人工读取或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或借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其构成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以及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其中-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流体泵107作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的操控,以及对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作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该闭路型均温装置,为由致温器101及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其中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为全部露出作为致温面或释温面,或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两者或其中之一部分方向为包覆隔热体109的隔热面;而由呈一路的单流路或一路以上的多流路构成的释温器201与一路或一路以上的致温器1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3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401呈相同流路截面积,或不同流路截面积串设而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或进一步由多组个别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呈并列共构组成;一闭路型均温装置,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温能传导面为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或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包覆隔热体109的方式含以下方式之一 (I)不包覆隔热体109 ; (2)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 ; (3)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侧边也呈全包覆隔热体109 ; (4)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部份侧边包覆隔热体109 ;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1)内部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或半分隔流路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4)内部具有呈半分隔或分隔流路结构1007。该闭路型均温装置,为由断面为长方管形或近似长方管形结构,包括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为呈平面或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或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I)呈中空流路(2)其内部具有呈交叉式半分隔流路结构
(3)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5)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6)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7)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8)前述(I) (7)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该闭路型均温装置,为呈圆形管路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1)呈单管路结构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2)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3)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4)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5)呈单管路设置(6)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7)圆管内部呈中空结构(8)圆管内部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度的导温翼片1120结构(9)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的翼片结构(10)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等分角的翼片结构(11)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等分角的翼片结构(12)前述(I) (11)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该闭路型均温装置,为呈W形管路结构1004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向外弯折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内部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5)前述(I) (4)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应用结构的几何形状,及设置于自然温能体及对外释温的方式,含以下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之一,包括[0061](I)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水中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2)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贴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3)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半埋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4)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埋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5)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埋入于岸边中,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地层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6)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露出于上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7)致温器101为呈倾斜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呈水平延伸,供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8)致温器101为呈垂直,供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致温器101与释温器201借呈垂直的管道结构401相通,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并经底部转折处设有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L型管道结构301的向上流体进出口 3011,再通往致温器101底部的流体进出口 1011,再由致温器101上端的流体进出口 1012通往管道结构401的流体进出口 4012,再经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9)致温器101为呈垂直,供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致温器101与释温器201借呈垂直的管道结构401相通,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并借呈倾斜的管道结构301向下延伸经设置于致温器101底部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流体进出口3011,再通往致温器101底部的流体进出口 1011,再由致温器101上端的流体进出口 1012,通往管道结构401的流体进出口 4012,再经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本实用新型借在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自然蓄温体100中,设置闭路型均温装置,以借自然蓄温体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体泵的泵送,以使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流经管道结构301及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流回致温器101作闭路型流动循环,并借释温器201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对拟接受释温的固态或液态或气态温差体103,或由建筑物内部空间或外部空间所构成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其主要特征为具有以下(I)
(7),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I)释温器201位置较高的流体进出口 2011与管道结构401连接的封闭流路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供作为注入或抽出热交换流体104及观测或保养的接口 ;(2)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3)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 ; (4)设置辅助流体泵107 ;(5)设置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 ; (6)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 ;(7)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路型均温装置,其构成封闭型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实施例设有辅助流体泵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实施例,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以及于其上侧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实施例,设有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以及作业孔111、密闭塞11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实施例,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实施例,设有辅助流体泵及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1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8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2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设置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0079]图9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3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10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4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设置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11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5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12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6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设置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以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及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示意图。图1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7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1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2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2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2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呈中空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2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2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0095]图2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热体109,为包覆于图22-图25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对面背部及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图2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热体109,为包覆于图22-图25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对面背部的断面图例。