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93085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电磁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电磁炉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烹饪器具,其中,电磁炉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常用的散热方式为风冷散热,具体就是在电磁炉内设置风机进行散热,通过风机的扇叶旋转产生气流以对电磁炉内部的发热元器件散热。

目前,专利(CN205655346U)公开一种电磁炉,具体公开(参见图1):该电磁炉包括盖板、底壳、设置在所述底壳内的电路板、线圈盘、风扇,所述底壳上设置有进风口23,所述风扇靠近所述进风口23设置,其中,所述底壳的侧壁的顶端设置有上出风口。在电磁炉工作时,通过进风口23进风,风机上的扇叶带动风从出风口排出,以对电磁炉底壳内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以保证电磁炉正常工作。

然而,上述电磁炉中,当进风口23直接在电磁炉的底壳上开设时,由于可开设进风口23的区域被限定,这样造成进风口23的总开口面积较小,从而使得进风口23的进风量较小,导致风机的出风量无法达到最佳出风量,电磁炉的散热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涉及电磁炉的进风口总开口面积较小而导致电磁炉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进风量较大的电磁炉。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内设有风机,且所述底壳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

其中,所述风机对应的所述底壳区域为凹凸起伏的波浪形结构,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波浪形结构上。

通过将风机对应的底壳区域设置为凹凸起伏的波浪形结构,由于波浪形结构具有凹凸起伏的褶皱,在相同平面面积上,波浪形结构的总表面积比平面的表面积要大,那么,将进风口开设在波浪形结构上时,用于开设进风口的总面积就较大。这样,在同等条件下,波浪形结构上的进风口的总开口面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平面壳体上的进风口的总开口面积更大,进风口的总开口面积越大,进风口的进风量越大,从而使得电磁炉的散热效果较好。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进风量较大的电磁炉,解决了现有进风口进风量较小而导致电磁炉散热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可选的,所述波浪形结构是以所述风机对应的所述底壳区域的中心为圆心由内向外依次凹凸排列组成。

通过以风机对应的底壳区域的中心为圆心向外辐射形成波浪形结构,增大了底壳区域用于开设进风口的总面积,实现了增大进风口的总开口面积的目的。

可选的,所述进风口开设在所述波浪形结构的外凸端和内凹端之间,所述进风口为长形孔,且所述长形孔的一端朝向所述外凸端,另一端朝向所述内凹端。

可选的,所述进风口在所述外凸端和所述内凹端之间呈倾斜设置,且所述外凸端和所述内凹端之间的所述进风口与相邻的所述外凸端和所述内凹端之间的所述进风口的倾斜方向相反。

通过在波浪形结构的外凸端和内凹端之间倾斜设置进风口,进风口的总面积更大,增大了进风口与空气接触的面积,此外,外凸端和内凹端之间的进风口与相邻的外凸端和内凹端之间的进风口的倾斜方向相反,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阻力更小,气流更加流畅。

可选的,所述进风口的最大宽度小于或等于5.5mm。

通过限定进风口最大宽度小于或等于5mm,使得使用过程中避免了手指误入受到伤害以及避免了较大的杂质进入底壳的问题。

可选的,所有所述外凸端的底部和所述底壳的外底部处于同一平面;

所有所述内凹端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

通过将全部外凸端设为与电磁炉底壳的外底部处于同一平面,使得底壳上的进风口与放置电磁炉的台面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在电磁炉风机运行过程中,有效避免了将台面上的水或者其他杂物通过进气口吸入电磁炉内部,影像风机正常运转的问题。将内凹端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的设置方式避免了对电磁炉内部其他部件的安装位置的影响。

可选的,所述外凸端与所述内凹端之间的垂直高度介于1-10mm。

可选的,所述波浪形结构的圆心处为外凸端,且所述圆心处的所述外凸端为圆凸台。

通过在波浪形结构的圆心处设置圆形凸台,增强了波浪形结构中心部位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实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电磁炉的开设进风口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底壳的内部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底壳的外部示意图;

图5是图4中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图;

图7是图6中的A-A剖面图;

图8是图7中的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底壳-1;

进风口-2、21、22;

出风口-3;

外凸端-4、41、42;

