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换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06547发布日期:2019-10-18 22:47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管网换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网换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使用毛细管网作为内侧换热器的空调系统中,毛细管铺设在房间地板内部,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制热或制冷。为了达到良好的制热或者制冷效果,毛细管铺设的长度和面积通常会较大,即选择铺满整个地板内部。

然而,上述设置会存在毛细管网前、后温差较大的现象。例如,当室内毛细管网处于制冷模式时,靠近节流阀的毛细管冷量较足,温度较低,制冷效果也较好。随着毛细管网与室内的换热,毛细管网的温度越来越高,远离节流阀的毛细管温度就会相对偏高,制冷效果有所下降,进而影响毛细管网的换热均匀性,导致毛细管网换热效果较差,从而影响室内舒适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网换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管网的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网换热结构,铺设在室内,管网换热结构与室外机相连通,管网换热结构包括:主输送管路,包括子主输送管路;辅助输送管路,包括子辅助输送管路,子辅助输送管路与子主输送管路间隔设置,从室外机的冷媒出口排出的冷媒进入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内,在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内完成换热后再次经由室外机的冷媒入口进入室外机;其中,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内的流向相反。

进一步地,管网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一管路,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媒出口或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一管路的第二端与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相连通;节流阀,设置在第一管路的第二端,第一管路通过节流阀与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子主输送管路为多条,主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二管路,第二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通,第二管路的第二端与各条子主输送管路均连通。

进一步地,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辅助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通,第三管路的第二端与各条子辅助输送管路均连通。

进一步地,子主输送管路和/或子辅助输送管路呈蛇形盘绕。

进一步地,子主输送管路为一条或多条,子辅助输送管路为一条或多条,当子主输送管路为一条且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时,子主输送管路与其相邻的子辅助输送管路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一预设值;当子主输送管路为多条且子辅助输送管路为一条时,子辅助输送管路与其相邻的子主输送管路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二预设值;当子主输送管路为多条且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时,任意子主输送管路与其相邻的子辅助输送管路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三预设值。

进一步地,管网换热结构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管网换热结构还包括:气态冷媒输送管路,与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均连通;当管网换热结构处于制冷模式时,从冷媒出口排出的液态冷媒经由第一管路进入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内,在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内完成换热后进入气态冷媒输送管路,并经由气态冷媒输送管路进入冷媒入口内;当管网换热结构处于制热模式时,从冷媒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经由气态冷媒输送管路进入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内,在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内完成换热后进入第一管路,并经由第一管路进入冷媒入口内。

进一步地,管网换热结构还包括:第四管路,第四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态冷媒输送管路连通,第四管路的第二端与主输送管路连通;第五管路,第五管路的第一端与气态冷媒输送管路连通,第五管路的第二端与辅助输送管路连通。

进一步地,子主输送管路为多条,主输送管路还包括:第六管路,第六管路的第一端与第四管路的第二端连通,第六管路的第二端与各条子主输送管路均连通。

进一步地,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辅助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七管路,第七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五管路的第二端连通,第七管路的第二端与各条子辅助输送管路均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管网换热结构和室外机,管网换热结构与室外机连通;其中,管网换热结构为上述的管网换热结构。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管网换热结构包括主输送管路和辅助输送管路。其中,主输送管路包括子主输送管路。辅助输送管路包括子辅助输送管路,且子辅助输送管路与子主输送管路间隔设置。这样,在管网换热结构运行过程中,从室外机的冷媒出口排出的冷媒进入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内,且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内的流向相反,如子主输送管路中的冷媒从室内的第一侧流向第二侧,子辅助输送管路中的冷媒从室内的第二侧流向第一侧,进而使得管网换热结构与室内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换热更加均匀,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效果,以使室内的温度更加均匀,提升了室内舒适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管网的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管网换热结构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主输送管路;11、子主输送管路;12、第二管路;13、第六管路;20、辅助输送管路;21、子辅助输送管路;30、第一管路;40、气态冷媒输送管路;50、第四管路;60、第五管路;70、节流阀;80、室内。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发明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管网的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管网换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管网换热结构铺设在室内80,管网换热结构与室外机相连通,管网换热结构包括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其中,主输送管路10包括子主输送管路11。辅助输送管路20包括子辅助输送管路21,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与子主输送管路11间隔设置,从室外机的冷媒出口排出的冷媒进入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在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完成换热后再次经由室外机的冷媒入口进入室外机;其中,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的流向相反。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管网换热结构运行过程中,从室外机的冷媒出口排出的冷媒进入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且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的流向相反,如子主输送管路11中的冷媒从室内80的第一侧流向第二侧,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中的冷媒从室内80的第二侧流向第一侧,进而使得管网换热结构与室内8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换热更加均匀,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效果,以使室内80的温度更加均匀,提升了室内舒适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管网的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沿室内80的宽度方向d,子主输送管路11与子辅助输送管路21进入冷媒的位置分别位于室内80的两侧。若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11内从室内80的第一侧流向第二侧,同时,冷媒在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从室内80的第二侧流向第一侧,即使子主输送管路11中流动至第二侧的冷媒已经与室内80发生大量的热量交换,位于第二侧的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的冷媒能够与位于第二侧的子主输送管路11内的冷媒进行热量交换,以使室内80的第二侧的温度更加均匀,进而提升了室内80舒适度。

