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循环装置及其使用的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839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制冷循环装置及其使用的压缩机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及其使用的压缩机。



背景技术:

图6是表示由压缩机101、冷凝器102、蒸发器103、减压器104、注入管105、和气液分离器106构成的制冷循环的图。在该制冷循环中,使用气液分离器106,将中间压力制冷剂的气相成分和液相成分分离,进行气体注入。现有技术中,以制冷循环的消耗电力削减、能力提高等为目的,提出有将中间压力的气体制冷剂注入到压缩机的制冷循环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将从气液分离器106取出的气体制冷剂注入到压缩途中的压缩室时,抑制压缩室内的气体制冷剂逆流的逆流抑制机构的旋转式压缩机。另外,在专利文献2公开了对两级压缩的中间压力区域进行气体注入的旋转式两级压缩机。

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对压缩途中的压缩室进行气体注入的情况下,压缩室的压力在运转频率的周期中从低压至高压变动较大,所以产生以下所示的课题。即,存在当注入管出口的压力超过注入气体压力时,压缩室内的制冷剂从注入端口逆流的风险。对于该课题,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设置用于防止逆流的止回阀等的对策,但是,止回阀成为阻碍本来的注入的流动的主要原因。另外,即使逆流自身受到抑制,向变动的压缩室的注入也变得断续,注入管内的制冷剂压力的脉动大,噪声和振动成为课题。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2的方式,在对两级压缩的中间压区域进行注入的情况下,对稳定的压力区域进行注入,上述的课题被解决,能够进行连续的稳定的量的气体注入。两级压缩方式在低压和高压的压力差大的运转条件下,伴随压力差的制冷剂泄漏等比单级压缩方式少,能够发挥高效率的性能。但是,在压力差小的低负载的运转条件下,因滑动损失等,存在两级压缩方式与单级压缩方式相比效率降低的课题。另外,实质上的压缩机吸入容积被限定在吸入低压制冷剂侧的压缩室容积的量,所以在注入效果小的低差压的运转条件下,为了发挥所期望的制冷或者供暖能力,压缩机需要大型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7189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471943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一种在常用时采用发挥高效率性能的单级压缩方式,并且,在低外部空气温度时等高负载运转时切换为两级压缩方式的注入运转的制冷循环装置。由此,实现发挥高能力的制冷循环装置。

即,本发明的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在内部具有独立的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的压缩机;冷凝器;减压器;蒸发器;引导由减压器减压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的注入路径;从蒸发器将低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1压缩室的第1吸入路径;和从蒸发器将低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2压缩室的第2吸入路径。并且,包括:将由第1压缩室压缩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2压缩室的连通路径;和有选择地切换使第2压缩室和蒸发器连通或者使第2压缩室和连通路径连通的切换构件。注入路径将中间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2压缩室。在第2压缩室和蒸发器连通时,在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中各自单独压缩制冷剂,在第2压缩室和连通路径连通时,在第1压缩室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进一步被第2压缩室压缩。

由此,作为注入中间压的气体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在低外部空气温度时的运转等压力差大的运转条件下,通过不产生注入管的脉动的结构的两级注入运转,能够发挥有效利用注入效果的高供暖能力。而且,在低负载-低差压运转时,2个压缩室均从低压至高压进行单级压缩,由此能够进行抑制消耗电力的高效率运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冷循环中,单级压缩运转时的压缩机和制冷循环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冷循环中,两级压缩运转时的压缩机和制冷循环的图。

图3是构成本发明的制冷循环的压缩机构部的放大图。

图4是构成本发明的制冷循环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室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制冷循环中,压缩室容积比和注入率的关系的图。

图6是表示使用现有的气液分离器的注入制冷循环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1方式包括:在内部具有独立的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的压缩机;冷凝器;减压器;蒸发器;引导由减压器减压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的注入路径;从蒸发器将低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1压缩室的第1吸入路径;和从蒸发器将低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2压缩室的第2吸入路径。并且,包括:将由第1压缩室压缩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2压缩室的连通路径;和有选择地切换使第2压缩室和蒸发器连通或者使第2压缩室和连通路径连通的切换构件。注入路径将中间压的制冷剂引导到第2压缩室。在第2压缩室和蒸发器连通时,在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中各自单独压缩制冷剂,在第2压缩室和连通路径连通时,在第1压缩室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进一步被第2压缩室压缩。

