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型电窖装置及其烧制陶瓷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821243阅读:1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微型电窖装置及其烧制陶瓷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陶瓷烧制领域。



背景技术:

陶瓷文化作为汉族传统文化之一,总古至今一直受到华夏人民的喜爱,即使到了现代,人们对于陶瓷的喜爱也是有增无减。

现有技术的陶瓷烧制过程中经常会运用到电窖烧制的方法,该种电窖烧制方法通常是采用常规的电窖设备,一次性能够烧制多件陶瓷制品,但是利用这种设备时,当我们需要个体陶瓷创作或者一些加工厂需要少量加工陶瓷的时候,就会花费巨大的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cn104215070a公开了一种该陶瓷微型烘烤装置,包括烧瓷底座、烧瓷壳体;所述烧瓷壳体扣合在所述烧瓷底座上,所述烧瓷底座与烧瓷壳体的内壁中间加工有连通的通气腔,所述烧瓷壳体的顶部的内侧加工有与烘烤装置内腔连通的上开孔,所述烧瓷底座下部的中间位置设计有从所述通气腔开始向上贯通的加热孔,所述加热孔的下部设计有向上进风的吹风扇,所述加热孔的上部设计有电加热管;所述烧瓷底座的上表面加热孔的周向加工有环形的通气槽,所述通气槽上分布有隔板,待烧制的陶瓷胚体上边缘倒扣放置在所述通气槽的隔板上;所述通气槽分别连通陶瓷胚体内外空腔。

然而上述设备烧制陶瓷的过程中会存在如下缺陷:一、当热空气从加热孔被风机吹上去后,会冲击瓷器的顶端,由于烧制前放置的瓷器是柔软的,冲击力会使得瓷器顶部变形。二、热空气通过通气槽进入空腔内,再流经顶部的通孔进入循环通道时,热空气在通孔处热量损失较大,这就造成瓷器顶部内外部的热量差较大,而且陶瓷的棱角处受热面小,热量差也较大,会使得烧制的瓷器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电窖装置,该装置解决了陶瓷胚体内外壁受热不均匀,烧制过程易变形以及陶瓷胚体顶部受到风机风力冲击造成形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型电窖装置,包括电窖本体,电窖本体的内部上方设置有上连接杆,电窖本体内部设置有外壳体和内壳体,外壳体通过上连接杆连接到外壳体顶部两端上,外壳体和内壳体之间设置有外空腔,电窖本体内部下方设置有下连接杆,内壳体下部还设置有底座,底座通过下连接杆连接到外壳体侧壁上,底座的中部设置有出气孔,出气孔呈梯形状,所述出气孔内部从下至上分别设置有电风扇和电加热管,底座的顶部设置有环形的通气槽,通气槽空腔内均匀分布着四个圆柱形隔板,所述内壳体内部形成内空腔,底座中部上方设置有倒u型引流板,引流板上部中心位置设置有挡板,挡板与引流板之间设置有四个连接板,连接板之间形成引流孔,内壳体顶部中心位置设置有凸块,内壳体顶部两端设有开口,左部开口设置有可翻转的左引流板,左引流板与内壳体顶部之间形成夹角,范围在100°~160°之间,右部开口设置有可翻转的右引流板,右引流板与内壳体顶部之间形成夹角,范围在100°~160°之间。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一、当热风流经陶瓷胚体顶部的时候,内壳体顶部中间位置安装了凸块,根据流体力学可知,风道越窄,热空气流经的速度就越快,单位时间内流经的热空气量就越大,从而使得热量更多,温度更高,使得陶瓷胚体顶部内外壁的温度差大大减小。而内壳体顶部两端引流板的设置,使得本应该流出去的热空气在这里形成回旋,使得更多的热空气能够冲击陶瓷胚体的棱角上,解决了棱角处由于受热面小而受热量少,温差较大的问题。二、倒u型引流板的设置,避免了风机带动热风的冲击力冲击陶瓷胚体顶端,使得热空气缓和的从引流孔内流向四周,并且凸块,和引流板的设置,也使得热空气对陶瓷胚体的压力变强,从而平衡了陶瓷胚体内外的冲力,防止陶瓷胚体变形。

进一步,所述左引流板与内壳体顶部之间形成夹角,范围在120°~150°,所述右引流板与内壳体顶部之间形成夹角,范围在120°~150°。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此范围内热空气在内外腔交汇处产生回流,使得陶瓷胚体两侧的温度差最小。

进一步,所述电窖本体外部设置有保温壳。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减少该装置的热量散失。

进一步,外壳体上部右侧连接有连通了外空腔的出气管道,外壳体右侧下部连接有连通了外空腔的进气管道,进气管道进气端连接有进气设备。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当装置内部气压过高时,可以通过进气管道通入一定空气,然后通过出气管道排除部分空气,使得气压不会过高。

