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9658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流加热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水流加热装置多包括一封闭的壳体,壳体内设置有加热管组和控制组件,而加热管组对水流进行加热时,会散发大量的热量,而封闭的壳体不利于热量的排出,容易导致控制组件受热量的影响而损坏。

现有的水流加热装置的隔热方式有很多,如:云母板隔热,铝箔纸反射隔热,电木材料隔热,保温棉隔热以及泡沫隔热等,以此来保护不耐高温的零部件及减少加热管组的热量散失。

但是,当壳体的空间比较狭小时,上述的隔热结构效果不明显,甚至是无效的,因此上述的结构不适用于具有封闭狭小壳体的水流加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当壳体结构狭小时,依然具有明显隔热效果的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包括容置于壳体中的加热管组以及与加热管组电相连的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容置于壳体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隔热水墙,所述隔热水墙将所述壳体分为用以容置加热管组的高温区和用以容置控制组件的常温区;所述隔热水墙上还设置有入水口以及与所述加热管组相连通的出水口,所述隔热水墙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出水口相连通的隔热水腔。

较佳的,所述隔热水墙 包括水墙上盖和水墙下盖,所述水墙上盖和水墙下盖固定连接。

较佳的,所述水墙上盖上设置有入水口和出水口。

较佳的,所述加热管组包括多根结构相同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依次串联形成加热水道,所述加热水道的入水口与水墙上盖上的出水口相连通。

较佳的,每一所述加热管均与隔热水墙平行。

较佳的,所述加热管组与所述水墙下盖之间存在间隙。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与加热管组相连通的隔热腔,所述隔热腔的外壁将壳体分为高温区和常温区从而隔绝加热管组与控制组件,实现了具有狭小密闭壳体的水流加热装置的隔热。

(2)同时,所述隔热腔与所述加热管组串联的设计可以对流入加热管组的水流进行预加热,防止能量的浪费。

(3)每一所述加热管均与隔热腔平行,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节省空间,同时可以使隔热腔更好的隔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的俯视图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中加热管组、隔热腔、控制组件三者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中水墙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中隔热水墙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

附图中:1、隔热水墙;11、水墙下盖;12、水墙上盖;13、隔热水腔;121、入水口;122、出水口;2、加热管组;21、加热水道出水管;3、壳体;31、高温区;32、常温区;4、控制组件;51、入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具体阐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的俯视图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中加热管组、隔热腔、控制组件三者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放大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中水墙上盖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3、加热管组2、隔热水墙1以及控制组件4。所述加热管组2以及所述控制组件4均设置在所述壳体3中,并通过电相连,所述控制组件4控制所述加热管组2的运行。所述隔热水墙1设置在所述壳体3中,位于所述加热管组2和所述控制组件4之间,所述隔热水墙1将所述壳体3分为高温区31和常温区32,所述加热管组2设置在所述高温区31内,所述控制组件4等不耐高温的材料设置在所述常温区32内。所述隔热水墙1上设置有入水口121和出水口122,所述出水口122与所述加热管组2相连通。所述隔热水墙1内还设置有与所述入水口121和所述出水口122相连通的隔热水腔13。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隔热水墙1,所述隔热水墙内设置有与加热管组2相连通的隔热水腔13,所述隔热水墙1将壳体3分为高温区31和常温区32从而隔绝加热管组2与控制组件4,实现了具有狭小密闭壳体3的水流加热装置的隔热。

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中隔热水墙的结构示意图,请结合图6所示。所述隔热水墙1包括水墙上盖12和水墙下盖11,所述水墙上盖12和水墙下盖11固定连接,两者之间形成密封的隔热水腔13。所述水墙上盖12上设置有入水口121和出水口122。所述水墙上盖12和水墙下盖11的连接方式可以为螺纹连接、焊接,本实施例中优选为螺纹连接。所述入水口121连接有入水管51。

所述壳体3为导热材料制成,所述高温区31一侧的壳体3吸收加热管组2的热辐射并将其散发至外部,防止壳体3内温度过高。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有隔热结构的水流加热装置,请结合图7所示。所述加热管组2包括多根结构相同的加热管,所述加热管一次串联形成加热水道,所述加热水道的入水口与隔热腔1外壁上的出水口122相连通。每一所述加热管均平行,且与隔热水墙1平行设置,这样的设计节约了使用空间,同时可以使隔热水墙1更好的隔热。所述加热水道通过加热水道入水管连与隔热水墙1的出水口122相连,并通过加热水道出水管21将水流输出。其中,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为水流方向。

所述加热管组2与所述水墙下盖11之间存在间隙。进一步的所述壳体3可以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3为圆柱形,这样的设计更加节省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水流由入水口121流入所述隔热水腔13,并经过隔热水腔13由出水口122流入至加热管组2中进行加热,在这个过程中,当加热管组2产热时,周围温度不断升高,高温区31热量扩散,而热量经过加热管组2与隔热水墙1之间的间隙,其中的空气吸收部分热量,热量衰减,导热至水墙下盖11,水墙下盖11和水墙上盖12之间的流动水源吸收水墙下盖11吸附的热量,防止热量扩散至常温区32,影响控制组件4的运行,同时对水流进行预加热,隔热水腔13中的水流最终流入加热管中进行加热,与此同时,高温区31一侧的壳体3也对加热管组2产生的热辐射进行散发,防止壳体3中温度过高。

本实用新型中设置与加热管组2相连通的隔热腔1,将壳体3分为高温区31和常温区32从而隔绝加热管组2与控制组件4,实现了具有狭小密闭壳体3的水流加热装置的隔热。同时,所述隔热腔1与所述加热管组2串联的设计可以对流入加热管组2的水流进行预加热,防止能量的浪费。每一所述加热管均与隔热水墙1平行,这样的设计不但可以节省空间,同时可以使隔热水腔13更好的隔热。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