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4145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如图4中所示,传统的换热器100包括一排换热器芯体110和另一排换热器芯体 130,空气流A从换热器100的一侧向换热器100送风,制冷剂流R从制冷剂入口 115流入换热器100并从制冷剂出口 117流出换热器100。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0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0具有相同的尺寸。例如,换热器芯体110和130的厚度,即图4中的换热器芯体110和13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同,由于换热管的宽度通常与换热器芯体110和130 的厚度相对应,由此换热器芯体110和130的换热管的宽度相同。因此,不管是换热器100 作为冷凝器还是蒸发器,其气态制冷剂所占比重较大的芯体流通截面积与液态制冷剂所占比重较大的芯体的流通截面积相同。对于具有多个换热器芯体的换热器,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至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多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大致相同,因此这种换热器同样存在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能够减小冷媒的流通阻力。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多排换热器芯体,该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宽度大于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宽度,或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大于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通过上述方案,减小冷媒的流动阻力。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其中换热器用作蒸发器;图3a和北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的换热管的示意图,其中图3a中的散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较多,而图北中的散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较少;以及图4为现有技术的换热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如图1和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换热器10包括多排换热器芯体(图中仅仅示出了两排),该多排换热器芯体包括一排换热器芯体11和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 空气流A从换热器10的一侧向换热器10送风,制冷剂流R从制冷剂入口 15流入换热器10 并从制冷剂出口 17流出换热器10。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的厚度(图1和2中的上下方向的换热器芯体的尺寸)大于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的厚度(图1和2中的上下方向的换热器芯体的尺寸),或者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的散热管宽度大于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的散热管宽度。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设置为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中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所占的比重比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中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所占的比重大。如图1所示,当换热器10用作冷凝器时,制冷剂入口 15侧气态制冷剂所占比重较大,而制冷剂出口 17侧液态制冷剂所占比重较大。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较厚,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较薄,芯体厚度不同,其内部的容积也相应地不同。从而满足冷媒的气液相状态,减小冷媒的流动阻力。对于多排换热器芯体,沿着制冷剂的流路,随着制冷剂的相态由气态到液态的变化过程,每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可以不同,例如,从多排换热器芯体的制冷剂入口 15到制冷剂出口 17,换热器芯体的厚度逐渐减小。如图2所示,当换热器10用作蒸发器时,制冷剂入口 15侧液态制冷剂所占比重较大,而制冷剂出口 17侧气态制冷剂所占比重较大。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较厚,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较薄,芯体厚度不同,其内部的容积也相应地不同。从而满足冷媒的气液相状态,减小冷媒的流动阻力。降低制冷剂在蒸发器中相态变化带来的影响,减小了芯体成本,也能获得较好的换热性能。对于多排换热器芯体,沿着制冷剂的流路,依次采用不同的芯体厚度,例如,从多排换热器芯体的制冷剂入口 15到制冷剂出口 17,芯体厚度逐渐增加。由于换热器10可以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多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或多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宽度可以依次减小,即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到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可以依次减小,或者多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宽度可以依次减小。如图1和2所示,对于多排换热器芯体的情况下,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宽度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宽度的比值可以为0. 5至0. 9,或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的比值可以为 0. 5至0. 9。即,对于冷凝器,制冷剂出口 17处的换热器芯体的厚度与制冷剂进口 15处的换热器芯体的厚度的比值为0. 5 0. 9 ;而对于蒸发器,制冷剂进口 15处的换热器芯体的厚度与制冷剂出口 17处的换热器芯体的厚度的比值为0. 5 0. 9,由此获得较优的换热能力。如图1和2以及3a和3b所示,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的散热管111包括多个通道113,并且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的散热管131包括多个通道133,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的散热管111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少于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的散热管131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散热管的宽度为图3a和北中的散热管的从左到右的尺寸。当换热器10用作冷凝器时,制冷剂进口 15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较少但孔径较大,而制冷剂出口 17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较多但孔径较小。当换热器10用作蒸发器时,制冷剂出口 17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较少但孔径较大,而制冷剂进口 15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较多但孔径较小。由此,使得制冷剂流动在较为科学的内容积的流道内。如图1和2所示,对于多排换热器芯体的情况下,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的比值可以为1.2 3. 2,优选1.6 2. 6。即,对于冷凝器,制冷剂出口 17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与制冷剂进口 15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的比值为1. 2 3. 2,优选1. 6 2. 6 ;而对于蒸发器,制冷剂进口 15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与制冷剂出口 17处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的比值为1. 2 3. 2,优选1. 6 2. 6,由此获得较优的换热能力。图1和2中,仅仅示出了两排换热器芯体,换热器可以包括两排或多排换热器芯体,而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可以彼此相邻,或彼此分开,例如,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11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中间具有一排或多排换热器芯体。 此外,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U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13也可以不是制冷剂进口 15处的换热器芯体和制冷剂出口 17处的换热器芯体。上述实施例中,描述了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大于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对于包括两排换热器芯体的换热器,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分别是第一排换热器芯体和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对于包括两排以上的换热器芯体的换热器,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可以是其中的任意两排换热器芯体。如果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至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该换热器的多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依次减小,显然,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序号小于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序号。上述实施例中,可以是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至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该换热器的多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依次减小;也可以是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大于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其它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可以适当进行选择。例如,对于多排换热器芯体,可以仅仅增加其中的一排或几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或仅仅减小其中的一排或几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权利要求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换热器包括多排换热器芯体,该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大于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至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多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的比值为 0.5 至 0.9。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中的每一个的散热管具有多个通道,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少于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散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的比值为1. 2 3. 2。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最后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与第一排换热器芯体的换热管的单位宽度的通道数的比值为1. 6 2. 6。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彼此相邻。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设置为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中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所占的比重比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中的制冷剂中的气态制冷剂所占的比重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排换热器芯体包括两排换热器芯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排换热器芯体和所述另一排换热器芯体之间具有一排或多排换热器芯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多排换热器芯体,该多排换热器芯体中的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大于另一排换热器芯体的厚度。通过上述方案,减小冷媒的流动阻力。
文档编号F25B39/00GK201983532SQ20102054914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7日
发明者李雄林, 陆向迅, 黄宁杰 申请人: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