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110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泥脱水机,尤其涉及一种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机。



背景技术:

给排水工程专业是工科学科中的一种,简称给排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一般指的是城市用水供给系统、排水系统(市政给排水和建筑给排水),简称给排水。给水排水工程研究的是水的一个社会循环的问题。“给水”:一所现代化的自来水厂,每天从江河湖泊中抽取自然水后,利用一系列物理和化学手段将水净化为符合生产、生活用水标准的自来水,然后通过四通八达的城市水网,将自来水输送到千家万户。“排水”:一所先进的污水处理厂,把生产、生活使用过的污水、废水集中处理,然后干干净净的被排放到江河湖泊中去。这个取水、处理、输送、再处理、然后排放的过程就是给排水工程要研究的主要内容。给排水工程专业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

污泥在未处理前一般为流态状,含有大量污水,而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成分,随意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在污泥处理时会对污泥进行消毒,并将污泥中的污水分离出来,将污泥变成固态状,便于污泥的后续处理,进一步减少环境污染,现有的污泥脱水机存在功能单一,脱水不彻底的缺点,因此亟需研发一种具有消毒功能,脱水彻底的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机。



技术实现要素: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的污泥脱水机存在功能单一,脱水不彻底的缺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消毒功能,脱水彻底的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机。

(2)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机,包括有底座、支撑板、消毒机构、第一管道、安装板、固定板、连接杆、脱水框、第二管道、挤压机构、出料机构和阀门;支撑板固接于底座顶部,第一管道固接并贯穿支撑板;安装板固接于支撑板顶部,消毒机构固接于支撑板侧部,固定板固接于安装板底部远离支撑板的端部;脱水框通过连接杆与固定板连接,且通过第二管道与消毒机构连通,阀门安装于第二管道;挤压机构固接于安装板底部靠近固定板的侧部,且与脱水框套装配合;出料机构固接于支撑板靠近消毒机构的侧部,位于消毒机构的下方,且与脱水框传动连接。

优选地,消毒机构包括有消毒框、第一电机、转轴和搅拌叶片;消毒框固接于支撑板侧部,位于第一管道下方,且消毒框远离支撑板的侧部通过第二管道与脱水框连通;第一电机固接于安装板靠近支撑板的侧部,转轴与第一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搅拌叶片等间距固接于转轴,且位于消毒框内。

优选地,挤压机构包括有固定杆、安装框、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二电机、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压板;安装框通过固定杆与安装板底部固接,第一轴承座嵌于安装框靠近消毒机构的侧壁,第二轴承座嵌于安装框靠近固定板的侧壁,第二电机固接于安装框靠近消毒机构的外侧壁;第一丝杆与第一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一轴承座与第二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二丝杆固接于第二轴承座,且与第一丝杆远离第一轴承座的端部固接;第一螺母与第一丝杆螺接,第二螺母与第二丝杆螺接;第一连杆一端部与第一螺母铰接,第二连杆一端部与第二螺母铰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另一端部均与压板顶部铰接;压板与脱水框套装配合。

优选地,出料机构包括有密封圈、盖板、电动推杆、滑杆、滑套、移动板、插杆、移动杆和推板;电动推杆、滑杆固接于支撑板侧部,且支撑板位于电动推杆下方;滑套与滑杆套装配合,且与滑杆滑动连接;移动板固接于滑套顶部,且移动板靠近支撑板的侧部与电动推杆输出端固接;插杆、移动杆固接于移动板靠近脱水框的侧部,且移动杆位于插杆下方;移动杆贯穿脱水框侧部开设的通孔与推板固接,密封圈与推板外侧部固接;盖板与脱水框靠近固定板的侧部铰接,且盖板上等间距开设有漏水孔和插孔,插孔与插杆插装配合。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污泥进行脱水时,首先通过第一管道将流态污泥注入消毒机构内,然后将消毒剂注入消毒机构内,控制消毒机构运转对污泥进行消毒;当消毒完毕后,打开阀门,消毒完毕后的流态污泥通过第二管道注入脱水框内后,关闭阀门;然后控制挤压机构运转,对脱水框内的流态污泥进行挤压,将流态污泥的污水挤出,使得流态污泥变成固态污泥;当污泥脱水完毕后,控制出料机构运转,使得固态污泥排出脱水框;通过以上操作,达到了对污泥快速脱水的效果。

