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洗装置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管道清洗装置。
背景技术:
工业管道是一种常见的工业部件,在机械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零部件,工业管道通常会预先单独大批量制造,在需要使用时再与其他部件进行组装,所以尚未使用的工业管道将会在仓库内长期堆放。在存放的过程中,管道的外壁不可避免的会产生锈蚀,所以管道在使用之前都需要对其外壁进行清洗,现在的清洗工作通常是由人工完成的,导致清洗效率十分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人工清洗工业管道效率低下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清洗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管道清洗装置,所述清洗装置包括:外壳、清洗组件、驱动组件、水泵和蓄水箱,所述清洗组件和所述驱动组件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壳内,所述水泵和所述蓄水箱分别安装在所述外壳外,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和主动轮,所述第一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轴的另一端可自转地插装在所述外壳上,所述主动轮同轴安装在所述第一传动轴上,所述第二传动轴的一端与所述电机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轴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水泵传动连接,所述清洗组件包括从动轮、安装座和至少一个喷水柱,所述喷水柱的一端固定安装在所述从动轮的端面上,所述喷水柱的另一端可活动且密封地安装在所述安装座的端面上,所述从动轮和所述主动轮相互啮合,所述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所述外壳的内侧壁上,所述安装座和所述从动轮相互同轴布置,所述从动轮、所述安装座和所述外壳的中部分别同轴设有用于插装管道的通孔,所述蓄水箱的入水端与所述外壳的底部连通,所述蓄水箱的出水端与所述水泵的入水端连通,所述水 泵的出水端通过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喷水柱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喷水柱的喷嘴均匀间隔布置在所述喷水柱的内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喷水柱的内侧向内凹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安装座包括固定座和旋转环,所述旋转环可活动且密封地安装在所述固定座内,所述旋转环与所述固定座相互同轴布置,所述喷水柱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环的端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从动轮的外径大于所述主动轮的外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和所述蓄水箱通过第一弯管连通,所述蓄水箱和所述水泵通过第二弯管连通,所述水泵和所述安装座通过第三弯管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弯管的一端与所述蓄水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外壳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弯管的一端与所述蓄水箱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弯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水泵可拆卸地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水泵和所述安装座可拆卸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传动轴通过密封轴承可转动地插装在所述外壳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清洗装置内配置外壳、清洗组件、驱动组件、水泵和蓄水箱,驱动组件包括电机、第一传动轴、第二传动轴和主动轮,所述清洗组件包括从动轮、安装座和至少一个喷水柱,主动轮和从动轮相互啮合,喷水柱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从动轮的端面上,喷水柱的另一端可活动的安装在安装座上,安装座固定安装在外壳的侧壁上,清洗装置工作时,管道通过从动轮、安装座和外壳上的通孔插装在清洗装置内,电机通过第一传动轴带动主动轮转动,主动轮通过从动轮带动喷水柱环绕管道的外壁转动,与此同时,电机通过第二传动轴带动水泵工作,使得水泵将蓄水箱中的水通过安装座泵送至喷水柱,并由喷水柱将高压水流喷射至管道的外壁上,从而达到清洗管道外壁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