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16230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一种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是在一外壳体内设有一两端对外开放的流道,该流道内设有多数间隔排列的上、下隔板,各上、下隔板至少分别设有一相互交错排列的上、下镂空部位,且在各上、下隔板上可分别设有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当水流通过前述流道时,可迂回的分别通过上、下镂空部位而产生反复扩散与集中变化,配合部份水流通过贯孔形成细化,增加水流与空气停留接触的面积及时间,致细化水流的溶氧效率提高,使养殖池打水频率、时间缩短,而减少动能输出,达到节能及最佳曝气效果的结构。
【专利说明】
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特别是指一种结构简易可靠、节能效果佳、且可提升溶氧量的扩散件结构。【背景技术】
[0002]在水族养殖或大型水产养殖的环境中,由于使用各种饲料会使养殖水产生化学变化而具有亚硝酸及氨气等成份,形成养殖水质的污染;同时,被养殖的水族生物也会消耗该养殖水的氧气,因此,对于水族养殖而言,水质净化及水中溶氧量供应与维持,乃为一重要的课题。
[0003]传统应用于水循环的净化过滤系统,大多采用横向溢流方式,将过滤棉及陶瓷过滤材料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过滤空间中,使水流充满第一过滤空间后即溢流到第二过滤空间,藉以达到层层过滤的水质净化效果;然而,在上述各溢流过程中,不但会增加时间消耗, 且在末端也需要以加压马达提供额外空(氧)气,方能增加水中溶氧量,如此一来,也增加了能源的耗费及设备装置成本,亦增加了能源的耗费及设备装置成本。
[0004]有关于各种常用曝气装置,在许多国内外专利文献公开了各种不同结构与实施态样,例如: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M397386号「调节阀及曝气管装置」、中国台湾专利公告第 193651号「连续批次曝气净化之废水处理」、中国专利第CN101172700号「间歇式双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及其污水处理方法」、中国专利第CN1827537号「无堵塞曝气生物滤池」、中国专利第CN1911832号「虹吸式全自动运行曝气生物滤池」、中国专利第CN2595797号「曝气生物滤池专用长柄滤头」及中国专利第CN2438709号「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等,都揭露了各种具曝气功能的不同实体机构。
[0005]上述各种曝气机构大多是将空气直接导入水中并产生气泡,藉以提升水中含氧量;然而,此种方式由于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及时间都极为有限,使整体的曝气效果不易满足需求。
[0006]有鉴于常见水过滤及曝气装置在实际应用时有上述缺点,发明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实用新型的产生。【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于利用多组上、下隔板相互间隔设置,并在各上、下隔板间分别设有交错排列的镂空部位,将水由上方导入后,利用重力作用使水自然向下迂回通过各上、下隔板的镂空部位而形成反复的扩散集中,藉以使水与空气充份混合,即可令气水在管内增加磨擦与撞击,并增加停留时间与撞击次数达到细化水分子结构,达到最佳的曝气效果。
[0008]本实用新型之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于曝气过程中完全无需利用任何机械手段,以提高溶氧效率而减少养殖池打水频率、时间缩短,而减少动能输出,达到节能、无机械故障问题,整体结构简易且具可靠性。
[0009]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其所实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外壳体,具有一流道,且该流道二端部分别经由一端开口对外连通;多数上隔板,分别设置在前述外壳体的流道内,各上隔板至少设有一供水流通过的上镂空部位;多数下隔板,分别间隔设置在前述流道内各上隔板之间,各下隔板至少设有一与上镂空部位相交错排列的下镂空部位。
[0010]依上述结构,所述多数上隔板是直接间隔固定在流道上,前述上镂空部位为设于各上隔板中央部位的通孔,而前述下隔板为一面积略大于前述通孔的板体,且各下隔板分别经由多数连接杆悬空结合在各上隔板的通孔下方。
[0011]依上述结构,所述各上隔板上分别另设有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
[0012]依上述结构,所述各下隔板上分别另设有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
[0013]依上述结构,所述多数上、下隔板分别具有符合前述流道内周侧二相对局部形状,且该多数上隔板、下隔板呈相互间隔设置在前述外壳体的流道内二对侧,在各上、下隔板旁侧分别形成交错排列的上、下镂空部位。
