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9798发布日期:2018-07-13 20:16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冰箱的排热部等中的热交换机构。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使用这种热交换机构的电冰箱,具有:热模块等热源、与该热源传热地接触的外部热交换部件、用于向该外部热交换部件送风的风扇马达、除尘用过滤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电冰箱中,利用所述除尘用过滤器将空气中的灰尘除去,并向外部热交换部件输送清洁的空气,因此能够防止所述外部热交换部件受到污染,从而避免热交换效率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300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这样的热交换机构中,存在由于除尘用过滤器发生堵塞而使向外部热交换部件的送风效率降低,从而导致热交换效率降低的问题。另外,在空气中的灰尘颗粒中存在较细的类型,当这样的细小的灰尘通过除尘用过滤器时会附着于外部热交换部件,结果导致需要对外部热交换部件进行清扫。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交换机构,其能够抑制利用送风扇向热交换器的送风效率降低,并且容易进行清扫。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方案1记载的热交换机构,其具有:热源;热交换器,其与该热源传热地接触;送风扇,其用于向该热交换器送风;以及送风路径,其设置为围绕所述热交换器,以使该送风扇的风与所述热交换器接触,在该热交换机构中,划分出所述送风路径的壁部具有开口部,所述热交换器从该开口部露出,并且具有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开口部的辅助盖体。

另外,本发明的方案2记载的热交换机构,在方案1中,相对于所述送风扇生成的气流处于上游侧的所述热交换器的端部从所述开口部露出。

另外,本发明的方案3记载的热交换机构,在方案1或2中,所述辅助盖体形成所述送风路径的一部分。

此外,本发明的方案4记载的热交换机构,在方案1或2中,具有箱壳,该箱壳由所述壁部构成其一部分,在该箱壳形成所述开口部,并且所述辅助盖体以将所述开口部封闭的方式与所述箱壳凹凸嵌合。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方案1记载的热交换机构,由于如以上这样构成,因此通过将所述辅助盖体取下,将吸尘器的间隙喷嘴从所述开口部插入,并将该喷嘴抵接于所述热交换器,从而能够简单地将附着于所述热交换器灰尘除去。

此外,由于相对于所述送风扇生成的气流处于上游侧的所述热交换器的端部从所述开口部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附着灰尘最多的部位即所述热交换器的端部上所附着的灰尘除去。

另外,由于所述辅助盖体形成所述送风路径的一部分,因此所述送风扇形成的气流沿所述热交换器整体流动,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由于具有由所述壁部形成其一部分的箱壳,并在该箱壳形成所述开口部,并且所述辅助盖体以封闭所述开口部的方式与所述箱壳凹凸嵌合,从而不使用工具等便能简单地装卸所述辅助盖体,从而能够更简单地将所述热交换器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使用热交换机构的电冰箱的主视图。

图2为其左侧视图。

图3为其后视图。

图4为其a-a剖视图。

图5为放大了主要部分的a-a剖视图。

图6为其取下了辅助盖体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7为其取下了辅助盖体的状态的b-b剖视图。

图8为其取下了辅助盖体的状态的放大了主要部分的b-b剖视图。

图9(a)至(c)为表示辅助盖体的图,(a)为后视图、(b)为c-c剖视图、(c)为从与(b)相同的方向观察的俯视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使用热交换机构的电冰箱的放大了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1为其取下了辅助盖体的状态的放大了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使用热交换机构的电冰箱的放大了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13为取下了辅助盖体的状态的放大了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中:

22—热模块(热源);24—散热器(热交换器);25、54、74—送风扇;29、55、75—箱壳;33、59、79—后壁(壁部);34、60、80—开口部;36、63、83—送风路径;37、64、84—上游侧端部;38、65、85—卡合凹部;39、66、86—辅助盖体;44、68、88—卡合爪;46、69、89—热交换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图1至图9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符号1是使用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46的电冰箱。该电冰箱1构成为具有:主体2、门体3、热交换机构46的一部分即冷却机构4、以及盖部5。所述主体2、门体3及冷却机构4分别为公知的结构,但是为了慎重起见而进行说明。