由此,在低外部空气温度时的运转等压力差大的运转条件下,通过形成不产生注入管的脉动的结构的两级注入运转,能够发挥有效利用注入效果的高供暖能力。而且,在低负载-低差压运转时,2个压缩室均从低压至高压进行单级压缩,由此能够进行抑制消耗电力的高效率运转。

第2方式在第1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第2吸入路径在切换构件的下游侧具有与注入路径连接的连接部。

由此,在进行两级压缩运转时,被第1压缩室压缩后的过热制冷剂,在被引导到第2压缩室为止期间,与来自注入管的过热度小的中间压制冷剂混合。因此,能够降低被引导到第2压缩室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所以能够提高第2压缩室的压缩效率。另外,在进行单级压缩运转时,使在注入管流动的制冷剂的压力实质上为低压状态,作为通过蒸发器的制冷剂的旁通回路能够有效利用注入管,能够削减在蒸发器流动的气体制冷剂。因此,能够获得蒸发器的效率提高效果,能够提高制冷循环效率和能力。

第3方式在第1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第1压缩室的容积和第2压缩室的容积是相等的容积。此外,关于容积比率只要大致相等地构成即可,可以产生±10%程度的差。

由此,能够使轴偏心轴、活塞等偏心旋转系统部件的大小和重量相同,能够廉价地制造压缩机。

第4方式在第1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压缩机具有设置于轴且进行偏心旋转的2个偏心轴,2个偏心轴的相位错开180度。

由此,能够相对于轴方向使旋转部件的重心不错开地构成2个压缩机构,所以能够抑制压缩机的振动。另外,压缩动力的分担率变得相同,所以能够有效地进行压缩动作。此外,“错开180度”也包括“大致错开180度的”情况。

第5方式在第2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第2吸入路径在连接部与第2压缩室之间具有上升坡度部。

由此,即使在进行两级注入运转时液体制冷剂从注入管流入,从第1压缩室被引导来的中间压的过热气体制冷剂也优先被引导到第2压缩室。比重大的液体成分的制冷剂不被引导到第2压缩室而与过热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因此,能够良好地保持压缩机的润滑并且有效地进行两级压缩动作。

第6方式在第1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中,进行任意变更压缩机的转速的变频运转。

由此,能够相对于从小能力至大能力为止范围大的能力带连续地进行高效率运转,并且在低外部空气温度时,能够实现将注入效果和高速运转组合的大能力运转。

第7方式是一种第1至第6任一项制冷循环装置所使用的压缩机。

以下,使用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单级压缩运转时的制冷循环图。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两级压缩运转时的制冷循环图。图3是该实施方式的压缩机构部的放大图。图4是该实施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构的压缩室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装置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减压器4、注入管5和气液分离器6。

压缩机1主体在密闭容器11内设置有电动机12、构成第1压缩室21的第1压缩机构20、构成第2压缩室31的第2压缩机构30和轴13。电动机12配置于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的上方。第1压缩机构20、第2压缩机构30和电动机12与轴13连结。在密闭容器11的上部设置有对电动机12供给电力的端子14。在密闭容器11的底部形成有用于保持润滑油的储油部15。压缩机主体具有所谓的密闭型压缩机的构造。

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是容积式的流体机构。

第1压缩机构20由第1缸25、第1活塞26、第1叶片27、第1弹簧29、第1框架60和分隔板40构成。第1活塞26配置于第1缸25的内部。第1活塞26与轴13的第1偏心轴13a嵌合。在第1活塞26的外周面与第1缸2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第1压缩室21。在第1缸25形成有第1叶片槽28。在第1叶片槽28收纳有第1叶片27和第1弹簧29。第1叶片27的前端与第1活塞的外周面接触。第1叶片27被第1弹簧29向第1活塞26挤压。

第1框架60配置于第1缸25的下表面,分隔板40配置于第1缸25的上表面。第1缸25被第1框架60和分隔板40夹着。第1压缩室21由第1叶片27分隔,由此形成第1吸入室和第1压缩-排出室。

