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104468阅读:来源:国知局
二环形插块外复位的第二弹簧,所述的第二热交换部的内周面设置有与第二钢珠卡配的第二环形槽,该第二环形槽截面呈弧形状。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热交换部与第二外循环部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便于两者拆卸运输及重新组装,根据机架形状及安装位置自由排布,而当需要安装时,第二外循环部的第二环形插块插入第二热交换部的端部直至第二密封层与第二锁定台阶抵配,而第二安装腔内的第二钢珠则受到第二弹簧的作用卡位于第二环形槽,实现密封的同时实现了第二热交换部与第二外循环部的安装。
[002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第二热交换部与第二换位部之间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且密封配合,所述的第二热交换部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截面呈圆台状的第二环形接口,该第二环形接口上设置有形变缺口且较小端朝向第二热交换部,所述的第二换位部的端部外周面设置有与第二环形接口较小端端面卡配的第二环形卡块,所述的第二换位部与第二热交换部外周面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卡位台阶,所述的第二热交换部围绕环形接口较大端设置有与卡位台阶抵配的第二密封垫。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热交换部与第二换位部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便于两者拆卸运输及重新组装,根据机架形状及安装位置自由排布,而当需要安装时,第二换位部插入第二环形接口,由于第二环形接口具有形变缺口,故受到挤压逐渐展开直至第二环形卡块到达第二环形接口的较小端,第二环形卡块与第二环形接口的较小端卡配的同时第二环形接口收缩,而第二卡位台阶到达第二热交换部的外周面与第二密封垫抵配实现密封配合。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原理框图;
[00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冷却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冷却器的冷却管道总成的立体图;
[00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冷却器的搅拌轴和搅拌叶片的爆炸示意图;
[00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预冷装置的俯视图;
[0030]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预冷装置的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外循环部的安装示意图;
[0031]图7位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预冷装置的第一热交换部与第一换位部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如图1一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带有预冷装置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器及预冷装置,冷却器包括筒体I,该筒体I上设置有筒体进口 13及筒体出口 14,筒体I内固定设置有冷却管道总成2,冷却管道总成2包括液氨进入管道21、气氨进入管道22、上循环管道23、下循环管道24、传递管道25及排放管道26,上循环管道23及下循环管道24自上而下依次设置于筒体I内且两者形状相适配,传递管道25沿竖联通设置于循环管道及下循环管道24之间,液氨进入管道21 —端与下循环管道24联通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筒体I外与液氨源联通,气氨进入管道22 —端与上循环管道23联通设置,另一端延伸至筒体I外与液氨源联通,排放管道26 —端设置于上循环管道23相对气氨进入管道22的另一端,另一端延伸至筒体I外作为排放端,气氨对上循环管道23四周进行冷却,而液氨对下循环管道24四周进行冷却,液氨热交换后气化与气氨一同从排放管道26排出,两种状态的氨配合进行冷却,形成立体的冷却方式,筒体I底部采用液氨由于其流速较快,冷却效率较快,先流经下循环管道24再流经上循环管道23充分换热,另一方面下方所需的冷却量较大,这样配合冷却效果更好。
