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液体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液体净化处理的过程中,净化装置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设备。现有技术的净化装置主要采用滴流或溢流两种方式,滴流这种传统的过滤方式,已被使用了几十年,因其可以令水分子大面积的接触空气,而借由好氧性细菌将几乎100%的代谢产物转换为氮气,但这一方式的缺点就是无法净化及沉淀水中的黄色物质及无法提供给厌氧细菌的生存环境;而溢流过滤方式,其优点就是可以沉淀水中的杂质及黄色部分,而被广泛应用,但因不利于好氧性细菌的繁殖及生长而要借助于增氧设备来维持微生物的生存。综合上述两种传统的方式,都无法满足液体净化的所有要求,故有必要设计一套新的净化装置来弥补这些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滴流、溢流方式相结合的液体净化装置,不仅可以沉淀水中的杂质还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毒物质及培养微生物。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包括进水装置、过滤装置和出水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漏水板、滴流盒、沉淀层、下水管和溢流层。优选的,所述滴流盒的底部设有凹凸槽,所述凸槽上设有滴水孔;所述滴流盒可单
层设置,也可多层重叠设置。优选的,所述沉淀层的其中一端设置有下水孔,对应所述下水孔的底部设有下水管。优选的,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设置在溢流层内带U型孔的多个隔板,所述隔板两两正反间隔设置,将溢流层分割为首沉淀槽、尾沉淀槽、以及第一中间沉淀槽和第二中间沉淀槽,所述尾沉淀槽与出水装置相连,所述首沉淀槽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中间沉淀槽的底部相通,所述第一中间沉淀槽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中间沉淀槽的底部相通,所述第二中间沉淀槽的顶部与所述尾沉淀槽的底部相通。优选的,所述尾沉淀槽远离所述下水管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装置活动可拆卸式连接,连接处设置有防水胶圈。优选的,所述尾沉淀槽远离所述下水管一端的底壁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装置活动可拆卸式连接,且连接处设置有防水胶圈。优选的,所述漏水板设有多个漏水孔,所述进水装置包括雨淋管和进水管,所述雨淋管的底壁上设有淋水孔。优选的,所述沉淀层进一步设置有上水孔,所述进水管穿过上水孔与所述雨淋管连接。[0014]优选的,顶盖和置于该装置底部用于将水抽到所述进水装置的水泵。优选的,所述液体净化装置可置于液体的上方、下方或侧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提出一种滴流与溢流方式相结合的液体净化装置,其滴流盒的底部设有凹凸槽,凸槽上设有滴水孔,凹槽可储存沉淀杂物;在溢流层内设有带U型孔的多个隔板,隔板两两正反间隔设置,将溢流层分割为多个沉淀槽,从而减慢了水流,强化了水质的沉淀效果,该装置不仅可以沉淀水中的杂质还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毒物质及培养微生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液体净化装置置于鱼缸上方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液体净化装置置于鱼缸下方或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包括进水装置1、过滤装置和出水装置3,过滤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漏水板21、滴流盒22、沉淀层23、下水管24和溢流层25。该装置中进水装置I为设置于漏水板21上部的雨淋管11和进水管12,雨淋管11的底壁上设有淋水孔111,进水管12与雨淋管11活动式连接,且可360度旋转为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其中漏水板21上设置有漏水孔211 ;滴流盒22的底部设有凹槽221、凸槽222,凸槽222上设有滴水孔223,凹位可储存沉淀杂物;沉淀层23的其中一端设置有下水孔231,对应下水孔231的底部设置有下水管24 ;在溢流层25内设有带U型孔252的多个隔板251,隔板251两两正反间隔设置,将溢流层25分割为首沉淀槽253、尾沉淀槽256、以及第一中间沉淀槽254和第二中间沉淀槽255,尾沉淀槽256与出水装置3相连,首沉淀槽253的顶部与第一中间沉淀槽254的底部相通,第一中间沉淀槽254的顶部与第二中间沉淀槽255的底部相通,第二中间沉淀槽255的顶部与尾沉淀槽256的底部相通,下水管24的水直接进入首沉淀槽253中。通过在溢流层中设置沉淀槽,减慢了水流,强化了水质的沉淀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尾沉淀槽256远离下水管24—端的底壁上设有出水孔257,出水孔257与出水装置3活动可拆卸式连接,且连接处设置有防水胶圈,进水装置I中的进水管12穿过上水孔232与雨淋管11相连。结合图2所示,该装置可应用于鱼缸5的上方,还包括设有用于将水抽到进水装置的水泵6。[0025]如图3所示,与图1相同的部分不再--赘述,该装置可应用于鱼缸5的下方或侧
面,尾沉淀槽256远离下水管24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孔258,出水孔258与出水装置3活动可拆卸式连接,连接处设置有防水胶圈。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保护容器内部的清洁,盖装置的顶部进一步设置有顶盖4;同时为了提高净化效果,滴流盒也可多层重叠设置。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 内。
权利要求1.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包括进水装置、过滤装置和出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漏水板、滴流盒、沉淀层、下水管和溢流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流盒的底部设有凹凸槽,所述凸槽上设有滴水孔;所述滴流盒可单层设置,也可多层重叠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层的其中一端设置有下水孔,对应所述下水孔的底部设有下水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设置在溢流层内带U型孔的多个隔板,所述隔板两两正反间隔设置,将溢流层分割为首沉淀槽、尾沉淀槽、以及第一中间沉淀槽和第二中间沉淀槽,所述尾沉淀槽与出水装置相连,所述首沉淀槽的顶部与所述第一中间沉淀槽的底部相通,所述第一中间沉淀槽的顶部与所述第二中间沉淀槽的底部相通,所述第二中间沉淀槽的顶部与所述尾沉淀槽的底部相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沉淀槽远离所述下水管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装置活动可拆卸式连接,连接处设置有防水胶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沉淀槽远离所述下水管一端的底壁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与所述出水装置活动可拆卸式连接,且连接处设置有防水胶圈。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漏水板设有多个漏水孔,所述进水装置包括雨淋管和进水管,所述雨淋管的底壁上设有淋水孔。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层进一步设置有上水孔,所述进水管穿过上水孔与所述雨淋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进一步包括顶盖和置于该装置底部用于将水抽到所述进水装置的水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净化装置可置于液体的上方、下方或侧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液体净化装置,其包括进水装置、过滤装置和出水装置,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相连的漏水板、滴流盒、沉淀层、下水管和溢流层。本实用新型采用一种滴流与溢流方式相结合的液体净化装置,其滴流盒的底部设有凹凸槽,凸槽上设有滴水孔,凹槽可储存沉淀杂物,沉淀层中间隔设置带U型排水孔的沉淀隔板,从而减慢了水流,强化了水质的沉淀效果,该装置不仅可以沉淀水中的杂质还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毒物质及培养微生物。
文档编号B01D36/04GK202876536SQ20122056538
公开日2013年4月1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30日
发明者陈江瑜 申请人:陈江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