[0014]依上述结构,所述各上隔板之间设有多数连接杆形成连结,各下隔板之间另设有多数连接杆形成连结。
[0015]依上述结构,所述各上、下隔板上分别另设有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
[0016]至于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构造、应用原理、作用与功效,则参照下列依附图所作的说明即可得到完全的了解: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局部结构图。
[00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图。
[0019]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可行水循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立体局部结构图。
[0021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图。
[00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立体局部结构图。
[0023]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图。
[0024]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立体局部结构图。
[0025]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平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请参图1至图3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主要包括:一外壳体1、多数上隔板2、及多数下隔板3等部份;其中所述外壳体I为一中空的长形结构体,在其内部设有一流道13,且该流道13二端部分别经由一端开口 11、12对外连通。
[0027]多数上隔板2、下隔板3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体I的流道13上,在各上、下隔板2、3上分别设有交错排列的上、下镂空部位21、31;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前述多数上隔板2是直接间隔固定在流道13上,该上镂空部位21为设于各上隔板2中央部位的通孔,而该下隔板3为一面积略大于前述通孔(上镂空部位21)的板体,且各下隔板3分别经由多数连接杆30悬空结合在各通孔(上镂空部位21)的下方,因此,设于下隔板3周侧的侧通道也可视为前述下镂空部位31。
[0028]当将水流由位于上方的端开口 11导入后,经由重力的作用而可使水流迂回的地分别通过上隔板2的上镂空部位21及下隔板3的下镂空部位31,当水流通过上镂空部位21时呈约略的向中央集中,而当水流通过下镂空部位31时,则呈向外周侧分散,利用如此的反复扩散与集中变化,可使水流在通过流道13的过程中与空气充份混合,即可令气、水在管内增加磨擦与撞击,并增加停留时间与撞击次数达到细化水分子结构,达到最佳的曝气效果。
[0029]在实际应用时,可在上述直立的外壳体1上方的端开口 11设置一进水嘴14(该进水嘴14的外径小于端开口 11设的内径,且以进水嘴14外径:端开口 11内径= 3:5为较佳),使该端开口 11与进水嘴14之间留有间隙形成一进气口 142,所述进水嘴14经由一进水管140(该进水嘴14的内径大于进水管140的内径,且以该进水嘴14内径:进水管140内径=3:1.5为较佳)连通一设置在水源6中的栗61,在前述进水嘴14中段设有一辅助进气口 141(该进水嘴14 的内径大于辅助进气口 141的内径,且以该进水嘴14内径:辅助进气口 141内径= 3:0.5为较佳)。
[0030]另于外壳体1下端的端开口 12经由一导出管15连接一水气泡分流管4,此水气泡分流管4于中段设有一衔接在前述导出管15的水气泡导入口 41,另有一向上延伸的气泡导出口 43及一向下延伸的净水导出口 42(该水气泡导入口 41、气泡导出口 43及净水导出口 42的内径都以相同于流道13的内径为较佳)。[〇〇31] 所述净水导出口42是经由一出水管421 (内径相同于前述净水导出口42)延伸到水源6上方,且利用该出水管421的出水口保持位于水气泡分流管4上方,可形成一位于气泡导出口 43上方的水位线。[〇〇32] 所述气泡导出口 43经由一气泡导管431衔接一液气分离管5,此液气分离管5具有一与前述气泡导管431衔接的液气导入口 51、一向下延伸的污水导出口 52及一向上延伸的空气导出口 53(所述液气导入口 51、污水导出口 52及空气导出口 53的内径皆相同且小于流道13的内径,并以该液气导入口 51、污水导出口 52及空气导出口 53的共同内径:流道13的内径=2.5:5为较佳)。