内凹端-5、51、52。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底壳的内部图;图3是图2中的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底壳的外部示意图;图5是图4中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磁炉的底壳的俯视图;图7是图6中的A-A剖面图;图8是图7中的III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其中,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炉,包括:底壳1,底壳1内设有风机,且底壳1上开设有进风口2和出风口3,其中在电磁炉工作状态下,空气通过底壳1上的进风口2进入底壳内部,在风机的旋转作用下,空气的压力和流速不断增大,最终形成气流,通过风机的出风口吹向底壳内的发热元件,从而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吹向发热元件的气流最终通过底壳1上的出风口3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电磁炉还包括风扇、发热元件以及控制电路等其他部件,该些结构具体参考现有电磁炉的结构,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风机对应的底壳区域为凹凸起伏的波浪形结构,进风口2开设在波浪形结构上,如图2-图3所示,风机所对应的底壳区域具体为圆形,则该圆形区域内的底壳为波浪形结构,波浪形结构具有外凸端4和内凹端5,由于波浪形结构具有凹凸起伏的褶皱,这样在特定区域内,波浪形结构的总表面积比平面壳体的总表面积更大,因此,当在波浪形结构上开设进风口2时,可以用于开设进风口2的总面积比平面壳体的面积更大,在同等条件下,在波浪形结构上开设的进风口2的总开口面积必然比在平面壳体上开设的进风口2的总开口面积更大,进风口2的总开口面积越大,其与空气接触的面积越大,进风口的进风量越大,从进风口2进入电磁炉壳体内的气流越多,从而使得散热效果越好,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散热良好的电磁炉,解决了进风口的总开口面积受平面壳体面积限制而导致进风量较少的技术问题。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风机对应的底壳区域并不限于只是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或者其他形状,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可以开设为圆孔形,空气从圆孔中进入底壳1内部,也可以是其他任何孔状结构,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波浪形结构可以为三角形波浪和/或梯形波浪,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制。

为了减小电磁炉底壳1对气流造成的阻力,在本实施例中,波浪形结构是以风机对应的底壳区域的中心为圆心由内向外依次凹凸排列组成,其中,波浪形结构由内向外凹凸排列时,波浪形结构中包括多个外凸端4和多个内凹端5,图3中,外凸端4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外凸端41和外凸端42,内凹端5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内凹端51和内凹端52,波浪形结构具体由外凸端41、内凹端51、外凸端42和内凹端52依次凹凸排列构成,其中,风机对应的底壳区域为圆形区域(如图2中的I部和图4中的II部所示),该圆形区域内,从圆心向外设置多个外凸端4和多个内凹端5,多个外凸端4和多个内凹端5沿着圆形区域的半径延伸方向排列,可形成容纳空气的褶皱,底壳1内部的风机吸气时,风机对应的底壳区域的中心位置的气压低,底壳区域外围的空气会向中心位置挤压,空气由外向内收拢,因此,从圆心位置向外发散设置的波浪形结构有利于空气流通,可减小空气流通阻力,其中,在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外凸端4和内凹端5的个数并不受所列举出来的数目的限制。

为了进一步增大进风口2的进风量,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开设在波浪形结构的外凸端4和内凹端5之间,如图3所示,波浪形结构具有多个外凸端4和多个内凹端5,本实施例中,在相邻的外凸端4和内凹端5之间开设进风口2,具体的,进风口2为长形孔,且长形孔的一端朝向外凸端4,另一端朝向内凹端5,如图3和图5所示,例如,波浪形结构上开设有进风口22和进风口21,进风口22的一端朝向外凸端42,进风口22的另一端朝向内凹端51,而另一个进风口21的一端朝向外凸端42,进风口21的另一端朝向内凹端52,在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沿着波浪形结构的延伸方向开设,空气会随着波浪形结构的形状而填满每一个褶皱,气流顺应波浪形结构流通时,进入到波浪形结构上的每一个进风口内,顺应了空气流通特点,使得空气流通更加顺畅,减小气流阻力。

