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40898发布日期:2018-06-08 20:16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考古辅助装置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



背景技术:

考古学是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词翻译而来的。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21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学呈现出新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考古学随着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各项阶段性成果的推进与影响下,形成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正朝着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大众化的趋势和方向发展;中国考古学需要与国际考古界加强交流,博采众长,走向世界;作为一级学科的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应是从文物管理机构到文物考古研究机构所共同担负的责任,需要形成一整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又顺应中国考古学发展的二级学科的设置,同时培养能够满足考古学发展需要的人才;公众考古是目前考古学新的发展走向,考古界需要转换意识和机制,培养专业人才,坚持考古的纯洁性和道德规范,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与遗产保护事业。

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科学化、国际化、社会化和大众化。第一个趋势是考古学的科学化。考古本来是一门科学,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最基本的方法——地层学和类型学就分别来自地质学和生物学的分类学。进入新世纪以后,考古学科学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第一,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日益广泛、深入地应用到考古学研究中,这不仅在探源工程中有表现,在其它的方面也有表现,比如古代的动物、植物、遥感、冶金、物探,甚至包括最新的加速器测年的技术和DNA的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可以说,20世纪八九十年代,搞考古的人如果对这些都不了解,照样可以做考古;但现在,从取样到研究再到整理资料,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考古工作者了。所以,考古学科学化表现在,一是各种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另一个是考古学家本身科学素质的提高,对各种各样方法的理解以及要在自己的考古设计中增强科学意识。再比如,以前一般的分析往往用“较多”、“较少”来表述,现在必须要量化的分析,比如“占比多少”(这在国外也叫做“计量考古学”),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考古学家。所以,考古学家自身科学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大的方面;而且,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是考古学本身发生的重大变化,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量呈几何倍数的增加。原来就是遗迹、遗物,遗物就是石器、骨器、陶器等;现在是各种各样的,比如淀粉颗粒、孢粉、植物的种子等等,获得的信息量呈数倍的增加。所以,我觉得考古更像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学科,当然它研究的目的仍然是古代的生活、历史。

第二个趋势是考古学的社会化,具体说就是考古工作者肩负了社会责任,文化遗产保护是其中最突出的一方面。20 世纪80 年代前段时,发掘就是发掘,根本没有保护意识,少量的、与保护管理有关的工作也都是直接归地方,考古部门根本不用考虑。但现在,设计一个发掘项目首先要做保护的预案;发掘获得重要成果后,后期的遗址的保护、保存,甚至遗址公园的建设、遗址保护规划等等,考古都需要全程参与,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责任,这些已经成为考古的一个程序了。考古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还表现在,我们和社会的联系也比原来要密切得多。以前考古学家基本都是鲜为人知,社会的关注度也很少;而现在,考古学成为了一门显学,社会关注度也空前高涨,考古学家往往会成为公众人物,这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变化,也是考古学家角色的变化。

还有一个相关的趋势就是考古学的大众化。公众对考古有了更高的兴趣,考古学家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考古的成果普及和宣传中,有的是到校园去宣讲,更多的是应对媒体的各种采访、发布会等等。现在绝大多数考古学家都意识到这是一种社会责任。当然,光有这个意识也还是不够的,还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大众能够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行宣传,这也是一门学问。但说实话,写考古专业文章与向公众宣传考古成果间还是有差距的,后者需要一种训练,需要一个能够和公众更好地沟通的一种锻炼,也许以后有必要有意识地培养一些考古作家。

