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71211发布日期:2019-06-11 23:45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风道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风机通常采用蜗壳进行导风,蜗壳的外侧风道通常设置有蜗舌用于降噪,现有技术中,由于蜗舌结构设计不合理,常出现涡风现象,产生抖动及异响,影响客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公开旨在提出一种风道结构,以减小涡风现象,降低使用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具有相互连通的内侧风道和外侧风道,所述风道结构包括相连的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蜗舌从所述内侧风道的风道口向外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蜗舌朝向所述外侧风道的风道口设置,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外侧风道的风道口之间形成第二出风段;

所述第二出风段的水平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二蜗舌的水平长度,所述第二蜗舌的水平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水平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出风段的水平长度为4mm~10mm;所述第二蜗舌的水平长度为6mm~15mm;所述第一蜗舌的水平长度为8mm~20m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蜗舌包括相连的弧形段和第一斜向延伸段,所述弧形段从所述内侧风道的风道口向外延伸设置,并设置于所述第一斜向延伸段的一侧,所述第二蜗舌设置于所述第一斜向延伸段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蜗舌包括相连的平台段和第二斜向延伸段,所述平台段设置于所述第一斜向延伸段和所述第二斜向延伸段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向延伸段及所述第二斜向延伸段均朝向所述外侧风道的风道口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向延伸段与所述平台段之间呈钝角,所述第二斜向延伸段与所述平台段之间呈钝角,并且,所述第一斜向延伸段与所述平台段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斜向延伸段与所述平台段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斜向延伸段的宽度从所述弧形段到所述平台段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斜向延伸段的宽度从所述平台段到所述第二出风段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蜗壳盖和蜗壳座,所述蜗壳盖上设置有第一舌体,所述蜗壳座上设置有第二舌体,所述蜗壳盖和所述蜗壳座可拆卸连接,并形成所述内侧风道和所述外侧风道,所述第一舌体与所述第二舌体连接形成所述第一蜗舌,所述第二蜗舌全部设置于所述蜗壳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舌体的水平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舌体的水平长度。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所述的风道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本公开所述的风道结构,其外侧风道上设置有第一蜗舌及第二蜗舌,并且,第一蜗舌从内测风道的风道口朝向外侧风道的风道口延伸设置,第二蜗舌朝向外侧风道的风道口设置,能够使从内测风道朝向外侧输送的气流压力缓慢扩张,减小蜗舌涡风问题,并且,本公开提供的风道结构其第二出风段的水平长度不大于第二蜗舌的水平长度,第二蜗舌的水平长度不大于第一蜗舌的水平长度,使得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的相互配合对气流压力的调节稳定,可以有效减小使用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

本公开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其采用本公开提供的风道结构,蜗舌涡风现象少,噪音小,能有效提供使用体验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包括离心风轮和所述的风道结构。

所述风道结构具有相互连通的内侧风道和外侧风道,所述风道结构包括相连的第一蜗舌和第二蜗舌,所述第一蜗舌从所述内侧风道的风道口向外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蜗舌朝向所述外侧风道的风道口设置,所述第二蜗舌与所述外侧风道的风道口之间形成第二出风段;

所述第二出风段的水平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二蜗舌的水平长度,所述第二蜗舌的水平长度不大于所述第一蜗舌的水平长度。

所述离心风轮安装于所述内侧风道内。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公开所述的空调器具有以下优势:

本公开所述的空调器采用本公开提供的风道结构,蜗舌涡风现象少,噪音小,能有效提供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公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X1处的放大图。

图3为公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的蜗壳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X2处的放大图。

图5为本公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X3处的放大图。

图7为公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的蜗壳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X4处的放大图。

图9本公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风道结构;2-内侧风道;3-外侧风道;4-第一风道口;5-第二风道口;6-第一蜗舌;7-第二蜗舌;8-蜗壳盖;9-蜗壳座;10-第一侧向盖口;11-第一螺旋开口;12-第一蜗壳段;13-第一蜗壳延伸段;14-第一舌体;16-第二出风段;17-第一弧形段;18-第一斜向延伸段;19-平台段;20-第二斜向延伸段;21-第二侧向盖口;22-第二螺旋开口;23-第二蜗壳段;24-第二蜗壳延伸段;25-第二舌体;26-第一出风段;27-第二弧形段;28-第三斜向延伸段;29-离心风轮。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另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X1处的放大图。请结合参照图1和图2,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1,该风道结构1具有相互连通的内侧风道2和外侧风道3。其中,内侧风道2用于进风,外侧风道3用于出风。

