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风组件及具有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1418发布日期:2019-05-31 21:11阅读:78来源:国知局
扫风组件及具有其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扫风组件及具有其的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器的扫风组件的扫风叶片大多具有多个分散的单体叶片,至少两段扫风连杆拉动扫风叶片扫风,例如专利文献:cn207081088u、cn102345924b、cn203375645u、cn103542506b与cn103542507a等。这样的结构由于单体零件较多,其装配效率非常低,且整体稳定性差。而且所有这些结构的扫风叶片在布设的叶片之间存在必然的间距,出风导向必然存在断续问题,因此导风后的风向不够均匀一致,也就使得舒适性效果不佳。

可见,传统扫风装置采用较多的扫风叶片单体零件,装配效率底,且整体稳定性差的问题。传统扫风装置布设叶片必然存在的间距造成的扫风不连续,出风导向后的气流方向不均匀一致,导致舒适性体验不佳的问题。

目前我司在开发的易拆卸式模块化空调器,能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方便的自行拆卸清洗和维护空调器,为确保扫风装置的整体稳定性和后期装配便捷性,扫风叶片的设计必须非常简洁,在装配效率与结构稳定性上都非常好,而且必须同步确保扫风的舒适性优异。

综上所述的传统设计问题,急需设计一种新型的技术方案彻底解决传统扫风叶片所存在的装配效率低且结构不稳定的固有缺陷,并提供更佳的舒适性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扫风组件及具有其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的扫风组件不便于组装、扫风不连续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扫风组件,包括连杆和螺旋叶片,所述螺旋叶片盘旋设置在所述连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和所述螺旋叶片一体注塑成型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叶片的中轴面与所述螺旋叶片的正面或背面具有预定螺旋夹角α。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叶片的螺旋半径沿所述连杆的长度方向不发生变化或呈周期性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螺旋叶片包括相互连接的大旋径叶片段和小旋径叶片段,所述大旋径叶片段和所述小旋径叶片段沿所述连杆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小旋径叶片段绕所述连杆设置一周,所述大旋径叶片段绕所述连杆设置两周。

进一步地,所述小旋径叶片段和所述大旋径叶片段绕所述连杆均设置一周。

进一步地,所述小旋径叶片段的半径大于等于0。

进一步地,所述扫风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连杆驱动连接以带动所述连杆正转和反转。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装置,包括扫风组件,所述扫风组件为上述的扫风组件。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中的扫风组件的扫风部件仅仅包括连杆和螺旋叶片,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连杆通过其他驱动装置驱动正转和反转,带动螺旋叶片进行连续扫风,相对于以往结构中采用多块单片叶片结构来进行扫风的方式,本发明中的扫风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扫风更加连续,舒适性好,便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2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扫风组件的主视图;

图3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螺杆和螺旋叶片的主视图;

图4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扫风组件的分解图;

图5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扫风组件顺时针转动时的导风图;

图6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扫风组件逆时针转动时的导风图;

图7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螺杆和螺旋叶片的主视图;

图8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螺杆和螺旋叶片的侧视图;

图9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螺杆和螺旋叶片的主视图;以及

图10示意性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螺杆和螺旋叶片的侧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连杆;11、驱动轴孔;20、螺旋叶片;21、大旋径叶片段;22、小旋径叶片段;30、驱动电机;31、扁位轴;32、螺钉孔;40、外壳部件;50、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参见图1至图10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装置,该装置尤其指空调器,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包括外壳部件40和扫风组件等结构,该外壳部件40上设置有出风口50,实际安装时,将扫风组件安装在空调器的出风口50处,便于对出风口50处的风进行扫送。

正如背景技术中记载的一样,现有的导风组件的结构的零部件比较多,装配效率低,存在扫风不连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施例中对扫风组件的结构进行了改进。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包括连杆10和螺旋叶片20,该螺旋叶片20盘旋设置在连杆10上。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的扫风部件仅仅包括连杆10和螺旋叶片20,结构简单,便于组装。实际使用的过程中,连杆10通过其他驱动装置驱动正转和反转,带动螺旋叶片20进行连续扫风,相对于以往结构中采用多块单片叶片结构来进行扫风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的结构更加简单,扫风更加连续,舒适性好,便于提高用户的体验。

实际设计时,本实施例中的连杆10和螺旋叶片20一体注塑成型设置,结构简单,稳定性好,便于组装,进而便于降低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的螺旋叶片20的中轴面与螺旋叶片20的正面或背面具有预定螺旋夹角α,当连杆10正转或者反转时,便于进行扫风作业。在整个连杆10上绕旋的螺旋叶片20在绕旋行程中的任何一个部位,本实施例中的螺旋叶片20的正面(或背面)都与此部位的连杆10的法向平面(即中轴面)成一个螺旋夹角α,此夹角α的设计值可以根据对气流的导向需求调整。夹角值越大对气流的导向作用越急剧明显,但是出风阻力也越大,因此实际实施中可以根据测试与流体仿真分析寻得最佳值。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扫风组件还包括驱动电机30,实际工作时,该驱动电机30与连杆10驱动连接以带动连杆10正转和反转,通过穿设在螺钉孔32内的螺钉固定在出风口50处。驱动电机30上设置有扁位轴31,在实际装配时,连杆10的左端部的驱动轴孔11对接到驱动电机30的扁位轴31上,扁位轴31与驱动轴孔11配合共同形成转动副配合面,带动螺旋叶片20随着驱动电机30的转动而转动,进而实现螺旋叶片20的扫风功能。

参见图1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螺旋叶片20的螺旋半径沿连杆10的长度方向不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螺旋叶片20的外边缘到连杆10中心的距离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结构的扫风连续性好,结构简单,便于实现。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螺旋叶片20的螺旋半径沿连杆10的长度方向还可以呈周期性变化。