所述主体2具有外框体6、内框体7、前框体8以及吸热板9,在由这些外框体6、内框体7、前框体8以及吸热板9围成的区域填充隔热材料10。此外,所述吸热板9由铝等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形成。另外,在所述主体2的前部形成开口部11。此外,在所述前框体8的内侧设置由铁等的强磁性体材料制成的磁吸附部件12。并且,在所述外框体6的后部形成筒状部13,在该筒状部13所围绕的内侧设置所述冷却机构4的一部分。另外,在所述主体2的下部设置一对前脚部14及一对后脚部15。此外,在所述主体2的下部能够装卸地安装承水部16。

所述门体3构成为具有外壳体17、以及在该外壳体17内设置的未图示的隔热材料。另外,在所述门体3的正面设置抓手部18。此外,在所述门体3的背面设置磁垫19。并且,该磁垫19在所述开口部11被所述门体3关闭时磁性吸附于所述磁吸附部件12。此外,所述门体3设置为能够通过未图示的轨道前后移动。这样,由能够前后移动的所述门体3和所述主体2围成的空间成为冷藏室20。并且,在所述门体3能够装卸地装设篮筐21。即,所述篮筐21也会伴随着所述门体3的前后移动而前后移动。

所述冷却机构4构成为具有:作为热源的热模块22、设于该热模块22的吸热侧的传热块23、在所述热模块22的排热侧设置的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24、以及送风扇25。所述传热块23由铝等的导热性良好的金属形成为长方体状。因此,所述传热块23具有平行的两个面。并且,所述传热块23的一个面与所述吸热板9传热地接触。另外,所述传热块23的位于与一个面相反侧的另一面,与所述热模块22的吸热侧的面传热地接触。此外,所述热模块22的排热侧的面与所述散热器24的基部26的前表面传热地接触。此外,在该基部26的后表面平行地形成多个翅片27。在本例中,所述翅片27分别以平板状且水平地形成。另外,所述散热器24由铝等的导热性良好的金属挤出形成。此外,所述送风扇25在所述翅片27的后方空出些许间隔设置。此外,所述送风扇25配置为将气流f从前方向后方输送。另外,隔热部件28设置为围绕所述热模块22及传热块23。利用该隔热部件28将所述热模块22及传热块23与所述筒状部13之间封堵。因此,当所述热模块22及送风扇25通电后,则所述冷藏室20的热从所述吸热板9经由所述传热块23向所述热模块22移动,进而从该热模块22向所述散热器24移动,并在该散热器24中被所述送风扇25产生的气流f排出至外部大气。

所述盖部5在构成该盖部5的箱壳29的侧面部形成多个吸气口30。另外,在所述箱壳29的背面中央部的靠近下方的位置形成排气口31。并且,以从左右夹着该排气口31的方式在所述箱壳29的背面左右对称地形成一对凹部32、32。并且,在所述排气口31的内侧且在所述两凹部32、32之间配置所述送风扇25。此外,在所述凹部32、32的底面即作为壁部的后壁33、33分别形成开口部34、34。此外,这些开口部34、34分别在所述凹部32、32的左右外侧形成。即,在设置于所述箱壳29右侧的所述凹部32在其右侧形成所述开口部34。另外,在设置于所述箱壳29左侧的所述凹部32在其左侧形成所述开口部34。并且,所述后壁33、33分别与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的后端接近地设置。此外,在所述箱壳29的内侧形成作为壁部的上壁(未图示)及下壁35。此外,所述上壁及下壁35以从上下夹着所述散热器24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翅片27大致平行地设置。并且,由所述后壁33、未图示的上壁、以及下壁35形成送风路径36。因此构成为,若使所述送风扇25动作,则气流f从所述送风路径36的左右向中央流动,之后,气流f从所述送风路径36的中央向后方流动。此外,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37沿整个上下方向从所述开口部34、34露出。并且,在所述凹部32、32分别形成卡合凹部38、38。这些卡合凹部38、38分别形成于所述凹部32、32的左右外侧。即,在设置于所述箱壳29右侧的所述凹部32在其右侧形成所述卡合凹部38。另外,在设置于所述箱壳29左侧的所述凹部32在其左侧形成所述卡合凹部38。