[0033]所述污水导出口 52是以一污水引流管521对外连通;而前述空气导出口 53是由一连通在液气导入口 51、污水导出口 52之间的水平段531,以及一向上延伸的上升段532所组成,在前述水平段531及上升段532之间另设有一向下延伸的二次污水引流管54,此二次污水引流管54连通于前述污水引流管521,该上升段532则衔接在一出气管55的一端,且前述出气管55另一端设有一外径渐缩的出气口 551 (该出气口 551的内径:空气导出口 53的内径 =1:2.5为较佳),且前述出气管55远离出气口 551—端的内径相同于前述空气导出口 53。
[0034]使用时,栗61抽取水源6中的污水(受饲料及水产排泄物污染的水)经由进水管140 通过进水嘴14的过程中,前述辅助进气口 141可将外部的空气导入前述流通在进水嘴14内的污水中,使该污水与空气进行第一次混合;然后,该污水由内径较小的进水嘴14通过所述外壳体1的端开口 11进入流道13,且在通过流道13的过程中,利用水流迂回通过各上、下隔板2、3的上、下镂空部位21、31而产生反复的扩散、集中作用,可使水与空气进行第二次充份混合,进而提高溶氧效率而减少养殖池打水频率、时间缩短,而减少动能输出,具备节能、无机械故障问题、及达到最佳的曝气效果。
[0035]藉由上述污水水流与空气充份混合的过程,可使前述污水中的杂质(油脂或蛋白质)分离形成漂浮在水面上的气泡,且该气泡因表面张力作用而不会立即破灭,而是可以由污水的水流带往前述导出管15。
[0036]当所述导出管15内含气泡的污水由内径较小的水气泡导入口41流入内径较大的水气泡分流管4内,会使水流速度减缓,且不破灭的气泡将因浮力作用而往上堆栈,并经由气泡导管431前推到液气导入口 51;而经过上述与气泡分离后(较洁净)的水,则由于重量较重,自然可向下由该净水导出口42经出水管421流入水源6内,藉以形成一具有溶氧净化效果的循环水流。
[0037]而前述气泡由内径较大的气泡导管431通过液气导入口51流入内径较小的液气分离管5内,此时各气泡受挤压破裂后,会形成含有高浓度杂质的污水及空气,此重量较重的污水可直接向下由污水导出口52通过污水引流管521向外排出;同时,气泡破裂所产生的较轻的空气则在前述空气导出口 53的水平段531流向上升段532的过程中产生另一次沥水效果,而使该混合在空气中的小水珠或非预期飞溅入的污水皆可由二次污水引流管54导回前述污水引流管521向外排出,使前述不含水份的空气可单向导入出气管55,利用该大量流动的空气可产生一定的气压,配合前述出气管55渐缩的出气口 551更可有效提升气流的压力,而形成可供利用的高压空气。
[0038]请参图4、图5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包括:多数上隔板2a、多数下隔板3a,以及一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外壳体I等部份;其中所述多数上隔板2a、下隔板3a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体I的流道13上,在各上隔板2a上分别设有一上镂空部位21a及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22a,而于各下隔板3a上分别设有一与上镂空部位21a交错排列的下镂空部位31a及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32a。
[0039]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前述多数上隔板2a呈直接间隔固定在流道13上,前述上镂空部位21a是为设在各上隔板2a中央部位的通孔,而前述下隔板3a是为一面积略大于前述通孔(镂空部位21a)的板体,且各下隔板3a分别经由多数连接杆30悬空结合在各通孔(镂空部位21a)的下方,因此,设在下隔板3a周侧的侧通道也可视为所述的下镂空部位31a。
[0040]上述结构在实际应用时,当将水流由位于上方的端开口 11导入后,经由重力的作用而可使部份水流通过上隔板2a的上镂空部位21a落于下隔板3a上,形成第一次扩散作用,其它部份水流则由各贯孔22a直接落在下方的上隔板2a上,而形成第二次扩散作用,当上述落在下隔板3a上的水流中有部份水流是通过下隔板3a的多数贯孔32a、然后直接落在下方的下隔板3a上,而形成第三次扩散作用,其它部份水流则向旁侧迂回的落在下方的上隔板2a上,形成第四次扩散作用;藉此可产生更佳的曝气效果。
[0041]请参图6、图7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包括:多数上隔板2b、多数下隔板3b,以及一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外壳体I等部份;其中所述多数上、下隔板2b、3b分别具有符合前述流道13内周侧二相对局部形状,且该多数上隔板2b、下隔板3b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体I的流道13内二对侧,在各上隔板2b之间设有多数连接杆30b形成连结,且各上隔板2b设有一上镂空部位21b,而在各下隔板3b之间设有多数连接杆301b形成连结,且各下隔板3b设有一与上镂空部位21b交错排列的下镂空部位31b。
[0042]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流道13为圆形断面,前述上、下隔板2b、3b则为半圆形,将多数半圆形的上、下隔板2b、3b分别相对的间隔固定在流道13内二对侧,在该上隔板2b旁侧空间自然形成前述上镂空部位21b,而前述下隔板3b旁侧空间自然形成下镂空部位31b。