其中,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在外凸端4和内凹端5之间呈倾斜设置,且外凸端4和内凹端5之间的进风口2与相邻的外凸端4和内凹端5之间的进风口2的倾斜方向相反,具体的如图2-5所示,进风口21在外凸端42和内凹端52之间倾斜设置,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口21在外凸端42和内凹端52之间倾斜设置并不是指进风口21与水平面之间的倾斜设置,而是进风口21在外凸端42和内凹端52之间的面上向左或向右进行倾斜,而且波浪形结构中外凸端42和内凹端52之间的相邻的面上的进风口21倾斜方向相反,具体的,如图3和图5所示,内凹端51与外凸端42之间设有进风口22,相邻的外凸端42与内凹端52之间设有进风口21,其中,进风口22沿着顺时针方向倾斜,进风口21沿着逆时针方向倾斜,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呈倾斜设置更有利于空气进入,减小了进风阻力,进风更加顺畅,有利于增大进风口的进气量。

其中,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从靠近圆心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增大,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的进风口21和进风口22,进风口21远离波浪形结构圆心位置的一端比进风口21靠近圆心位置的一端更宽,进风口2随着圆周长的变化,从内向外逐渐增大的开设方式,最大限度地在波浪形结构上增加了进风口2的总开口面积,此外,进风口整体上呈现从圆心向外,逐渐增大的趋势,当底壳1内部的风机吸气时,圆心位置气压低,空气由外向内收拢,形成由外向内的气流,气流首先遇到外围较大的进风口,提高了进风口的进风效率,空气流通更加顺畅,且增大了进入底壳1内的空气量,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

其中,本实施例中,进风口2最大宽度小于或等于5.5mm。具体的,进风口2的最大宽度可以为3-5.5mm中的任一值,例如,进风口2的最大宽度为4mm,这样当使用者手拿电磁炉时,即便手指碰触到电磁炉底壳上的进风口,也不会将手指卡入进风口2内,避免了给使用者造成伤害,此外,将进风口2的最大宽度设置的比较小,可以阻挡住电磁炉外部较大的杂质,避免了杂质进入底壳内影响电磁炉的正常运转,安全性更高。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有外凸端4的底部和底壳1的外底部处于同一平面;如图6-8所示,外凸端41和外凸端42处于同一平面,并且,外凸端41、42与电磁炉底壳1的外底部也处于同一平面,具体的,在使用电磁炉时,将电磁炉放在工作台面上,电磁炉的四个脚部将电磁炉底壳1支撑起来,与工作台面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外凸端4与底壳1处于同一平面,因此外凸端4与工作台面之间也具有一定距离,这样留有足够的空间便于空气流通,实现更好的散热效果,此外,当工作台面上有水或者其他杂物时,因外凸端4与工作台面具有一定距离,因此避免了风机吸气时,将工作台面上的水或者其他杂物通过底壳1上的进风口2吸附进电磁炉内部,影响电磁炉的正常运转。因此提高了电磁炉的安全性。

如图7-8所示,所有内凹端5的顶部处于同一平面,具体的,本实用新型将内凹端5的高度设为统一的,节省了电磁炉内部空间,避免了进风口2离风机过近,容易影响风机运转甚至造成风机卡住等问题,提高了电磁炉运转的安全性。

其中,本实施例中,外凸端4与内凹端5之间的垂直高度H介于1-10mm,如图7-8所示,例如外凸端4与内凹端5的垂直高度H可为6mm,依照前述实施例中的内容,外凸端4与电磁炉底壳1处于同一平面,因此,外凸端4与内凹端5的垂直高度即表示从电磁炉底壳1向内凹的深度,例如,风机安装于电磁炉的底壳1内,其与电磁炉底壳1保持10-15mm的安全距离,那么当波浪形结构的垂直高度为6mm时,波浪形结构与风机之间仍然具有4mm-9mm的冗余,所以本实用新型中的波浪形结构不会对电磁炉内部零部件的安装造成任何影响,也不会影响风机的正常运转。

为了增强波浪结构的连接强度,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8所示,波浪形结构的圆心处为外凸端4,具体的,圆心处为外凸端41,且圆心处的外凸端4为圆凸台,即,外凸端41为圆凸台,波浪形结构从圆凸台的边沿向外延伸依次排列外凸端4和内凹端5,这样就提高了波浪形结构中心位置处的骨架连接强度,可靠性更高。

为了更好的增大进风口的开口总面积,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上述实施例的圆凸台上开设圆孔或者其他任何可选形状的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