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热体109,为包覆于图22-图25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对面背部及部份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图2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进一步为制成沿流体流向的横断面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断面图例。图3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中空结构的断面图例。图3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度的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断面图例。图3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的翼片式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3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等分角的翼片式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3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等分角的翼片式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3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3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3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3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3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为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4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单管路结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0114]图4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的单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4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4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各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4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5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5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各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5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5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5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5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5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5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5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5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W形管路结构1004结构,其外部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作为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W形管路结构1004结构断面图例。图6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2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3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呈中空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7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7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72所示为隔热体109包覆于图68 图71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底部及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图73所示为隔热体109包覆于图68 图71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的对面背部的断面图例。图74所示为隔热体109包覆于图68 图71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的对面背部,及部份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图7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进一步为制成沿流体流向的横断面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断面图例。图7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中空结构的断面图例。图7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路等分角度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7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路等分角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0149]图7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路等分角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8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路等分角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8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8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8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8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8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为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8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8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8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8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9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9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份外露,另外部份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9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的单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9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9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各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9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9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9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各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9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0169]图9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0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0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0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10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10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10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106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一。图107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二。图108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三。图109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四。图110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五。图11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六。图11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七。图11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八。图114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九。附图标记说明100:自然蓄温体101 :致温器103:温差体104:热交换流体107:辅助流体泵108: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9:隔热体110:密闭塞111 :作业孔112:上盖113:铰链114:密封圈115 :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6、118:电源线120 :传输信号线[0201]1000 :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1 :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4 ff形管路结构1005 :长方形管路结构1006:圆形管路结构1007 :分隔流路结构1120:导温翼片1011、1012、2011、2012、3011、3012、4011、4012 :流体进出口ECU200 电能控制装置TS201 :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2 :环境温度检测装置201 :释温器301、401 :管道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传统以自然蓄温体的温能借热交换流体为载体对外部温差体输送温能的闭路型均温装置,通常为呈封闭状管路结构的被动运作,而未设置观测保养接口,或进一步设置主动型辅助装置以协同运作为其缺失;本实用新型为以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体泵的泵送,以使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流经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流回致温器101作闭路型流动循环,并借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对拟接受释温的固态或液态或气态温差体103,或由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空间所构成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其主要特征为具有以下(I) (7),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I)释温器201位置较高的流体进出口 2011与管道结构401连接的封闭流路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供作为注入或抽出热交换流体104及观测或保养的接口 ;(2)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之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3)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 ; (4)设置辅助流体泵107 ;