[0043]在实际应用时,当将水流由位于上方的端开口 11导入后,经由重力的作用而可使部份水流落在上隔板2b上,而其它部份水流直接通过上镂空部位21b落在下隔板3b上,所述上隔板2b上的水流可通过旁侧的上镂空部位21b向下落在下隔板3b上,而该下隔板3b上的水流则可向旁侧通过下镂空部位31b向下落在下方的上隔板2b上,藉此形成反复的迂回导引而增加与空气接触的时间,达到更佳的曝气效果。
[0044]请参图8、图9所示,可知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的结构包括:多数上隔板2c、多数下隔板3c,以及一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同的外壳体1等部份;其中所述多数上、下隔板2c、3c 分别具有符合前述流道13内周侧二相对局部形状,且前述多数上隔板2c、下隔板3c呈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的流道13内二对侧,在各上隔板2c之间设有多数连接杆30b形成连结,且各上隔板2c分别设有一上镂空部位21c及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22c,而在各下隔板3c 之间设有多数连接杆301b形成连结,且各下隔板3c分别设有一与上镂空部位21c交错排列的下镂空部位31c及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32c。
[0045]在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所述流道13为圆形断面,前述上、下隔板2c、3c为半圆形, 将多数半圆形的上、下隔板2c、3c分别相对的间隔固定在流道13内二对侧,在前述上隔板2c 旁侧空间自然形成前述上镂空部位21c,而该下隔板3c旁侧空间自然形成一下镂空部位 31c〇
[0046]在实际应用时,当将水流由位于上方的端开口 11导入后,经由重力的作用而可使水流分别落在上、下隔板2c、3c上,所述上隔板2c上的部份水流可直接通过贯孔22c直接向下落在下方的上隔板2c上,其它部份水流可通过旁侧的上镂空部位21c向下落在下隔板3c 上,而前述下隔板3c上的部份水流可直接通过贯孔32c直接向下落在下方的下隔板3c上,其它部份水流可通过旁侧的下镂空部位31c向下落在下方的上隔板2c上,藉此形成直接扩散配合反复的迂回导引而可增加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与时间,达到更佳的曝气效果。
[0047]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确实具有结构简易可靠、净水效果佳且可提升含氧量的功效,确已具有产业上的利用性、新颖性及创造性,惟以上所述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请求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范围所涵盖。
【主权项】
1.一种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至少包括: 一外壳体,具有一流道,该流道二端部分别经由一端开口对外连通; 多数上隔板,分别设置在前述外壳体的流道内,各上隔板至少设有一供水流通过的上镂空部位; 多数下隔板,分别间隔设置在前述流道内各上隔板之间,各下隔板至少设有一与上镂空部位相交错排列的下镂空部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数上隔板是直接间隔固定在流道上,前述上镂空部位为设在各上隔板中央部位的通孔,而前述下隔板为一面积略大于前述通孔的板体,且各下隔板分别经由多数连接杆悬空结合在各上隔板的通孔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上隔板上分别另设有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下隔板上分别另设有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数上、下隔板分别具有符合前述流道内周侧二相对局部形状,且该多数上隔板、下隔板相互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体的流道内二对侧,在各上、下隔板旁侧分别形成交错排列的上、下镂空部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上隔板之间设有多数连接杆形成连结,各下隔板之间另设有多数连接杆形成连结。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循环装置的扩散件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上、下隔板上分别另设有多数均匀分布的贯孔。
【文档编号】C02F7/00GK205603331SQ201620163524
【公开日】2016年9月28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发明人】萧福崇
【申请人】萧福崇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