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酸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69954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混酸废气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酸废气处理装置, 用于对在酸洗过程中所产生的氢氟酸与硝酸的混酸气体即混合废气处理并且 加以回收氢氟酸,使最终排放的气体中含氟化氢的量得以控制并且达到排放 标准。
背景技术
混酸是指氢氟酸、硝酸的混合物,在酸洗不锈钢过程中,需要用浓度为
1 3%的氢氟酸与浓度为12 15%的硝酸及82 86%的水配制成酸洗液对不 锈钢酸洗处理。酸洗工艺的温度控制在60 70'C,酸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 混酸废气(HF、 NOx),由于混酸废气对外界环境有破坏性,因此不允许向 外界排放,必须加以处理。常规的处理方法是采用碱性液体来吸收,简称碱 液吸收法。这种处理方式的缺点之一,经处理后NOx废气往往无法达到国家 规定的小于240mg/m3的要求;二是产生二次污染,如氟化物(HF+NaC03 —NaF+H2C03)和硝酸盐类(N02+Na2C03 — NaN03 )及亚硝酸盐 (NO+Na2C03—NaN02)会影响环境,因此国家明令禁止向大气排放氟化钠、 亚硝酸盐;三是处理成本髙,因为需要大量消耗碱原料;四是不利于体现循 环经济,例如不能回收氢氟酸(液体)。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对混酸废气处理而藉以满足 达标排放要求、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成本省以及能体现循环经济的混酸 废气处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 一种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它包括一 混酸废气引入管,该混酸废气引入管与吸收塔的下侧部连结,吸收塔下方的 另一侧由第一管路与循环贮槽相通,在吸收塔的底部延设有排污管,吸收塔 内的中部设有填料,吸收塔的顶部由第二管路与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联结; 一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和一循环机构,该循环机构分别与所述的吸收 塔、循环贮槽和所述的含氮化氢混合液贮罐相联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混酸废气引入管的管路上设有第 一阀门,所述的第一管路上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的排污管上设有第三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填料为波尔环填料或拉 西环填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填料为拉西环填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循环贮槽为开挖在地坪 上的并且经浇铺后所构成的池或安置在地坪上的预制容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预制容器为不锈钢罐或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循环机构包括电机、 液泵和第三、第四、第五管路,液泵与电机相配接,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液泵 的出液口连接,另一端伸展到吸收塔内的上部,第四管路的一端与液泵的进 液口连接,另一端探入到所述的循环贮槽内,第五管路的一端与液泵的出液 口相通,另一端接至所述的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其中在第三管路上设有 第四阀门;在第四管路上装有第五阀门;在第五管路上配有第六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三管路所伸展到所 述吸收塔内的上部的管体上间隔设置有喷咀。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含氟化氢混合液贮 罐的下侧部延接有一第六管路,在第六管路上安装有第七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氮氧化物废气处理 反应机构包括炉体、排烟管、炉排和出灰口,炉体支承于地坪上,排烟管连 接在炉体的顶部并且与炉体的炉膛相通,炉排位于炉膛的下方,出灰口对应 于炉排的下方,所述的第二管路与出灰口相通。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混酸废气引入管将酸洗不锈钢工艺所产生 的混酸废气引入吸收塔,经循环机构循环后,使氟化氢气体溶解于水中,即由水吸收氟化氢并且在达到所定的浓度后弓I入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内,而自 吸收塔顶部引出的氮氧化物废气由第二管路引至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 处理,从而达到排放标准而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并且能回收氢氟酸而体现循 环经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尤其是公众能够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的技术实质和积极意义,申请人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 方式详细说明,但是,凡申请人对实施例的说明都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 限制,任何等效性的变化、替代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范围。
敬请参见附图,混酸废气引入管1与吸收塔2的下方的侧部连接,在第 一阀门ll开启的情况下,由混酸废气引入管1将混酸废气引入吸收塔2,这 里所称的混酸的概念已在背景技术栏中作了说明,因此不再赘述。吸收塔2 内的中部区域设置填料21,填料21为波尔环或拉西环中的任意一种,本实施 例选择拉西环。在吸收塔2的底部延接有排污管22,并且在排污管22上配置 有第三阀门221。吸收塔2的下侧部连接第一管路23的一端,而第一管路23 的另一端接入到循环贮槽3,并且在第一管路23上安置有第二阀门231。吸收塔2顶 部由第二管路24引接至下面还要描述的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6。循环lt槽3 内所盛置的是清水,也就是说由清水作为吸收氟化氣气体的介质,因为业界所知,氟 化氢气体易溶于水,使氟化氢气体变为氢氟酸(HF液体)。