[0033]预冷装置包括机架8,机架8上设置有贴合设置的氨气流通管道5及化学溶液管道6,氨气流通管道5上设置有气氨进口 54及气氨出口 55,化学溶液管道6上设置有化学溶液进口 64及化学溶液出口 65,氨气流通管道5按第一热交换部55、第一外循环部52、第一热交换部51及第一换位部53的顺序循环组成,化学溶液管道6按第二热交换部61、第二换位部62、第二热交换部61及第二外循环部63的顺序循环组成,第一热交换部51与第二热交换部61沿机架的传输方向间隔并贴合设置,第一外循环部52呈半圆弧状并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侧面翻越相邻第二热交换部61的,第二外循环部63呈半圆弧状并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侧面翻越相邻第一热交换部51的,第一换位部53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上方翻越相邻第二热交换部61的,第二换位部62从机架传输方向的上方翻越相邻第一热交换部51的,将使用一次的气氨进行二次利用,采用多段管道间隔并贴合,结构更加紧凑,使气氨与化学溶液长时间贴合并双侧换热,以实现预冷的功能,而外循环部及换位部使氨气流通管道5及化学溶液管道6在保证贴合并长距离的同时运输更加舒畅,进一步提高实用性,也更节能环保,符合当今潮流。
[0034]化学溶液出口 65与筒体进口 13相联通,实现了化学溶液的预冷却及主冷却的双段冷却方式,加速化学溶液的冷却,提高工作效率;气氨进口 54与排放管道26的排放端相联通,实现了气氨的双段利用方式,使冷却效果被完全充分利用,如图1所示,71代表氨气流向,72代表预冷装置,73代表化学溶液流向,74代表冷却器。
[0035]上循环管道23包括水平同心设置且呈圆形状的上内循环管道231及上外循环管道232,下循环管道24包括与上内循环管道231形状相适配且竖向对应设置的下内循环管道241及与上外循环管道232形状相适配且竖向对应设置的下外循环管道242,传递管道25包括内传递管251及外传递管252,内传递管251竖向且沿圆周等距设置于上内循环管道231与下内循环管道241之间,外传递管252竖向且沿圆周等距设置于上外循环管道232与下外循环管道242之间,上内循环管道231与上外循环管道232之间关于上内循环管道231的圆心对称设置有上联通管道233,下内循环管道241与下外循环管道242之间关于下内循环管道241的圆心对称设置有下联通管道243,气氨进入管道22及排放管道26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上联通管道233上,设置内外两层循环管道是筒体I内的管道分布更加均匀,覆盖面更广,化学溶液可以在传递管道25间的空腔进行穿梭冷却,而气氨进入管道22及排放管道26分别设置于相对的上联通管道使进入的气氨流经内循环管道各处,使热量充分得到交换。
[0036]筒体I包括搅拌组件4,该搅拌组件4包括搅拌轴41、设置于搅拌轴41外周面的搅拌叶片42及驱动搅拌轴41的搅拌电机43,搅拌轴41竖向且同轴设置于上内循环管道231内,搅拌组件4使各处的化学溶液的温度更加均匀,各部分的化学溶液均能被冷却管道总成所冷却,进一步增加降温效果,而搅拌叶片42及搅拌轴41均位于上内循环管道231内,使搅拌的阻力更小,工作状态更加稳定且需要的电机输出扭矩更小,启动更快。
[0037]筒体I外壁上固定设置有安装支架3,安装支架3包括竖向设置的支撑杆31和固定于支撑杆31与筒体I之间的固定杆32,支撑杆31包括基杆311和套杆312,固定杆32与套杆312固定设置,套杆312套设于基杆311并可沿基杆竖向滑移,套杆沿竖向等距设置有若干个安装孔313,安装孔313内设置有螺纹配合的端部与基杆311相抵的安装螺栓314,基杆311和套杆312的配合使支撑杆31的长度可以调节,由安装螺栓314从套杆312旋入直至与基杆311抵配即可,该调节方式即调节了固定杆32与筒体I的相对位置,使两者的固定位置可根据筒体I的尺寸进行规划。
[0038]搅拌轴41上设置有供叶片插入的插槽411,插槽411沿竖向依次设置有插入部4111及卡位部4112,卡位部4112为T字形的卡位腔,叶片42朝向搅拌轴41的端部设置有与卡位腔形状相适配的安装块421,叶片的安装块421先从插入部4111伸入插槽411,再向下滑移直至与卡位部4112卡配完成安装,这样的方式使叶片42的数量能够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节。
[0039]第一热交换部51与第一外循环部52之间呈可拆卸的固定配合且密封配合,第一外循环部52端部设置有与第一热交换部51内腔形状相适配的第一环形插块521,第一环形插块521端部设置有形状相适配的第一密封层522,第一热交换部51的内周面沿圆周设置有与第一密封层522抵配的第一锁定台阶511,第一环形插块521的外周面上等距且径向设置有第一安装腔523,第一安装腔523内设置有第一钢珠524及将第一钢珠524向第一环形插块521外复位的第一弹簧525,第一热交换部51的内周面设置有与第一钢珠524卡配的第一环形槽512,第一环形槽512截面呈弧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