外侧风道3设置于内侧风道2的风道口,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中,将内侧风道2的风道口定义为第一风道口4,并将外侧风道3的风道口定义为第二风道口5。

本实施例中,外侧风道3上设置有相连的第一蜗舌6和第二蜗舌7,第一蜗舌6从内侧风道2的风道口向外延伸设置,第二蜗舌7朝向外侧风道3的风道口设置,并且,第一风道口4的面积小于第二风道口5的面积。

可以理解的是,这种结构能够使得从内测风道朝向外侧输送的气流压力缓慢扩张,减小蜗舌涡风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风道结构1包括蜗壳盖8和蜗壳座9。蜗壳盖8和蜗壳座9可拆卸连接,并形成该相互连通的内侧风道2和外侧风道3。

应当理解,在其他较佳实施例中,风道结构1可以通过一次压铸成型。

图3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1的蜗壳盖8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蜗壳盖8的侧面呈蜗旋形状,并且,蜗壳盖8具有第一侧向盖口10和第一螺旋开口11,其中,第一侧向盖口10用于和蜗壳座9盖合,第一螺旋开口11用于和蜗壳座9形成第二风道口5。

蜗壳盖8包括相连的第一蜗壳段12和第一蜗壳延伸段13,其中,第一蜗壳段12用于和蜗壳座9连接形成内侧风道2,第一蜗壳延伸段13用于和蜗壳座9连接形成外侧风道3。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蜗壳延伸段13从第一蜗壳段12向外延伸直径变大。

本实施例中,第一蜗壳延伸段13的下侧弯折形成第一舌体14和第二蜗舌7,并在第二蜗舌7和第一螺旋开口11之间形成第二出风段16。其中,第一舌体14从第一蜗壳段12向外延伸,第二蜗舌7朝向第一螺旋开口11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出风段16几乎与外侧风道3的出风方向平行,这种结构设计可以方便该风道结构1用于和外接的直风管对接,减小对直风管的冲击,防止抖动。

图4为图3中X2处的放大图。请结合参照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第一舌体14包括相连的第一弧形段17和第一斜向延伸段18,第一弧形段17从第一蜗壳段12向外延伸,第一斜向延伸段18朝向第一螺旋开口11倾斜设置。

第二蜗舌7包括相连的平台段19和第二斜向延伸段20,平台段19设置于第一斜向延伸段18的一侧,并且平台段19大致呈水平状,第二斜向延伸段20朝向第一螺旋开口11倾斜设置。

为了适应出风需求,并保证较佳的防喘振及降噪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出风段16的水平长度A不大于第二蜗舌7的水平长度B,第二蜗舌7的水平长度B不大于第一舌体14的水平长度C。

其中,水平长度是指在水平方向投影的长度。其中,第二出风段16的水平长度A可以设置为4mm~10mm;第二蜗舌7的水平长度B可以设置为6mm~15mm;第一舌体14的水平长度C可以设置为8mm~20mm。

进一步地,第一斜向延伸段18与平台段19之间呈钝角,第二斜向延伸段20与第一出风段26之间呈钝角,并且,第一斜向延伸段18与平台段19的夹角大于第二斜向延伸段20与第一出风段26的夹角。

图5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X3处的放大图。请结合参照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第一斜向延伸段18的宽度从第一弧形段17到平台段19逐渐减小,第二斜向延伸段20的宽度从平台段19到第一出风段26逐渐减小,这种结构能够适应外侧风道3大致的圆柱形外形。

其中,宽度是指如图6所示横向方向的长度。也就是说,第一斜向延伸段18从第一弧形段17到平台段19逐渐收缩,形成渐变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二蜗舌7完全地设置于蜗壳盖8上,并且第二蜗舌7的最大宽度b小于第一舌体14的最大宽度a1,第二蜗舌7的宽度可以设置为第一舌体14的3/4~16/1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第一舌体14整体朝向蜗壳座9倾斜设置,其中,倾斜角度可以为2°-5°。这种结构既适应出模角度,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降噪。

图7为本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结构1的蜗壳座9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蜗壳座9的侧面也呈蜗旋形状,并且,蜗壳座9具有第二侧向盖口21和第二螺旋开口22,其中,第二侧向盖口21用于和蜗壳盖8的第一侧向盖口10盖合,第二螺旋开口22用于和蜗壳盖8的第一螺旋开口11形成第二风道口5。

本实施例中,蜗壳盖8和蜗壳座9相对卡接,并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

蜗壳座9包括相连的第二蜗壳段23和第二蜗壳延伸段24,其中,第二蜗壳段23用于和蜗壳盖8的第一蜗壳段12连接形成内侧风道2,第二蜗壳延伸段24用于和蜗壳盖8的第一蜗壳延伸段13连接形成外侧风道3。

