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9222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资源与环保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污水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现今社会,淡水资源贫乏,雨水是一种受污染的淡水资源,若能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加以回收和利用,既能缓解人们对淡水的需求,又能改善环境。降雨过程中,雨水受到大气、建筑物表面、室外道路等因素影响,流入市政管道、屋顶和路面回收装置的雨水中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较高,若要对雨水进行利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地处理。

现有的关于雨水的回收装置存在着杂质分离率较低,结构复杂和操作复杂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回收装置,能够回收雨水并重复利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资源回收装置,包括

第一壳体,其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设置有雨水入口,所述第一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废渣出口和第一滤液出口;

分液盒,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滤网的上部中;

多根连接杆,其沿所述分液盒的顶部和/或底部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

储渣池,其与所述废渣出口连通,用于存储从所述废渣出口出来的废渣;

发酵池,所述发酵池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发酵池的两个侧面平行,且将所述发酵池分割成两个;

第二滤网,所述第二滤网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好氧池内,且与所述好氧池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滤网的高度低于所述上部分和所述下部分的交界处及所述滤渣出口的最高处的高度,且高于所述滤渣出口的最低处及所述第二滤液出口的高度;

絮凝池,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部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滤液入口和两个絮凝剂入口,所述第二壳体的下部设置有絮凝体出口;

第三滤网,所述第三滤网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内,且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侧壁固定连接;

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滤网的上方,所述第二隔板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上设置有两个沉降液出口,两个所述沉降液出口处均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推板上沿所述第一推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接触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雨水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顶部中央,所述第一壳体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滤网及所述分液盒的轴线重合。

优选地,还包括滑轮,其高于所述第一隔板的高度;悬索,所述悬索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悬索的另一端跨过所述滑轮的圆盘,并延伸至接触地面。

优选地,包括第二气缸;第二推板,其为方形,所述第二推板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推板搭设在所述第二滤网上,所述第二推板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且在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二推板在所述第二滤网上从靠近所述滤渣出口的一端向与所述滤渣出口相对的一端往复运动。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均与plc控制器连接。

优选地,集液盒,所述集液盒内部中空且顶部和顶部均敞开,所述集液盒设置在所述第三滤网和所述第二隔板之间,所述集液盒的顶部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径相等,所述集液盒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分液装置,其设置在所述集液盒和所述第三滤网之间,所述分液装置包括:分液盘,其为圆形,所述分液盘与所述集液盒的底部相对;多根分液杆,多根所述分液杆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长度的所述分液杆,多根所述分液杆沿所述分液盘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根所述分液杆的长度不同,所述分液杆的一端与所述分液盘固定连接,所述分液杆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延伸,且向下倾斜,多根所述分液杆中长度最长的所述分液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具有原理明确、设计简单的优点,能除去雨水中的杂质,将雨水回收后进行重复利用,避免了环境污染,也节约了资源,分离效率高,且采用自动化控制,提高了劳动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污水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分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第一壳体;101、雨水入口;102、废渣出口;103、第一滤液粗口;110、第一滤网;120、分液盒;130、储渣池;140、发酵池;150、第一隔板;160、第二壳体;170、滑轮;180、集液池;190、分液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2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污水回收装置,包括

过滤器,其包括:第一壳体100,其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所述第一壳体100的顶部设置有雨水入口101,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底部设置有废渣出口102和第一滤液出口103;第一滤网110,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0内,所述第一滤网110的上部呈直径较大的圆筒体形,所述第一滤网110的下部呈直径逐渐缩小的圆台形,所述第一滤网110的下部内部中空,且所述第一滤网110的下部的顶部和底部均敞开,所述第一滤网110的顶部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滤网110的底部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底部固定连接,且连接后所述第一壳体100的底部封住所述第一滤网110的底部,所述第一滤网110的上部间隔设置有多个网孔,所述第一滤网110的内部与所述雨水入口101及所述废渣出口102连通,且不与所述第一滤液出口103连通;

分液盒120,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滤网110的上部中,所述分液盒120为圆台形,所述分液盒120的顶部沿水平方向设置,且位于所述雨水入口101的下方,所述分液盒120的底部的尺寸大于所述雨水入口101的尺寸;使雨水顺着分液盒120的锥面,在惯性作用下流至第一滤网110上。

多根连接杆121,其沿所述分液盒120的顶部和/或底部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杆121的一端与所述分液盒120的顶部和/或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1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滤网110的内壁固定连接,以固定所述分液盒120;

储渣池130,其与所述废渣出口102连通,用于存储从所述废渣出口102出来的废渣;