在构成所述盖部5的箱壳29能够装卸地安装辅助盖体39。该辅助盖体39与所述箱壳29的凹部32、32对应地形成凹部40、40。即,在将所述辅助盖体39安装于所述箱壳29时,所述凹部40、40进入所述箱壳29的凹部32、32,并且所述开口部34、34被所述凹部40、40的前壁41、41封堵。此外,在将所述辅助盖体39安装于所述箱壳29时,所述凹部40、40的前壁41、41与所述箱壳29的后壁33、33抵接或者间隔极近的距离而接近。即,所述辅助盖体39的前壁41、41实质上使所述后壁33、33延长而构成所述送风路径36的一部分。另外,在所述辅助盖体39的中央部与所述箱壳29的排气口31对应地形成贯通孔42。即,即使将所述辅助盖体39安装于所述箱壳29,也能够利用所述贯通孔42使所述排气口31处于开放状态。此外,在所述辅助盖体39的左右端部分别形成挠性片43、43,并且在这些挠性片43、43分别与所述各卡合凹部38、38对应地形成卡合爪44、44。并且,通过将这些卡合爪44、44与所述卡合凹部38、38凹凸嵌合,从而能够将所述辅助盖体39安装于所述箱壳29。此外,符号45、45是用于抑制所述辅助盖体39的挠曲的补强筋肋。并且,由所述冷却机构4、所述送风路径36、所述辅助盖体39形成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46。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将所述电冰箱1设置于规定的位置,然后将未图示的电源插头连接于同样未图示的电源。这样,通过将电源插头与电源连接,从而通过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向所述热模块22及送风扇25供给电流。此外,向所述热模块22供给的电流以使所述传热块23侧为吸热侧、所述散热器24侧为排热侧的方式流通。另一方面,所述送风扇25被供给电流而以将气流f从所述散热器24侧向后方输送的方式动作。

如上所述,当所述热模块22通电后,所述冷藏室20内的热从所述吸热板9经由所述传热块23向所述热模块22移动。此外,移动到所述热模块22热被送至所述散热器24。众所周知,所述散热器24由于具有多个翅片27而表面积大,因此是容易向翅片27周围的空气排热的结构。并且,所述送风扇25形成气流f,且该气流f通过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周围,从而从所述散热器24向气流f排热。此外,所述送风扇25所形成的气流f从所述电冰箱1的外部通过所述吸气口30被吸引到所述盖部5内,此外,在通过所述送风路径36被从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向中央部输送之后,通过所述送风扇25被从所述排气口31向所述电冰箱1的外部排出。

此外,在现有结构中,在所述吸气口30设置用于除尘的过滤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这样的过滤器。这是由于在清洁的状态下过滤器自身也会在形成气流时造成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所述送风扇25高效地将气流f送至所述散热器24。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如现有技术那样在所述吸气口30设置用于除尘的过滤器,因此外部大气所含的灰尘(尤其是极细的灰尘)将附着于所述散热器24。特别是在如本实施方式这样将所述送风扇25设置为从所述送风路径36的左右向中央形成气流f的情况下,会在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滞留灰尘。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将所述辅助盖体39从所述箱壳29取下,从所述开口部34、34露出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37,因此能够利用装设有间隙喷嘴的吸引式电动吸尘器简单地将这些在上游侧端部37、37附着的灰尘吸引除去。此外,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37沿着整个上下方向、即与气流f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整体地露出,从而能够将在这些上游侧端部37、37附着的灰尘全部吸引除去。即,本发明通过使所述散热器24的清扫性提高而无需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器,由此能够使生成气流f时的阻力减少,提高所述散热器24的热交换效率。

此外,如上所述,所述辅助盖体39的前壁41、41使构成所述送风路径36的所述后壁33、33延长,实质上构成所述送风路径36的一部分,因此所述送风扇25形成的气流f在所述开口部34、34附近几乎不会发生紊乱地向所述散热器24流动。因此,由所述送风扇25形成的气流f将沿着所述散热器24整体顺畅地流过,能够很好地在该散热器24与气流f之间进行热交换。