(5)设置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 ;(6)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 ;(7)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兹依附图实施例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其作用、目的详细说明如下图1为本实用新型闭路型均温装置,其构成封闭型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中所示,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 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在闭路型均温装置内部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具蓄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一致温器101 :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共构的流路结构;或由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呈共构的导管结构所构成,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中;致温器101的流路两端具有流体进出口 1011、1012供分别联结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的一端,以通往释温器201而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致温器101内部的流路以水平为准为呈倾斜,其位置较低侧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流入相对较低温热交换流体104,其较高侧的流体进出口 1012供流出相对较高温热交换流体104,以配合热交换流体104产生热升冷降作用;一释温器201 :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为具有流体流路结构所构成;或直接由管道结构所构成,释温器201的外表为供接触温差体103,而由通过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温能,供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及流体进出口 2012的高度差,为有利于或至少无碍于来自致热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借流体热升冷降的效应于本实用新型闭路型均温装置中作闭路型流动循环;—管道结构3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管道结构3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I)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管道结构3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 3011,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相通;管道结构3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呈共构的流体进出口 3012,供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 2012,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 ;—管道结构4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管道结构4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1)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 (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管道结构4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 4012,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2相通;管道结构4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 4011,供连接于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 2011,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 ;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应用于对固态或气态、或液态的释温标的释能,如路面、建筑物的屋顶、墙壁、地板或温室内部空气、或房舍内部空气或池中的水、或拟加温或拟抗寒防冻的设施或结构体;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中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使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具有借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作用作循环流动外,进一步可借主动操作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同的正向泵动流体,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反的反向泵动,兹说明如下图2为图1实施例设有辅助流体泵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中所示,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 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经闭路型均温装置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由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特定功能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 ;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兹说明如下图3为图1实施例,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以及于其上侧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中所示,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 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经闭路型均温装置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由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特定功能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在由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兹说明如下图4为图1实施例,设有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以及作业孔111、密闭塞110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中所示,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 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经闭路型均温装置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由蓄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特定功能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在由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 ;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兹说明如下图5为图1实施例,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5中所示,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 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经闭路型均温装置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由蓄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特定功能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兹说明如下图6为图1实施例,设有辅助流体泵及于封闭型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中所示,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 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 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经闭路型均温装置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由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特定功能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 ;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前述图1 图6所示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实施例中,进一步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以增加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所传导的温能,其中—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由来自电源线116的电能所驱动,包括由电能转热能的电热装置所构成;或由将电能转热能或将电能转冷能的温度调节装置所构成;或由将电能转热能或转致冷的半导体芯片所构成,供设置于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之中,位于能产生协助热交换流体104作热升冷降流动的动能,且相对较无碍热交换流体104流动的位置,其设置方式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1)固定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中(2)随机由作业孔111置入或经开启上盖112而置入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中(3)设置于密闭塞110的底部以耦合于循环流路(4)围绕或局部设置于由导热材料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外部,以间接对循环流路内部的热交换流体104加温或致冷;图7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1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8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2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设置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9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3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10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4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设置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11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5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图12中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图6实施例于致温器1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流路段的内部设置辅助流体泵107,及于内部或外部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侧视结构断面图例。