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02765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环保技术领域,具体指一种配套水处理设备使用的悬浮物沉淀
装置
背景技术
沉淀设备是水处理工艺中重要的设备之一。随着国家对水质要求的逐步提高,水处理工艺对沉淀性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沉淀池的类型为斜板沉淀池、斜管沉淀池等。但上述沉淀池的也存在以下缺点:水流经过斜板或斜管时,需要改变水流方向,水流状态发生变化,不利于水中悬浮物的沉淀;同时水流会对沉淀下来的悬浮物产生冲刷、搅动作用,已经沉淀下来的悬浮物往往会被水流重新搅起,造成悬浮物的可逆沉降,降低沉淀效率;并且水流方向与沉淀物的下滑方向相平行,水流与悬浮物沉淀间易发生干扰,会发生水流速度受限、絮体堵塞沉淀管等问题,严重影响沉淀效果。为此,公开号为CN101190389A的中国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平管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多组平行斜板,每组平行 斜板由上斜板和下斜板组成,上、下斜板之间设有多个隔板,所述隔板在上、下斜板之间隔出若干截面呈平行四边形的水流通道,下斜板与每个隔板相交处上方开有排泥口,每个下斜板与相邻的另一组平行斜板的上斜板或者倾斜的池壁之间为排泥滑道,每个排泥滑道至少有一端封闭,形成静液区;所述上、下斜板与隔板的相交线呈水平方向;所述上、下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所有隔板与水平面的夹角相同。该专利技术解决了水流和悬浮物沉淀方向平行易产生扰动的问题,但是该沉淀分离装置水处理的范围较窄,水流速度及悬浮物的大小需要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当悬浮物种类和尺寸比较复杂时,较大尺寸的悬浮物容易堵塞排泥口,尤其是前端的排泥口一旦堵塞,后端的斜板或斜管就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够适用各种水质、不会堵塞排泥通道且沉淀分离效果好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多块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板,这些斜板相互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斜板的第一表面上均连接有多片相互平行设置的鳍片板,并且连接在各斜板上的鳍片板与相邻斜板的第二表面间隔有间隙,所述第一表面背对所述第二表面;各所述鳍片板沿水流方向分为多个排列组,各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上游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至下游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依次递减。较好的,各所述鳍片板的表面敷设有由憎水材料制成的憎水层。更好的,各所述斜板的表面也敷设有由憎水材料制成的憎水层。上述各方案中,较好的所述斜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 75°,所述鳍片板与所述斜板之间的夹角为90 120°。为了方便该沉淀分离装置的装配和拆卸,可以在所述斜板和所述鳍片板之间设置相适配的插槽和插块,通过插槽和插块的配合将各所述鳍片板安装到各斜板上。上述各方案中,较好的,鳍片板可以分为三组,位于上游的第一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4厘米且小于等于5厘米,第二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3厘米且小于等于4厘米,位于下游的第三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距离为大于等于I厘米且小于等于3厘米;所述间隙的宽度为I 10厘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沉淀分离装置除了保留了现有技术中水流和悬浮物的排泥方向相互垂直、互不干扰,从而避免水平流和沉淀物之间的扰动作用,防止已沉淀的污泥再悬浮的优点外,本实用新型将鳍片板之间的间距设计为阶梯排列,这样,水流在经过本水平流鳍片式沉淀分离装置时,由于第一组鳍片板的间距稍大,较大体积的悬浮物沉淀会非常顺畅的排出,不会堵塞排泥通道,也不会在水流的冲击下继续前行;水流依次流经的第二组和第三组鳍片板的作用原理也是如此;并且,即使水流中悬浮物颗粒不大,由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水流是水平流动,水流中进入该沉淀分离装置的初期沉淀量相对于下游也是较大的,鳍片板的这种阶梯结构的设计可以使初期的沉淀全部排走,不会使部分颗粒较小的悬浮物随水流冲积到下游,更不会随下游的水流流出沉淀池,影响沉淀分离效果;从而有效保证沉淀分离效果,尤其是当原水悬浮物含量极高时,也能保证不积泥、水流通道畅通。并且本实用新型上设计将鳍片板与相邻斜板之间的间隙作为排泥通道,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两块斜板作为一组使用,需要依靠两块斜板之间的间隙作为排泥通道,结构上更加简单、用料更节省,但沉淀分离效果却更好。优选方案中憎水层的设计,能够有效减少鳍片板及斜板上水对沉淀物的扰动作用,加快沉淀物的下滑速度,保障泥水快速分离。鳍片板和斜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使得斜板和鳍片板可以作为通配件模块化制作,方便该沉淀分离装置的安装和拆卸,从而使安装、维护简单化,减少生产和维修成本;并且斜板的尺寸及角度可任意定制,最大限度满足池型和水质要求;同时,可任意裁剪和设计斜板的尺寸,使得斜板和鳍片板可安装在任意大小的空间内,这样,在不改变水池结构的前提下完全避免了沉淀盲区的产生。