此外,通过使所述挠性片43、43向内侧挠曲,将所述箱壳29的卡合凹部38、38与所述辅助盖体39的卡合爪44、44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所述辅助盖体39从所述箱壳29取下。反之,通过将所述辅助盖体39向前方推压而使所述辅助盖体39的凹部40、40进入所述箱壳29的凹部32、32,从而所述挠性片43、43发生挠曲而使所述卡合爪44、44与所述箱壳29的卡合凹部38、38凹凸嵌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所述辅助盖体39安装于所述箱壳29。因此,由于所述辅助盖体39的卡合爪44、44与所述箱壳29的卡合凹部38、38凹凸嵌合,因此不必使用工具等便能简单地将所述辅助盖体39相对于所述箱壳29进行装卸,从而能够更简单地将在所述散热器24附着的灰尘除去。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46具备:作为热源的热模块22、与该热模块22传热地接触的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24、用于向该散热器24送风的送风扇25、以使该送风扇25的风与所述散热器24接触的方式围绕该散热器24设置的送风路径36,在该热交换机构46中,划分出所述送风路径36的作为壁部的后壁33具有开口部34、34,从这些开口部34、34露出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37,并且具有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各开口部34、34的辅助盖体39,从而能够将所述辅助盖体39取下,从所述各开口部34、34插入吸尘器的间隙喷嘴,并将该喷嘴与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37抵接,从而能够简单地将在所述散热器24附着的灰尘除去。

另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46而言,由于相对于所述送风扇25生成的气流f处于上游侧的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37从所述开口部34、34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灰尘最多地附着的部位即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37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另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46而言,由于所述辅助盖体39形成所述送风路径36的一部分,从而所述送风扇25形成的气流f能够沿着所述散热器24整体流通,从而良好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46而言,具有由所述后壁33构成其一部分的箱壳29,并在该箱壳29形成所述开口部34、34,并且所述辅助盖体39以将所述开口部34、34封闭的方式与所述箱壳29凹凸嵌合,从而不必使用工具等便能简单地装卸所述辅助盖体39,因此能够简单地将所述散热器2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接下来,参照图10及图11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符号51为使用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69的电冰箱。该电冰箱51构成为具有主体2、未图示的门体、热交换机构69的一部分即冷却机构52以及盖部53。关于所述主体2及门体,由于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省略说明。另一方面,冷却机构52为公知的结构,但是为了慎重起见而进行说明。

所述冷却机构52构成为具有作为热源的热模块22、在该热模块22的吸热侧设置的传热块23、在所述热模块22的排热侧设置的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24、以及送风扇54。该送风扇54在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的侧方空出间隔设置。此外,所述送风扇54配置为将气流f如图10所示那样从左向右输送。因此,当所述热模块22及送风扇54通电后,所述冷藏室20的热从吸热板9经由所述传热块23向所述热模块22移动,进而从该热模块22向所述散热器24移动,并在该散热器24中被所述送风扇54产生的气流f排出至外部大气。

所述盖部53在构成该盖部53的箱壳55中的设置有所述送风扇54的一侧的侧面形成多个吸气口56。另一方面,在所述箱壳55中的夹着所述散热器24而与所述送风扇54相反侧的侧面形成多个排气口57。另外,在所述箱壳55的背面部形成凹部58。此外,在所述凹部58的作为壁部的后壁59形成开口部60。此外,该开口部60形成于所述凹部58的所述送风扇54侧。即如图10所示那样形成于所述凹部58的左侧部分。并且,所述后壁59的底壁部分61与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的后端接近设置。此外,在所述箱壳55的内侧形成作为壁部的上壁(未图示)及下壁62。此外,所述上壁及下壁62以从上下夹着所述散热器24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翅片27大致平行地设置。并且,由所述后壁59、未图示的上壁、以及下壁62形成送风路径63。因此构成为,若使所述送风扇54动作,则气流f在如图10所示的所述送风路径63中从左向右流动。此外,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沿着上下方向整体地从所述开口部60露出。并且,在所述凹部58形成卡合凹部65。该卡合凹部65形成于所述凹部58的左外侧。

