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950773阅读:91来源:国知局
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包括:处理主体,其具有密封腔体,腔体用来盛装吸附烟尘的吸收液,在腔体内设置至少一块分隔板用来改变烟尘的运动方向;进风管,其一端与处理主体的进风口接通,其另一端用来与烟尘发生源接通;排风机构,其包括出风管与动力源,动力源通过出风管与处理主体的出风口接通。该装置可以对湿式烟尘进行彻底的净化处理。
【专利说明】湿式烟尘处理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污染治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湿式烟尘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对粉尘或烟尘的治理方式一般采用布袋除尘、滤筒式除尘或静电除尘。上述除尘方案对于干式粉尘可以达到治理要求,但对于湿式、含焦油或树脂油的烟尘,采用布袋除尘技术时,容易粘接,布袋孔隙容易堵塞,透气性差,造成现场环境污染大,维修工作量大,维修费用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湿式烟尘处理装置,该装置可以对湿式烟尘进行彻底的净化处理。
[0004]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包括:处理主体,其具有密封腔体,腔体用来盛装吸附烟尘的吸收液,在腔体内设置至少一块分隔板用来改变烟尘的运动方向;进风管,其一端与处理主体的进风口接通,其另一端用来与烟尘发生源接通;排 风机构,其包括出风管与动力源,动力源通过出风管与处理主体的出风口接通。
[0005]上述技术方案中,分隔板包括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及第三分隔板,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设在吸收液的液面以上的腔体内且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分别与吸收液的液面具有通风间隙,第三分隔板设在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之间并且该第三分隔板的一部分位于吸收液内,且第三分隔板与处理主体的顶板之间具有通风口。
[0006]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分隔板设在靠近进风口的部位,第二分隔板设在靠近出风口的部位。
[0007]上述技术方案中,顶板上与出风口对应部位设置净化板,净化板与处理主体的侧壁、第三分隔板及吸收液的液面围成独立的过滤空间。
[0008]上述技术方案中,净化板的框架由钢材焊接而成,框架内部设置滤布,在滤布表面铺设钢丝网。
[0009]上述技术方案中,通风间隙的间隔距离是进风口的直径的25%_35%。
[0010]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处理主体的外壁上且与吸收液的液面相同高度处设有溢流槽,在处理主体的底端设有排污管。
[0011]上述技术方案中,处理主体的上侧壁设有与进水系统接通的进水口,进水口的阀门开关由水位浮球拉杆控制。
[0012]上述技术方案中,动力源为风机,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排风管。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4]1.通过在处理主体的内腔内交错设置高度可调的分隔板,湿式烟气与水充分接触并被吸收净化沉降在处理主体的底部,可对对湿式烟尘进行处理;[0015]2.通过在处理主体顶部设置可拆装的净化板,对经过处理主体内的吸收液吸收后的烟尘净化更彻底,彻底改善工作环境;
[0016]3.净化板中的滤布是由针刺尼利用疏水剂和疏油剂经浸轧、预烘、焙烘处理而形成,湿性过滤介质就不会粘附于滤布的表面,滤布不易堵塞,滤布使用寿命延长且清理周期可延长,可过滤含酸和碱的侵蚀性气体;
[0017]4.处理主体设计自动补水系统,确保吸收液面处于需要的高度要求,并通过排污管排出沉降的烟尘,使得整个处理主体循环工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的装配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处理主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净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0022]11-风机,12-吸收液,13-进风管,14-出风管,15-溢流槽,16-进水口,17-水位浮球拉杆,18-排风管,22-处理主体,23-分隔板,24-排污管,25-顶板,26-净化板,27-液体显不管,31-角钢,32-滤布,33-钢丝网,34-扁钢。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002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包括处理主体22、进风管13及排风机构(图中未标记),处理主体22的本体部分为密封腔体,腔体用来盛装吸附烟尘的吸收液12,吸收液12的液面高度按照需要盛装。进风管13的一端与处理主体22的进风口接通(参见图2),进风管13的另一端用来与烟尘发生源接通。排风机构包括出风管14与动力源,本实施例中的动力源选为风机11,风机11通过出风管14与处理主体22的出风口接通(参见图2),风机11的出风口接排风管18,该湿式烟尘治理的主要原理是一种使含尘气体在水中(吸收液)进行充分水浴作用后吸收烟尘颗粒及其他污染物,其通过风机11的动力作用使得的烟尘经过进风管13进入处理主体22净化处理后通过排风管18排出。
[0025]如图2所示,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处理主体22的设计如下:处理主体22的本体部分用槽钢、钢板及角钢焊接制造,在处理主体22内侧粘接玻璃钢,玻璃钢具有重量轻、无锈蚀、不渗漏、水质好、使用寿命长、保温性能好、安装方便、清洗维修简便等特点,它对酸、碱、盐、油等各种腐蚀介质都具有特殊的防腐功能,便于保护处理主体22,勉受酸性烟尘的侵蚀。在处理主体22的腔体内设置高度可调的分隔板23,分隔板23用角板和钢板制造,通过调整分隔板23与处理主体22里的吸收液12的高度,以利于吸收液12吸附沉降烟尘。本实施例中的分隔板23包括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及第三分隔板(图中未标记),第一分隔板设在靠近进风口的部位(进风口与进风管13接通),第二分隔板设在靠近出风口的部位(出风口与出风管14接通),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设在吸收液的液面以上的腔体内且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分别与吸收液的液面具有通风间隙,通风间隙的间隔距离是进风口的直径的25%-35%,本实施例中通风间隙设置为350mm-500mm,以免水花溅得过高。第三分隔板设在第一分隔板与第二分隔板之间的吸收液内部且第三分隔板与处理主22的顶板25之间具有通风口,三块分隔板在处理主体22的腔体内呈S形设计,可以改变烟尘的运动方向,保证湿式烟气与吸收液充分接触被吸收净化,烟尘最后沉降在处理主体22的底部,在处理主体22的S形设计的分隔板的作用下,95%以上的烟尘被处理。
