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3083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是一种常见的用于加热的家用电器。电磁炉在工作时,利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线圈盘以使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底部产生涡流,从而对电磁炉上设置的锅具进行加热。

现有技术中的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设置在底壳上的面板,底壳内设置有线圈盘、风机组件、主板等。其中,线圈盘由线圈、盘架、磁条等零件组成,线圈绕设在盘架的上表面,磁条均布设置在盘架的底面。现有电磁炉产品为了提高热效率和改善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除了在盘架的底面设置磁条,还在盘架的内圈和外圈设置小磁条,且小磁条的高度高于线圈的高度,从而具有更好的导磁作用,防止磁泄露,提高电磁炉的热效率和EMC余量。

然而,由于线圈盘设置在锅具的正下方,而磁条的高度高于线圈的高度,磁条会受到来自锅具的热辐射。由于磁条由软磁材料压制烧结而成,为温度敏感元件,当温度超过一定的限定值(如居里点),磁条的顺磁性会消失。此时,线圈盘的电感量急剧变化,使电磁炉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引起炸机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以克服锅具对磁条的热辐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线圈盘以及设置在所述底壳上的面板,所述线圈盘包括盘架、设置在所述盘架上表面的线圈以及设置在所述盘架底面的第一磁条、设置在所述盘架上表面的第二磁条,所述第二磁条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线圈的上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二磁条的上方设置有隔热部。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第二磁条的上方设置有隔热部,可以避免锅具将热量传递给第二磁条,防止第二磁条的顺磁性消失,从而可以长久的提高热效率和改善电磁兼容。

可选地,所述第二磁条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

设置在所述盘架中心的多个内圈磁条、设置在所述盘架边缘的多个外圈磁条以及设置在所述盘架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多个中间层磁条;

对应地,所述隔热部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设置在所述内圈磁条上方的第一隔热部、设置在所述外圈磁条上方的第二隔热部、设置在所述中间层磁条上方的第三隔热部。

通过将安装部对隔热部进行固定,防止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隔热部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保证了隔热部的隔热效果。

可选地,多个所述内圈磁条等间距设置,设置在多个所述内圈磁条的顶端的多个第一隔热部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连接;

多个所述外圈磁条等间距设置,设置在多个所述外圈磁条的顶端的多个第二隔热部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

多个所述中间层磁条等间距设置,设置在多个所述中间层磁条的顶端的多个第三隔热部之间通过第三连接部连接。

通过在第一隔热部之间设置第一连接部,第二隔热部之间设置第二连接部,第三隔热部之间设置第三连接部,不需要单独生产和安装隔热部,一次可以生产多个隔热部,并同时安装多个隔热部,提高了生产和安装效率。

可选地,所述第二磁条包括所述内圈磁条和所述外圈磁条,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磁条包括所述内圈磁条、所述外圈磁条和所述中间层磁条;

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部;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部。

可选地,所述第五连接部与所述第六连接部位于同一直线。

通过在设置连接部,使得所有的隔热部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从而一个电磁炉对应一个隔热部组件,不仅便于生产和安装,还便于保管。

可选地,所述隔热部的材质为硅胶或塑料。

可选地,所述隔热部的厚度介于1毫米至5毫米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磁条包括所述外圈磁条,所述外圈磁条与所述第一磁条一体成型或独立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隔热部与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隔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隔热部的装配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隔热部与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隔热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壳 20-线圈盘 21-盘架

22-线圈 23-第一磁条 24-第二磁条

242-外圈磁条 30-面板 241-内圈磁条

243-中间层磁条 40-隔热部 41-第一隔热部

42-第二隔热部 43-第三隔热部 51-第一安装部

52-第二安装部 53-第三安装部 61-第一连接部

62-第二连接部 63-第三连接部 64-第四连接部

65-第五连接部 66-第六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隔热部与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隔热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隔热部的装配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电磁炉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0、设置在底壳10内的线圈盘20以及设置在底壳10上的面板30,线圈盘20包括盘架21、设置在盘架21上表面的线圈22以及设置在盘架21底面的第一磁条23、设置在盘架21上表面的第二磁条24,第二磁条24的上表面的高度高于线圈22的上表面的高度,第二磁条24的上方设置有隔热部40。

在本实施例中,底壳10上设置有面板30,锅具可以放置在面板30的上方,线圈盘20可以对面板30上放置的锅具等器具进行加热,使锅具等器具底部温度升高,实现电磁加热效果。

为了防止锅具在加热后,将温度传导至盘架21的上表面上设置的第二磁条24,使得第二磁条24出现顺磁性消失的问题,本实施例在第二磁条24的上方设置有隔热部40,该隔热部40可以设置在第二磁条24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面板30对应所述第二磁条24的位置。该隔热部40可以通过卡扣、粘结、设置支架等方式设置在第二磁条24的上方。

该隔热部40的材质可以为硅胶或塑料等具有隔热效果的材质,该隔热部40的厚度可以控制在1毫米至5毫米之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包括1毫米和5毫米。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通过在第二磁条的上方设置有隔热部,可以避免锅具将热量传递给第二磁条,防止第二磁条的顺磁性消失,从而可以长久的提高热效率和改善电磁兼容。

下面采用详细的实施例对隔热部4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一种可能的情况中,该第二磁条24可以为位于盘架21中心的内圈磁条241,即仅在盘架21中心设置磁条,在盘架21的外缘不设置磁条。如图2和图4所示,在盘架21的中心设置有多个凹槽,内圈磁条241设置在该凹槽中。