在构成所述盖部53的箱壳55能够装卸地安装辅助盖体66。并且,所述开口部60被所述辅助盖体66封堵。此外,所述辅助盖体66实质上使所述后壁59延长而构成所述送风路径63的一部分。此外,在所述辅助盖体66的端部形成挠性片67,并且在该挠性片67与所述卡合凹部65对应地形成卡合爪68。并且,通过使该卡合爪68与所述卡合凹部65凹凸嵌合,从而将所述辅助盖体66安装于所述箱壳55。并且,由所述冷却机构52、所述送风路径63、以及所述辅助盖体66形成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69。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将所述电冰箱51设置于规定的位置,之后将未图示的电源插头与同样未图示的电源连接。这样,通过将电源插头连接于电源,从而利用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向所述热模块22及送风扇54供给电流。此外,向所述热模块22供给的电流以使所述传热块23侧为吸热侧、所述散热器24侧为排热侧的方式流通。另一方面,所述送风扇54被供给电流而以使气流f如图10所示那样从左向右输送的方式动作。

如上所述,当所述热模块22通电后,所述冷藏室20内的热从所述吸热板9经由所述传热块23向所述热模块22移动。此外,移动至所述热模块22的热被向所述散热器24输送。并且,所述送风扇54形成气流f,该气流f在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周围通过,由此从所述散热器24向气流f排热。此外,由所述送风扇54形成的气流f从所述电冰箱51的外部通过所述吸气口56之后被吸引到所述盖部53内,进而通过所述送风路径63从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被送至另一端部,然后从所述排气口57排出到所述电冰箱51的外部。

此外,就现有结构而言,在所述吸气口56设置用于除尘的过滤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这样的过滤器。这是由于:在清洁的状态下过滤器自身也会成为形成气流时的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所述送风扇54高效地将气流f向所述散热器24输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如现有技术那样在所述吸气口56设置用于除尘的过滤器,因此外部大气所含的灰尘(尤其是极细的灰尘)会附着于所述散热器24。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所谓侧流型的热交换机构69的情况下,会在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滞留灰尘。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将所述辅助盖体66从所述箱壳55取下,则如图11所示那样从所述开口部60露出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因此能够利用装设有间隙喷嘴的吸引式电动吸尘器简单地将在该端部64附着的灰尘吸引除去。此外,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沿着整个上下方向、即沿着与气流f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整体地露出,从而能够将该端部64上附着的灰尘全部吸引除去。即,本发明通过使所述散热器24的清扫性提高而无需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器,由此使生成气流f时的阻力减少、使所述散热器24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此外,由于如上所述那样所述辅助盖体66使构成所述送风路径63的所述后壁59延长而实质上构成所述送风路径63的一部分,因此所述送风扇54形成的气流f会在所述开口部60附近几乎没有紊乱地向所述散热器24流动。因此,由所述送风扇54形成的气流f会沿着所述散热器24整体顺畅地流动,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该散热器24与气流f之间的热交换。