因为消毒机构包括有消毒框、第一电机、转轴和搅拌叶片;消毒框固接于支撑板侧部,位于第一管道下方,且消毒框远离支撑板的侧部通过第二管道与脱水框连通;第一电机固接于安装板靠近支撑板的侧部,转轴与第一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搅拌叶片等间距固接于转轴,且位于消毒框内;当流态污泥通过第一管道注入消毒框内后,将消毒剂注入消毒框内,然后控制第一电机运转带动转轴转动,转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搅拌叶片对流态污泥和消毒剂进行搅拌混合消毒;将流态污泥内有毒成分进行初步处理,避免污泥排放后造成环境污染。

因为挤压机构包括有固定杆、安装框、第一轴承座、第二轴承座、第二电机、第一丝杆、第二丝杆、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压板;安装框通过固定杆与安装板底部固接,第一轴承座嵌于安装框靠近消毒机构的侧壁,第二轴承座嵌于安装框靠近固定板的侧壁,第二电机固接于安装框靠近消毒机构的外侧壁;第一丝杆与第一轴承座枢接,且贯穿第一轴承座与第二电机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二丝杆固接于第二轴承座,且与第一丝杆远离第一轴承座的端部固接;第一螺母与第一丝杆螺接,第二螺母与第二丝杆螺接;第一连杆一端部与第一螺母铰接,第二连杆一端部与第二螺母铰接,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另一端部均与压板顶部铰接;压板与脱水框套装配合;当消毒完毕后的流态污泥通过第二管道注入脱水框内后,控制第二电机顺时针或逆时针交替运转,当第二电机顺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丝杆及第二丝杆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相互靠拢,进而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带动压板向下运动,压板挤压流态污泥,当第二电机逆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丝杆及第二丝杆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一螺母、第二螺母相互远离,进而通过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带动压板向上运动,如此压板反复上下运动对流态污泥反复挤压,将流态污泥内的污水挤压出来,将污泥变成固态,更方便后续处理。

因为出料机构包括有密封圈、盖板、电动推杆、滑杆、滑套、移动板、插杆、移动杆和推板;电动推杆、滑杆固接于支撑板侧部,且支撑板位于电动推杆下方;滑套与滑杆套装配合,且与滑杆滑动连接;移动板固接于滑套顶部,且移动板靠近支撑板的侧部与电动推杆输出端固接;插杆、移动杆固接于移动板靠近脱水框的侧部,且移动杆位于插杆下方;移动杆贯穿脱水框侧部开设的通孔与推板固接,密封圈与推板外侧部固接;盖板与脱水框靠近固定板的侧部铰接,且盖板上等间距开设有漏水孔和插孔,插孔与插杆插装配合;当压板反复挤压流态污泥时,污水通过漏水孔流出,在污泥脱水变成固态后,控制电动推杆伸长,带动移动板通过滑套在滑杆上向靠近脱水框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移动杆和插杆向靠近脱水框的方向运动,插杆脱离插孔,如此当移动杆带动推板移动时,将固态污泥向脱水框外推出,盖板由于与插杆脱离,所以在重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使得固态污泥被推出脱水框,便于固态污泥的后续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3)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消毒机构对流态污泥进行消毒,将流态污泥内有毒成分进行初步处理,避免污泥排放后造成环境污染;再通过挤压机构对流态污泥进行反复挤压,将流态污泥内的污水挤出,使得污泥变成固态,更方便后续处理;在污泥变成固态后,通过出料机构将固态污泥推出脱水机构,便于固态污泥的后续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消毒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挤压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出料机构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底座,2-支撑板,3-消毒机构,31-消毒框,32-第一电机,33-转轴,34-搅拌叶片,4-第一管道,5-安装板,6-固定板,7-连接杆,8-脱水框,9-第二管道,10-挤压机构,101-固定杆,102-安装框,103-第一轴承座,104-第二轴承座,105-第二电机,106-第一丝杆,107-第二丝杆,108-第一螺母,109-第二螺母,1010-第一连杆,1011-第二连杆,1012-压板,11-出料机构,111-密封圈,112-盖板,113-漏水孔,114-插孔,115-电动推杆,116-滑杆,117-滑套,118-移动板,119-插杆,1110-移动杆,1111-通孔,1112-推板,12-阀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给排水工程用污泥脱水机,如图1-4所示,包括有底座1、支撑板2、消毒机构3、第一管道4、安装板5、固定板6、连接杆7、脱水框8、第二管道9、挤压机构10、出料机构11和阀门12;支撑板2固接于底座1顶部,第一管道4固接并贯穿支撑板2;安装板5固接于支撑板2顶部,消毒机构3固接于支撑板2侧部,固定板6固接于安装板5底部远离支撑板2的端部;脱水框8通过连接杆7与固定板6连接,且通过第二管道9与消毒机构3连通,阀门12安装于第二管道9;挤压机构10固接于安装板5底部靠近固定板6的侧部,且与脱水框8套装配合;出料机构11固接于支撑板2靠近消毒机构3的侧部,位于消毒机构3的下方,且与脱水框8传动连接。