对应地,隔热部40可以为第一隔热部41,第一隔热部41位于内圈磁条241的上方,第一隔热部41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安装部51,该第一安装部51可以为卡扣、套筒、挂钩等结构,将第一隔热部41安装在内圈磁条241的顶端。

在另一种可能的情况中,该第二磁条24可以为位于盘架21外缘的外圈磁条242,即仅在盘架21的外缘设置磁条,在盘架21的中心不设置磁条。例如,如图2和图4所示,在盘架21的外缘设置有多个插槽,该插槽与盘架底部安装第一磁条23的插槽连通,外圈磁条242与第一磁条23一体成型,外圈磁条242设置在盘架21的外缘所提供的插槽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外圈磁条242与第一磁条23也可以独立设置。

对应地,隔热部40可以为第二隔热部42,第二隔热部42位于外圈磁条242的上方,第二隔热部42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安装部52,该第二安装部52可以为卡扣、套筒、挂钩等结构,将第二隔热部42安装在外圈磁条242的顶端。

在又一种可能的情况中,该第二磁条24包括内圈磁条241和外圈磁条242,即不仅在盘架21的外缘设置磁条,还在盘架21的内缘设置磁条。对应地,隔热部40包括第一隔热部41和第二隔热部42,其中,第一隔热部41与第二隔热部42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见上述实施例,此次不再赘述。

下面对上述的第一隔热部41和第二隔热部4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隔热部41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安装部51,该第一安装部51为与内圈磁条241形状匹配的第一套筒,第一套筒套设在内圈磁条241的顶端。

第二隔热部42的下方设置有第二安装部52,第二安装部52为与外圈磁条242形状匹配的第二套筒,第二套筒套设在外圈磁条242的顶端。图4和图5示出了第一隔热部41套设在内圈磁条241上,第二隔热部42套设在外圈磁条242上的效果图。

通过将第一安装部51和第二安装部52设置成套筒形状,将套筒套设在磁条的顶端,可以对第一隔热部41和第二隔热部42进行固定,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在运输或使用过程中,第一隔热部41和第二隔热部42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保证了第一隔热部41和第二隔热部42的隔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装和生产第一隔热部41,如图2所示,多个内圈磁条241等间距设置在盘架21的中心,设置在多个内圈磁条241的顶端的多个第一隔热部4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61连接。

具体地,相邻的第一隔热部4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61连接。多个第一隔热部41与多个第一连接部61采用同种材料,一体成型。

同理,多个外圈磁条242等间距设置在盘架21的外缘,设置在多个外圈磁条242的顶端的多个第二隔热部4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62连接。

具体地,相邻的第二隔热部4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62连接。多个第二隔热部42与多个第二连接部62采用同种材料,一体成型。

可选地,第一连接部61与第二连接部62之间设置有第四连接部64。该第四连接部64的两端的位置分别对应第一隔热部41和第二隔热部42,也可以分别对应两个第一隔热部41之间的位置,以及两个第二隔热部42之间的位置。第四连接部64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实施例对第四连接部64的具体设置位置和数量不做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将第一连接部61和第二连接部62连接牢固即可。

本实施例通过在第一隔热部41之间设置第一连接部61,第二隔热部42之间设置第二连接部62,不需要单独生产和安装隔热部,一次可以生产多个隔热部,并同时安装多个隔热部,提高了生产和安装效率。

通过在第一隔热部41与第二隔热部42之间设置第四连接部64,使得所有的隔热部成为一个整体的结构,从而一个电磁炉对应一个隔热部组件,不仅便于生产和安装,还便于保管。

实施例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隔热部与线圈盘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隔热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盘架21中心与边缘之间设置有多个中间层磁条243。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类似,可以仅设置中间层磁条243。由此,第二磁条24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设置在盘架21中心的多个内圈磁条241、设置在盘架21边缘的多个外圈磁条242以及设置在盘架21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多个中间层磁条243。

对应地,隔热部40包括如下中的至少一种:设置在内圈磁条241上方的第一隔热部41、设置在外圈磁条242上方的第二隔热部42、设置在中间层磁条243上方的第三隔热部243。

其中,若第二磁条包括内圈磁条241,则多个内圈磁条241等间距设置,设置在多个所述内圈磁条241的顶端的多个第一隔热部41之间通过第一连接部61连接;

若第二磁条包括外圈磁条242,多个外圈磁条242等间距设置,设置在多个外圈磁条242的顶端的多个第二隔热部4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62连接;

若第三磁条包括中间层磁条243,多个中间层磁条243等间距设置,设置在多个中间层磁条243的顶端的多个第三隔热部43之间通过第三连接部63连接。

如图6所示,当第二磁条24包括内圈磁条241、外圈磁条242和中间层磁条243时,第一连接部61与第三连接部63之间设置有第五连接部65;在第二连接部62与第三连接部63之间设置有第六连接部66。

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61、第二连接部62、第三连接部63、第五连接部65和第六连接部66,使得多个隔热部之间形成一个整体,便于安装和储存。

本实施例对第五连接部65和第六连接部66的设置位置和设置数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为如图6所示的设置6条,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设置3条。可选地,第五连接部65与第六连接部66位于同一直线。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可以在每个第一隔热部41、第二隔热部42以及第三隔热部43的底部分别设置安装部,也可以如图7所示,在部分第一隔热部41、部分第二隔热部42以及部分第三隔热部43的底部设置安装部。进一步地,还可以在第一隔热部41、第二隔热部42以及第三隔热部43中的至少一个设置安装部,例如,在图7中,在第三隔热部43的底部没有设置安装部。本实施例对安装部的具体设置不做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完成隔热部的安装即可。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