此外,通过使所述挠性片67挠曲而使所述箱壳55的卡合凹部65与所述辅助盖体66的卡合爪68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所述辅助盖体66从所述箱壳55取下。反之,在将所述辅助盖体66安装于所述开口部60时,由于所述挠性片67挠曲而使所述卡合爪68与所述箱壳55的卡合凹部65凹凸嵌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所述辅助盖体66安装于所述箱壳55。因此,由于所述辅助盖体66的卡合爪68相对于所述箱壳55的卡合凹部65凹凸嵌合,因此不使用工具等便能简单地将所述辅助盖体66相对于所述箱壳55进行装卸,从而能够简单地将所述散热器2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69具有作为热源的热模块22、与该热模块22传热地接触的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24、用于向该散热器24送风的送风扇54、以使该送风扇54的风与所述散热器24接触的方式围绕该散热器24设置的送风路径63,在该热交换机构69中,由于划分出所述送风路径63的作为壁部的后壁59具有开口部60,从该开口部60露出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并且具有相对于所述开口部60能够装卸地安装的辅助盖体66,从而将该辅助盖体66取下而从所述各开口部60插入吸尘器的间隙喷嘴,并将该喷嘴与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抵接进行吸引,由此能够简单地将所述散热器2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另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69而言,由于相对于所述送风扇54生成的气流f处于上游侧的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从所述开口部60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灰尘附着最多的部位即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6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另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69而言,由于所述辅助盖体66形成所述送风路径63的一部分,因此所述送风扇54形成的气流f沿着所述散热器24整体流通,能够良好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69而言,具有由所述后壁59构成其一部分的箱壳55,在该箱壳55形成所述开口部60,并且所述辅助盖体66以将所述开口部60封闭的方式与所述箱壳55凹凸嵌合,从而不必使用工具等便能简单地装卸所述辅助盖体66,因此能够简单地将所述散热器2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接下来,参照图12及图13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对于和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记同一符号而省略其说明。符号71为使用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89的电冰箱。该电冰箱71构成为具有主体2、未图示的门体、热交换机构89的一部分即冷却机构72、以及盖部73。对于所述主体2及门体,由于和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而省略说明。另一方面,冷却机构72为公知的结构,但是为了慎重起见而进行说明。

所述冷却机构72构成为具有作为热源的热模块22、在该热模块22的吸热侧设置的传热块23、在所述热模块22的排热侧设置的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24、以及送风扇74。该送风扇74在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的侧方空出间隔设置。此外,所述送风扇74配置为将气流f如图12所示那样从右向左输送。因此,当所述热模块22及送风扇74通电后,则冷藏室20的热从吸热板9经由所述传热块23向所述热模块22移动,进而从该热模块22向所述散热器24移动,并且在该散热器24中被所述送风扇74产生的气流f排出至外部大气。

所述盖部73在构成该盖部73的箱壳75中的夹着所述散热器24与所述送风扇74相反侧的侧面形成多个吸气口76。另一方面,在所述箱壳75中的设置有所述送风扇74的一侧的侧面形成多个排气口77。另外,在所述箱壳75的背面部形成凹部78。此外,在所述凹部78的作为壁部的后壁79形成开口部80。此外,该开口部80形成于所述凹部78的与所述送风扇74相反侧。即,如图12所示形成于所述凹部78的右侧部分。并且,所述后壁79中的底壁部分81与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的后端接近设置。此外,在所述箱壳75的内侧形成作为壁部的上壁(未图示)及下壁82。此外,所述上壁及下壁82以从上下夹着所述散热器24的方式分别与所述翅片27大致平行地设置。并且,由所述后壁79、未图示的上壁、以及下壁82形成送风路径83。因此构成为,若使所述送风扇74动作,则气流f如图12所示那样在所述送风路径83中从右向左流动。此外,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从所述开口部80沿着上下方向整体地露出。并且,在所述凹部78形成卡合凹部85。该卡合凹部85形成于所述凹部78的右外侧。

在构成所述盖部73的箱壳75能够装卸地安装辅助盖体86。并且,所述开口部80被所述辅助盖体86封堵。此外,所述辅助盖体86实质上使所述后壁79延长而构成所述送风路径83的一部分。此外,在所述辅助盖体86的端部形成挠性片87,并且在该挠性片87与所述卡合凹部85对应地形成卡合爪88。并且,通过使该卡合爪88与所述卡合凹部85凹凸嵌合,将所述辅助盖体86安装于所述箱壳75。并且,由所述冷却机构72、所述送风路径83、以及所述辅助盖体86形成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89。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将所述电冰箱71设置于规定的位置,之后将未图示的电源插头与同样未图示的电源连接。这样,通过将电源插头连接于电源,利用未图示的控制电路向所述热模块22及送风扇74供给电流。此外,向所述热模块22供给的电流以使所述传热块23侧为吸热侧、所述散热器24侧为排热侧的方式流通。另一方面,所述送风扇74被供给电流而以使气流f如图12所示那样从右向左输送的方式动作。