进一步进气设备为鼓风机。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将气体通过鼓风机吹进电窖内,使得气压不会过高同时鼓风机还能控制气体进入的多少以及快慢。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型电窖装置烧制陶瓷的方法:

包括如下步骤:

1、烘窑:

1)打开电窖门,将干透的陶瓷胚体6的开口端倒放在内壳体3内部的隔板11上;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该微型电窖装置正好方便了此种方法的单个陶瓷胚体的烧制,节约成本。

2)安装完毕后,启动该装置,将该装置的电窖门打开3~5公分,开始烘窑,时间控制在1~2小时,烘制温度控制在170°~230°;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利用该电窖的循环系统,对电窖和陶瓷胚体进行干燥,只需要开一个电加热管,大大降低了烘窑成本。

3)烘窑完毕,关闭该装置,关闭电窑门;

2、烧窑:

4)启动该装置,开始电窑烧制陶瓷胚体,温度控制在500°~550°,烧制时间为1.5~2小时;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这个阶段为慢烧阶段,放置刚干燥完的陶瓷因为突然间的高温而开裂,使得陶瓷烧制进入一个过渡阶段。

5)调节温度开关,提升温度到900°~1100°,烧制时间为7~10小时;

该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因为该阶段时间较长,利用该设备的循环系统,在同样的时间下,成本大大节约成本,并且还避免了其他循环电窖会出现的内外温度不均匀而造成的陶瓷胚体变形。

6)烧制完成,关闭开关,待温度下降到100°时取出瓷器成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微型电窖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倒u型引流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为:电窖本体1、外壳体2、内壳体3、外空腔4、内空腔5、陶瓷胚体6、出气孔7、电加热管8、电风扇9、通气槽10、隔板11、进气管道12、鼓风机13、出气管道14、凸块15、左引流板16、右引流板17、保温壳18、底座19、倒u型引流板20、下连接杆21、上连接杆22、挡板23、引流孔24。

本发明一种微型电窖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电窖本体1,电窖本体1内部上方设置有上连接杆22,电窖本体1包括外壳体2和内壳体3,外壳体2两端通过上连接杆22连接到电窖本体1的顶部两端,内壳体3和外壳体2之间设有外空腔4。电窖本体1顶部右侧设置有出气管道14,出气管道14的出气口贯穿到外空腔4内,电窖本体1右侧下部设置有进气管道12,进气管道12进气口贯穿到外空腔4内,进气管道12还连接有一个鼓风机13。当电窖内部的压强过大时,打开鼓风机13,对电窖本体1内部通气,防止电窖本体1内部的压强过大,并且鼓风机13可以调节进气量的大小和速度。电窖本体1内部下方设置有下连接杆21,内壳体3底部设置有一个底座19,底座19通过下连接杆21连接到外壳体2的侧壁。底座19中部开有出气孔7,出气孔7呈梯形状,出气孔7内部从下至上分别设置有电风扇9和电加热管8。底座19顶部开有环形的通气槽10,通气槽10空腔内均匀分布着四个圆柱形隔板,用来放置陶瓷胚体6,内壳体3内部形成内空腔5。出气孔7的上方开口处连接有倒u型引流板20,倒u型引流板20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挡板23,挡板23与倒u型引流板20之间设有四个连接板,连接板之间形成引流孔24,内壳体3的顶部左侧设置有左引流板16,左引流板16与内壳体3顶部之间呈120°~150°(随放置在电窖本体1内的陶瓷胚体6大小而定,该出写明的度数是根据平时陶瓷胚体6的平均大小来制定的最佳度数)。内壳体3的顶部右侧设置有右引流板17,右引流板17与内壳体3顶部之间呈120°~150°(随放置在电窖本体1内的陶瓷胚体6大小而定,该出写明的度数是根据平时陶瓷胚体6的平均大小来制定的最佳度数)。内壳体顶部中间位置还设置有凸块15。

烧制陶瓷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烘窑:

1)打开电窖门,将干透的陶瓷胚体6的开口端倒放在内壳体3内部的隔板11上;

2)安装完毕后,启动该装置,将该装置的电窖门打开3公分,开始烘窑,时间为1.5小时,烘制温度为210°;

3)烘窑完毕,关闭电源,关闭电窑门;

2、烧窑:

1)启动该装置,开始电窑烧制陶瓷胚体6,温度为控制在520°,烧制时间为2小时;

2)调节温度开关,提升温度到1000°,烧制时间为8小时,此时电风扇9不断将电加热管8产生的热气向上吹,使得热空气不断在电窖内部循环,由于倒u型引流板20,左引流板16,右引流板17的设置,使得陶瓷胚体6的内外温度差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使得陶瓷胚体6不会产生形变。

3)烧制完成,关闭该装置,待温度下降到100°时取出瓷器成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