前述图2、4、6、7 12所示实施例,进一步可供设置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两者或其中之一,以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两者或其中之一,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借人工读取或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或借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图1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3中所示,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其中-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流体泵107作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的操控;—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以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4中所示,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作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其中-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者的操控;—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及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实施例示意图;如图15中所示,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以及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其中-电能控制装置E⑶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流体泵107作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的操控,以及对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作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为由致温器101及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其中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为全部露出作为致温面或释温面,或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两者或其中之一部分方向为包覆隔热体109的隔热面;而由呈一路的单流路或一路以上的多流路构成的释温器201与一路或一路以上的致温器1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3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401呈相同流路截面积,或不同流路截面积串设而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或进一步由多组个别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呈并列共构组成;兹以各种可选用的流路结构例说明其中呈一路的单流路结构可选用结构如下(一)为呈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断面为长方管形或近似长方管形结构,包括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I)呈中空流路(2)其内部具有呈交叉式半分隔流路结构
(3)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图1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7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此项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共构构成。图16-图17所述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由非导热材料所构成,而可依需要选择仍设置包覆隔热体或不设置包覆隔热体。(二)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I)呈单管路结构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2)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3)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4)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5)前述(I) (4)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1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1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2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2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18-图21所述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包括由非导热热材料所构成,而可依需要选择仍设置包覆隔热体或不设置包覆隔热体。(三)为呈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温能传导面为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或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包覆隔热体109的方式含以下方式之一 (I)不包覆隔热体109 ; (2)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 ; (3)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侧边也呈全包覆隔热体109 ; (4)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部分侧边包覆隔热体109 ;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1)内部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图2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呈中空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2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2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2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此项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共构构成。上述图22-25实施例中,于包覆隔热体109时,其隔热体109的包覆位置,包括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作为温能传导面以外的三面,以及进一步可供将隔热体109包覆于温能传导面的对面背部,或同时包覆于温能传导面的对面背部及两侧外边的部分,借以使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面的部分作为温能传导面;图2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热体109,为包覆于图22-图25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对面背部及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图2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热体109,为包覆于图22-图25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对面背部的断面图例。如图27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中,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进一步为由隔热体109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供作为温能传导面的对面背部,借以使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面作为温能传导面。图2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隔热体109,为包覆于图22-图25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对面背部及部分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如图28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中,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进一步为以隔热体109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供作为温能传导面的对面背部,及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部分外边,借以使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面的部分外边也作为温能传导面。前述图22-28所述的实施例中,其作为温能传导功能的致温面或释温面除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的结构外,也可进一步为制成沿流体流向的横断面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以增加管内流体与外部的温能传导效果;图2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进一步为制成沿流体流向的横断面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断面图例;如图29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中,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段为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所构成。(四)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所构成,包括(I)圆管内部呈中空结构(2)圆管内部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度的导温翼片1120结构(3)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的翼片结构(4)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等分角的翼片结构(5)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等分角的翼片结构(6)前述(I) (5)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3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中空结构的断面图例。图3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度的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断面图例。图3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的翼片式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3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等分角的翼片式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3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等分角的翼片式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五)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2)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3)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4)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5)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6)前述(I) (5)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3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3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3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3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3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为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六)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管体表面一部分供作为传输温能的致温面或释温面,另外部分管体表面供包覆隔热体109,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呈单管路设置(2)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3)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4)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5)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6)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7)前述(I) (6)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4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单管路结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4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七)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温能传导面供应用于释温器201释温面,或供应用于致温器101的致温面,并进一步于其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呈单管路设置(2)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3)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4)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5)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6)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7)前述(I) (6)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4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的单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4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4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各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4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5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5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各管路(A)为呈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温能传导面供应用于释温器201释温面,或供应用于致温器101的致温面,并进一步于其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其内部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内部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5)前述(I) (4)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5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5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5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5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此项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共构构成。