图1和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斜板和鳍片板装配结构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图3中第二组II的截面图。图5为图3中第三组III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至图5所示,该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包括:斜板1,有多块,相互平行地设置在沉淀池(图中未示出)内,斜板I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较好的,斜板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可以在45° 75°之间选择,本实施例中的α为60°。各斜板I上均设有多组插槽(图中未示出),每组插槽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并且组与组之间相互平行。本实施例中斜板的表面涂覆有憎水材料构成的憎水层。鳍片板2,有多块,这些鳍片板分为三个排列组,第一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dl为4厘米,第二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d2为3厘米,第三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d3为2厘米。鳍片板2与斜板I的夹角β在90° 120°之间时,沉淀效果较好;本实施例中β为100°。上述排列组还可以根据需要、处理量以及水源质量设计为多组,例如四组、五组、八组等等。各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其它的大小。各鳍片板的一端均设有与斜板上的插槽相适配的插块(图中未示出),插块插设在对应斜板上的插槽内,从而将鳍片板2连接在斜板I的第一表面上。连接在各斜板上的鳍片板与相邻斜板的第二表面间隔有间隙,该间隙构成本实施例中的排泥通道3。间隙的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设定,通常可在I 10厘米内选择,本实施例间隙的宽度为6厘米。上述斜板I和鳍片板2相接后间隔出若干狭长的水流通道4,水流从通道4内水平流过,水中悬浮物由于重力作用和沉淀剂作用垂直下沉,快速沉降至鳍片板上,沿鳍片板下滑进入排泥通道3,滑入泥斗后排出。将上述沉淀分离装置安装在沉淀池5内,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斜板和鳍片板为可插配连接的通用模块,因此斜板和鳍片板可根据沉淀池的尺寸任意裁剪,灵活装配,避免了沉淀池内盲区的产生,消除了沉淀分离死角。
权利要求1.一种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多块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板,这些斜板相互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斜板的第一表面上均连接有多片相互平行设置的鳍片板,并且连接在各斜板上的鳍片板与相邻斜板的第二表面间隔有间隙,所述第一表面背对所述第二表面;各所述鳍片板沿水流方向分为多个排列组,各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上游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至下游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依次递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鳍片板的表面敷设有由憎水材料制成的憎水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斜板的表面敷设有由憎水材料制成的憎水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 75°,所述鳍片板与所述斜板之间的夹角为90 12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板和所述鳍片板之间设置相适配的插槽和插块,通过插槽和插块的配合将各所述鳍片板安装到各斜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板分为三组,位于上游的第一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4厘米且小于等于5厘米,第二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3厘米且小于等于4厘米,位于下游的第三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距离为大于等于I厘米且小于等于3厘米;所述间隙的宽度为I 10厘米。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板分为三组,位于上游的第一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4厘米且小于等于5厘米,第二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3厘米且小于等于4厘米,位于下游的第三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距离为大于等于I厘米且小于等于3厘米;所述间隙的宽度为I 10厘米。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鳍片板分为三组,位于上游的第一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4厘米且小于等于5厘米,第二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大于3厘米且小于等于4厘米,位于下游的第三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距离为大于等于I厘米且小于等于3厘米;所述间隙的宽度为I 10厘米。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到一种水平流沉淀分离装置,包括多块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斜板,这些斜板相互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斜板的第一表面上均连接有多片相互平行设置的鳍片板,并且连接在各斜板上的鳍片板与相邻斜板的第二表面间隔有间隙,所述第一表面背对所述第二表面;各所述鳍片板沿水流方向分为多个排列组,各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相等,并且上游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至下游排列组中相邻鳍片板之间的间距依次递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将鳍片板之间的间距设计为阶梯排列,能够有效保证沉淀分离效果,尤其是当原水悬浮物含量极高时,也能保证不积泥、水流通道畅通。
文档编号B01D21/02GK202983295SQ20122051103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29日
发明者俞建德 申请人:浙江德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