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式污泥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8055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式污泥干燥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干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式污泥干燥机。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每年都会产生数量巨大的城市生活污泥和工业污泥。为此,人们开始研发和制造有效处理上述污泥的设备。污泥干燥技术是一种常见有效降低污泥含水率以便于其继续进行后续处理的技术,具体操作为在专门设计的设备对污泥进行加热,蒸发其中水分的过程。

但是当前干燥机干燥污泥的时间长,主要原因是污泥的粘性很大,而且颗粒较细,经常会出现污泥板结的情况。另外,由于污泥的粘性高,容易粘在干燥箱和干燥设备中,需要人工对机器内壁进行清洁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带式污泥干燥机。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带式污泥干燥机,包括干燥箱、热泵风机、进风主管、多根进风分管、多层干燥传输带、粉碎装置和洒水装置;

多层干燥传输带从上至下设置分层设置于干燥箱中;

所述干燥箱的顶部设置有入料口,所述粉碎装置设置于干燥箱的顶部,所述粉碎装置的出料口对准干燥箱的入料口;

所述热泵风机设置于所述干燥箱的外侧,所述热泵风机的出风口连接于所述进风主管的进风口,所述进风主管的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干燥箱的底部上;

多根进风分管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进风主管,多根进风分管的出风口分别设置于多层干燥传输带的上方;

所述粉碎装置包括上料漏斗、粉碎轮组、粉碎电机、搅动辊、搅动电机和导料仓;

所述上料漏斗的出料口连通于所述导料仓的入料口,所述导料仓的出料口连通于干燥箱的入料口;所述粉碎轮组设置于所述上料漏斗中,用于粉碎物料;所述粉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粉碎轮组的动力输入端,所述搅动辊设置于所述导料仓中,所述搅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于所述搅动辊的动力输入端;

所述洒水装置设置于干燥箱内腔的顶部;

所述洒水装置包括洒水箱、水管和洒水喷头;所述洒水箱设置于所述干燥箱的顶部,所述洒水箱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水管的进水口,所述水管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洒水喷头,所述洒水喷头设置于所述干燥箱的内腔顶部。

优选的,多层所述干燥传输带包括第一层传输带、第二层传输带和第三层传输带;所述第一层传输带、第二层传输带和第三层传输带从上往下依次分层设置,且第一层传输带的末端下部为第二层传输带的始端,所述第二层传输带的末端下部为第三层传输带的始端,第一层传输带的物料在其末端落入第二层传输带的始端上,第二层传输带的物料在其末端落入第三层传输带的始端上。

优选的,还包括抽湿过滤装置;

所述抽湿过滤装置包括抽湿风机、排气管和过滤器;

所述干燥箱的顶部还开有出风口;所述排气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干燥箱的出风口,所述排气管的另一端与抽湿风机和过滤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过滤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从左至右设置有HEPA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光触媒过滤层。

优选的,所述干燥箱的内壁表面设有光滑涂层。

优选的,所述干燥箱内设置有测温报警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层传输带、第二层传输带和第三层传输带均为致密网格状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污泥料因为是先粉碎后才进行干燥的,污泥料经过二重粉碎后已经小颗粒的,落在多层干燥传输带上进行传输的。首先进风主管的热风从干燥箱底部往上冒,对干燥传输带的污泥料进行干燥,干燥箱中充满了热风。而且从进风风管出来的热风也对每一层的干燥传输带上的污泥料进行干燥,从而使得污泥料得到了两重热风的干燥,干燥效果好且干燥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实施例的过滤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干燥箱1,热泵风机2,进风主管3,进风分管4,干燥传输带5,第一层传输带51,第二层传输带52,第三层传输带53,粉碎装置6,上料漏斗61,粉碎轮组62,搅动辊63,导料仓64,洒水装置7,洒水箱71,水管72,洒水喷头73,抽湿过滤装置8,抽湿风机81,排气管82,过滤器83,外壳831,HEPA过滤层832,活性炭过滤层833,光触媒过滤层834,测温报警装置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式污泥干燥机,包括干燥箱1、热泵风机2、进风主管3、多根进风分管4、多层干燥传输带5、粉碎装置6和洒水装置7;

多层干燥传输带5从上至下设置分层设置于干燥箱1中;

所述干燥箱1的顶部设置有入料口,所述粉碎装置6设置于干燥箱1的顶部,所述粉碎装置6的出料口对准干燥箱1的入料口;

所述热泵风机2设置于所述干燥箱1的外侧,所述热泵风机2的出风口连接于所述进风主管3的进风口,所述进风主管3的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干燥箱1的底部上;

多根进风分管4的进风口连通于所述进风主管3,多根进风分管4的出风口分别设置于多层干燥传输带5的上方;

所述粉碎装置6包括上料漏斗61、粉碎轮组62、粉碎电机、导料仓63、搅动电机和导料仓64;