考古的过程中需要对文物的表面进行处理,为了对文物进行除锈、防腐、防霉防潮处理,需要使用浸渍机来处理文物的表面,让文物恢复到最接近原始的状态,便于进行考古学的研究,目前的文物浸渍处理工作往往使用浸渍槽,常用的浸渍处理装置结构复杂,操作过程难度较大,处理效率较低,存在处理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包括真空泵、支架、底座和立柱,所述真空泵通过管道与浸渍槽连接,所述管道上设置有调节阀,所述管道通过所述支架进行固定,所述底座与所述立柱的下端连接,所述立柱的上端与工作台连接,所述工作台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安装有所述支架,所述支撑杆的一侧设置有抬升气缸,所述抬升气缸与端盖连接,所述端盖的上端安装有下压气缸,所述端盖的下方设置所述浸渍槽,所述工作台的另一端安装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上安装有警报器,所述端盖的下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下压气缸与顶板连接,所述顶板与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下端与底板连接,所述工作台的下方安装有气泵。

上述结构中,装置工作前,两个所述抬升气缸工作,所述抬升气缸带动所述端盖抬起,将物品放入所述浸渍槽中,所述抬升气缸复位,通过所述端盖将所述浸渍槽进行密封,所述真空泵工作,打开所述管道上的所述调节阀,将所述浸渍槽抽成真空状态,所述下压气缸工作,所述下压气缸通过所述顶板和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底板向下移动,完成自动下压的动作,操作方便,文物去渍效果好、效率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底座有四个,所述底座与所述立柱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底座的高度可以调节。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真空泵和所述气泵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工作台的下方。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立柱与所述工作台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控制箱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工作台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警报器与所述控制箱之间通过螺钉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抬升气缸有两个,两个所述抬升气缸设置在所述浸渍槽的两侧,且两个所述抬升气缸均与所述端盖连接。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下压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端盖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所述底板上设置有若干通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该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结构简单,浸渍槽的上端设置有端盖,可以对浸渍槽起到密封作用,真空泵与浸渍槽连接,可以将浸渍槽抽为真空状态,下压气缸带动底板完成下压动作,操作方便,效果好、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下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抬升起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底板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真空泵;2、支架;3、底座;4、立柱;5、调节阀;6、管道;7、工作台;8、支撑杆;9、抬升气缸;10、端盖;11、下压气缸;12、浸渍槽;13、警报器;14、控制箱;15、气泵;16、压力传感器;17、顶板;18、连接杆;19、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3所示,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包括真空泵1、支架2、底座3和立柱4,真空泵1通过管道6与浸渍槽12连接,管道6上设置有调节阀5,管道6通过支架2进行固定,底座1与立柱4的下端连接,立柱4的上端与工作台7连接,工作台7的一端设置有支撑杆8,支撑杆8上安装有支架2,支撑杆8的一侧设置有抬升气缸9,抬升气缸9与盖连10连接,端盖10的上端安装有下压气缸11,端盖10的下方设置浸渍槽12,工作台7的另一端安装有控制箱14,控制箱14上安装有警报器13,端盖10的下端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6,下压气缸11与顶板17连接,顶板17与连接杆18连接,连接杆18的下端与底板19连接,工作台7的下方安装有气泵15。

上述结构中,装置工作前,两个抬升气缸9工作,抬升气缸9带动端盖10抬起,将物品放入浸渍槽12中,抬升气缸9复位,通过端盖10将浸渍槽12进行密封,真空泵1工作,打开管道7上的调节阀5,将浸渍槽7抽成真空状态,下压气缸11工作,下压气缸11通过顶板17和连接杆18,带动底板19向下移动,完成自动下压的动作,操作方便,文物去渍效果好、效率高。

为了进一步提高一种用于文物浸渍槽中的自动下压装置的使用功能,底座3有四个,底座3与立柱4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底座3的高度可以调节,真空泵1和气泵通15过螺栓固定在所工作台7的下方,立柱2与工作台7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控制箱14通过螺栓固定在工作台7上,警报器13与控制箱14之间通过螺钉连接,抬升气缸9有两个,两个抬升气缸9设置在浸渍槽12的两侧,且两个抬升气缸9均与端盖10连接,下压气缸11通过螺栓固定在端盖10上,底板19上设置有若干通孔。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