在本实施例中,管网换热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进而使得管网换热结构的铺设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本实施例中的上述设置能够减小室内80两侧的温差,使得室内80的温度更加均匀、一致。

如图1所示,管网换热结构还包括第一管路30和节流阀70。其中,第一管路30的第一端与冷媒出口或冷媒入口相连通,第一管路30的第二端与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相连通。节流阀70设置在第一管路30的第二端,第一管路30通过节流阀70与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连通。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管网换热结构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当第一管路30的第一端与冷媒出口相连通时,从冷媒出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液态冷媒在节流阀70的节流作用下转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冷媒。之后,液态冷媒分别进入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且液态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的流向相反,即子主输送管路11中的液态冷媒从室内80的第一侧流向第二侧,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中的液态冷媒从室内80的第二侧流向第一侧,以使室内8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温度一致,进而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效果,以使室内80的温度均匀,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可选地,子主输送管路11为多条,主输送管路10还包括第二管路12。其中,第二管路12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30的第二端连通,第二管路12的第二端与各条子主输送管路11均连通。如图1所示,子主输送管路11为两条,两条子主输送管路11间隔设置,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为一条。当第一管路30的第一端与冷媒出口相连通时,第二管路12对两条子主输送管路11进行分流,进而增大了管网换热结构的铺设面积,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子主输送管路11的条数不限于此,可根据室内80的尺寸及换热需求进行调整。可选地,子主输送管路11为三条、或四条、或五条、或多条。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辅助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三管路。其中,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的第二端连通,第三管路的第二端与各条子辅助输送管路均连通。这样,当第一管路的第一端与冷媒出口相连通时,第三管路对多条子辅助输送管路进行分离,进而增大了管网换热结构的铺设面积,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效率。

如图1所示,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呈蛇形盘绕。具体地,子主输送管路11包括多段第一管路段和第二管路段,多段第一管路段相互平行设置,多段第二管路段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一管路段与第二管路段相互垂直设置,每相邻的两段第一管路段通过第二管路段连接,每相邻的两段第二管路段通过第一管路段连接。子辅助输送管路21包括多段第三管路段和第四管路段,多段第三管路段相互平行设置,多段第四管路段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三管路段与第四管路段相互垂直设置,每相邻的两段第三管路段通过第四管路段连接,每相邻的两段第四管路段通过第三管路段连接。其中,第一管路段与第三管路段相互平行设置,且第三管路段与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一管路段之间的距离一致,第四管路段与与其相邻的两个第二管路段之间的距离一致。

可选地,子主输送管路11为一条或多条,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为一条或多条,当子主输送管路11为多条且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为一条时,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与其相邻的子主输送管路11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二预设值。在本实施例中,子主输送管路11为两条且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为一条,两条子主输送管路11分别位于子辅助输送管路21的两侧,且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与两条子主输送管路11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二预设值。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管网换热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管网换热结构的加工成本。