第2压缩机构30由第2缸35、第2活塞36、第2叶片(图示省略)、第2弹簧(图示省略)、第2框架70、和分隔板40构成。第2缸35相对于第1缸25呈同心状配置。第2活塞36配置于第2缸35的内部。第2活塞36与轴13的第2偏心轴(图示省略)嵌合。在第2活塞36的外周面与第2缸35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第2压缩室31。在第2缸35形成有第2叶片槽。在第2叶片槽收纳有第2叶片和第2弹簧。第2叶片的前端与第2活塞的外周面接触。第2叶片被第2弹簧向第2活塞36挤压。第2框架70配置于第2缸35的上表面,分隔板40配置于第2缸35的下表面。第2缸35由第2框架70和分隔板40夹着。第2压缩室31被第2叶片分隔,形成第2吸入室和第2压缩-排出室。

另外,第1偏心轴13a的偏心方向与第2偏心轴的偏心方向错开180度。即,第1活塞26的相位与第2活塞36的相位在轴13的旋转角度上错开180度。

另外,在第1框架60设置有用于排出被第1压缩室21压缩后的制冷剂的第1排出空间24。被第1压缩室21压缩后的制冷剂(工作流体),通过第1吸入路径96被引导到第1压缩室21的第1吸入室21a。从第1压缩室21的第1压缩-排出室21b排出的制冷剂,从形成于第1框架60的第1排出孔22流出到第1排出空间24。

另外,在第1排出孔22设置有第1止回阀23。第1止回阀23阻止制冷剂从第1排出空间24向第1压缩室21的流动。另外,在第1排出空间24与密闭容器11之间形成有单级压缩连通路径91和单级压缩排出孔92。单级压缩排出孔92形成于第2框架70。利用单级压缩连通路径91和单级压缩排出孔92,将第1排出空间24和密闭容器11的内部连通。另外,在单级压缩排出孔92设置有第3止回阀93。第3止回阀93阻止制冷剂从密闭容器11的内部向第1排出空间24的流动。

另外,由第2压缩室31压缩的制冷剂,通过第2吸入路径97被引导到第2压缩室31的第2吸入室(图示省略)。从第2压缩室31的第2压缩-排出室(图示省略)排出的制冷剂从第2排出孔32被引导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第2排出孔32形成于第2框架70。在第2排出孔32设置有第2止回阀33。第2止回阀33阻止制冷剂从密闭容器11的内部向第2压缩室31的流动。

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将第1排出空间24和切换阀95(控制构件)连接,根据切换阀95的状态与第2吸入路径97连通(图2)或封闭(图1)。

排出路径90贯通密闭容器11的上部。排出路径90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引导到密闭容器11的外部。排出路径90与冷凝器2连接,对冷凝器2供给高压的制冷剂。

第1吸入路径96(第1连接管53)连接第1压缩机构20和蓄液器50,将要压缩的制冷剂从蓄液器50引导到第1压缩机构20的第1压缩室21。

第2吸入路径97连接第2压缩机构30和作为控制构件的切换阀95。在切换阀95连接有第2吸入路径97的一端、与蓄液器50连接的第2连接管54的一端、和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的一端。切换阀95有选择地使第2连接管54和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的任一方和第2吸入路径97连通,阻断与另一方的路径。换言之,切换阀95有选择地切换使第2压缩室31和蒸发器3连通或者使第2压缩室31和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连通。

注入管5连接到将第2压缩机构30和切换阀95连接的第2吸入路径97上。第2吸入路径97在切换阀95的下游侧具有与注入管5连接的连接部80。第2吸入路径97使从气液分离器6通过注入管5被引导来的气体制冷剂和从切换阀95被引导来的制冷剂合流并将其引导到第2压缩机构30。第2吸入路径97在注入管5的连接部80与第2压缩机构30之间具有上升坡度部97a。由此,合流后的制冷剂是包含液体成分的湿制冷剂的情况下,比重轻的气体制冷剂优先被引导到第2压缩机构30。另外,可以以液体制冷剂与过热气体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的方式设置存液部97b。

