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85307阅读:78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传质、吸收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烟气脱硫除尘装置。
背景技术
旋汇耦合脱硫除尘技术是在气动乳化技术基础上的升级技术。气动乳化技术适用 于小型锅炉的烟气脱硫,该技术在放大实验中存在明显的放大效应,存在一定局限性。且目 前烟气脱硫技术多采用空塔技术,即烟气进入吸收塔后不经过该装置,直接与上部喷淋的 浆液进行反应。这样烟气和浆液就会短路,一些烟气没有反应就离开了吸收塔,且烟气停留 时间短,造成脱硫效率低。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旋汇耦合脱硫除尘装置,其 结构简单,运行安全、稳定,能耗低,脱硫除尘效率高,可有效保护吸收塔内防腐材料的传质 吸收设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包 括至少一个贯穿设置在吸收塔内的支撑部件,在所述的支撑部件上设有至少一个旋流汇流
直ο进一步,所述的支撑部件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在上、下盖板之间设有空腔,所述 的旋流汇流装置设置在空腔内。进一步,所述的支撑部件还包括有在所述的下盖板的两端设有支撑牛脚,在下盖 板的下方设有支撑柱。进一步,所述的上、下盖板之间的空腔呈圆柱状。进一步,所述的旋流汇流装置包括外筒体,在外筒体内设有内筒体,内筒体半径与 外筒体半径之比为0. 20m 0. 75m ;在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的空腔内设有叶片,在所述的内 筒体上方设有盲板;在内筒体上方的外筒体内还设有导流部件。进一步,所述的叶片与内筒体夹角为20-55度,相邻叶片之间的遮挡率,即相邻叶 片重叠部分投影面积占单个叶片投影面积的百分比为-10% 45% ;进一步,所述的导流部件包括导流筒,导流筒具有导流筒内筒,导流筒内筒呈圆锥 状,圆锥体底角为55 80度;在导流筒上方设有盖板,在导流筒与所述的外筒体之间设有 加强筋。进一步,所述的导流筒呈圆台状。进一步,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在所述的吸收塔内设有至少一层。进一步,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与所述的吸收塔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脱除污染物效果好。燃煤锅炉烟气不仅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硫,还含有烟尘等污染物,含有污染物的烟气先经过本装置的湍流部件,旋流并加速,再经过其上部的导流部 件,到达上部空间形成湍流状态,使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烟尘迅速得以去除,脱硫效率和除尘 效率均得到提高,生成的反应副产物石膏,可广泛用于建材、水泥和改善农田等行业。2、降温效果好。由于本装置的湍流部件和导流部件组合使烟气产生高效湍流状 态,将上部喷淋下来的液体打散变成很细小颗粒,烟气温度迅速降低,一方面使反应进行更 彻底,吸收塔内防腐材料得到保护,另一方面可省去吸收塔前的降温设施,降低装置投资。3、能耗低。吸收塔断面布置一层旋汇耦合装置,烟气经过本装置产生气液旋转翻 腾的湍流空间,提高气液接触表面积,因此吸收反应所需浆液量降低,液气比小,浆液循环 量小,系统电耗低,运行时可根据负荷大小、二氧化硫含量等参数调节循环泵开启台数,降 低了脱硫系统运行成本。4、运行安全,操作弹性大。本装置提高了传热传质速率,使装置适应不同工况、不 同机组负荷和不同原料品质的范围更宽,提高了运行操作弹性,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稳定。5、结构简单。整个装置内无转动设备,旋汇耦合装置在安装初期一次完成,使用寿 命长,无需日常检修。6、系统运行可靠性高。由于吸收塔内增加旋汇耦合装置,用于输送液体的循环泵 投运台数可以根据工况、污染物含量进行调解,避免了循环泵连续不停的运转,延长设备寿 命的同时,为设备检修提供有力保障,使脱硫系统运行投运率高,系统运行更安全可靠。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一中I部位放大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旋流汇流装置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CC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的B向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导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吸收塔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 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1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图6,图7所示,一种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 置,包括三个贯穿设置在吸收塔4内的支撑部件1,在所述的支撑部件1上设有多个旋流汇 流装置2。所述的支撑部件1包括上盖板11和下盖板12,在上盖板11、下盖板12之间设有 空腔,所述的旋流汇流装置2设置在空腔内。所述的支撑部件1还包括有在所述的下盖板 12的两端设有支撑牛脚13,在下盖板12的下方设有支撑柱14。所述的上盖板11、下盖板 12之间的空腔呈圆柱状。所述的旋流汇流装置2包括外筒体21,在外筒体21内设有内筒 体22,内筒体半径r与外筒体半径R之比为0. 20m ;在外筒体21与内筒体22之间的空腔内 设有叶片23,叶片与内筒体夹角α为20度,相邻叶片之间的遮挡率,即相邻叶片重叠部分