作为循环机构4的电机41与液泵42按照公知常识实施组配并且安顿在 支架或墩子411上。第三管路43的一端即图示的右端与液泵42的出液口配 接,而第三管路43的另一端即图示的左端伸展到吸收塔2内。为了体现第三 管路43对吸收塔2的水喷淋效果,因此在位于吸收塔2内的第三管路43的 管体上间隔设置一组喷咀432,图中示出了三个喷咀432,但显然不受限制, 此外,在第三管路43上还设有第四阀门431。第四管路44的一端即图示的右端与液泵42的进液口相接,第四管路44的另一端即图示的左端延伸到循环 贮槽3内,并且在第四管路44上加装有第五阀门441。第五管路45的一端即 图示的下端与液泵42的出液口相通,第五管路45的另一端即图示的上端接 至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5的顶部,并且在第五管路45上设有第六阀门451。 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5的下侧部连接配有第七阀门511的第六管路51,开启 第七阀门511,便由第六管路51将贮存于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5内的氢氟酸 (HF液体)放出付诸使用。
仍请见附图,本实用新型所推荐的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6的结构 及功用是与中国ZL02263020.1大致雷同的。该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6 的炉体61支承于使用场所的地坪上,在对应于炉膛611的下部设置炉排63, 炉排63用来盛置燃料631,燃料631例如焦炭。对应于炉排63的下方为出灰 口64,当要清除灰碴时,则打开出灰口门,上面所讲的第二管路24接至于出 灰口 64的部位。炉体61的顶部延接排烟管62,该排烟管62也可称为烟囟。 申请人: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开启第一阀门11,由混酸废气引入管1 将混酸废气从吸收塔2的下侧部引入吸收塔2内,此时,第三阀门221、第六 阀门451和第七阀门511处于关闭状态,其余阀门处于开启状态。在循环机 构4 (也可称水循环机构)的工作下,使进入到吸收塔2内的混酸气体中的氟化氨气 体溶解于水中,当通过对循环贮槽3中的液体即氢氟酸液体取样测知达到所需的浓度 时,则关闭第一阀门U和关闭第四阀门431以及关闭第二阀门231,开启第六阀门 451,而循环机构4的电机41照常工作,通过第四管路44和第五管路45将循环贮槽 3中的氢氟酸液体引入含氟化氨混合液贮罐5中。待循环贮槽3内的液体抽尽后,重 新向循环jOf 3内引入清水。在上述过程中,未能被水溶解或称未能被水吸收的氮氧 化物废气则自吸收塔2的顶部由第二管路24引至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6,具 体是由该机构焚烧,即用焦炭把氮氧化物还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经对排烟管62排 放的空气测定,氮氧化物废气的含量完全符合国家规定的小于240mg/i^的要求。因 此,实践证明本实用新型所推荐的技术方案具有申请人在优点效果栏中所记载的积极
意>^ 。
权利要求1、一种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混酸废气引入管(1),该混酸废气引入管(1)与吸收塔(2)的下侧部连结,吸收塔(2)下方的另一侧由第一管路(23)与循环贮槽(3)相通,在吸收塔(2)的底部延设有排污管(22),吸收塔(2)内的中部设有填料(21),吸收塔(2)的顶部由第二管路(24)与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6)联结;一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5)和一循环机构(4),该循环机构(4)分别与所述的吸收塔(2)、循环贮槽(3)和所述的含氮化氢混合液贮罐(5)相联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混酸 废气引入管(l)的管路上设有第一阀门(ll),所述的第一管路(23)上设有第二 阀门(231),所述的排污管(22)上设有第三阀门(221)。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料 为波尔环填料或拉西环填料。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料 为拉西环填料。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 贮槽(3)为开挖在地坪上的并且经浇铺后所构成的池或安置在地坪上的预制 容器。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预制 容器为不锈钢罐或搪玻璃罐。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循环 机构(4)包括电机(41)、液泵(42)和第三、第四、第五管路(43、 44、 45),液泵 (42)与电机(41)相配接,第三管路(43)的一端与液泵(42)的出液口连接,另一 端伸展到吸收塔(2)内的上部,第四管路(44)的一端与液泵(42)的进液口连接, 另一端探入到所述的循环贮槽(3)内,第五管路(4S)的一端与液泵(42)的出液口相通,另一端接至所述的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5),其中在第三管路(43) 上设有第四阀门(431);在第四管路(44)上装有第五阀门(441);在第五管路(45) 上配有第六阀门(451)。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三 管路(43)所伸展到所述吸收塔(2)内的上部的管体上间隔设置有喷咀(432)。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5)的下侧部延接有一第六管路(51),在第六管路(51)上 安装有第七阀门(511)。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氮氧 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6)包括炉体(61)、排烟管(62)、炉排(63)和出灰口(64), 炉体(61)支承于地坪上,排烟管(62)连接在炉体(61)的顶部并且与炉体(61)的 炉膛(611)相通,炉排(63)位于炉膛(611)的下方,出灰口(64)对应于炉排(63) 的下方,所述的第二管路(24)与出灰口(64)相通。
专利摘要一种混酸废气处理装置,属于环保设施技术领域。包括一混酸废气引入管,该混酸废气引入管与吸收塔的下侧部连结,吸收塔下方的另一侧由第一管路与循环贮槽相通,在吸收塔的底部延设有排污管,吸收塔内的中部设有填料,吸收塔的顶部由第二管路与氮氧化物废气处理反应机构联结;一含氟化氢混合液贮罐和一循环机构,该循环机构分别与所述的吸收塔、循环贮槽和所述的含氮化氢混合液贮罐相联结。优点能达到排放标准而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并且能回收氢氟酸而体现循环经济。
文档编号B01D53/18GK201253537SQ20082003969
公开日2009年6月10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4日
发明者刘志宏, 顾一飞 申请人:常熟市胜诺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