发酵池140,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所述发酵池140内沿竖直方向设置有第一隔板150,所述第一隔板150为方形,所述第一隔板150与所述发酵池140的两个侧面平行,且将所述发酵池140分割成两个不连通的腔室,由两个所述腔室分别构成厌氧池141和好氧池142;所述第一隔板150由上部分和下部分组成,所述下部分与所述发酵池140固定连接,所述上部分的两个侧面上与所述发酵池140相连接的位置处沿竖直方向各设置有一个滑槽,所述滑槽为方形,所述滑槽的长度与所述上部分的长度相等,两个所述滑槽的开口相背,所述发酵池140上与所述上部分的两个侧面相连接的位置处沿竖直方向各设置有一个凸起,所述凸起为方形,两个所述凸起分别插入两个所述滑槽中,且所述凸起插入所述滑槽中的部分与所述滑槽的尺寸相同,所述好氧池142的下部设置有第二滤液出口143和滤渣出口144,所述第二滤液出口143和所述滤渣出口144均与所述厌氧池141不连通;

第二滤网145,其为方形,且尺寸与所述好氧池142的内壁的横截面的尺寸一致,所述第二滤网145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好氧池142内,且与所述好氧池14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滤网145的高度低于所述上部分和所述下部分的交界处及所述滤渣出口144的最高处的高度,且高于所述滤渣出口144的最低处及所述第二滤液出口143的高度;

絮凝池,其包括:第二壳体160,其为内部中空的长方体形,所述第二壳体160的顶部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滤液入口161和两个絮凝剂入口162,所述第二壳体160的下部设置有絮凝体出口163,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底部设置有第三滤液出口164,两个所述第一滤液入口161均与所述第一滤液出口103连通,且每个所述第一滤液入口161处均设置有第一电磁阀;

第三滤网165,其为方形,且尺寸与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壁的横截面的尺寸一致,所述第三滤网165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160内,且与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滤网165的高度低于所述絮凝体出口163的最高处的高度,且高于或等于所述絮凝体出口163的最低处的高度;

第二隔板166,其为方形,且尺寸与所述第三滤网165的尺寸一致,所述第二隔板166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三滤网165的上方,所述第二隔板166与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隔板166上设置有两个沉降液出口167,两个所述沉降液出口167处均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第三隔板168,其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隔板166、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侧壁及所述第二壳体160的顶部所围成的区域内,所述第三隔板168的顶部和底部分别与所述第二壳体160的顶部和所述第二隔板166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隔板168将所述第二隔板166、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侧壁及所述第二壳体160的顶部所围成的区域分割成两个不连通的沉降池,每个所述沉降池均与一个所述第一滤液入口161、一个所述沉降液出口167及一个所述絮凝剂入口162连通,所述第二滤液出口143与其中一个所述沉降池连通;第一气缸;第一推板169,其为方形,所述第一推板169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一推板169搭设在所述第三滤网165上,且所述第一推板169的顶部与所述第二隔板166的底部不接触,所述第一推板169与所述第一气缸连接,且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推板169在所述第三滤网165上从靠近所述絮凝体出口163的一端向与所述絮凝体出口163相对的一端往复运动。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通过人带动第一推板169在第三滤网165上运动。所述的污水回收装置中,所述第一推板169上沿所述第一推板169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接触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壁。即第一推板169的两头接触第二壳体160的内壁,这样能将第三滤网165上所有的絮凝体推至絮凝体出口163。

所述的污水回收装置中,所述雨水入口10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100的顶部中央,所述第一壳体100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滤网110及所述分液盒120的轴线重合。

所述的污水回收装置中,还包括:

滑轮170,其高于所述第一隔板150的高度;

悬索171,所述悬索17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板150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悬索171的另一端跨过所述滑轮170的圆盘,并延伸至接触地面。人在地面上拉悬索171的另一端,即可将第一隔板150的上部分向上拉起,第一隔板150的上部分与下部分形成空隙。在第一隔板150的上部分与下部分需要合拢时,放下悬索171的另一端即可。

所述的污水回收装置中,还包括:

第二气缸;

第二推板146,其为方形,所述第二推板146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第二推板146搭设在所述第二滤网145上,所述第二推板146与所述第二气缸连接,且在所述第二气缸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二推板146在所述第二滤网145上从靠近所述滤渣出口144的一端向与所述滤渣出口144相对的一端往复运动。根据实际需要,也可通过人带动第二推板146在第二滤网145上运动。

所述的污水回收装置中,所述第一气缸、所述第二气缸、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二电磁阀均与plc控制器连接。

所述的污水回收装置中,还包括:

集液盒180,其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集液盒180内部中空且顶部和顶部均敞开,所述集液盒180设置在所述第三滤网165和所述第二隔板166之间,所述集液盒180的顶部的直径与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径相等,所述集液盒180的顶部与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壁固定连接;

分液装置190,其设置在所述集液盒180和所述第三滤网165之间,所述分液装置190包括:

分液盘191,其为圆形,所述分液盘191与所述集液盒180的底部相对;

多根分液杆192,多根所述分液杆192中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长度的所述分液杆192,多根所述分液杆192沿所述分液盘191的圆周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根所述分液杆192的长度不同,所述分液杆192的一端与所述分液盘191固定连接,所述分液杆192的另一端向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壁延伸,且向下倾斜,多根所述分液杆192中长度最长的所述分液杆19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160的内壁固定连接。分液装置190使沉降液在第三滤网165上分布均匀。

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