在冷凝器2中冷凝后的制冷剂被减压器4减压。气液分离器6将一部分的蒸发后的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分离。分离后的液体制冷剂进一步通过减压器4,成为低压制冷剂被引导到蒸发器3。另一方面,由气液分离器6分离后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注入管5,在第2吸入路径97中与从第2连接管54和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的任一者被引导的制冷剂合流,被引导到第2压缩机构30。在本发明中,对稳定的压力区域导入注入气体,所以在注入管5中不产生逆流,但也可以在注入管5设置封闭阀和节流阀,设置调节、停止注入压力的机构。

由减压器4减压至低压的制冷剂,被引导到蒸发器3,通过热交换而液体制冷剂蒸发,成为气体制冷剂被排出。排出后的制冷剂被引导到蓄液器50,也包含在蒸发器3中未蒸发完的液体制冷剂地被取入。

蓄液器50由蓄积容器51、导入管52、第1连接管53、和第2连接管54构成。蓄积容器51具有能够保持液体制冷剂和气体制冷剂的内部空间。导入管52设置于蓄积容器51的上部。导入管52与蒸发器3连接而供给低压的制冷剂。第1连接管53和第2连接管54贯通蓄积容器51的底部,向蓄积容器51的内部空间开放。此外,也可以在蓄积容器51的内部设置挡板等其它部件,以使得不从导入管52向第1连接管53和第2连接管54流入液体制冷剂。另外,通过压缩机1的方式,第1连接管53和第2连接管可以与导入管52直接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切换阀95能够切换用2个压缩机构同时进行单级压缩运转的制冷循环动作和用伴随中间压的注入的2个压缩机构进行两级压缩的制冷循环动作。以下,具体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在高压与低压的压力差小的低差压时进行单级压缩运转的情况。

如图1所示,通过切换阀95将第2吸入路径97和第2连接管54连接。另一方面,第2吸入路径97和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被阻断。在该情况下,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与蓄液器50连接,所以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并联(并列)连接。

具体说明此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从第1吸入路径96吸入的制冷剂,被第1压缩机构20压缩,通过第1排出孔22排出到第1排出空间24。另一方面,与第1排出空间24连通的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被切换阀95阻断。因此,第1排出空间24内的压力变高至与密闭容器11的内部相同。其结果是,排出到第1排出空间24的制冷剂通过单级压缩连通路径91和单级压缩排出孔92,打开第3止回阀93排出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另外,第2吸入路径97经由切换阀95与蓄液器50连接,所以从第2吸入路径97吸入的制冷剂被第2压缩机构30压缩,通过第2排出孔32排出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在此,由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各自压缩后的制冷剂,在密闭容器11的内部合流,通过排出路径90被引导到密闭容器11的外部。

在此,单级压缩运转时的吸入容积用第1压缩机构20的吸入容积v1和第2压缩机构30的吸入容积v2表示时,成为v1+v2。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v1和v2大致相等,能够使2个压缩机构的工作负担均等,能够进行高效率的压缩动作。另外,将注入管5连接到第2吸入路径97,所以能够将注入管5作为蒸发器3的旁通路径有效利用。即,通过减压器4的调整,使气液分离器6的压力降低至低压,仅使不具有潜热的气体制冷剂从注入管5旁通到第2压缩机构30。由此,能够将本来需要引导到蒸发器3的液体制冷剂优先送入蒸发器3,也能够通过蒸发器3的压力损失降低效果进行更高效率运转。

接着,说明在高压与低压的压力差大的高差压时进行两级注入压缩运转的情况。

如图2所示,通过切换阀95将第2吸入路径97和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连接,第2吸入路径97和第2连接管54被阻断。在该情况下,仅第1吸入路径与蓄液器50连接,所以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串联(串列)连接。

