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保护点火感应元件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73168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保护点火感应元件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加热装置,尤指一种内燃烧式瓦斯加热器。
以内燃瓦斯(煤气、天然气等燃气)加热器的先其技术而言,是可见于本创作人日前所有荣获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权的申请第92215023号的「内燃烧式瓦斯加热装置」的专利技术为代表,其主要是强制供应瓦斯与空气进入一涡状金属管内,藉组置于一端管体上的点火棒点燃该涡状金属管内的瓦斯混合气,使于涡状金属管内形成内燃式的火焰加热该涡状金属管至红热,进而藉外界风扇鼓风吹送该红热的涡状金属管散发出高效率的辐射热能,以达供应需求热风循环不的烘烤设备或加温设备使用,因而取代较早先所选配的电热式加热器(HEATER)极耗电能且加热效率缓慢等缺失。
且知,上述已有专利案的内燃式瓦斯加热装置技术,自获准专利权以来,秉以见不着火焰的管内燃烧式加热技术为号召,化他人认为不可能实施的技术为实际实施使用的高效率加热装置,因而极受业界好评与赞扬;然而本创作人为使此产品的使用寿命能更持久,特将上述已有专利案唯一不尽理想的缺失详述如后特别是组置于加热管载送瓦斯混合气的点火端,及其组置点火棒与感应棒周遭的管体,极易在点火后直接受到强旺主火火焰的烧烤而损坏;虽说一般所见的点火棒及火焰感应棒的棒身上皆包覆有陶瓷体,使其具绝缘能力并稍能防止高温的传导,惟知,组置在上述已有内燃式瓦斯加热管上的点火棒及感应棒,实际上是直接遭受强旺主火高温火焰的烧烤,因此在经长时间的管内火焰烧烤后,其损毁甚至烧失掉的可能性便大增,因此,如何使点火棒及感应棒这些点火及检测元件能够保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即为内燃瓦斯加热器所亟待精进改善的重要课题,亦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研创动机所在。因而;本实用新型是特别针对为能提高内燃瓦斯加热器中最易受火焰烧烤而损坏的点火感应元件的使用寿命而设计,其主要目的为提供一种具保护点火感应元件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可在触燃的管内腔槽中间隔产生母火与主火火焰而使主火与母火之间的加热管管壁上不致受到强旺主火火焰烧烤至红热状态,进而得以避免人手误触造成伤害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具保护点火感应元件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是包含将内燃加热管的前段制成涡状管体,并将后段制成直线形管体,该前段涡状管体的末端出口近侧设置一瓦斯回流管,并连接回涡状管体的前端近侧,并使后段的直线形管体上设有一母火瓦斯接孔及主火瓦斯接孔,母火瓦斯接孔上锁设有母火瓦斯岐管接头,主火瓦斯接孔上锁设有主火瓦斯管接头,同时直线形管体的末端锁接鼓风机的排风管,其特征在于内燃加热管后段的直线形管体内载设有一母火盘;母火盘侧壁端设有母火瓦斯进气牙孔,是与母火瓦斯歧管接头相锁接;母火盘端壁上设有数道母火瓦斯喷孔,是与母火瓦斯进气牙孔相连通,并导流供应母火瓦斯至内燃加热管内;母火盘端壁上另设有数道串通的母火风量出孔,用以撷收鼓风机所供应的适量助燃空气;母火盘端壁上另组设有点火棒、点火电极接地棒及感应棒;形成内燃加热管的母火瓦斯供应及点火引燃母火火焰的构件组配形态;直线形管体侧壁间延设出有一道主火风量管,此主火风量管是绕过管内的母火盘组套位置及其形成的母火区间,使能直接撷取管尾鼓风机所供应的绝大部份助燃空气,并使主火瓦斯供应接头的瓦斯排出口正好对应于主火风量管的风量输出口处,藉此在内燃加热管内相互吹混而形成产生强旺主火瓦斯混合气的构件组配形态;该主火瓦斯管接头锁接处是与母火瓦斯岐管锁接处保有一既定的间隔距离,即藉母火触燃主火间保有一既定的触燃间距,以保母火盘上所组置的点火感应元件免遭主火烧烤。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供应至内燃加热管内的瓦斯划分成主火与母火瓦斯管道,并将点火棒与感应棒等元件组配于母火瓦斯供应处的加热管内,使与主火瓦斯供应处间隔设立,藉此当启动点火时,藉点火元件点燃母火瓦斯,待藉母火点燃后而去触燃主火瓦斯混合气而关灭母火时,该点火感应元件便不致于受到间隔喷燃的主火火焰的烧烤,进而提高点火感应元件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其藉主、母火瓦斯供应管道的间隔设置,促使所形成的母火火焰与主火火焰亦在可触燃的管内腔槽中间隔产生,如此一来主火与母火之间的加热管管壁上便不致受到强旺主火火焰烧烤至红热状态,进而得以避免人手误触造成伤害的困扰。
兹将配合附图而列举一较佳实施构造组配形态,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效用如后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为本实用新型的断剖示意图。
图4是为本实用新型沿图3所示的A-A′剖示图。
图5是为本实用新型沿图3所示的B-B′剖示图。