[0026]如图3所示,为了更加彻底的净化烟气,在顶板25上与出风口对应部位设置净化板26,净化板26与处理主体22的侧壁、第三分隔板及吸收液的液面围成独立的过滤空间,最后烟气通过该过滤空间经过净化板26净化进入出风管14。净化板26插入式安装,可以方便更换,其框架的四周由角钢31焊接,中间装上滤布32,上下表面铺设钢丝网33,最后由扁钢35夹紧。净化板26安装在处理主体22的顶板25的出风口位置并在连接处放上密封绳。
[0027]上述滤布采用拒水防油针刺毡做成,具体地,针刺毡由针刺尼利用疏水剂和疏油剂经浸轧、预烘、焙烘处理而形成。疏水剂和疏油剂经迅速烘干后,以网状包附于滤料纤维的表面,从而降低水和油与滤布的表面张力,这样由水油和粉尘形成的湿性过滤介质就不会粘附于滤布的表面。滤布经防水防油处理,不易堵塞,滤布使用寿命延长且清理周期可延长,滤布最后通过将涤纶短纤维梳理铺网在细纤维布上后针刺成毡,涤纶短纤维交错排列,空隙分布均匀。此滤布具有如下优点:1、孔隙率大,透气性好,能提高设备负载能力并降低压损与能耗;2、扑尘效率大,气体排放浓度低;3、表面经热扎及烧毛或涂层等整理,表面平整光滑,不易堵塞,不易变形,容易清灰,使用寿命长;4、化学稳定强,不仅可过滤常温或高温气体,而且可过滤含酸和碱的侵蚀性气体。
[0028]处理主体22内腔里的吸收液12按照需要随时补给,液面高度按照需要自动调整。其实通过这样实现的,在处理主体22的外壁上且与吸收液12的液面相同高度处设有溢流槽15,处理主体22的底部倾斜设计,在底部最低端端设有排污管24,在处理主体22的上侧壁设有与进水系统接通的进水口 16,进水16的阀门开关由水位浮球拉杆12控制,水位浮球拉杆12的浮球与处理主体的吸收液12的顶面接触,当液位低于水位浮球拉杆12的浮球的底端时,水位浮球拉杆12拉动进水口 16的水阀打开,进水系统加水进入处理主体22内腔,处理主体22水位升高,当水位升高到使水位浮球拉杆12的浮球与处理主体的吸收液12的顶面接触时,进水口 16的水阀关闭,停止加水,通过水位浮球拉杆12使得进水系统处于自动补水状况。当处理主体22内的液位高于设定水位时,污水从溢流槽15排出进入排污管24流入循环水池,沉降的烟尘也通过排污管24排出,同时在处理主体22右侧壁上设置液体显示管27用来观察液位变化。处理主体22内的污水排放可定期或连续,由实际需要确定。
[0029]在具体使用该装置时,通过风机11的动力作用,湿式烟气以一定的进口速度从进风管13进入处理主体22的左上角,对水层产生冲击作用后,改变了气体的运动方向,而尘粒由于惯性则继续按原来方向运动,其中大部分尘粒与水粘附后便留在水中,称为冲击水浴阶段。在冲击水浴作用后,有一部分尘粒仍随气体运动与大量的冲击水滴和泡沫混合在一起,在处理主体内形成抛物线形的水滴和泡沫区域,含尘气体在此区域内进一步净化在腔体内,此时,含尘烟气中的尘粒便被水捕集,净化气体经分隔板、净化板后从排气管排走。根据调整风机11的功率,及隔板23的高度,确保进入风速为17-25m/s,筒体内烟气上升速度为2?4m/s,阻力为700?900Pa,林格曼黑度为O?I级,根据不同的速度变化,可达到除尘沉淀脱水的功效,除烟尘效率可以达到99%以上。[0030]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处理主体,其具有密封的腔体,所述腔体用来盛装吸附所述烟尘的吸收液,在所述腔体内设置至少一块分隔板用来改变所述烟尘的运动方向; 进风管,其一端与所述处理主体的进风口接通,其另一端用来与烟尘发生源接通; 排风机构,其包括出风管与动力源,所述动力源通过所述出风管与所述处理主体的出风口接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包括第一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及第三分隔板,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设在所述吸收液的液面以上的腔体内且所述第一分隔板和所述第二分隔板分别与所述吸收液的液面具有通风间隙,所述第三分隔板设在所述第一分隔板与所述第二分隔板之间并且该第三分隔板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吸收液内,且所述第三分隔板与所述处理主体的顶板之间具有通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隔板设在靠近所述进风口的部位,所述第二分隔板设在靠近所述出风口的部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板上与所述出风口对应部位设置净化板,所述净化板与所述处理主体的侧壁、所述第三分隔板及所述吸收液的液面围成独立的过滤空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板的框架由钢材焊接而成,所述框架内部设置滤布,在所述滤布表面铺设钢丝网。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间隙的间隔距离是所述进风口的直径的25%-3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主体的外壁上且与所述吸收液的液面相同高度处设有溢流槽,在所述处理主体的底端设有排污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主体的上侧壁设有与进水系统接通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的阀门开关由水位浮球拉杆控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湿式烟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为风机,所述风机的出风口连接有排风管。
【文档编号】B01D50/00GK203678187SQ201420056602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9日
【发明者】黄顶强, 黄勇强, 黄微, 黄威汉, 谭家甫, 陈琼芳, 孙志山, 杨献平, 梁法纲 申请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