(九)为呈W形管路结构1004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向外弯折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内部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5)前述(I) (4)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5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5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5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5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W形管路结构1004结构,其外部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作为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W形管路结构1004结构断面图例。此项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W形管路结构1004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W形管路结构1004共构构成。上述图16-59所示的各种管路结构实施例,仅为应用于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其释温器201进一步包括由两路或两路以上流路所构成,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为全部露出作为致温面或释温面,或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两者或其中之一部分方向为包覆隔热体109的隔热面;而由呈两路或两路以上流路的释温器201与一路或一路以上的致温器1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3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401呈相同流路截面积,或不同流路截面积串设而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或进一步由多组个别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呈并列共构组成;兹以各种可选用的流路结构例说明如下(一)为呈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断面为长方管形或近似长方管形结构,包括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I)呈中空流路(2)其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
(3)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图6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2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3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此项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共构构成。图60-图63所述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由非导热材料所构成,而可依需要选择仍设置包覆隔热体或不设置包覆隔热体。(二)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I)呈单管路结构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2)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3)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4)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图6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而内部呈中空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其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而构成多路流路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64-图67所述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包括由非导热热材料所构成,而可依需要选择仍设置包覆隔热体或不设置包覆隔热体。(三)为呈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温能传导面为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或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包覆隔热体109的方式含以下方式之一 (I)不包覆隔热体109 (2)于温能传导面相反面的外部包覆隔热体109,侧边也呈全包覆隔热体109(3)于温能传导面相反面的外部包覆隔热体109(4)于温能传导面相反面的外部包覆隔热体109,部分侧边包覆隔热体109 ;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1)呈中空流路(2)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图6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呈中空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6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7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7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其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此项外部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其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共构构成。上述图68-71实施例中,于包覆隔热体109时,其隔热体109的包覆位置,包括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作为温能传导面以外的三面,以及进一步可供将隔热体109包覆于温能传导面的对面背部,或同时包覆于温能传导面的对面背部及两侧外边的部分,借以使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面的部分作为温能传导面;图72所示为隔热体109包覆于图68 图71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底部及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如图72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中,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进一步为由隔热体109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供作为温能传导面的相反面外部,及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外边。[0389]图73所示为隔热体109包覆于图68 图71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的对面背部的断面图例。如图73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中,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进一步为由隔热体109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供作为温能传导面的相反面外部,借以使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面作为温能传导面。图74所示为隔热体109包覆于图68 图71所示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的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的对面背部,及部分两侧边的断面图例。如图74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中,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进一步为以隔热体109包覆于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供作为温能传导面的相反面外部,及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部分外边,借以使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两侧面的部分外边也作为温能传导面。前述图68-74所述的实施例中,其作为温能传导功能的致温面或释温面除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的结构外,也可进一步为制成沿流体流向的横断面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以增加管内流体与外部的温能传导效果;图7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进一步为制成沿流体流向的横断面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断面图例。如图75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中,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段为呈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结构所构成。(四)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所构成,包括(I)圆形管内部呈中空结构(2)圆形管内部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度的翼片结构(3)圆形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的翼片结构(4)圆形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等分角的翼片结构(5)圆形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等分角的翼片结构;图7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中空结构的断面图例。图7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度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7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7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等分角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图8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管路为呈圆形或近似形状,其内部为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等分角的翼片构成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断面图例。