本实施例中,第二蜗壳延伸段24从第二蜗壳段23向外延伸直径变大。

第二蜗壳延伸段24的下侧弯折形成第二舌体25,并在第二舌体25和第二螺旋开口22之间形成第一出风段26。其中,第二舌体25从第二蜗壳段23向外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风段26几乎与外侧风道3的出风方向平行,这种结构设计可以方便该风道结构1用于和外接的直风管对接,减小对直风管的冲击,防止抖动。

图8为图7中X4处的放大图。请结合参照图7和图8,第二舌体25包括相连的第二弧形段27和第三斜向延伸段28。

第二弧形段27从第二蜗壳段23向外延伸设置,并且,第二弧形段27和第一弧形段17可拆卸连接。第三斜向延伸段28朝向第二螺旋开口22倾斜设置,第一斜向延伸段18及第三斜向延伸段28可拆卸连接。

为了适应出风需求,并保证较佳的防喘振及降噪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舌体25的水平长度M与第一舌体14的水平长度C相等,第一出风段26的水平长度N等于第二出风段16的水平长度A与第二蜗舌7的水平长度B之和。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第二舌体25的水平长度M可以设置为8mm~20mm,第一出风段26的水平长度可以设置为10mm~25mm。

第三斜向延伸段28与第二出风段16之间呈钝角,第三斜向延伸段28和第二出风段16的夹角与第一斜向延伸段18和平台段19之间的夹角相等。

第三斜向延伸段28的宽度从第二弧形段27到第二出风段16逐渐减小,以适应外侧风道3大致的圆柱形外形。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舌体14和第二舌体25连接形成第一蜗舌6。这种结构能够使得第二蜗舌7大致地设置于第一蜗舌6的中部,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二舌体25的最大宽度a2等于第一舌体14的最大宽度a1减去第二蜗舌7的最大宽度b的差值。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蜗舌7呈轴对称,并且,第一蜗舌6的两端到第二蜗舌7的对称轴的距离相等,以进一步地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蜗舌6的最大宽度a与内侧风道2的宽度相等。并且,第二蜗舌7的最大宽度b和第一蜗舌6的最大宽度a满足以下关系:

a/2≤b≤a。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模具必须有一定出模角度,导致蜗壳盖8的蜗舌角度可以与风轮叶片角度方向保持一致,但蜗壳座9上的蜗舌角度只能与风轮角度方向相反,蜗壳盖8蜗舌角度对噪音有优势,蜗壳座9蜗舌角度对噪音有劣势。因此,本申请中,尽可能地让蜗壳盖8的宽度宽一些,使整个风道蜗舌角度尽可能与风轮角度方向保持一致,以最大化地保证降噪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蜗壳座9与蜗壳盖8连接,使得蜗舌盖的第一弧形段17和蜗舌座的第二弧形段27形成了第一蜗舌6的弧形段,蜗舌盖的第一斜向延伸段18和蜗舌座的第二斜向延伸段20形成了第一蜗舌6的斜向延伸段。本实施例中,弧形段从内侧风道2的风道口向外延伸设置,斜向延伸段与设置于弧形段和第二蜗舌7的平台段19之间。斜向延伸段与平台段19之间呈钝角,第二斜向延伸段20与平台段19之间呈钝角,并且,斜向延伸段与平台段19的夹角大于第二斜向延伸段20与平台段19的夹角。

图9为本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9,基于上述的风道结构1,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图未标),其包括离心风轮29和风道结构1,离心风轮29安装于内侧风道2内。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公开的风道结构1,其外侧风道3上设置有第一蜗舌6及第二蜗舌7,并且,第一蜗舌6从内测风道的风道口朝向外侧风道3的风道口延伸设置,第二蜗舌7朝向外侧风道3的风道口设置,能够使从内测风道朝向外侧输送的气流压力缓慢扩张,减小蜗舌涡风问题,并且,本公开提供的风道结构1其第一蜗舌6的最大宽度与内侧风道2的宽度相等,第二蜗舌7的最大宽度为第一蜗舌6的最大宽度的1/2~1,第二出风段16的水平长度不大于第二蜗舌7的水平长度,第二蜗舌7的水平长度不大于第一蜗舌6的水平长度,使得第二蜗舌7对气流压力的调节稳定,可以有效减小使用噪音,提高用户体验感。

本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采用本公开提供的风道结构1,蜗舌涡风现象少,噪音小,能有效提供使用体验感。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