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油分离器及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13617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立式油分离器及空调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3年12月23日、申请号为201310719186.1、专利名称为立式油分离器及空调系统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油分离器及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油分离器是将制冷压缩机排出的高压蒸汽中的润滑油进行分离,以保证装置安全高效地运行。根据降低气流速度和改变气流方向的分油原理,使高压蒸汽中的油粒在重力作用下得以分离。一般气流速度在1m/s以下,就可将蒸汽中所含直径在0.2mm以上的油粒分离出来。

目前,立式油分离器大多采用旋分组件和滤芯组合或者碰撞分离加滤芯组合的结构进行油和冷媒的分离,在名义工况下的分离效率满足使用要求,但是在工况恶劣或者长期运行时,油分离器的油分离效果大打折扣,最终导致压缩机缺油。

虽然有些采用了精密滤芯,其油分离效率相对比较高,但是油精滤芯对于混合气体的流速和含油率都有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进入以上两个条件将大大降低精油滤芯的过滤效率。

有些油分离器的设计阻力较大,造成排气压降大,对制冷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油分离器中润滑油不能被有效过滤的问题,提供一种立式油分离器。

本发明通过下述方案实现:

一种立式油分离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油分冷媒入口、冷媒出口和回油口,还包括螺旋导流板、滤网组件和三级精滤芯;

从油分冷媒入口输入的混合气体经螺旋导流板旋转过滤后被滤网组件二次过滤,然后送入到三级精滤芯进行精滤后,从冷媒出口排出;过滤得到的润滑油从回油口流出。

本发明还可以通过下述方案进一步完善: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三级精滤芯包括第三套筒,所述第三套筒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精滤孔;

所述第三套筒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壳体留有间隙,所述间隙连通所述冷媒出口;

从所述滤网组件过滤出的混合气体进入第三套筒,经过所述精滤孔进行精滤后进入所述间隙后从冷媒出口排出;

所述回油口包括二级回油口;

所述第三套筒的精滤孔滤出的润滑油从所述二级回油口流出。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流体套筒;

所述螺旋导流板螺旋状固定在所述流体套筒;

所述螺旋导流板、流体套筒与所述壳体的内壁相配合形成螺旋通道;

从油分冷媒入口输入的混合气体进入螺旋通道,经螺旋导流板进行旋转过滤后,输出到滤网组件进行二级过滤。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中空环形封板和滤芯盖板;

所述三级精滤芯通过中空环形封板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中空环形封板的内环连接所述三级精滤芯,所述中空环形封板的外环连接所述壳体的内壁;

所述滤芯盖板密封所述第三套筒的上端;

所述中空环形封板的中心圆孔与所述流体套筒及三级精滤芯的第三套筒连通;

所述三级精滤芯过滤出的润滑油流到所述中空形封板后,再从二级回油口流出。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滤网组件包括筒状的钢丝滤网、上盖板和下盖板;

所述下盖板将钢丝滤网的下端开口封死,所述上盖板覆盖在所述钢丝滤网的上端开口,所述上盖板与所述流体套筒相连,所述上盖板留有通孔,所述上盖板的通孔连通所述钢丝滤网与所述流体套筒。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多孔封板,所述多孔封板与所述壳体连接,安装在所述滤网组件下方,所述多孔封板均匀分布多个圆孔,将所述壳体内腔的下部分割为储油室;

所述回油口还包括一级回油口;

所述被螺旋导流板和滤网组件从混合气体中过滤出的润滑油从所述多孔封板流入到所述储油室,并从所述一级回油口流出。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设置在储油室内的连通所述一级回油口的导油管,以及固定在所述外壳上导油管侧的电热元件;

所述电热元件,用于加热从所述导油管流出的润滑油。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注油口,所述注油口安装在所述壳体上,用于通过所述注油口将润滑油注入壳体的内腔。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所述壳体还设置有第一封头组件和第二封头组件,所述第一封头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上端,所述第二封头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下端。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环形支架,所述环形支架焊接在所述第二封头组件上,对所述壳体起固定作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还包括以上所述的立式油分离器,从所述回油口流出的润滑油供往所述压缩机,供其继续使用。

本发明的立式油分离器通过增设三级精滤芯,将混合气体中的润滑油微粒分三级过滤,使混合气体中的润滑油得到了充分过滤,提高了空调器的制冷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式油分离器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立式油分离器的一种实施例的滤网组件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立式油分离器及空调系统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照1-2所示,如图1所示,一种立式油分离器,包括具有内腔的壳体100,壳体100的顶端设有冷媒出口110,被过滤后的混合气体从冷媒出口110流出;壳体100上设有回油口,被滤出的润滑油从回油口流出;壳体100上还设有油分冷媒入口120,混合气体从油分冷媒入口120进入壳体100后被过滤。还包括螺旋导流板700、滤网组件800和三级精滤芯900,从油分冷媒入口120进入的混合气体经螺旋导流板700旋转过滤后被滤网组件800二次过滤,然后输入到三级精滤芯900进行精滤,混合气体中的润滑油经三级精滤芯900过滤后的冷媒从冷媒出口110排出,滤出的润滑油从回油口流出。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本发明的立式油分离器的三级精滤芯还包括第三套筒910,第三套筒910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精滤孔,第三套筒910设置在壳体100内并与壳体100留有间隙,第三套筒910与壳体100之间的间隙连通冷媒出口110。被滤网组件800过滤后的混合气体进入第三套筒910,从精滤孔过滤后进入壳体100与第三套筒910之间的间隙,然后从冷媒出口110排出。回油口包括二级回油口131,被精滤孔滤出的润滑油从二级回油口131流出,二级回油口131安装在壳体上。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本发明的立式油分离器包括流体套筒710,螺旋导流板700螺旋状固定在流体套筒710上,螺旋导流板700、流体套筒710和壳体100的内壁相配合共同形成螺旋通道。螺旋通道的一端开口与油分冷媒入口120相连,从油分冷媒入口120进入的混合气体按照螺旋通道螺旋状的路径流动,其中直径较大的润滑油微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壳体100的内壁发生碰撞,并附着在壳体100的内壁上,从而将直径较大的润滑油微粒滤出,然后将混合气体输入滤网组件800。