(五)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2)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3)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4)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5)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6)前述(I) (5)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0403]图8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8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8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8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8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为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六)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管体表面一部分供作为传输温能的致温面或释温面,另外部分管体表面包覆隔热体109,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呈单管路结构而局部管体表面包覆隔热体109 (2)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局部管体表面包覆隔热体109 (3)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而局部管体表面包覆隔热体109 (4)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而局部管体表面包覆隔热体109 (5)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局部管体表面包覆隔热体109 (6)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而局部管体表面包覆隔热体109 (7)前述(I) (6)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8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8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8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8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9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图9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各管路表面部分外露,另外部分包覆隔热体109的断面图例。(七)为呈圆形管路结构1006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温能传导面供应用于释温器201释温面,或供应用于致温器101的致温面,并进一步于其外部设置一片货一片以上导温翼片1120,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呈单管路结构(2)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3)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4)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5)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6)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7)前述(I) (6)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9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的单管路结构断面图例。[0417]图9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9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而各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9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相邻并列的多管路结构断面图例。图96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供构成本实用新型封闭型循环流路中的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图97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并于其温能传导面的外部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由多管路呈线形分离设置而各管路之间具连结结构的圆形管路结构1006断面图例。(A)为呈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温能传导面供应用于释温器201释温面,或供应用于致温器101的致温面,并进一步于其外部一边或一边以上设置一片或一片以上导温翼片1120,其内部而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内部为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
(3)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5)前述(I)
(4)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98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99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00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图101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断面图例。此项温能传导面外部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长方形管路结构1005共构构成。(九)为呈W形管路结构1004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向外弯折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内部为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5)前述(I) (4)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图102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呈中空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103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呈交错式半分隔流路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104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图105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1001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W形管路结构1004断面图例。此项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供构成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的W形管路结构1004,包括为一体结构所构成,或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W形管路结构1004共构构成。上述图60-105所示的各种管路结构实施例,仅为应用于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举例,并非用于限制。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应用结构的几何形状,及设置于自然温能体及对外释温的方式例如下图106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之一;如图106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水中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07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二。如图107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贴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08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三。如图108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半埋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09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四。如图109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埋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10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五。如图110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埋入于岸边中,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地层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11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六。如图111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露出于上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12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七。如图112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呈倾斜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呈水平延伸,供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1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八。如图113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呈垂直,供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致温器101与释温器201借呈垂直的管道结构401相通,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并经底部转折处设有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L型管道结构301的向上流体进出口 3011,再通往致温器101底部的流体进出口 1011,再由致温器101上端的流体进出口 1012通往管道结构401的流体进出口 4012,再经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图114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例之九。如图114中所示,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致温器101为呈垂直,供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致温器101与释温器201借呈垂直的管道结构401相通,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并借呈倾斜的管道结构301向下延伸经设置于致温器101底部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流体进出口 3011,再通往致温器101底部的流体进出口 1011,再由致温器101上端的流体进出口 1012,通往管道结构401的流体进出口 4012,再经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上述关于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仅为范例,应用本案创新揭示基础下可依环境条件而作匹配。
权利要求1.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为以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对流经设置于闭路型均温装置底部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传输温能,并借均温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作用或借辅助流体泵的泵送,以使致温器(101)中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流经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流回致温器(101)作闭路型流动循环,并借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对拟接受释温的固态或液态或气态温差体(103),或由建筑物内部或外部空间所构成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其主要特征为具有以下(1) (7),其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I)释温器(201)位置较高的流体进出口(2011)与管道结构(401)连接的封闭流路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 10),供作为注入或抽出热交换流体(104)及观测或保养的接口 ;(2)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3)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 ; (4)设置辅助流体泵(107);(5)设置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 ; (6)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 ;(7)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其中:致温器(101)为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自然蓄温体(100)为由具有较大安定蓄温容量的地层、地表、池塘、湖泊、河川、沙漠、冰山、海洋等固态或液态蓄温体所构成; 