具体说明此时的制冷剂的流动。

从第1吸入路径96吸入的制冷剂,被第1压缩机构20压缩,通过第1排出孔22排出到第1排出空间24。在此,与第1排出空间24连通的两级压缩连通路径94经由切换阀95与第2吸入路径97连接。由此,排出到第1排出空间24的制冷剂,在第2吸入路径97中与从注入管5被引导来的制冷剂合流,由第2压缩机构30压缩。第2压缩机构30压缩后的制冷剂,通过第2排出孔32排出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在此,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串联连接,所以第1排出空间24内的压力为比第2压缩机构30的排出压力低的中间压力。由此,通过第1排出空间24与密闭容器11的内部的压力差,第3止回阀93被关闭。结果,由第1压缩机构20压缩后的制冷剂都流入到第2压缩机构30。并且,由第2压缩机构30压缩后的制冷剂排出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通过排出路径90被引导到密闭容器的外部。

由气液分离器分离的制冷剂的气体和液体制冷剂的比率,制冷循环的高压与低压的压力差越大气体成分越多。从现有技术提出的两级压缩专用机的情况下,在压力差小的低负载条件下无法充分确保气体注入制冷剂,所以为了进行两级压缩动作优选预先设计成第1缸25和第2缸35的高度不同。由此,使第1压缩机构20的吸入容积v1比第2压缩机构30的吸入容积v2大。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级压缩动作限定为能够充分确保注入气体的高差压条件,所以能够使第1压缩机构20的吸入容积v1和第2压缩机构30的吸入容积v2大致相等地构成。

由此,使第1缸25和第2缸35的高度相同,伴随于此,能够使第1活塞26和第2活塞36的形状和高度相同。同样,能够使第1偏心轴13a和第2偏心轴的形状和高度相同。其结果是,使第1偏心轴13a、第2偏心轴的相位错开180度,由此能够使旋转部件的重心不从轴心错开地构成2个压缩机构,能够实现从低速至高速的低振动。

并且,与现有的两级压缩专用机相比,能够使第2压缩机构30的容积比率较大,由此,在高差压运转时,能够应对更高注入率的制冷循环运转。因此,能够较大发挥在低外部空气温度运转下的能力提高效果。关于这点以下详细说明。

在现有的两级压缩专用机的情况下,考虑到在低负载运转时必须伴随注入地进行运转,需要使第2压缩室的容积比第1压缩室的容积小,来维持两级压缩动作。图5所示的曲线图表示在设定外部空气温度为负30℃时,第2压缩室的容积对第1压缩室的容积的容积比;和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中的、能够通过注入管的气体注入制冷剂的最大比率(称为注入率)。相对于使第2压缩室的容积比率较小地构成的现有的两级压缩专用机,在本发明的结构中,能够使第2压缩机构30的容积比率较大地构成,能够提高注入率。因此,能够更大地发挥低外部空气温度时的注入效果,能够实现较高的能力。

接着,说明制冷剂和润滑油的分离。

一般来说,在向密闭容器11的内部暂时排出制冷剂后,通过排出路径90,被引导到密闭容器11的外部的高压型的压缩机中,在密闭容器内具有储油部15。这是为了防止压缩机构的各滑动部的润滑、压缩途中的制冷剂泄漏。本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循环装置所使用的压缩机1,为了防止压缩机构的各滑动部的润滑、压缩途中的制冷剂泄漏,也具有储油部15。

导入到压缩机构部的润滑油的一部分,在压缩途中与制冷剂混合,制冷剂和润滑油一起被排出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排出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的制冷剂和润滑油的混合流体,在电动机12附近、密闭容器11的内部向上部移动时,与制冷剂相比比重大的润滑油因离心力、重力而从制冷剂分离。分离后的润滑油在密闭容器11的内部返回到储油部15。通过以上的作用,在密闭容器11内能够分离润滑油和制冷剂的高压型的本实施方式的压缩机,通过排出路径90,能够减少被引导到密闭容器11的外部的润滑油的量,所以不会使冷凝器2、蒸发器3的效率降低。结果是,能够提供能够以高效率运转的制冷循环装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单级压缩运转时和两级注入压缩时的任一者的运转中,所有的制冷剂被排出到密闭容器11的内部之后,通过排出路径90被引导到密闭容器11的外部。结果,在密闭容器11的内部使制冷剂和润滑油充分分离后,能够向密闭容器11之外排出制冷剂,所以不会使冷凝器2、蒸发器3的效率降低。并且,能够减少润滑油向密闭容器11外的漏出,所以能够稳定地确保储油部15的润滑油,能够防止压缩机构部的部件彼此的咬合和异常磨损。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1压缩机构20配置于远离电动机12的一侧,第2压缩机构30配置于靠近电动机12的一侧。即,沿着轴13的轴方向,电动机12、第2压缩机构30、第1压缩机构20依次排列。通过按上述顺序排列,如图1和图2所示,能够使第1排出空间24不与电动机12等干扰地宽阔地构成,能够较大获得第1排出空间24的制冷剂脉动降低效果。由此,在与注入管5连接的第2吸入路径97中能够进一步减小压力脉动,能够降低制冷剂配管的振动、噪声。

