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导向折流板的管式冷却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43656发布日期:2018-08-10 20:11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有导向折流板的管式冷却器。



背景技术:

管式冷却器,又叫壳管式冷却器,分为管程和壳程,在管内流动的液体行径为管程,在管外流动的液体其行径为壳程,换热管的壁面即为传热面。当管束与壳体温差超过50℃时,在热应力的作用下,换热管会扭曲变形,甚至出现断裂导致渗漏。目前,解决方法是采取温度补偿,换热管与管板之间为动密封,但是这种动密封结构需要依次将换热管从两块管板之间穿过,由于两块管板之间的距离过大,导致在安装换热管时无法对准前后两块管板上的孔,需要借助工具来对孔,工作量较大,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换热管安装和拆卸的带有导向折流板的管式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带有导向折流板的管式冷却器,包括第一接头1、封头2、第二节头3、换热管4、壳体5、第三接头6、第四接头7、管板8和折流板组件9;所述壳体5呈圆管状,所述壳体5竖直设置,在所述壳体5的两端内壁上竖直设置管板8,在所述壳体5内壁竖直均匀设置折流板组件9,在所述壳体5两端面上设置封头2,在一端的所述封头2上设置第一接头1,在另一端所述封头2上设置第四接头7,在所述壳体5外圆上一端设置第二节头3,在所述壳体5外圆上另一端设置第三接头6,在所述壳体5内部水平设置换热管4;所述折流板组件9包括折流板91和导向管92;所述折流板91呈半圆形板状,所述导向管92均匀垂直设置在折流板91的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92包括管套921、导流孔922和喇叭管923;所述管套921呈圆筒状,所述喇叭管923呈喇叭状,所述喇叭管923设置在管套921的两端,在所述喇叭管923上均匀设置导流孔922。

进一步的,所述导向管92的材料为不锈钢,所述管套921与换热管为间隙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折流板上设置导向管,在导向管上设置管套和喇叭管,使得在安装换热管时,换热管能够被喇叭管扶正,被管套定位,快速的穿过两端的管板,提高了换热管的安装速度,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在喇叭管上均匀设置导流孔,使得冷媒能够流经导流孔对换热管外壁进行换热,有效地防止喇叭管影响换热管外壁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折流板组件的轴视图;

图中:第一接头1、封头2、第二节头3、换热管4、壳体5、第三接头6、第四接头7、管板8、折流板组件9、折流板91、导向管92、管套921、导流孔922、喇叭管9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该带有导向折流板的管式冷却器,包括第一接头1、封头2、第二节头3、换热管4、壳体5、第三接头6、第四接头7、管板8和折流板组件9;壳体5呈圆管状,壳体5竖直设置,在壳体5的两端内壁上竖直设置管板8,在壳体5内壁竖直均匀设置折流板组件9,在壳体5两端面上设置封头2,在一端的封头2上设置第一接头1,在另一端封头2上设置第四接头7,在壳体5外圆上一端设置第二节头3,在壳体5外圆上另一端设置第三接头6,在壳体5内部水平设置换热管4;折流板组件9包括折流板91和导向管92;折流板91呈半圆形板状,导向管92均匀垂直设置在折流板91的端面上。导向管92包括管套921、导流孔922和喇叭管923;管套921呈圆筒状,喇叭管923呈喇叭状,喇叭管923设置在管套921的两端,在喇叭管923上均匀设置导流孔922。导向管92的材料为不锈钢,管套921与换热管为间隙配合。

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液体通过第一接头进入到封头内,接着液体从换热管一端流入,从另一端流出,最后经第四接头流出。冷媒经过第二接头进入到壳体中,并流经换热管外壁,对换热管内的液体进行冷却,同时冷媒在折流板的作用下变换流动路径,使得冷媒与换热管外壁均匀接触,最后冷媒从第三接头流出。当需要安装换热管时,先把换热管从一端的管板穿入,换热管经过喇叭管扶正,接着被管套定位,使得换热管顺利地从另一端的管板穿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通过在折流板上设置导向管,在导向管上设置管套和喇叭管,使得在安装换热管时,换热管能够被喇叭管扶正,被管套定位,快速的穿过两端的管板,提高了换热管的安装速度,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在喇叭管上均匀设置导流孔,使得冷媒能够流经导流孔对换热管外壁进行换热,有效地防止喇叭管影响换热管外壁的换热效率。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