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9370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炉窑,特别是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
制作永磁材料的基料是铁氧体预烧料,国内外,采用隧道窑和回转窑生产。隧道窑可采用电加热,温度易控制,但原料是装在行走小车的容器中,载体吸热及料层不能翻动,不可避免的浪费能源,且制取的铁氧体预烧料质量难以保证,所以不断的用回转窑取代;用回转窑生产铁氧体预烧料,国外是直接用氧化铁为原料,经回转窑烧结形成铁氧体预烧料,我国是采用轧钢厂的付产品-铁鳞为原料,经回转窑先氧化为氧化铁,再连续送入另一个回转窑烧结成铁氧体预烧料。目前国内外的回转窑是采用煤气和重油为燃料加热,燃烧过程不能理想的控制窑温,窑温波动特别大,使回转窑的窑膛内各段温度无法按需要获得,并且氧化气氛不好,严重的影响了铁氧体预烧料的质量,最终使铁氧体永磁材料的磁性能,无法提高;用煤气和重油燃烧加热,窑膛内烟气将影响传热效率,并污染大气。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该窑即能准确控制窑膛内的温度及气氛,又能提高铁氧体预烧料的质量,而且还没有烟尘污染。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方案为两个筒体的轴线在同一条倾斜的直线上,并且下位的筒体衔接上位的筒体;支撑筒体的托轮由主动托轮与被动托轮组成,主动托轮与传动装置连接;两个筒体绕其轴线摆转,并且摆转频率及摆幅可调;在筒体耐火窑衬料线以上的内表面,涂有黑体辐射层;筒体的窑膛内采用电加热,在轴线之上沿轴线方向分布若干支硅碳棒,并按窑膛内原料加热的温度曲线,由低温段到高温段,硅碳棒分布的间距,相应的由密到疏分布;在筒体的耐火窑衬内表层,按升温曲线,在温度拐点处安有测温热电偶,上位筒体的下端有供气装置。
本发明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的优点为(1)筒体能够往复摆动回转,可实现采用电加热,这样就发挥了常规旋转回转窑及隧道窑的优点,克服了其两者的缺点;(2)采用电加热,发热体硅碳棒可按加热升温需要设置分布,筒体内窑膛各区域段温度即可测定又可控制,并可按需要随时调整,采用电加热没有燃烧烟气污染;由于筒体摆转料层不停的运动翻转,使铁氧体预烧料受热均匀,氧化反应与烧结完全彻底;耐火窑衬料线以上的内表面上涂有黑体辐射层,可提高热效率10%;上位筒体有供氧装置,可提高铁鳞的氧化比率;综上所述即可获得优质高品级的铁氧体预烧料,满足了人们长期渴求的提高永磁材料磁性能的需要;(3)两个筒体在同一条轴线上,并下位筒体衔接上位筒体,方便了两个筒体之间料的传输;(4)支撑筒体的托轮兼有动力传动功能,节省二套齿轮传动装置,并可减轻噪音;转筒摆动回转的极限范围及频率按工艺需要可随时调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的主剖视2是图1的A-A剖面3是图1的B-B剖面4及图5是筒体摆转极限示意6是铁氧体预烧料烧结曲线图从图1中可看出,本发明的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的筒体4与筒体4′的轴线在同一条倾斜的直线上,筒体4在上位,筒体4′在下位,并下位的筒体4′衔接上位筒体4;该装置的轴线与地平面倾斜夹角6°,筒体4直径为1.6m,长为15m,筒体4′直径为1.8m,长为15m,并两者耐火窑衬的壁厚各为0.4m。
从图1和图2中可知,筒体4上有两个托圈3,并与筒体4固定连接,每个托圈3下有1个主动托轮11与1个被动托轮16,并主动托轮11与传动装置12连接,主动托轮11在图2中位于右侧,被动托轮16在图2中位于左侧,两者之间的夹角为60°,两者与地面基础13固定连接,托圈3有限位挡,防止串动;主动托轮11、被动托轮16两者与托圈3以摩擦滚动接触。在图2中,筒体4的窑衬7,料线以上的内表面上涂有0.2mm厚的JT型高温节能涂料层,即黑体辐射层14。
从图1和图3中可知,筒体4′与筒体4有对应的组成部分,即有托圈3′、主动托轮11′、传动装置12′、被动托轮16′、耐火窑衬7′、黑体辐射层14′,这些组成部分,与筒体4有相应的结构形式和传动运转方式。
从图2和图3中可知,筒体4与筒体4′的轴线之上的水平位置分别装有硅碳棒15与硅碳棒15′,并沿轴线方向分布。在筒体4的窑膛中,从入料口端部起,硅炭棒的间距,由原料的环境温度至800℃的预热段为300mm,由800℃至900℃分解反应的升温段为400mm,在900℃氧化反应恒温段至筒体4衔接端处为750mm;在筒体4′的窑膛中,从筒体4′的衔接端起,硅碳棒的间距,由900℃至1300℃分解反应的升温段,为400mm,在1300℃结晶反应的恒温段为750mm,由1300℃降至900℃筒体出料口止窑内的降温段,不安装硅碳棒15′。筒体4与筒体4′的窑膛中,各有24支硅碳棒。硅碳棒15与硅碳棒15′,分别与各自电源电缆17与电源电缆17′接通;从图1和图3中可知筒体4与筒体4′的轴线上方的耐火窑衬的内表面处设有测温热电偶5与5′,并按窑膛温度曲线拐点处安有热电偶,即800℃,900℃起点,900℃终点,1300℃起点,1300℃终点的5个拐点处,热电偶测温装置分别与测温仪表接通。从图1和图2中可知,筒体4的下端轴线的上方有供氧装置6,并采用分子筛制氧机向筒体4的窑膛中送氧。从图1中可知,筒体4的上端有入料口1及排废气管2。筒体4′的下端有出料口10,出料口旁有人孔门8,人孔门8在滑轨9上,可往复滑动。