消毒机构3包括有消毒框31、第一电机32、转轴33和搅拌叶片34;消毒框31固接于支撑板2侧部,位于第一管道4下方,且消毒框31远离支撑板2的侧部通过第二管道9与脱水框8连通;第一电机32固接于安装板5靠近支撑板2的侧部,转轴33与第一电机32输出端传动连接;搅拌叶片34等间距固接于转轴33,且位于消毒框31内。

挤压机构10包括有固定杆101、安装框102、第一轴承座103、第二轴承座104、第二电机105、第一丝杆106、第二丝杆107、第一螺母108、第二螺母109、第一连杆1010、第二连杆1011和压板1012;安装框102通过固定杆101与安装板5底部固接,第一轴承座103嵌于安装框102靠近消毒机构3的侧壁,第二轴承座104嵌于安装框102靠近固定板6的侧壁,第二电机105固接于安装框102靠近消毒机构3的外侧壁;第一丝杆106与第一轴承座103枢接,且贯穿第一轴承座103与第二电机105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二丝杆107固接于第二轴承座104,且与第一丝杆106远离第一轴承座103的端部固接;第一螺母108与第一丝杆106螺接,第二螺母109与第二丝杆107螺接;第一连杆1010一端部与第一螺母108铰接,第二连杆1011一端部与第二螺母109铰接,第一连杆1010、第二连杆1011另一端部均与压板1012顶部铰接;压板1012与脱水框8套装配合。

出料机构11包括有密封圈111、盖板112、电动推杆115、滑杆116、滑套117、移动板118、插杆119、移动杆1110和推板1112;电动推杆115、滑杆116固接于支撑板2侧部,且支撑板2位于电动推杆115下方;滑套117与滑杆116套装配合,且与滑杆116滑动连接;移动板118固接于滑套117顶部,且移动板118靠近支撑板2的侧部与电动推杆115输出端固接;插杆119、移动杆1110固接于移动板118靠近脱水框8的侧部,且移动杆1110位于插杆119下方;移动杆1110贯穿脱水框8侧部开设的通孔1111与推板1112固接,密封圈111与推板1112外侧部固接;盖板112与脱水框8靠近固定板6的侧部铰接,且盖板112上等间距开设有漏水孔113和插孔114,插孔114与插杆119插装配合。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污泥进行脱水时,首先通过第一管道4将流态污泥注入消毒机构3内,然后将消毒剂注入消毒机构3内,控制消毒机构3运转对污泥进行消毒;当消毒完毕后,打开阀门12,消毒完毕后的流态污泥通过第二管道9注入脱水框8内后,关闭阀门12;然后控制挤压机构10运转,对脱水框8内的流态污泥进行挤压,将流态污泥的污水挤出,使得流态污泥变成固态污泥;当污泥脱水完毕后,控制出料机构11运转,使得固态污泥排出脱水框8;通过以上操作,达到了对污泥快速脱水的效果。

