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及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27205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及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及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该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包括:框体;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该第一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且与第一风道交叉并相互隔离,该第二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的相对的两侧。这样,排风和新风这两种不同温度的气流在排风能量回收装置中被完全间隔,不发生实质交换,但能量却会相互交换,从而实现了通过排风对新风进行预降温/预加温处理,进而有效降低了后续新风处理所产生的能耗。
【专利说明】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及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及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
[0002]【背景技术】
[0003]周所周知,为了实现建筑物内部的良好通风,需要将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排放到外部环境中去(以下简称排风),同时引入新鲜空气(以下简称新风),以此保障建筑物内部空气的洁净。
[0004]然而,建筑物的排风含有大量的能量,而将新风进行处理并达到建筑物内部环境要求,则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通常的做法是将排风的排出与新风的引入同时但独立的进行,这样,便浪费了排风的能量
[0005]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及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用以减少新风处理的能耗。
[000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8]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包括:
[0009]框体;
[0010]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该第一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
[0011]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且与第一风道交叉并相互隔离,该第二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的相对的两侧;
[0012]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为排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新风通道;或者,所述第一风道为新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排风通道。
[0013]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包括:
[0014]上述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被叠加放置于排风竖井之中,高度与排风竖井相同。
[00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排风和新风这两种不同温度的气流在排风能量回收装置中被完全间隔,不发生实质交换,但能量却会交互交换,从而实现了通过排风对新风进行预降温/预加温处理,进而有效降低了后续新风处理所带来的能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应用示例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提取建筑物排风中的能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设备,该设备利用热传导的原理将建筑物排风中的能量传导至新风,以降低新风的处理能耗。[00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1]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包括:
[0022]框体I ;
[0023]第一风道2,设置在框体I内部,该第一风道2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框体I相对的两则,该第一风道2中的气体水平流动;
[0024]第二风道3,设置在框体I内部,且与第一风道2交叉并相互隔离,该第二风道3的入风口与出风口分别位于框体I相对的两侧,该第一风道3中的气体垂直流动。
[002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以通过第一风道2输送排风,通过第二风道3输送新风,也可以通过第一风道2输送新风,通过第二风道3输送排风,由于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3是交叉且相互隔离的,因此,排风和新风在输送过程中会进行能量交换,从而令排风的能量传输给新风。
[0026]本实施例中,以第一风道2输送排风,而第二风道3输送新风为例进行介绍。如图1所示,第一风道2可以由多个气流通道组成,这多个气流通道之间间隔一定的空隙;第二风道3也可以由多个气流通道组成,这多个气流通道之间也间隔一定的空隙;其中,第一风道2包含的多个气流通道和第二风道3包含的多个气流通道交叉且相互隔离。
[0027]如图1所示,假设室外的新风为热风,而室内的排风为冷风时,可以通过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3,使用排风为新风降温,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新风的处理能耗,节省电能。
[0028]相应的,假设室外的新风为冷风,而室内的排风为热风时,可以通过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3,使用排风为新风升温,这样,亦可以有效地减少新风的处理能耗,节省电能。
[0029]例如:如图1所示,未经交换的排风(如黑色箭头所示)从第一风道2排出,而未经交换的新风(如横纹箭头所示)从第二风道3输入,两种风在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3中进行热量交换,从而未经交换的排风在第一风道2中经过降温或升温后变为交换过后的排风(如透明箭头所示)排出建筑物,而未经交换的新风在第二风道3中经过升温或降温后变为交换过后的新凤(如竖纺箭头所示)进入建筑物。
[0030]参阅图2所示,较佳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风道2包含的多个气流通道和第二风道3包含的多个气流风道,可以制成方筒状,;而为了进一步提高能量交换的效率,较佳的,框体1、第一风道2和第二风道3的材质可以采用铝合金板,框体I的侧壁A如图2所示,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导热性能较强的材质,此处仅为举例。
[0031]参阅图3所示,实际应用中,可以将至少两个上述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自下而上地安装在建筑物的排风竖井中,作为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该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高度与排风竖井相同,具体为:
[0032]将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第一风道2的入风口与各楼层的排风口进行密封连接,从而将进行能量交换的排风引致竖井另外一侧,再利用热压效应排至室外;同时,将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第二风道3的入风口与建筑物的新风入口密封连接,从而将新风输送至室内。进一步地,为了避免能量流失,较佳的,可以在各个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外部包覆橡塑保温层。
[0033]这样,两种不同温度的气流在各个排风能量回收装置中被完全间隔,不发生实质交换,但能量却会相互交换,从而实现了通过各个楼层的排风对新风进行预降温/预加温处理,进而有效降低了后续新风处理所带来的能耗。进一步地,整个装置采用模块化拼接方式,这样可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建筑物,安装方式简单灵活。
[0034]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 第一风道,所述第一风道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该第一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相对的两侧; 第二风道,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框体内部,且与第一风道交叉并相互隔离,该第二风道的入风口和出风口分别位于所述框体的相对的两侧;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为排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新风通道;或者,所述第一风道为新风通道,所述第二风道为排风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道由多个气流通道组成,所述多个气流通道之间间隔一定的空隙; 所述第二风道由多个气流通道组成,所述多个气流通道之间间隔一定的空隙; 其中,所述第一风道包含的多个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风道包含的多个气流通道交叉且相互隔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气流通道为方筒状。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第一风道及第二风道的材质为铝合金板。
5.一种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 一 5任一项所述的排风能量回收装置,所述排风能量回收装置自下而上地安装在建筑物的排风竖井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物能量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各个排风能量回收装置的外部包覆有橡塑保温层。
【文档编号】F24F12/00GK203421796SQ201220722086
【公开日】2014年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24日
【发明者】李喆 申请人:北京方兴绿建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