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0220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



背景技术:

医用气流组织装置,就是在是医用空调房间内合理地布置送风口和回风口,使得经过净化和热湿处理的空气,由送风口送入室内后,在扩散与混合的过程中,均匀地消除室内余热和余湿,从而使工作区形成比较均匀而稳定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以满足生产工艺和人体舒适的要求。。

在医院中需要对病人的生活环境更加的严格要求化,所以需要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来保证医院环境能够更加的低尘低菌低污染,现有的气流组织装置中无法做到轻松可拆卸,使装置无法保证长期的干净程度,为医院对灰尘细菌的要求造成了困扰,且对于不同的病人,对空调气流的大小及流速都有不同的要求,而现有的装置无法能够自如调节,这对病患的生活环境体验就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实现通过对入口气流组织导向、分配与调节,使各部气流匀速前进与上升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包括净化装置壳体、进风口、净化器、滤网、气流调节板、出风口、除尘袋、支撑板、扇形导流板、电磁收尘极板、空调回风管、和控制器,所述该发明的主体框架是净化装置壳体,所述该净化装置壳体的顶部是进风口,所述进风口上呈等距间隔排列安装若干扇形导流板,所述净化装置壳体的内部中端活动卡嵌一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放置两台净化器,所述净化器的两端各连通一空调回风管,所述净化装置壳体开设一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上活动连接一气流调节板,所述电磁收尘极板设在支撑板的下部中心位置,所述滤网覆盖在除尘袋的表面之上,所述除尘袋通过挂靠在净化装置壳体的底部,所述控制器安装在壳体底部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两台净化器以净化装置壳体的中心线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在其内部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两台净化器的底部以紧固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

优选地,所述气流调节板的宽高与所述开设的出风口的宽高相同。

优选地,所述该可自动调控设备中额气流组织装置的除尘袋设有三个,呈等距间隔挂靠在净化装置壳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除尘袋呈锥形。

优选地,所述净化装置壳体底部设有挂钩,所述除尘袋所述挂钩挂靠在净化装置壳体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电磁收尘极板通过电焊方式固定设置在支撑板的下部中心位置。

优选地,所述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还包括蜂鸣报警器,所述蜂鸣报警器安装在壳体底部侧壁上。

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与蜂鸣报警器的输入端、输出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通过扇形导流板的设置使它通过对入口气流组织导向、分配与调节,使各部气流匀速前进与上升,使该发明的净化功能能够得到很好的进行和完善。

2.本发明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通过气流调节板的设置,使净化后的气流可以根据使用人员的需求做出调整,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使装置的设计更加人性化。

3.本发明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通过除尘袋的可拆卸设置,使该装置可以定期得到及时的清理,能够时刻保持干净的状态,使使用人员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生活,优化了设计。

4.本发明通过在壳体的底部侧壁设置蜂鸣报警器,并与装置内部的电路串联,可以在装置气流压力突然超过装置所能控制的范围时响起,并自动切断电路,使装置停止工作,保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的a-a剖面图。

附图标记:

1净化装置壳体、2进风口、3净化器、4滤网、5气流调节板、6出风口、7除尘袋、8灰尘、9支撑板、10扇形导流板、11电磁收尘极板、12、空调回风管、13蜂鸣报警器、14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可自动调控设备中的气流组织装置,包括净化装置壳体1、进风口2、净化器3、滤网4、气流调节板5、出风口6、除尘袋7、支撑板9、扇形导流板10、电磁收尘极板11、空调回风管12、蜂鸣报警器13、控制器14,所述该发明的主体框架是净化装置壳体1,所述该净化装置壳体1的顶部是进风口2,所述进风口2上呈等距间隔排列安装若干扇形导流板10,所述净化装置壳体1的内部中端活动卡嵌一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上放置两台净化器3,所述净化器3的两端各连通一空调回风管12,所述净化装置壳体1开设一出风口6,所述出风口6上活动连接一气流调节板5,所述电磁收尘极板11电焊贴合在支撑板9的下部中心位置,所述滤网4覆盖在除尘袋7的表面之上,所述除尘袋7通过净化装置壳体1底部的挂钩挂靠在净化装置壳体1的底部。所述蜂鸣报警器13和控制器14安装在壳体1底部侧壁上,所述控制器14与蜂鸣报警器13的输入端、输出端连接。

根据本发明一具体实施例,所述两台净化器3以净化装置壳体1的中心线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在其内部的两侧。

所述两台净化器3的底部以紧固螺栓固定连接在支撑板9上。

所述气流调节板5的宽高与所述开设的出风口6的宽高相同。

所述可自动调控设备中额气流组织装置的除尘袋7设有三个,呈等距间隔挂靠在净化装置壳体1的底部,每一个所述除尘袋7呈锥形。

所述净化装置壳体1底部设有挂钩,所述除尘袋7所述挂钩挂靠在净化装置壳体1的底部。

开始工作时,空调风通过进风口2经通风口上的扇形导流板10进入净化器3内净化,经空调回风管12从出风口吹出净化后的冷气或者热风,净化中除去的灰尘杂质会经过电磁收尘极板11吸收,通过滤网4落入除尘袋7中,再定期清理除尘袋7中的灰尘杂质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而且该发明可以通过调节气流调节板5的角度来改变气流的大小和方向,当装置中的气流突然超过装置可调节的气压范围时,蜂鸣报警器13响起,反馈信息警报至控制器14,控制器14并自动切断装置电源开关,使装置停止工作,保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综上所述:该可自动调控设备中额气流组织装置,通过扇形导流板10的设置使它通过对入口气流组织导向、分配与调节,使各部气流匀速前进与上升,使该发明的净化功能能够得到很好的进行和完善;通过气流调节板5的设置,使净化后的气流可以根据使用人员的需求做出调整,满足不同人的需求,使装置的设计更加人性化;通过除尘袋7的可拆卸设置,使该装置可以定期得到及时的清理,能够时刻保持干净的状态,使使用人员能够在更加健康的环境下生活,优化了设计;通过在壳体1的底部侧壁设置蜂鸣报警器13,并与装置内部的电路串联,可以在装置气流压力突然超过装置所能控制的范围时响起,并自动切断电路,使装置停止工作,保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可自动调控设备中额气流组织装置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可知的,在此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