洗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洗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清洗组件内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1-外壳,2-清洗组件,21-从动轮,22-安装座,221-固定座,222-旋转环,23-喷水柱,231-喷嘴,3-驱动组件,31-电机,32-第一传动轴,33-第二传动轴,34-主动轮,4-水泵,5-蓄水箱,61-第一弯管,62-第二弯管,63-第三弯管,7-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管道清洗装置,如图1所示,该清洗装置包括:外壳1、清洗组件2、驱动组件3、水泵4和蓄水箱5,清洗组件2和驱动组件3分别安装在外壳1内,水泵4和蓄水箱5分别安装在外壳1外,驱动组件3包括电机31、第一传动轴32、第二传动轴33和主动轮34,第一传动轴32的一端与电机31传动连接,第一传动轴32的另一端可自转地插装在外壳1上,主动轮34同轴安装在第一传动轴32上,第二传动轴33的一端与电机31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轴33的另一端穿过外壳1与水泵4传动连接,清洗组件2包括从动轮21、安装座22和至少一个喷水柱23,喷水柱2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从动轮21的端面上,喷水柱23的另一端可活动且密封地安装在安装座22的端面上,从动轮21和主动轮34相互啮合,安装座22固定安装在外壳1的内侧壁上,安装座22和从动轮21相互同轴布置,从动轮21、安装座22和外壳1的中部分别 同轴设有用于插装管道的通孔7,蓄水箱5的入水端与外壳1的底部连通,蓄水箱5的出水端与水泵4的入水端连通,水泵4的出水端通过安装座22与喷水柱23连通。
本实施例通过在清洗装置内配置外壳1、清洗组件2、驱动组件3、水泵4和蓄水箱5,驱动组件3包括电机31、第一传动轴32、第二传动轴33和主动轮34,清洗组件2包括从动轮21、安装座22和至少一个喷水柱23,主动轮34和从动轮21相互啮合,喷水柱2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从动轮21的端面上,喷水柱23的另一端可活动的安装在安装座22上,安装座22固定安装在外壳1的侧壁上,清洗装置工作时,管道通过从动轮21和安装座22上的通孔7插装在清洗装置内,电机31通过第一传动轴32带动主动轮34转动,主动轮34通过从动轮21带动喷水柱23环绕管道的外壁转动,与此同时,电机31通过第二传动轴33带动水泵4工作,使得水泵4将蓄水箱5中的水通过安装座22泵送至喷水柱23,并由喷水柱23将高压水流喷射至管道的外壁上,从而达到清洗管道外壁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轴33通过密封轴承(图未示)可转动地插装在外壳1内,从而避免了清洗液从第二传动轴33和外壳1的交接处渗漏。
图2为清洗组件2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在本实施例中,喷水柱23的喷嘴231均匀间隔布置在喷水柱23的内侧,从而使得从水泵4内输出的高压水能够均与的喷射至管道上,以提高清洗装置的清洗效果。
具体地,喷水柱23的内侧向内凹陷,从而能够使得从而喷水柱23内喷出的水聚拢在一起,以进一步地提高清洗装置的清洗效果。
图3为清洗组件的局部剖视图,结合图3,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座22包括固定座221和旋转环222,旋转环222可活动且密封地安装在固定座221内,旋转环222与固定座221相互同轴布置,喷水柱23固定安装在旋转环222的端面上。在上述实现方式中,当清洗装置工作时,主动轮34带动从动轮21转动,一端安装在从动轮21上的喷水柱23随着从动轮21一起转动,由于喷水柱23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旋转环222的端面上,所以喷水柱23同时带动旋转环222在固定座221内旋转。
再次参见图1,优选地,从动轮21的外径大于主动轮34的外径,从而通过控制从动轮21和主动轮34之间的传动比,降低了从动轮21的转速,使得喷水 柱23能够在管道的同一区域停留较长时间,进而提高了清洗装置的清洗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和蓄水箱5通过第一弯管61连通,蓄水箱5和水泵4通过第二弯管62连通,水泵4和安装座22通过第三弯管63连通,从而避免了从水泵4内泵出的高压水直接冲击清洗组件2,进而提高了清洗装置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第一弯管61的一端与蓄水箱5固定连接,第一弯管61的另一端与外壳1可拆卸地连接,第二弯管62的一端与蓄水箱5固定连接,第二弯管62的另一端与水泵4可拆卸地连接,从而使得蓄水箱5能够通过第一弯管61和第二弯管62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1上,当需要更换蓄水箱5内的清洗液时,可以将蓄水箱5从外壳1上拆卸下来,以便于清洗液的更换。
具体地,第三弯管63的两端分别与水泵4和安装座22可拆卸的连接,从而使得水泵4能够通过第二弯管62和第三弯管63可拆卸地安装在外壳1和蓄水箱5之间,以便于对水泵4进行维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