所述上料漏斗61的出料口连通于所述导料仓64的入料口,所述导料仓64的出料口连通于干燥箱1的入料口;所述粉碎轮组62设置于所述上料漏斗61中,用于粉碎物料;所述粉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粉碎轮组62的动力输入端,所述导料仓63设置于所述导料仓64中,所述搅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于所述导料仓63的动力输入端;

所述洒水装置7设置于干燥箱1内腔的顶部;

所述洒水装置7包括洒水箱71、水管72和洒水喷头73;所述洒水箱71设置于所述干燥箱1的顶部,所述洒水箱71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水管72的进水口,所述水管72的出水口连通于所述洒水喷头73,所述洒水喷头73设置于所述干燥箱1的内腔顶部。

动作时,污泥从上料漏斗61处进行上料,同时驱动所述粉碎电机和搅动电机,使得污泥料能够被所述粉碎轮组62粉碎,这些经过初步粉碎的污泥料掉落至导料仓64中,被所述导料仓63进行搅动,从而使得从导料仓64的出料口排出的为小颗粒的污泥料。后这些小颗粒掉落从上至下掉落至多层干燥传输带5,所述热泵风机2泵热风,热风从进风主管3进行到干燥箱1的内腔中,这部风被泵进的热风从干燥箱1内腔的底部往上飘,逐层对干燥传输带5上的污泥料进行干燥,同时的,从热泵风机2出来的热风一部分从进风分管4输出,然后分别喷发到多层干燥传输带5的上方。当要停止干燥污泥料时,这时启动所述洒水装置7,洒水箱71中的清洁水从洒水喷头73喷出到干燥箱1的内壁干燥传输带5上,进行清洁,防止污泥料的干结导致后续难以清理。

污泥料因为是先粉碎后才进行干燥的,污泥料经过二重粉碎后已经小颗粒的,落在多层干燥传输带5上进行传输的。首先进风主管3的热风从干燥箱1底部往上冒,对干燥传输带5的污泥料进行干燥,干燥箱1中充满了热风。而且从进风风管出来的热风也对每一层的干燥传输带5上的污泥料进行干燥,从而使得污泥料得到了两重热风的干燥,干燥效果好且干燥效率高。

更进一步的,多层所述干燥传输带5包括第一层传输带51、第二层传输带52和第三层传输带53;所述第一层传输带51、第二层传输带52和第三层传输带53从上往下依次分层设置,且第一层传输带51的末端下部为第二层传输带52的始端,所述第二层传输带52的末端下部为第三层传输带53的始端,第一层传输带51的物料在其末端落入第二层传输带52的始端上,第二层传输带52的物料在其末端落入第三层传输带53的始端上。

污泥先后经过第一层传输带51、第二层传输带52和第三层传输带53的传输,走过的路程已经相当长,从而得到的干燥的时间也是得到保障的,保证污泥的干燥效果。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抽湿过滤装置8;

所述抽湿过滤装置8包括抽湿风机81、排气管82和过滤器83;

所述干燥箱1的顶部还开有出风口;所述排气管82的一端连接于所述干燥箱1的出风口,所述排气管82的另一端与抽湿风机81和过滤器83连接。

上述的带式污泥干燥机对污泥料进行干燥时,首先抽湿风机81抽送干燥箱1的内腔的顶部的热空气,这部分的热空气经过对污泥料的干燥后,温度下降不少但是含水量却比较高,所述抽湿风机81对这些热风进行抽湿后,可以有效排湿,然后这些气体再经过过滤器83过滤后排放的话,可以做到排放少污染保护了环境。

更进一步的,所述过滤器83包括外壳831,所述外壳831内从左至右设置有HEPA过滤层832、活性炭过滤层833和光触媒过滤层834。

被抽湿风机81抽送的热风经过过滤器83时,这部分空气是首先经过HEPA过滤层832、活性炭过滤层833和光触媒过滤层834,HEPA过滤层832有效过滤掉大颗粒的分子,例如污泥料扬起的粉尘等等,而活性炭过滤层833则会吸收这部分空气的小颗粒分子,使得排出的空气不臭无味,最后这部分空气经过光触媒过滤层834的消毒后,使得排出的空气对大气空气无污染。

更进一步的,所述干燥箱1的内壁表面设有光滑涂层。

多层干燥传输带5上的物料泥在传输过程中随之扬起的粉尘不易沾附在干燥箱1的内壁上,方便清理。

更进一步的,所述干燥箱1内设置有测温报警装置9。

为了防止干燥箱1内温度意外过高使得污泥料闷烧产生明火,一旦干燥箱1内的温度超过设定值将切断热量输入,同时使得洒水装置7动作,往干燥箱1内腔进行洒水,预防事故的发生。

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传输带51、第二层传输带52和第三层传输带53均为致密网格状带。

干燥空气能够穿过第一层传输带51、第二层传输带52和第三层传输带53与污泥接触,使得污泥能够得到更快的干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