4231投影面积占单个叶片投影面积的百分比为-10% ;在所述的内筒体22上方设有盲板24 ; 在内筒体22上方的外筒体21内还设有导流部件3。所述的导流部件3包括导流筒31,导 流筒具有导流筒内筒,导流筒内筒呈圆锥状,圆锥体底角为55 80度;在导流筒31上方设 有盖板32,在导流筒31与所述的外筒体21之间设有加强筋33。所述的导流筒31呈圆台 状。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在所述的吸收塔内设有一层。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 装置2与所述的吸收塔4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2与支撑牛 脚13之间设有垫片15。所述装置的运行工作过程如图7所示,来自锅炉的高温烟气从吸收塔72端面烟气入口 71进入,经过旋汇耦 合除硫除尘装置73,提高烟气流速并在湍流叶片的导向作用下形成旋转上升的气流,经导 流部件与上部浆液喷淋装置74喷淋下来的脱硫浆液逆向充分接触,形成强大的湍流空间, 迅速反应高效脱除二氧化硫、灰尘等污染物,实现烟气的高效净化。净化后的烟气经过吸收 塔上部的二级除雾器75除去烟气中水分,从烟气出口排出76吸收塔,经净烟气烟道、烟囱 排至大气。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的旋流汇流装置2包括外筒体21,在外 筒体21内设有内筒体22,内筒体半径r与外筒体半径R之比为0. 75m ;在外筒体21与内筒 体22之间的空腔内设有叶片23,叶片与内筒体夹角α为55度,相邻叶片之间的遮挡率,即 相邻叶片重叠部分231投影面积占单个叶片投影面积的百分比为45%。实施例3,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的旋流汇流装置2包括外筒体21,在外 筒体21内设有内筒体22,内筒体半径r与外筒体半径R之比为0. 45m ;在外筒体21与内筒 体22之间的空腔内设有叶片23,叶片与内筒体夹角α为45度,相邻叶片之间的遮挡率,即 相邻叶片重叠部分231投影面积占单个叶片投影面积的百分比为2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 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一种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贯穿设置在吸收塔内的支撑部件,在所述的支撑部件上设有至少一层旋流汇流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部件包括上 盖板和下盖板,在上、下盖板之间设有空腔,所述的旋流汇流装置设置在空腔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部件还包括 有在所述的下盖板的两端设有支撑牛脚,在下盖板的下方设有支撑柱。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盖板之间的 空腔呈圆柱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流汇流装置包 括外筒体,在外筒体内设有内筒体,内筒体半径与外筒体半径比为0. 20m 0. 75m ;在外筒 体与内筒体之间的空腔内设有叶片,在所述的内筒体上方设有盲板;在内筒体上方的外筒 体内还设有导流部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与内筒体夹角 为20度 55度,相邻叶片之间的遮挡率为-10% 45%。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部件包括导 流筒,导流筒具有导流筒内筒,导流筒内筒呈圆锥状,圆锥体底角为55 80度;在导流筒上 方设有盖板,在导流筒与所述的外筒体之间设有加强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流筒呈圆台状。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汇耦合 除硫除尘装置在所述的吸收塔内设有至少一层。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所述的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汇耦 合除硫除尘装置与所述的吸收塔的内壁之间设有间隙。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效节能的传质、吸收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烟气脱硫除尘装置。一种旋汇耦合除硫除尘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贯穿设置在吸收塔内的支撑部件,在所述的支撑部件上设有至少一层旋流汇流装置。本实用新型具有脱除污染物效果好,降温效果好,能耗低,运行安全,操作弹性大,结构简单,本装置提高了传热传质速率,使装置适应不同工况、不同机组负荷和不同原料品质的范围更宽,提高了运行操作弹性,使系统运行更加安全高效稳定。
文档编号B01D47/06GK201735324SQ201020289859
公开日2011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2日
发明者张开元 申请人:北京国电清新环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