具体地,两条子主输送管路11分别位于子辅助输送管路21的两侧,且与子辅助输送管路21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二预设值,进而使得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的盘绕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如图1所示,管网换热结构具有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管网换热结构还包括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其中,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与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均连通。当管网换热结构处于制冷模式时,从冷媒出口排出的液态冷媒经由第一管路30进入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内,在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内完成换热后进入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并经由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进入冷媒入口内。这样,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流动,换热过后的气态冷媒通过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汇集在一起,并通过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进入冷媒入口,以完成制冷循环。

在本实施例中,当管网换热结构处于制热模式时,从冷媒出口排出的气态冷媒经由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进入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内,在主输送管路10和辅助输送管路20内完成换热后进入第一管路30,并经由第一管路30进入冷媒入口内。这样,室外机产生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由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进入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在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完成换热后通过第一管路30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第一管路30进入冷媒入口,以完成制热循环。

具体地,当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的第一端与冷媒出口相连通时,从冷媒出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分别进入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且气态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的流向相反,即子主输送管路11中的液态冷媒从室内80的第二侧流向第一侧,子辅助输送管路21中的液态冷媒从室内80的第一侧流向第二侧,以使室内80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温度一致,进而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效果,以使室内80的温度均匀,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管网换热结构还包括第四管路50和第五管路60。其中,第四管路50的第一端与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连通,第四管路50的第二端与主输送管路10连通。第五管路60的第一端与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连通,第五管路60的第二端与辅助输送管路20连通。这样,当管网换热结构处于制热模式时,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内的气态冷媒进入第四管路50和第五管路60内,以通过第四管路50进入子主输送管路11内,以通过第五管路60进入子辅助输送管路21内,进而使得气态冷媒在管网换热结构内的流动更加流畅。

可选地,子主输送管路11为多条,主输送管路10还包括第六管路13。其中,第六管路13的第一端与第四管路50的第二端连通,第六管路13的第二端与各条子主输送管路11均连通。如图1所示,子主输送管路11为两条,当管网换热结构处于制热模式时,气态冷媒输送管路40内的气态冷媒进入第四管路50和第五管路60内,进入第四管路50内的气态冷媒通过第六管路13进行气体分离,进而保证两条子主输送管路11内均有气态冷媒。

在附图中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辅助输送管路还包括第七管路。其中,第七管路的第一端与第五管路的第二端连通,第七管路的第二端与各条子辅助输送管路均连通。这样,当管网换热结构处于制热模式时,气态冷媒输送管路内的气态冷媒进入第四管路和第五管路内,进入第五管路内的气态冷媒通过第七管路进行气体分离,进而保证多条子辅助输送管路内均有气态冷媒。

在本实施例中,冷媒在管网换热结构内采用先分液,再集液的方式进行流通,进而使得冷媒与室内80的换热更加均匀,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性能,提高用户舒适性。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未示出),包括管网换热结构和室外机,管网换热结构与室外机连通。其中,管网换热结构为上述的管网换热结构。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管网换热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的条数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子主输送管路为一条且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子主输送管路与其相邻的子辅助输送管路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一预设值。具体地,至少两条子辅助输送管路分别位于一条子主输送管路的两侧,且子主输送管路与其相邻的两条子辅助输送管路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一预设值。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管网换热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管网换热结构的加工成本,也进而使得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的盘绕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管网换热结构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子主输送管路11和子辅助输送管路21的条数不同。

在本实施例中,子主输送管路为多条且子辅助输送管路为多条,任意子主输送管路与其相邻的子辅助输送管路之间的距离均为第三预设值。具体地,多条子主输送管路与多条子辅助输送管路间隔设置,即每两条相邻的子主输送管路之间具有一条子辅助输送管路,每两条相邻的子辅助输送管路之间具有一条子主输送管路。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管网换热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降低了管网换热结构的加工成本,也进而使得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的盘绕更加容易、简便,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管网换热结构运行过程中,从室外机的冷媒出口排出的冷媒进入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内,且冷媒在子主输送管路和子辅助输送管路内的流向相反,如子主输送管路中的冷媒从室内的第一侧流向第二侧,子辅助输送管路中的冷媒从室内的第二侧流向第一侧,进而使得管网换热结构与室内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换热更加均匀,提升了管网换热结构的换热效果,以使室内的温度更加均匀,提升了室内舒适度,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管网的换热效果较差的问题。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