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污泥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超过90%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釆用活性污泥法或者生物膜法,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常用做法是经浓缩、脱水和稳定化后再用于填海或土地利用等。但污水处理厂污泥量大、含水率高、成分复杂且易腐烂,污泥处理过程能耗高、投入大,导致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泥任意堆放或简单填埋,且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可燃的有机物,如果直接填埋,不但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浪费污泥中的有用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污泥处理设备。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污泥处理设备,包括:炉体、脱水装置和干燥装置,其中:
炉体包括内炉体和位于内炉体外部的外炉体,所述内炉体的外周面和外炉体的内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保温腔,保温腔内设有绕内炉体的外周面螺旋布置的盘管;
脱水装置位于炉体的一侧,脱水装置包括筒体、推料机构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筒体包括内筒体和外筒体,内筒体位于外筒体的内部,且内筒体的外周面与内筒体的内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排水腔;内筒体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内筒体的内径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方向逐渐减小,内筒体的侧壁且位于靠近其出料口的一端设有与排水腔连通的排出孔;筒体水平布置,筒体的一端穿过炉体伸入炉体的内部并在其内部轴向延伸,且筒体中内筒体的进料口位于炉体的外部,内筒体的出料口位于炉体内部,排水腔的一端与盘管连通;所述推料机构位于内筒体内,推料机构包括与内筒体同轴布置的主轴和安装在主轴上的螺旋叶片,主轴内设有轴向延伸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的一端与内筒体的内部连通,其另一端与盘管连通;螺旋叶片的螺距由内筒体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逐渐减小,螺旋叶片的旋转直径由内筒体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主轴旋转;
干燥装置位于炉体远离脱水装置的一侧,干燥装置包括壳体、送料螺杆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壳体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由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直线延伸并分别与二者连通的腔室;壳体水平布置,壳体的一端穿过炉体伸入炉体的内部,且壳体位于筒体的下方,壳体的进料口与内筒体的出料口连通,壳体的出料口与炉体的内部连通;所述送料螺杆腔室内并与腔室同轴布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送料螺杆转动。
优选地,排水腔的内径由靠近排水孔的一端向靠近盘管的一端逐渐增大。
优选地,送料螺杆内设有轴向延伸的预热通道,预热通道的一端与炉体的内部连通,其另一端与保温腔连通。
优选地,保温腔设有排烟口。
优选地,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内壳体位于外壳体的内部,且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预留间隙形成导烟腔,导烟腔的一端与炉体的内部连通,其另一端与保温腔连通。
优选地,外炉体的外周包覆有保温层。
优选地,内筒体内且位于壳体出料口的下方铺设由若干根间隔布置的导风管,各导风管之间通过与外界导通的布风管彼此连通,且任意一个导风管上均分布有若干与炉体内腔连通的布风孔。
优选地,还包括用于向布风管内鼓风的鼓风机构。
本实用新型中,脱水装置用于将污泥输送至干燥装置内,由于脱水装置中内筒体的内径和螺旋叶片的旋转直径不断、以及螺旋叶片的螺距逐渐减小,使得污泥中的水分逐步分离出去并通过排水孔进入排水腔;且由于污泥的脱水过程始终处于炉内高温环境中,从而污泥中的部分水分高温蒸发形成水汽;由于污泥中分离出来的水分或是水汽都具有较高的温度,依次污泥中分离出的水分和水分分别由排水腔和排气通道导入盘管内,以增强炉内保温效果。而本实用新型中,干燥装置用于将脱水后的污泥输送至炉体内,并通过将干燥装置的输送路径设置在炉体内,利用炉体内的高温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烘干,使其容易点燃,当干燥后的污泥进入炉体内时被炉体内物料点燃后作为燃料为炉体供热,从而使得装备只需在最开始投入一定燃料,后续通过对污泥的出料达到了燃料自供给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污泥处理设备,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使得污泥作为能源得以回收再利用,经济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污泥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污泥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污泥处理设备,包括:炉体1、脱水装置2和干燥装置3,其中:
炉体1包括内炉体1和位于内炉体11外部的外炉体12,所述内炉体11的外周面和外炉体12的内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保温腔,保温腔设有排烟口,保温腔内设有绕内炉体11的外周面螺旋布置的盘管4;外炉体12的外周包覆有保温层,以避免热量的散热。
脱水装置2位于炉体1的一侧,脱水装置2包括筒体21、推料机构22和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筒体21包括内筒体211和外筒体212,内筒体211位于外筒体212的内部,且内筒体211的外周面与内筒体211的内周面之间预留有间隙形成排水腔;内筒体211具有与外界连通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内筒体211的内径由进料口向出料口方向逐渐减小,内筒体211的侧壁且位于靠近其出料口的一端设有与排水腔连通的排出孔;筒体21水平布置,筒体21的一端穿过炉体1伸入炉体1的内部并在其内部轴向延伸,且筒体21中内筒体211的进料口位于炉体1的外部,内筒体211的出料口位于炉体1内部,排水腔的一端与盘管4连通;所述推料机构22位于内筒体211内,推料机构22包括与内筒体211同轴布置的主轴221和安装在主轴221上的螺旋叶片222,主轴221内设有轴向延伸的排气通道,排气通道的一端与内筒体211的内部连通,其另一端与盘管4连通;螺旋叶片222的螺距由内筒体211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逐渐减小,螺旋叶片222的旋转直径由内筒体211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逐渐减小;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主轴221旋转,使得污泥由内筒体211的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传送。
干燥装置3位于炉体1远离脱水装置2的一侧,干燥装置3包括壳体31、送料螺杆32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壳体31具有进料口、出料口、以及由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直线延伸并分别与二者连通的腔室;壳体31水平布置,壳体31的一端穿过炉体1伸入炉体1的内部,且壳体31位于筒体21的下方,壳体31的进料口与内筒体211的出料口连通,壳体31的出料口与炉体1的内部连通;所述送料螺杆32腔室内并与腔室同轴布置,送料螺杆32内设有轴向延伸的预热通道,预热通道的一端与炉体1的内部连通,其另一端与保温腔连通;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用于驱动送料螺杆32转动,使得脱水后的污泥在炉腔内由壳体的进料口向其出料口方向传送。
本实施例中,排水腔的内径由靠近排水孔的一端向靠近盘管4的一端逐渐增大,以利于排水腔内的水排出。
本实施例中,壳体31包括内壳体31和外壳体31,内壳体31位于外壳体31的内部,且内壳体31和外壳体31之间预留间隙形成导烟腔,导烟腔的一端与炉体1的内部连通,其另一端与保温腔连通,从而进一步加快污泥的干燥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脱水装置2用于将污泥输送至干燥装置3内,由于脱水装置2中内筒体211的内径和螺旋叶片222的旋转直径不断、以及螺旋叶片222的螺距逐渐减小,使得污泥中的水分逐步分离出去并通过排水孔进入排水腔;且由于污泥的脱水过程始终处于炉内高温环境中,从而污泥中的部分水分高温蒸发形成水汽;由于污泥中分离出来的水分或是水汽都具有较高的温度,依次污泥中分离出的水分和水分分别由排水腔和排气通道导入盘管4内,以增强炉内保温效果。而本实用新型中,干燥装置3用于将脱水后的污泥输送至炉体1内,并通过将干燥装置3的输送路径设置在炉体1内,利用炉体1内的高温对脱水后的污泥进行烘干,使其容易点燃,当干燥后的污泥进入炉体1内时被炉体1内物料点燃后作为燃料为炉体1供热,从而使得装备只需在最开始投入一定燃料,后续通过对污泥的出料达到了燃料自供给的目的。
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快炉内垃圾的燃烧,本实施例中内筒体211内且位于壳体31出料口的下方铺设由若干根间隔布置的导风管5,各导风管5之间通过与外界导通的布风管6彼此连通,且任意一个导风管5上均分布有若干与炉体1内腔连通的布风孔,布风管6连接有鼓风机构,鼓风机构用于向布风管6内鼓风。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污泥处理设备,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的问题,还使得污泥作为能源得以回收再利用,经济环保。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