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1011)供经管道结构(3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致温器(101)的另一流体进出口(1012),经管道结构(401)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而构成闭路型循环流路,供将流经致温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经管道结构(301、401)及释温器(2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而由释温器(201)对周围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释出温能;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借热交换流体(104)在闭路型均温装置内部作闭路式流动循环,将自然蓄温体(100)的温能与接受均温的温差体(103)的温能两者作均温传导;热交换流体(104)含具蓄热及热传特性的气态或液态流体所构成;温差体(103)为由气体或固体或液体所构成的空间或结构,供在系统运作中接受流经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所释放温能; 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 一致温器(101):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呈共构的流路结构;或由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呈共构的导管结构所构成,供设置于自然蓄温体(100)中;致温器(101)的流路两端具有流体进出口(1011、1012)供分别联结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的一端,以通往释温器(201)而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致温器(101)内部的流路以水平为准为呈倾斜,其位置较低侧的流体进出口(1011)供流入相对较低温热交换流体(104),其较高侧的流体进出口(1012)供流出相对较高温热交换流体(104),以配合热交换流体(104)产生热升冷降作用; 一释温器(201):为由良好热传材料所构成,为具有流体流路结构所构成;或直接由管道结构所构成,释温器(201)的外表为供接触温差体(103),而由通过释温器(201)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温能,供对温差体(103)作全方位或设定方向的释温运作,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及流体进出口(2012)的高度差,为有利于或至少无碍于来自致热器(101)的热交换流体(104),借流体热升冷降的效应于本实用新型闭路型均温装置中作闭路型流动循环; 一管道结构(3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管道结构(3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1)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 (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管道结构(3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3011),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1011)相通;管道结构(3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呈共构的流体进出口(3012),供通往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2),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 一管道结构(401):为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流体管道结构,为呈圆形或其它几何形状的管道结构,管道结构(401)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方式所构成:(1)由具良好热传导特性的材料所构成;(2)由 具良好热传导特性材料所构成,而在其全部或部分管路段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3)由具有良好隔热性质材料的管状结构物或建筑结构体所构成;管道结构(401)的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4012),供与具有一路或一路以上流路的致温器(101)的流体进出口(1012)相通;管道结构(401)另一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流体进出口(4011),供连接于释温器(201)的流体进出口(2011),以传输热交换流体(104); 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 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 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应用于对固态或气态、或液态的释温标的释能,如路面、建筑物的屋顶、墙壁、地板或温室内部空气、或房舍内部空气或池中的水、或拟加温或拟抗寒防冻的设施或结构体。
2.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中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使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具有借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作用作循环流动外,进一步可借主动操作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同的正向泵动流体,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与热交换流体(104冷降热升流向相反的反向泵动,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 一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 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 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 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
3.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 一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 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 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在由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 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 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
4.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一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在由管道结构(401)及释温器(201)所形成转弯处所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以及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 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 一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 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 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
5.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于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呈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的循环流动的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 一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 以及借由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顶部转角上端,设置上述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可减少热交换流体(104)作循环流动的阻尼而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 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
6.如权利要求第I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同时在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串设辅助流体泵(107)以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或反向泵动或停止运转,以及在封闭型循环流路顶部转角上端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以降低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型循环流动的阻尼以使热交换加速,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其主要构成的特征如下: 一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为于由致温器(101)、管道结构(3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401)所串设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一处或一处以上的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供暂存部分热交换流体(104)及缓和具温能的热交换流体(104)的流速以降低封闭型循环流路对 热交换流体(104)的流动阻尼,以及于最上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设置可掀开及密闭锁紧的上盖(112)、铰链(113)、密封圈(114)供利用于管路的保养,以及于上盖上端设置密闭塞(110)、作业孔(111)供使用于注入或抽出流体以及供利用于观测及保养,上盖(112)与管路之间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护栅或护网; 上述邻近设置于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流体进出口端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所储存流体体积相对较大,因此具有较大总热容量,当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由其外部所接触的温差体导入的温能,经流体向两边传导时,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一端流体温差变化较小,未设置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另一端温度变化较大,借以在致温器(101)或释温器(201)进出口两端形成温差; 一辅助流体泵(107):为借电源线(118)由外部导入电能驱动马达所驱动的流体泵或自然力驱动的流体泵,供串设于上述封闭型循环流路,以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辅助流体泵(107)包括固定作单方向泵动的运作,或可选择其泵动运作的方向,以及可作开机、关机、变速、泵动流量的操控; 其运作功能包括:辅助流体泵(107)不运作,而由热交换流体(104)依冷降热升作循环;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正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同流向的助动泵动;或主动操控辅助流体泵(107)作反向泵动,而与热交换流体(104)的冷降热升流向作不同流向的反向泵动,供泵送热交换流体(104)反向作热降冷升的运作; 上述闭路型均温装置,包括由至少一个致温器(101)、至少一个释温器(2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301)、至少一个管道结构(401)呈串联或串并联构成闭路式流体通路,其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包括呈一体结构或由多件组合连接,其各连接处的尺寸及形状间为呈渐变形状的结构,而以平滑形状减少流体动时的阻尼,以利于流体的循环流动。
7.如权利要求第1、2、3、4、5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以增加释温器(201)对温差体(103)所传导的温能,其中: -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由来自电源线(116)的电能所驱动,包括由电能转热能的电热装置所构成;或由将电能转热能或将电能转冷能的温度调节装置所构成;或由将电能转热能或转致冷的半导体芯片所构成,供设置于此项闭路型均温装置的封闭型循环流路之中,位于能产生协助热交换流体(104)作热升冷降流动的动能,且相对较无碍热交换流体(104)流动的位置,其设置方式含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I)固定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中(2)随机由作业孔(111)置入或经开启上盖(112)而置入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中(3)设置于密闭塞(110)的底部以耦合于循环流路(4)围绕或局部设置于由导热材料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的外部,以间接对循环流路内部的热交换流体(104)加温或致冷。