首观
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保护点火感应元件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其先决条件是将内燃加热管1的前段制成涡状管体11,并将后段制成直线形管体12;使前段的涡状管体11的末端出口近侧设置一瓦斯回流管111,并连接回涡状管体11的前端近侧,用以回收未经内燃火焰所消耗的剩余瓦斯燃气再次循环供给二次燃烧使用,此涡状管体11是可依所需适用的场所而成型为长涡状或圆涡状,(如本实用新型
图1、4、5所示的长涡状管体11是容设于需求热风循环的加热箱槽2内);并使后段的直线形管体12的末端牙程部121,使与鼓风机3的排风管31相锁接,藉此自内燃加热管1的尾部供应含带有大量助燃空气的强制风量进入管体内;其特征要点是配合图2所示,将内燃加热管1后段的直线形管体12内载设一母火盘13,此母火盘13侧壁端设有一母火瓦斯进气牙孔131,用以对应直线形管体12上所设有的母火瓦斯接孔122,而外接母火瓦斯岐管123的瓦斯供应接头124,母火盘13端壁上另设有感应棒套接孔132、点火棒套接孔133、点火电极接地棒锁接牙孔134以及数道连通母火瓦斯进气牙孔131的母火瓦斯喷孔 135与数道穿通的母火风量出孔136,使能在母火盘13上架设点火棒14、点火电极接地棒15及感应棒16,形成内燃加热管1内的母火瓦斯供应及点火引燃的构件组配形态(配合图3所示)。
另如图2、3所示,在直线形管体12上的母火瓦斯接孔122前端,另间隔开设有一主火瓦斯接孔125,可锁接一主火瓦斯供应管126的接头127,藉此供应内燃加热管1内所需的主火瓦斯;另观该直线形管体12侧壁间延设出有一道主火风量管128,此主火风量管128是绕过管内的母火盘13组套位置,使能直接撷取管尾所串组的鼓风机3所供应的绝大部份风量,并使主火瓦斯供应接头127的瓦斯排出口正好对应于主火风量管128的风量输出口129处(配合图4、5所示),藉此在内燃加热管1内相互吹混而形成强旺的主火瓦斯混合气。
当启动运作时,配合图4、5所示,经点火棒14与点火电极接地棒15间所产生的电极火花引燃自母火瓦斯喷孔135中所喷流而出的母火瓦斯,而浮现形成母火火焰,此母火火焰同时接受有自母火风量出孔136中所供应的适量助燃空气的吹混作用,使母火具较不易熄灭的稳定性,此时经感应棒16检知有母火状态,并立即启动供应主火瓦斯(属已知自动点火感应电路的技术范畴,与本实用新型特征要点无关,故不加赘述),经主火瓦斯供应接头127供应主火瓦斯燃气,使与主火风量管128的风量输出口129处所供应的大量助燃空气相吹混,而形成主火瓦斯混合气,藉上述母火火焰去触燃该主火瓦斯混合气,而在加热管内产生强旺的主火火焰,藉此主火火焰加热该遇火焰触及的内燃加热管1的涡状管体11管壁使至红热,并向外散发辐射热供给所需,藉时该母火盘13上所组设的点火棒14、点火电极接地棒15及感应棒16等组配元件便与主火火焰间保有一既定间隔的距离,因而不致受到主火火焰的直接烧烤,况且母火火焰于触燃主火火焰后得为自动关闭熄灭的检知操控,因此实能提高这些点火棒14、点火电极接地棒15及感应棒16的组配元件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一种具保护点火感应元件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是包含将内燃加热管的前段制成涡状管体,并将后段制成直线形管体,该前段涡状管体的末端出口近侧设置一瓦斯回流管,并连接回涡状管体的前端近侧,并使后段的直线形管体上设有一母火瓦斯接孔及主火瓦斯接孔,母火瓦斯接孔上锁设有母火瓦斯岐管接头,主火瓦斯接孔上锁设有主火瓦斯管接头,同时直线形管体的末端锁接鼓风机的排风管,其特征在于内燃加热管后段的直线形管体内载设有一母火盘;母火盘侧壁端设有母火瓦斯进气牙孔,是与母火瓦斯歧管接头相锁接;母火盘端壁上设有数道母火瓦斯喷孔,是与母火瓦斯进气牙孔相连通,并导流供应母火瓦斯至内燃加热管内;母火盘端壁上另设有数道串通的母火风量出孔,用以撷收鼓风机所供应的适量助燃空气;母火盘端壁上另组设有点火棒、点火电极接地棒及感应棒;形成内燃加热管的母火瓦斯供应及点火引燃母火火焰的构件组配形态;直线形管体侧壁间延设出有一道主火风量管,此主火风量管是绕过管内的母火盘组套位置及其形成的母火区间,使能直接撷取管尾鼓风机所供应的绝大部份助燃空气,并使主火瓦斯供应接头的瓦斯排出口正好对应于主火风量管的风量输出口处,藉此在内燃加热管内相互吹混而形成产生强旺主火瓦斯混合气的构件组配形态;该主火瓦斯管接头锁接处是与母火瓦斯岐管锁接处保有一既定的间隔距离,即藉母火触燃主火间保有一既定的触燃间距。
专利摘要一种具保护点火感应元件的改良型内燃瓦斯加热器,特征为在内燃加热管内设置一母火盘,使能锁接母火瓦斯岐管,母火盘上开设数道母火瓦斯喷孔以及风量出孔,并将点火棒及感应棒配置于母火盘上,加热管侧壁间延设出一道绕过母火盘及其所形成的母火区间的主火风量管,藉此将内燃加热管内的瓦斯划分成主火与母火瓦斯管道,从而使组置于母火盘上的感应元件不致于受到间隔喷燃的主火火焰的烧烤,进而提高点火感应元件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F24C3/00GK2298447SQ9721614
公开日1998年11月25日 申请日期1997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1997年5月26日
发明者李朝基 申请人:李朝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