如上所述,当所述热模块22通电后,则所述冷藏室20内的热从所述吸热板9经由所述传热块23向所述热模块22移动。此外,移动至所述热模块22的热被向所述散热器24输送。并且,所述送风扇74形成气流f,该气流f在所述散热器24的翅片27周围通过,由此从所述散热器24向气流f排热。此外,由所述送风扇74形成的气流f在从所述电冰箱71的外部通过所述吸气口76之后被吸引至所述盖部73内,进而通过所述送风路径83从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被送至另一端部,然后被从所述排气口77向所述电冰箱71的外部排出。

此外,就现有结构而言,在所述吸气口76设置用于除尘的过滤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设置这样的过滤器。这是由于:在清洁的状态下过滤器自身也会在形成气流时成为阻力。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所述送风扇74高效地将气流f向所述散热器24输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如现有技术那样在所述吸气口76设置用于除尘的过滤器,因此外部大气所含的灰尘(尤其是极细的灰尘)会附着于所述散热器24。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这样的所谓侧流型的热交换机构89的情况下,会在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滞留灰尘。但是,通过如上所述将所述辅助盖体86从所述箱壳75取下,从而会如图13所示那样从所述开口部80露出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因此能够利用装设有间隙喷嘴的吸引式电动吸尘器简单地将该端部84上附着的灰尘吸引除去。此外,由于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沿着整个上下方向整体、即沿着与气流f的方向正交的方向整体地露出,从而能够将该端部84上附着的灰尘全部吸引除去。即,本发明通过使所述散热器24的清扫性提高而无需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器,由此使生成气流f时的阻力减少、使所述散热器24的热交换效率提高。

此外,如上所述,所述辅助盖体86使构成所述送风路径83的所述后壁79延长而实质上构成所述送风路径83的一部分,因此所述送风扇74形成的气流f在所述开口部80附近几乎没有紊乱地向所述散热器24流通。因此,由所述送风扇74形成的气流f会沿着所述散热器24整体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良好地进行该散热器24与气流f之间的热交换。

此外,通过使所述挠性片87挠曲而使所述箱壳75的卡合凹部85与所述辅助盖体86的卡合爪88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容易地将所述辅助盖体86从所述箱壳75取下。反之,在将所述辅助盖体86安装于所述开口部80时,由于所述挠性片87挠曲而使所述卡合爪88与所述箱壳75的卡合凹部85凹凸嵌合,因此能够容易地将所述辅助盖体86安装于所述箱壳75。因此,由于所述辅助盖体86的卡合爪88相对于所述箱壳75的卡合凹部85凹凸嵌合,从而不使用工具等便能简单地将所述辅助盖体86相对于所述箱壳75进行装卸,因此能够简单地将所述散热器2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89具有作为热源的热模块22、与该热模块22传热地接触的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24、用于向该散热器24送风的送风扇74、以使该送风扇74的风与所述散热器24接触的方式围绕该散热器24设置的送风路径83,在该热交换机构89中,由于划分出所述送风路径83的作为壁部的后壁79具有开口部80,从该开口部80露出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并且具有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所述开口部80的辅助盖体86,从而通过将该辅助盖体86取下并从所述各开口部80插入吸尘器的间隙喷嘴,将该喷嘴与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抵接进行吸引,由此能够简单地将所述散热器2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另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89而言,由于相对于所述送风扇74生成的气流f处于上游侧的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从所述开口部80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将灰尘附着最多的部位即所述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8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另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89而言,由于所述辅助盖体86形成所述送风路径83的一部分,因此所述送风扇74形成的气流f沿着所述散热器24整体流通,能够很好地进行热交换。

此外,就本发明的热交换机构89而言,具有由所述后壁79构成其一部分的箱壳75,并且在该箱壳75形成所述开口部80,并且所述辅助盖体86以将所述开口部80封闭的方式与所述箱壳75凹凸嵌合,从而不使用工具等便能简单地装卸所述辅助盖体86,因此能够简单地将所述散热器24上附着的灰尘除去。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在发明要旨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形。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左右的开口部34、34被一个辅助盖体39封闭,但是也可以分别被独立的辅助盖体封闭。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仅使作为热交换器的散热器24的上游侧端部37、64、84露出,但是也可以更开阔地露出至所述散热器24的中央部附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