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果蔬罐头废水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2738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废水处理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果蔬罐头废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果蔬生产国和果蔬产品加工基地, 果蔬罐头食品是国际市场近百年来久盛不衰的大众食品,由于携带和食用方便,储存时间长,能很好地调节市场和淡旺季节,因而备受世界各国消费者青睐。当前,我国果蔬罐头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绝对优势和市场份额,年产量可达 1300 多万吨,出口量约占全球市场的六分之一。

然而果蔬罐头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水, 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统计:每生产 1 吨橘子罐头产生 34.1 吨工业废水;每生产1吨桃罐头产生 17.6吨工业废水;每生产 1吨蘑菇罐头产生17.65吨工业废水。

果蔬罐头废水具有水量大、悬浮物多、含大量难以降解的果胶等特点,是一种较难处理的食品加工废水。许多设计单位对该废水的特性认识不足,仅将其作为一般食品加工废水处理,常常出现出水不达标、占地面积大、投资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果蔬罐头废水处理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效的果蔬罐头废水处理系统,该系统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悬浮物、氨氮、总磷等去除效率高,出水水质好。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果蔬罐头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依次通过管路连接的格栅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UASB反应器、MBR池,所述UASB反应器还与沼气发电柜连接,所述MBR池连接有风机,所述水解酸化池、UASB反应器、MBR池均与污泥池连接,所述污泥池连接有污泥压滤机。

废水首先经过格栅池进行预处理,拦截废水中的悬浮物质,然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调节后的废水进入水解酸化池,利用水解酸化反应将废水中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质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质,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水解酸化后的废水进入UASB反应器进行厌氧生物处理,通过厌氧菌群的作用,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被降解转化为甲烷、CO2等,产生的甲烷气经甲烷储罐收集后送至沼气发电柜进行发电,产生的电能供风机使用;UASB反应器的出水进入MBR池进行好氧深度处理,在风机的曝气作用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和膜技术的结合,去除废水中的剩余有机物质、悬浮物、氨氮等,使出水达标。

进一步地,所述格栅池为回转式格栅池,栅距为3mm。

所述水解酸化池为多孔管进水的升流式水解反应池。

所述UASB反应器由主反应区、 沉淀区、 三相分离器三部分组成。

所述MBR池采用的是一体式平板膜生物反应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果蔬罐头废水处理系统性能稳定,处理效果明显,具有占地面积小,无需投加化学药剂,系统产生的污泥量低、出水水质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另外本系统还利用厌氧处理产生的甲烷进行发电,回收利用能源,降低了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系统结构图。

图中1.格栅池,2.调节池,3.水解酸化池,4.UASB反应器,5.MBR池,6.沼气发电柜,7.风机,8.污泥池,9.污泥压滤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果蔬罐头废水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接的格栅池1、调节池2、水解酸化池3、UASB反应器4、MBR池5。所述UASB反应器4与沼气发电柜6连接,所述MBR池5连接有风机7,所述水解酸化池3、UASB反应器4、MBR池5均与污泥池8连接,所述污泥池8与污泥压滤机9连接。

废水首先经过格栅池1进行预处理,拦截废水中的悬浮物质,然后进入调节池2进行水量水质的调节;调节后的废水进入水解酸化池3,利用水解酸化反应将废水中难降解的大分子有机物质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质,提高废水可生化性;水解酸化后的废水进入UASB反应器4进行厌氧生物处理,通过厌氧菌群的作用,废水中的大部分有机污染物被降解转化为甲烷、CO2等,产生的甲烷气经甲烷储罐收集后送至沼气发电柜6进行发电,产生的电能供风机7使用;UASB反应器4的出水进入MBR池5进行好氧深度处理,在风机7的曝气作用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和膜技术的结合,去除废水中的剩余有机物质、悬浮物、氨氮等,使出水达标。

所述水解酸化池3、UASB反应器4、MBR池5产生的少量污泥首先进入污泥池8进行储存和浓缩,然后通过污泥压滤机9进行脱水处理,滤液回至调节池2再次处理,脱水后的污泥则外运处理。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