8.如权利要求第2、4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供设置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两者或其中之一,以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两者或其中之一,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借人工读取或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或借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其构成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其中: 一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流体泵(107)作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的操控; 一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9.如权利要求第2、4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供设置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两者或其中之一,以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两者或其中之一,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借人工读取或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或借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其构成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作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其中: -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 一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 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10.如权利要求第2、4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可供设置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两者或其中之一,以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两者或其中之一,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借人工读取或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或借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作送电状态的运转操控;其构成为借由设置于封闭型循环流路上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并借传输信号线(120)传输热交换流体的温度检测值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及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并借传输信号线(120)将温度检测信号反馈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而由电能控制装置(ECU200)参照内部设定及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及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反馈信号,以操控辅助流体泵(107)的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以及操控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的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其中: 一电能控制装置(ECU200):为由机电组件或电子电路组件或微处理器及相关软件所构成,内部具有设定运作参数以参照来自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的信号,对辅助流体泵(107)作送电运转时机及泵送流量大小及泵送流向的操控,以及对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作送电发热时机及发热值的操控; 一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为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可将温度变化转为模拟或数字电能信号的温度检测装置所构成,供设于封闭型循环流路选定的温度检测点,或环境温度检测点以经传输信号线(120将信号传送至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上述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可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11.如权利要求第1、2、3、4、5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为由致温器(101)及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循环流路,其中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为全部露出作为致温面或释温面,或释温器(201)及致温器(101)两者或其中之一部分方向为包覆隔热体(109)的隔热面;而由呈一路的单流路或一路以上的多流路构成的释温器(201)与一路或一路以上的致温器(1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301)、一路或一路以上的管道结构(401)呈相同流路截面积,或不同流路截面积串设而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或进一步由多组个别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封闭型循环流路呈并列共构组成; -闭路型均温装置,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温能传导面为呈平面状温能传导面(1000)或波浪状温能传导面(1001)的释温面或致温面,而包覆隔热体(109)的方式含以下方式之一:(I)不包覆隔热体(109) ;(2)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 ;(3)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侧边也呈全包覆隔热体(109) ;(4)于温能传导面相反的底面包覆隔热体(109),部份侧边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1)内部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或半分隔流路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4)内部具有呈半分隔或分隔流路结构(1007)。
12.如权利 要求第1、2、3、4、5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为由断面为长方管形或近似长方管形结构,包括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为呈平面或供设置导温翼片(1120)或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I)呈中空流路(2)其内部具有呈交叉式半分隔流路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呈半分隔流路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5)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6)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7)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8)前述(I) (7)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
13.如权利要求第1、2、3、4、5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呈圆形管路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外部包覆隔热体(109),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结构所构成,包括:(1)呈单管路结构外部包覆隔热体(109) (2)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的外部包覆隔热体再呈多路并列流路结构(3)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呈多路并列及具相连接结构再共同包覆隔热体(4)各路圆形管路结构(1006)具间距再共同包覆隔热体(5)呈单管路设置(6)多管路呈上下交错分离设置(7)圆管内部呈中空结构(8)圆管内部具向中间延伸而不相接触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度的导温翼片(1120)结构(9)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三等分角的翼片结构(10)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二等分角的翼片结构(11)圆管内部具向中间连结呈辐射状分布的四等分角的翼片结构(12)前述(I) (11)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
14.如权利要求第1、2、3、4、5或第6项所述的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为呈W形管路结构(1004)或近似形状的管路结构,其较宽的上下两面具有呈向外弯折波浪状的温能传导面供作为释温面或致温面,为由导热材料所构成,其内部为由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管路布设方式所构成,包括(I)内部呈中空结构(2)内部具有呈交错式导温翼片(1120)结构(3)内部单侧具有导温翼片(1120)结构(4)内部具有呈分隔流路结构(1007) (5)前述(1) (4)的管路结构进一步于其外部包覆网格状或栅状结构体以作为防止阻塞。
15.一种闭路型均温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由致温器(101)、释温器(201)、管道结构(301)、管道结构(401)所构成的应用结构的几何形状,及设置于自然温能体及对外释温的方式,含以下应用结构及设置方式之一,包括:(1)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水中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2)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贴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3)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半埋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4)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埋设于岸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5)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埋入于岸边中,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地层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6)致温器(101)为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露出于上方,而由释温器(201)的释温面,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7)致温器(101)为呈倾斜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呈水平延伸,供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释放温能,而借管道结构(301)及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8)致温器(101)为呈垂直,供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致温器(101)与释温器(201)借呈垂直的管道结构(401)相通,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并经底部转折处设有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L型管道结构(301)的向上流体进出口(3011),再通往致温器(101)底部的流体进出口(1011),再由致温器(101)上端的流体进出口(1012)通往管道结构(401)的流体进出口(4012),再经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9)致温器(101)为呈垂直, 供埋设于自然蓄温体(100)的地下,释温器(201)为设置于地表中或露出地表外或半露出地表,致温器(101)与释温器(201)借呈垂直的管道结构(401)相通,而由释温器(201)作选定方向或全方位对外部气态或液态流体释放温能,并借呈倾斜的管道结构(301)向下延伸经设置于致温器(101)底部的外扩弧状流体窝室(108)的流体进出口(3011),再通往致温器(101)底部的流体进出口(1011),再由致温器(101)上端的流体进出口(1012),通往管道结构(401)的流体进出口(4012),再经管道结构(401)构成封闭型流路,供热交换流体(104)作封闭循环流动;其中辅助流体泵(107)、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为依 需要选择设置或不设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借热交换流体对外部温差体输送自然蓄温体温能的闭路型均温装置,为具有以下一种或一种以上结构装置,包括(1)释温器(201)位置较高的封闭流路顶部转角上端供设置作业孔(111)、密闭塞(110);(2)封闭流路转弯处具有呈向外扩的弧状窝形流路结构;(3)设置辅助加热或致冷装置(115);(4)设置辅助流体泵(107);(5)设置热交换流体温度检测装置(TS201);(6)设置环境温度检测装置(TS202);(7)设置电能控制装置(ECU200)。
文档编号F24H9/20GK202915560SQ20122035953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5日
发明者杨泰和 申请人:杨泰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