在图1、图2和图3中,与筒体3的主动托轮11连接的传动装置12,以及与筒体3′的主动托轮11′连接的传动装置12′的调速电动机的功率各为4KW,电动机的控制机构,采用限流启动,采用晶闸管换向,实现筒体4与筒体4′绕其轴线往复摆动回转;筒体4摆转的频率为6次/分,筒体4′为2次/分,而两者的摆转极限范围为90°角,其频率和摆转角度,可按需要进行调整。
当该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工作运行时,主动托轮11与主动托轮11′靠摩擦力传动带动筒体4与筒体4′往复运动。在图4中箭头所示,向逆时针方向摆转至水平线以下45°角极限位置的示意图。在图5中箭头方向所示,向顺时针方向摆转,至水平线以上45°角极限位置的示意图,摆转极限范围为90°角。
该工艺采用的主要原料为铁鳞及碳酸锶盐,添加剂为高岭土等。每小时可出产品约834kg,年产量可达6000吨。
权利要求
1.一种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包括两个筒体,耐火窑衬,托轮,传动装置,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a、一个筒体(4)与另一个筒体(4′)两者的轴线是在同一条倾斜的直线上,其倾斜角为3-7°,筒体(4)在上位,筒体(4′)在下位,并下位的筒体(4′)衔接上位的筒体(4);b、支撑筒体(4)的托轮由主动托轮(11)与被动托轮(16)组成,并主动托轮(11)与传动装置(12)连接;c、筒体(4)绕其轴线住复摆动回转,其摆转的极限范围与频率可调;d、筒体(4)的耐火窑衬(7)在料线以上的内表面上涂有黑体辐射层(14);e、筒体(4)的窑膛中,有电加热装置,在筒体横断面上半圆的轴线之上,并沿轴线方向的水平位置,分布若干支硅碳棒(15),在窑膛的各温度段,随着窑膛内原料体受热温体的升高,其各温度段的硅碳棒的间距随着增大;f、筒体(4)轴线上方,升温曲线有拐点位置的耐火窑衬(7)的内表层,安有测温热电偶(5);g、筒体(4′)有与筒体(4)相对应的组成部分,相同的结构形式及相同的连接方式;即筒体(4′)有主动托轮(11′),被动托轮(16′),传动装置(12′),耐火窑衬(7′),黑体辐射层(14′),硅碳棒(15′),测温热电偶(5′);h、筒体(4)的下端有供氧装置(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其特征在于筒体(4)与筒体(4′)摆转的频率不相同,即前者为4-8次/分,后者为1/2-3次/分,而两者摆转极限范围为60-120°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其特征在于筒体(4)摆转的频率为6次/分,筒体(4′)摆转的频率为2次/分;两者摆转的极限范围为90°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其特征在于按窑膛不同段升温曲线需要设硅碳棒,在筒体(4)的窑膛中硅碳棒(15)的间距,从自然温度至800℃的预热段,为100-400mm,从800-900℃升温段,为300-500mm,在900℃氧化反应恒温段,为800-1000mm;在筒体(4′)的窑膛中,硅碳棒(15′)的间距,从900-1300℃分解反应升温段,为300-500mm,在1300℃结晶反应恒温段,为650-850mm,从1300-900℃窑内降温段,不安装硅碳棒(15′)。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其特征在于在筒(4)的窑膛中,硅碳棒(15)的间距,从自然温度至800℃的预热段,为300mm,从800-900℃分解反应升温段,为400mm,在900℃氧化反应恒温段为900mm;在筒体(4′)的窑膛中,硅碳棒(15′)的间距,从900-1300℃分解反应升温段,为400mm,在1300℃结晶反应恒温段,为750mm,从1300-900℃窑内降温段,不安装硅碳棒(1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其特征在于筒体(4)的供氧装置在其下端的轴线上方的筒体上,并为分子筛供氧或容器罐供氧。
全文摘要
铁氧体预烧料回转窑,用于生产永磁材料的原料。有两个倾斜的筒体,有同轴线,并下位的衔接上位的;筒体的托轮,主动托轮与传动装置连接,筒体往复摆转,其频率和摆幅可调;料线之上的耐火窑衬表面涂有黑体层;筒体内窑膛中有硅炭棒,并高温段的比低温段的间距大;有温度拐点处的耐火窑衬内表层,装有测温热电温;上位筒体有供氧装置。本发明温度与气氛可控,没有燃烧废气;可得到高品级的铁氧体预烧料。
文档编号F27B7/00GK1177728SQ9611944
公开日1998年4月1日 申请日期1996年9月24日 优先权日1996年9月24日
发明者夏重力, 魏明波 申请人:夏重力, 魏明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