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布料的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2518阅读:545来源:国知局
用于布料的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布料的烘干装置,属于纺织领域。



背景技术:

布料染整加工时对纺织材料进行物理和化学的处理的过程。染整加工包括预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其中染色是指对布料进行上色,染色后,需要通过烘干装置对布料进行烘干定型,以此来防止布面染料泳移等。

现有技术中的烘干装置通常包括通过蒸汽加热烘干和烘筒烘干,蒸汽烘干是把热风吹到布料上,达到烘干的目的,而烘筒烘干则是通过加热的烘筒与布料接触,从而达到烘干的目的。现有技术中的烘干装置中,通常是直接先蒸汽加热烘干,在进行烘筒烘干,这种烘干方式具有以下缺点:热风吹向布面时,会造成布面上的水份及染液发生移动,从而使布面产生色彩,影响产品的品质。

如图4所示,现在也有采用红外线发热器10进行预烘的,布料直接从红外线发热器10的区域穿过,其停留时间段,烘干效果不佳,且红外线发热器10与布料的位置也不可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可减小布面色差的用于布料的烘干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用于布料的烘干装置,包括进布单元、第一烘干单元、第二烘干单元和落布单元,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烘单元,所述进布单元、预烘单元、第一烘干单元、第二烘干单元和落布单元依次排布,所述预烘单元包括预烘室、红外线发热器、导辊和气缸;所述气缸固定在预烘室内,红外线发热器和气缸均设置有两组,上述的两组红外线发热器分别设置在预烘室的两侧,气缸与红外线发热器连接并控制红外线发热器的位置,所述导辊包括两组上导辊和两组下导辊,每组上导辊和每组下导辊之间形成一个导布路径。布料染色后,通过进布单元进入烘干装置,先通过预烘单元预烘,对布料进行预烘,可有效减少布面的水份,然后进入第一烘干单元和第二烘干单元,由于先进行了预烘干,可有效减少水份及染液的移动,减少布面的色差,可提高产品的品质;红外线发热器与气缸连接,从而可通过调节红外线发热器的位置,来调节红外线发热器与布料的距离,由此可根据不同的布料或染料来设置红外线发热器的位置,以满足不同的预烘干需求;预烘室内设置两组上导辊和两组下导辊,并相应形成两个导布路径,即布料两次通过红外线加热器的加热区域,可增加布料的预烘干的时间,提高烘干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进布单元包括进布架和刷毛箱,所述刷毛箱内设置有刷毛辊。刷毛辊设置有两组,这两组刷毛辊对应设置,布料从通过时,刷毛辊可刷去布料表面的杂物、纤维绒毛等。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轧车,所述轧车设置于进布单元和预烘单元之间并包括两组压辊,这两组压辊之间设置有供布料通过的间隙。轧车的设置,使布面带液均匀,有效控制布面带液率,从而可节约后续烘干步骤的能耗。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烘干单元包括烘房、蒸汽管和若干导布辊,所述蒸汽管设置在烘房内并沿烘房上下方向设置,蒸汽管上沿其上下方向上开设有若干吹风口,蒸汽管通过吹风口将热风吹到布料上,所述的若干导布辊分布在蒸汽管两侧,不同侧的两组对应的导布辊之间形成导布路径。布料进入烘房后,来回绕设在上述的导布辊上,可增加在烘房内的时间,增加吹风的次数,可提高加热烘干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二烘干单元包括若干烘筒,所述的若干烘筒依次交错分布。烘筒是通过蒸汽加热,布料与烘筒接触时,烘筒对布料进一步加热烘干。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布料染色后,通过进布单元进入烘干装置,先通过预烘单元预烘,对布料进行预烘,可有效减少布面的水份,然后进入第一烘干单元和第二烘干单元,由于先进行了预烘干,可有效减少水份及染液的移动,减少布面的色差,可提高产品的品质;红外线发热器与气缸连接,从而可通过调节红外线发热器的位置,来调节红外线发热器与布料的距离,由此可根据不同的布料或染料来设置红外线发热器的位置,以满足不同的预烘干需求;预烘室内设置两组上导辊和两组下导辊,并相应形成两个导布路径,即布料两次通过红外线加热器的加热区域,可增加布料的预烘干的时间,提高烘干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用于布料的烘干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2是预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烘干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红外线发热器的使用状态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用于布料的烘干装置包括进布单元1、预烘单元2、第一烘干单元3、第二烘干单元4和落布单元5。