因为消毒机构3包括有消毒框31、第一电机32、转轴33和搅拌叶片34;消毒框31固接于支撑板2侧部,位于第一管道4下方,且消毒框31远离支撑板2的侧部通过第二管道9与脱水框8连通;第一电机32固接于安装板5靠近支撑板2的侧部,转轴33与第一电机32输出端传动连接;搅拌叶片34等间距固接于转轴33,且位于消毒框31内;当流态污泥通过第一管道4注入消毒框31内后,将消毒剂注入消毒框31内,然后控制第一电机32运转带动转轴33转动,转轴33带动搅拌叶片34转动,搅拌叶片34对流态污泥和消毒剂进行搅拌混合消毒;将流态污泥内有毒成分进行初步处理,避免污泥排放后造成环境污染。

因为挤压机构10包括有固定杆101、安装框102、第一轴承座103、第二轴承座104、第二电机105、第一丝杆106、第二丝杆107、第一螺母108、第二螺母109、第一连杆1010、第二连杆1011和压板1012;安装框102通过固定杆101与安装板5底部固接,第一轴承座103嵌于安装框102靠近消毒机构3的侧壁,第二轴承座104嵌于安装框102靠近固定板6的侧壁,第二电机105固接于安装框102靠近消毒机构3的外侧壁;第一丝杆106与第一轴承座103枢接,且贯穿第一轴承座103与第二电机105输出端传动连接;第二丝杆107固接于第二轴承座104,且与第一丝杆106远离第一轴承座103的端部固接;第一螺母108与第一丝杆106螺接,第二螺母109与第二丝杆107螺接;第一连杆1010一端部与第一螺母108铰接,第二连杆1011一端部与第二螺母109铰接,第一连杆1010、第二连杆1011另一端部均与压板1012顶部铰接;压板1012与脱水框8套装配合;当消毒完毕后的流态污泥通过第二管道9注入脱水框8内后,控制第二电机105顺时针或逆时针交替运转,当第二电机105顺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丝杆106及第二丝杆107顺时针转动,使得第一螺母108、第二螺母109相互靠拢,进而通过第一连杆1010、第二连杆1011带动压板1012向下运动,压板1012挤压流态污泥,当第二电机105逆时针转动时,带动第一丝杆106及第二丝杆107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一螺母108、第二螺母109相互远离,进而通过第一连杆1010、第二连杆1011带动压板1012向上运动,如此压板1012反复上下运动对流态污泥反复挤压,将流态污泥内的污水挤压出来,将污泥变成固态,更方便后续处理。

因为出料机构11包括有密封圈111、盖板112、电动推杆115、滑杆116、滑套117、移动板118、插杆119、移动杆1110和推板1112;电动推杆115、滑杆116固接于支撑板2侧部,且支撑板2位于电动推杆115下方;滑套117与滑杆116套装配合,且与滑杆116滑动连接;移动板118固接于滑套117顶部,且移动板118靠近支撑板2的侧部与电动推杆115输出端固接;插杆119、移动杆1110固接于移动板118靠近脱水框8的侧部,且移动杆1110位于插杆119下方;移动杆1110贯穿脱水框8侧部开设的通孔1111与推板1112固接,密封圈111与推板1112外侧部固接;盖板112与脱水框8靠近固定板6的侧部铰接,且盖板112上等间距开设有漏水孔113和插孔114,插孔114与插杆119插装配合;当压板1012反复挤压流态污泥时,污水通过漏水孔113流出,在污泥脱水变成固态后,控制电动推杆115伸长,带动移动板118通过滑套117在滑杆116上向靠近脱水框8的方向运动,进而带动移动杆1110和插杆119向靠近脱水框8的方向运动,插杆119脱离插孔114,如此当移动杆1110带动推板1112移动时,将固态污泥向脱水框8外推出,盖板112由于与插杆119脱离,所以在重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使得固态污泥被推出脱水框8,便于固态污泥的后续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