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68160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已经过生化处理的污水,再进一步深度的进行处理的装置。
尤指采用人工生物河床,利用定向选育的微生物来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低出水中SS(悬浮物)的浓度。
背景技术
污水深度处理是在污水经过初步生物处理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处理,以进一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目前,常规的污水深度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等,物理法主要采用砂滤、活性炭过滤、纤维球过滤或膜滤;化学法常用的有加药混凝,再用沉淀或气浮的方法分离;生物法主要采用生物滤池处理。上述方法虽然能够使污水得到净化,但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缺点,如物理法不仅电耗高而且还需要定期反冲洗;化学法的药剂费用高,并且产生大量污泥,难以处理;而常规生物法的缺点是首先因需要充氧而有动力消耗,另外,生物膜脱落会产生二次污染。
(三)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动力及药剂消耗、不产生臭味、无噪声,并且不影响周边环境的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河床,该河床为一可移动的槽体,其河床底部设有天然纤维层,天然纤维层上设有矿石层,在天然纤维层与矿石层之间设有布水管,布水管上设有透水孔,河床连接有集水槽,在河床和集水槽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溢流口。
所述矿石层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小粒径矿石层、中粒径矿石层、大粒径矿石层,小粒径矿石的粒径为5mm~10mm、中粒径矿石的粒径为20mm~30mm、大粒径矿石的粒径为30mm~40mm,其厚度依次为300mm、200mm、200mm。
所述布水管由干管及支管组成,支管均匀分布于干管两侧,支管上设有透水孔。
所述支管与干管之间的夹角为45度。
所述两相邻支管之间的间距为1000mm,所述透水孔均匀分布于所述支管下方,所述干管的长度为所述河床长度的1/2~3/4。
所述河床在有效深度为0.8米,在寒带、温带地区,河床应置放在当地防冻层以下。
所述天然纤维层的厚度为0.1米。
由于污水经生物处理后仍含有大量肉眼难辨的小粒径有机悬浮物(主要是生物菌团)和未完全降解的溶解状有机污染物,本实用新型利用天然纤维层中的微生物和生化池出水中具有的大量的微生物来降解污染物,在本实用新型的人工生物河床运行一段时间后矿石层中矿石的表面可以形成微生物膜,这些微生物膜具有降解功能,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降解,并且由于在天然纤维层与矿石层之间设有布水管,布水管上均部有透水孔,因此待处理污水经透水孔分布到矿石层,使本实用新型无需消耗任何动力、药剂,不需要任何操作维护,不产生臭味、无噪声;另外,由于本实用新型河床上的天然纤维层上铺设有矿石层,矿石层的透气性好,大气中的氧可溶解于水中,并且由于初步生化处理后的污水中有一定的溶解氧含量,所以人工生物河床不需要专门的供氧设备。由于矿石具有一定的比表面积,所以微生物在其表层形成菌团的效果好,并且矿石价格低廉,易于推广,由于矿石间的间隙比较大,整个河床的透水性和透气性都比较好,并能防止微生物脱落后堵塞矿石间的间隙,延长本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的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可设置在地下,河床上可铺设卵石、沙砾或种植景观植物,对周边环境无任何影响。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布水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河床1,该河床1为一可移动的槽体,在河床1底部设有天然纤维层2,天然纤维层2上设有矿石层3,在天然纤维层2与矿石层3之间设有布水管4,河床1连接有集水槽6,在河床1和集水槽6之间的设有相互连通的溢流口5。
所述河床1的槽体尺寸根据污水的水量确定,其结构根据现场的情况,河床1的长宽比(L∶W)为3.5∶1~4.5∶1,为保证自然复氧的效果,河床1深度设为0.8米;天然纤维层2的厚度设为0.1米,天然纤维层2则是一种生物培养器,即微生物培养及集居的场所,当进水中有机物含量低时,天然纤维内的有机成分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源,保证微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天然纤维外部具有粗糙凹面,内部具有纤维束管的构造,并且纤维的主体为耐水腐蚀的材质,其形状为条状。纤维束管是利用植物纤维本身的纤维束管作为微生物宿居之处,再用自然微生物菌与生物培养器的主体一起放入大器皿内,经充分曝气对流微生物菌,使微生物菌均匀住入本微生物培养器主体的纤维束。当进水中有机物含量低时,天然纤维内的有机成分可以为微生物提供营养源,保证微生物正常的新陈代谢。天然纤维2的作用是为人工生物河床提供一个微生物繁衍所需的稳定的居所。
所述矿石层3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小粒径矿石层31、中粒径矿石层32、大粒径矿石层33,小粒径矿石的粒径为5mm~10mm、中粒径矿石的粒径为20mm~30mm、大粒径矿石的粒径为30mm~40mm,其厚度依次为300mm、200mm、200mm,整个矿石层3的高度约700mm。
布水管4设于天然纤维层2与矿石层3之间,并且位于河床1进水端池长的一半处,该布水管4的结构如图2所示,由干管41及支管42组成,干管41的长度为河床1长度的1/2~3/4,支管42均匀分布于干管两侧,并且支管42与干管41之间的夹角为45度,两相邻支管42之间的间距为1000mm,支管42上设有透水孔43,透水孔43均匀分布于支管42下方,透水孔43的孔径为5mm。所述干管41、支管42的管径、及支管42的长度和透水孔43之间的间距可根据进水量确定。
所述集水槽6池高800mm以上,在集水槽6与河床1之间的隔壁7上,距集水槽顶部200mm处设有溢流口5,河床1中的污水经溢流口5进入集水槽6,保证人工河床内污水的淹没高度为800mm以上。
在污水净化过程中,污水经布水管4的分配在河床内均匀流动,经过矿石层3时,由于矿石与矿石间有间隙,污水中的微小悬浮物接触到矿石即沉淀;另外,由于污染物自身的电子性质,或由于矿石表面微生物菌群产生的黏性的吸附作用,使污水中的部分污染物被吸附在矿石表面,并且,矿石表面形成的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作为食物吞噬,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有机物,使污水在矿石层3得到充分净化。经人工生物河床处理污水主要的水质指标如下CODcr(化学含氧量) <30mg/LBOD5(生物含氧量)<12mg/LSS(悬浮物) <10mg/L污水经人工生物河床处理并消毒后可用于绿化、冲厕或景观水体的补充水源。
权利要求1.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河床,该河床为一槽体,在河床底部设有天然纤维层,天然纤维层上设有矿石层,在天然纤维层与矿石层之间设有布水管,布水管上设有透水孔,河床连接有集水槽,在河床和集水槽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溢流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矿石层包括由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小粒径矿石层、中粒径矿石层、大粒径矿石层,小粒径矿石的粒径为5mm~10mm、中粒径矿石的粒径为20mm~30mm、大粒径矿石的粒径为30mm~40mm,其厚度依次为300mm、200mm、200m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管由干管及支管组成,支管均匀分布于干管两侧,支管上设有透水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与干管之间的夹角为45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相邻支管之间的间距为1000mm,所述透水孔均匀分布于所述支管下方,所述干管的长度为所述河床长度的1/2~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床的槽体深度为0.8米。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然纤维层的厚度为0.1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人工生物河床污水处理装置,包括河床,该河床为一可移动的槽体,在河床底部设有天然纤维层,天然纤维层上设有矿石层,在天然纤维层与矿石层之间设有布水管,布水管上设有透水孔,河床连接有集水槽,在河床和集水槽之间设有相互连通的溢流口。本装置无动力及药剂消耗、不产生臭味、无噪声,并且不影响周边环境。
文档编号C02F3/34GK2848844SQ200520144719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19日
发明者许水源 申请人:许水源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