本实施例中的进布单元1、预烘单元2、第一烘干单元3、第二烘干单元4和落布单元5依次排布,即布料依次通过进布单元1、预烘单元2、第一烘干单元3、第二烘干单元4和落布单元5。布料通过上述单元时,均是通过传动辊传动的,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预烘单元2包括预烘室21、红外线发热器22、导辊23和气缸24;气缸24固定在预烘室21内,红外线发热器22和气缸24均设置有两组,上述的两组红外线发热器22分别设置在预烘室21的两侧,气缸24与红外线发热器22连接并控制红外线发热器22的位置,导辊23包括两组上导辊231和两组下导辊232,每组上导辊231和每组下导辊232之间形成一个导布路径。本实施例中的的预烘单元2设置为两组,这两组预烘单元2的基本结构相同。本实施例中的红外线发热器22的发热原理等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布料染色后,通过进布单元1进入烘干装置,先通过预烘单元2预烘,对布料进行预烘,可有效减少布面的水份,然后进入第一烘干单元3和第二烘干单元4,由于先进行了预烘干,可有效减少水份及染液的移动,减少布面的色差,可提高产品的品质;红外线发热器22与气缸24连接,从而可通过调节红外线发热器22的位置,来调节红外线发热器22与布料的距离,由此可根据不同的布料或染料来设置红外线发热器22的位置,以满足不同的预烘干需求;预烘室21内设置两组上导辊231和两组下导辊232,并相应形成两个导布路径,即布料两次通过红外线加热器的加热区域,可增加布料的预烘干的时间,提高烘干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的进布单元1包括进布架11和刷毛箱12,刷毛箱12内设置有刷毛辊121。刷毛辊121设置有两组,这两组刷毛辊121对应设置,布料从通过时,刷毛辊121可刷去布料表面的杂物、纤维等,防止上述的杂物、纤维影响到染料的着色。

本实施例还包括轧车6,轧车6设置于进布单元1和预烘单元2之间并包括两组压辊61,这两组压辊61之间设置有供布料通过的间隙。轧车6的设置,可使布面带液均匀,降低布料的水份,从而可节约后续烘干步骤的能耗。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烘干单元3包括烘房31、蒸汽管32和若干导布辊33,蒸汽管32设置在烘房31内并沿烘房31上下方向设置,蒸汽管32上沿其上下方向上开设有若干吹风口321,蒸汽管32通过吹风口321将热风吹到布料上,上述的若干导布辊33分布在蒸汽管32两侧,不同侧的两组对应的导布辊33之间形成导布路径。布料进入烘房31后,来回绕设在上述的导布辊33上,可增加在烘房31内的时间,增加吹风的次数,可提高加热烘干效率。本实施例中的吹风口321对应在布料的侧面,如果直接垂直对准布料,则会加剧染料的泳移,造成色差。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烘干单元3设置有两组。通过在第一烘干单元3的前道工序设置预烘单元2,以减少布料上的水份,以此防止吹热风时,布料上的水份和染液发生泳移,从而造成色差。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烘干单元4包括若干烘筒41,上述若干烘筒41依次交错分布,其分布方式如图1所示,这种分布方式,可增加布料与烘筒41的接触面积。烘筒41是通过蒸汽加热,布料与烘筒41接触时,烘筒41对布料进一步加热烘干。烘筒41为空心状,蒸汽进入烘筒41内,从而加热烘筒,此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的落布单元5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