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45610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60%以上的垃圾渗滤液处理项目上采用“多级A/0-超滤MBR-纳滤-反渗透”的处理工艺,俗称“三膜”工艺,该工艺运行产水的水质稳定,可以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放标准,工程应用较广。但是该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存在浓水(纳滤和反渗透的浓水)不能达标排放的问题,一般浓水占进水的10?40%,主要的污染因子是重金属、有机物、氨氮和总氮指标。目前国内多采用将浓水回灌到垃圾填埋场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回灌会给垃圾填埋场的管理带来困难,而且随着回灌,垃圾渗滤液中的盐分会逐步增加,影响到“多级A/0”中“硝化-反硝化菌”的活性。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吸附浓水中的重金属,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去除废水中残余的有机物,去除废水中的氨氮/总氮,然后达标排放。
[0004]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和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依次连接,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与体化的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接。
[0005]优选地,所述螯合树脂吸附塔与一个浓水调节池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包含依次连通的混凝罐、絮凝罐、沉淀罐。
[0007]优选地,所述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包含依次连通的粉末炭吸附罐、粉末炭絮凝罐和粉末炭沉淀罐。
[0008]优选地,所述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包括硝化区、反硝化区、生物填料、曝气管路,硝化区位于硝化区和反硝化区的上方,生物填料位于硝化区和反硝化区内,曝气管路设置在硝化区底部。
[0009]优选地,所述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旧炭料仓、第一螺旋输送管、再生炉、第二螺旋输送管、新炭料仓,旧炭料仓与再生炉之间通过第一螺旋输送管连接,再生炉与新炭料仓之间通过第二螺旋输送管连接。
[0010]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采用螯合树脂吸附塔吸附浓水中的重金属,采用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采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吸附去除废水中残余的有机物,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去除废水中的氨氮/总氮,最终将废水处理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排放标准,然后达标排放。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实用新型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的原理图。
[0012]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0017]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包括螯合树脂吸附塔3、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4、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7和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6,螯合树脂吸附塔3、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4、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6依次连接,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7与体化的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连接。螯合树脂吸附塔3与一个浓水调节池2连接。
[0018]垃圾渗滤液浓水I进入浓水调节池2,通过螯合树脂吸附塔3进行吸附,通过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4进行沉淀反应,再通过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5进行吸附和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7进行再生,最后通过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6生成达标排放的废水。经过上述装置处理后的水,可以达到排放标准排放。
[0019]所述螯合树脂吸附塔采用螯合树脂对废水中的重金属进行吸附,螯合树脂对原水PH值要求在6.0-8.5之间,绝大多数浓水可以满足要求,不在该范围时,需要调整原水的PH值。螯合树脂的选择应根据废水中重金属的种类,可选择再生或者不再生的运行方式。饱和后的树脂如果不再生,可送专门的危废处理中心进行处置。一般选择的螯合树脂寿命在一年以上,螯合树脂和树脂塔的设计在污水处理中是标准工艺。
[0020]如图2所示,所述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包含三个依次连通的罐体:混凝罐39、絮凝罐40、沉淀罐41,混凝剂多采用三氯化铁、聚合铁和聚合铝,絮凝剂多采用聚丙烯酰胺。由于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置于螯合树脂吸附塔后,沉淀污泥中重金属不会超标,当成普通污泥处理,沉淀池排放的污泥用板框脱水机脱水后可以运到垃圾填埋场处理。图中实线箭头为进水和出水管路,虚线箭头为排泥管路。
[0021]如图3所示,所述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包含三个依次连通的罐体:粉末炭絮凝罐29、粉末炭絮凝罐30和粉末炭沉淀罐31,沉淀下来的粉末活性炭通过栗输送到离心脱水机脱水后进入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再生后回用。图中实线箭头为进水和出水管路,虚线箭头为排碳管路。
[0022]如图4所示,所述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包括硝化区12、反硝化区13、生物填料14、曝气管路15,硝化区12位于硝化区和反硝化区13的上方,生物填料14位于硝化区12和反硝化区13内,曝气管路15设置在硝化区底部。所述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采用下进上出的滤池结构形式,在滤料下部不设曝气,通过活性炭吸附后的废水投加碳源,进行反硝化处理,以去除废水中的总氮,在滤料上部设曝气,去除剩余的碳源和残余的氨氮,以达到去除氨氮和总氮的目的,如果需要,滤料上部的出水可以回流到下部进水区继续反硝化。图中下部实线箭头为进水,可在管路上投加碳源进入反应器,上部实线箭头为出水。
[0023]如图5所示,所述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旧炭料仓16、第一螺旋输送管17、再生炉18、第二螺旋输送管19、新炭料仓20,旧炭料仓16与再生炉18之间通过第一螺旋输送管17连接,再生炉18与新炭料仓20之间通过第二螺旋输送管19连接。加热热源有电加热、天然气加热等方式,经过再生的活性炭可以回用,这显著减少了粉末活性炭的使用成本。图中虚线箭头为经过离心脱水的饱和旧炭,实线箭头为再生后的新炭。
[0024]以上所述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和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依次连接,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与一体化的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螯合树脂吸附塔与一个浓水调节池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包含依次连通的混凝罐、絮凝罐、沉淀罐。4.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包含依次连通的粉末炭吸附罐、粉末炭絮凝罐和粉末炭沉淀罐。5.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硝化/反硝化装置包括硝化区、反硝化区、生物填料、曝气管路,硝化区位于硝化区和反硝化区的上方,生物填料位于硝化区和反硝化区内,曝气管路设置在硝化区底部。6.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包括旧炭料仓、第一螺旋输送管、再生炉、第二螺旋输送管、新炭料仓,旧炭料仓与再生炉之间通过第一螺旋输送管连接,再生炉与新炭料仓之间通过第二螺旋输送管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再生粉末活性炭吸附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浓水的系统,其包括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和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螯合树脂吸附塔、一体化混凝沉淀反应器、一体化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一体化硝化/反硝化生物滤池依次连接,连续式粉末活性炭再生装置与一体化的粉末活性炭吸附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吸附浓水中的重金属,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吸附去除废水中残余的有机物,去除废水中的氨氮/总氮,然后达标排放。
【IPC分类】C02F101/20, C02F1/28, C02F9/14
【公开号】CN205368070
【申请号】CN201620160079
【发明人】王玮
【申请人】上海合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7月6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