经螺旋导流板700过滤后的混合气体由外至内进入滤网组件800,滤网组件800包括筒状的钢丝滤网803、上盖板801和下盖板802;其中,下盖板802将钢丝滤网803的下端开口封死,上盖板801覆盖在钢丝滤网803的上端开口,并且上盖板801与流体套筒710相连,滤网组件800通过上盖板801固定在流体套筒710上,上盖板801留有通孔,上盖板801的通孔连通钢丝滤网803和流体套筒710。被螺旋导流板700过滤后的混合气体经钢丝滤网803进入滤网组件800的内部,在此过程中,中等直径的润滑油微粒在钢丝滤网803的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直径较大的润滑油微粒,然后附着在钢丝滤网803上,从而将中等直径的润滑油微粒滤出。

被滤网组件800过滤后的混合气体被三级精滤芯900再次过滤,三级精滤芯通过中空环形封板500固定在壳体100上,中空环形封板500的内环连接三级精滤芯900,中空环形封板500的外环连接壳体100的内壁。中空环形封板500的中心圆孔与流体套筒710的上端开口和第三套筒的下端开口相通。被滤网组件800过滤后的混合气体从上盖板801的开口流出,经流体套筒710和中空环形封板500的中心圆孔进入三级精滤芯900的第三套筒910内,滤芯盖板(未示出)密封第三套筒910的上端,混合气体由内至外经三级精滤芯900的精滤孔过滤后流到第三套筒910与壳体100之间的间隙,然后从冷媒出口110排出。被三级精滤芯900滤出的润滑油流到空环形封板500上,然后从安装在壳体100上的二级回油口131排出。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滤网组件800的下方安装有多孔封板600,多孔封板600安装在壳体100上,多孔封板600上均匀分布有多个圆孔,将壳体100内腔的下部分割为储油室。被螺旋通道和滤网组件800滤出的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至多孔封板600,然后进入储油室,回油口还包括一级回油口132,一级回油口132安装在储油室的壳体100上,储油室内与一级回油口132同侧安装有电热元件140,导油管134连通一级回油口132,储油室内的润滑油被电热元件140加热至设置好的温度后经导油管134流出。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例,还包括注油口133,注油口133安装在壳体上,可以通过注油口133将润滑油注入储油室。

壳体100的上端安装有第一封头组件200,壳体100的下端安装有第二封头组件300,第一封头组件200和第二封头组件300对壳体100起保护作用,第二封头组件300的下端还焊接有环形支架400,环形支架400对壳体100起固定作用。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和冷凝器,还包括以上实施例所述的立式油分离器,被螺旋导流板700和滤网组件800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经电热元件140加热后从一级回油口132返回压缩机,被三级精滤芯900滤出的润滑油经二级回油口131返回压缩机,供其继续使用。

作为其中一种可实时方式,从一级回油口132和二级回油口131流出的润滑油返回至压缩机,供其继续使用。

混合气体经油分冷媒入口120进入由螺旋通道,螺旋通道为螺旋状,混合气体在螺旋通道运动时,直径较大的润滑油微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与壳体100的内壁发生碰撞,并附着在壳体100的内壁上,附着在螺旋导流板700和壳体100上的润滑油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至多孔封板600,经多孔封板600流至储油室。经螺旋通道过滤后的混合气体由滤网组件800的外部进入滤网组件800的内部,在此过程中,中等直径的润滑油微粒逐渐聚合变为直径较大的润滑油微粒,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滴至多孔封板600,经多孔封板600流至储油室。储油室内的润滑油经电热元件140加热至设置好的温度,经导油管134从一级回油口132返回压缩机,供压缩机再次使用。

经螺旋通道和滤网组件800过滤后的混合气体经流体套筒710进入三级精滤芯900的内部,从三级精滤芯900的内部流向外部,在此过程中,较小直径的润滑油微粒逐渐聚合变为较大直径的润滑油微粒,与壳体100的内壁碰撞后附着在壳体100的内壁上,从壳体100的内壁流至中空环形封板500,然后从二级回油口131流出并返回至压缩机,供其继续使用。经过三级精滤芯900过滤后的混合气体经冷媒出口110流出。滤网组件800和三级精滤芯900产生的阻力均符合对混合气体流速的设计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