参见图5可知,本实施例中的螺旋叶片20在左视图视向为顺时针转动时,由于螺旋叶片20背面与连杆10的法向平面(即中轴面)成有螺旋夹角α,使得整个连杆10上所有螺旋叶片20背面的每一个与出风气流撞击的位置点,都产生一个向左的推力,螺旋叶片20背面连续不断的向左推动出风口50内部吹过来的气流,使之转向运动,最终形成整体的向左吹出的气流。观察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螺旋叶片20是连续不断地绕旋在连杆10之上,因此这种导向作用在整个连杆10上持续存在,而且是不间断的作用于整个出风口50所有的吹风气流上;这相对于传统的分散式摆动扫风叶片而言具有更强的导流作用,而且不间断的导向气流可以使得整体侧吹风气流更加均匀一致,由于吹风整体呈现出更好的一致性,用户所能够获得的用户体验也更好。

参见图6可知,螺旋叶片20在右视图视向为逆时针转动时,由于螺旋叶片20正面与连杆10的中轴面成有螺旋夹角α,使得整个连杆10上所有螺旋叶片20正面的每一个与出风气流撞击的位置点,都产生一个向右的推力,螺旋叶片20正面连续不断的向右推动出风口50内部吹过来的气流,使之转向运动,最终形成整体的向右吹出的气流。观察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螺旋叶片20是连续不断地绕旋在连杆10之上,因此这种导向作用在整个连杆10上持续存在,而且是不间断的作用于整个出风口50所有的吹风气流上;这相对于传统的分散式摆动扫风叶片而言具有更强的导流作用,而且不间断的导向气流可以使得整体侧吹风气流更加均匀一致,由于吹风整体呈现出更好的一致性,用户所能够获得的用户体验也更好。

根据上述的实施例分析本发明中的螺旋叶片20整体结构可以看出,绕旋在连杆10上的螺旋叶片20具有类似于加强筋结构的加强功能,与连杆10一体式的注塑能够提高整体扫风组件的刚度得到很大的提升,从手板零件实际对比可以发现,在承受弯矩弯曲时比单单一根连杆串起螺旋叶片20的形式具有更加强的承受力,不容易整体弯曲,这也使得整个扫风组件具有更高的抵抗重力和其他偶然冲击力所产生的弯矩的能力,因此整体稳定性更加好。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中采用一体注塑的螺旋叶片20的扫风组件,精简了扫风组件的零件数量,极大地提升装配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扫风组件的稳定性。由于采用了螺旋叶片20整体式技术,直接确保了对出风气流的连续性扫风,不间断的对出风气流导向,保证出风气流均匀一致,营造更一致的风向体验提升用户舒适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主要发明点是一种具有螺旋叶片20的扫风组件,它并不局限于图1所示的分体壁挂式空调器,而且还可以用在其他出风设备的出风口。比如窗机,移动机,天井机的出风口;还有柜机竖直的出风口,此时螺旋叶片20竖直放置,绕轴转动可以将气流抬升或者压低出风风向,配合其他辅助扫风装置形成多元化的出风效果。

参见图7至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螺旋叶片20的螺旋半径均沿连杆10的长度方向均呈周期性变化。

参见图7至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和第三实施例中,螺旋叶片20包括相互连接的大旋径叶片段21和小旋径叶片段22,大旋径叶片段21和小旋径叶片段22沿连杆10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本实施例中的大旋径叶片段21和小旋径叶片段22是相对而言的,大旋径叶片段21的旋径大于小旋径叶片段22的旋径,本实施例中的大旋径叶片段21和小旋径叶片段22的旋径可以是不变的结构,也可以是渐变的结构,只要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见图7和图8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小旋径叶片段22绕连杆10设置一周,大旋径叶片段21绕连杆10设置两周。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小旋径叶片段22和大旋径叶片段21沿连杆10设置半周、一周半、三周等,只要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小旋径叶片段22的半径可以等于零,螺旋叶片20采用绕旋螺旋半径周期性变化的设计,其中螺旋叶片20半径绕旋段分为小旋径叶片段22与大旋径叶片段21设置的方式,其他技术特征一致。小旋径叶片段22部分最小趋于零,融合在连杆10上,这使得出风阻力得到减小,扫风效果将受到影响,出风方向的一致性不如上述主体实施例出风效果好。但是作为一种扰乱气流,分散出风气流散化分布具有很好的效果,可以作为一种弱化出风营造无风感的技术手段。

参见图9和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小旋径叶片段22和大旋径叶片段21绕连杆10均设置一周。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使小旋径叶片段22和大旋径叶片段21沿连杆10设置半周、一周半、三周等,只要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的其他变形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优选地,参见图小旋径叶片段22的半径大于等于0。螺旋叶片20采用绕旋螺旋半径周期性变化的设计,其中叶片半径绕旋段分为小旋径叶片段22与大旋径叶片段21,其他技术特征一致。小旋径叶片段22部分并不是非常的小,只是相对而言小一点,此实施例仍然具有很好的出风导向作用,只是相对于主体实施例一致性稍有减弱。而且由于螺旋叶片20半径存在差异,对气流的无规则扰动更加大,因此也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无风感体验,作为三维立体出风的技术手段。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一体注塑的连杆和螺旋叶片结构,精简了扫风组件的零件数量,极大地提升装配效率,同时也提升了扫风组件的稳定性。由于采用了螺旋叶片整体式技术,直接确保了对出风气流的连续性扫风,不间断的对出风气流导向,保证出风气流均匀一致,提升了装配效率和机构稳定性,并创造更佳的舒适性体验。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