此外,第1叶片27和第2叶片可以与第1活塞26和第2活塞36一体化。即,由所谓的摆动式活塞构成。另外,可以为使第1活塞26和第1叶片27、与第2活塞36和第2叶片连结。

另外,第1压缩机构20和第2压缩机构30不使用旋转压缩方式,而是涡旋压缩方式、螺旋压缩方式等其它的容积型压缩机构、涡轮型等的非容积型压缩机构、以及将上述不同的压缩方式组合的结构(未图示)也能够获得本发明的效果。

电动机12由定子12a和转子12b构成。定子12a固定于密闭容器11的内周面。转子12b固定于轴13,并与轴13一起旋转。通过电动机12,在第1缸25和第2缸35的内部使第1活塞26和第2活塞36运动。作为电动机12,能够使用ipmsm(interior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和spmsm(surface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motor:表面式永磁同步电机)等能够变更转速的电动机。

控制部8控制逆变器7来调整电动机12的转速、即压缩机1的转速。作为控制部8能够使用包含a/d转换电路、输入输出电路、运算电路、存储装置等的dsp(digitalsignal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在能够用于低温环境下使用蒸发器的热水供暖装置、空气调节装置、热水器等电器产品的制冷循环装置中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压缩机

2冷凝器

3蒸发器

4减压器

5注入管

6气液分离器

7逆变器

8控制部

11密闭容器

12电动机

12a定子

12b转子

13轴

13a第1偏心轴

13b第2偏心轴

14端子

15储油部

20第1压缩机构

21第1压缩室

21a第1吸入室

21b第1压缩-排出室

22第1排出孔

23第1止回阀

24第1排出空间

25第1缸

26第1活塞

27第1叶片

28第1叶片槽

29第1弹簧

30第2压缩机构

31第2压缩室

32第2排出孔

33第2止回阀

35第2缸

36第2活塞

38第2叶片槽

40分隔板

50蓄液器

51蓄积容器

52导入管

53第1连接管

54第2连接管

60第1框架

70第2框架

80连接部

90排出路径

91单级压缩连通路径

92单级压缩排出孔

93第3止回阀

94两级压缩连通路径

95切换阀(控制构件)

96第1吸入路径

97第2吸入路径

97a上升坡度部

97b存液部。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补正后)一种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内部具有独立的第1压缩室和第2压缩室的压缩机;

冷凝器;

减压器;

蒸发器;

引导由所述减压器减压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的注入路径;

从所述蒸发器将低压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1压缩室的第1吸入路径;

从所述蒸发器将低压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2压缩室的第2吸入路径;

将由所述第1压缩室压缩后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2压缩室的连通路径;和

有选择地切换使所述第2压缩室和所述蒸发器连通或者使所述第2压缩室和所述连通路径连通的切换构件,

所述注入路径将所述中间压的制冷剂引导到所述第2压缩室,

在所述第2压缩室和所述蒸发器连通时,在所述第1压缩室和所述第2压缩室中各自单独压缩所述制冷剂,

在所述第2压缩室和所述连通路径连通时,在所述第1压缩室中被压缩后的制冷剂进一步被所述第2压缩室压缩,

所述第1压缩室的容积和所述第2压缩室的容积是相等的容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吸入路径在所述切换构件的下游侧具有与所述注入路径连接的连接部。

3.(删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缩机具有设置于轴且进行偏心旋转的2个偏心轴,所述2个偏心轴的相位错开180度。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吸入路径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2压缩室之间具有上升坡度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行任意变更所述压缩机的转速的变频运转。

7.(补正后)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循环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