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围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1808483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建筑外围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外围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雾霾是一种雾与霾同时出现的气象现象。雾是一种常见的自然天气现象,雾本身既不是空气污染的原因,也不是空气污染的结果;霾,则主要是人类排放的颗粒污染物所致。之所以常见雾和霾相生相伴,是因为雾天的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使城市的空气质量持续地维持在低位。粉尘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习惯上对粉尘有许多名称,如灰尘、尘埃、烟尘、矿尘、砂尘、粉末等,这些名词没有明显的界限。国际标准化组织规定,粒径小于75μm的固体悬浮物定义为粉尘。在大气中粉尘的存在是保持地球温度的主要原因之一,大气中过多或过少的粉尘将对环境产生灾难性的影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生产性粉尘是人类健康的天敌,是诱发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在人们生活的空气环境基本上是受雾霾、粉尘的影响,导致空气质量恶化,长期处理糟糕的空气之中,人的身体难免会被损害,因此急需一种除尘系统对人类居住的环境进行有效的除尘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建筑外围除尘系统。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建筑外围除尘系统,包括安装在建筑体顶部的多个高压雾化喷头、无线电控阀门和移动控制装置,自来水接入无线电控阀门后分别连接多个所述高压雾化喷头,所述移动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无线电控阀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具体地,自来水接入无线电控阀门之间还设置有水表、增压设备和水质检测器,自来水先接入所述水表,所述水表分别连接所述无线电控阀门的输入端、所述增压设备的输入端和所述水质检测器的输入端,所述增压设备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电控阀门的输入端连接,所述水质检测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无线电控阀门的输入端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建筑外围除尘系统还包括环境监测站,所述环境监测站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无线电控阀门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更近一步地,所述移动控制装置为手机。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建筑外围除尘系统,高压雾化喷头喷射出自来水,细小的水滴在微风的作用下,能形成大面积的雾帘,空气中细小的雾霾粉尘颗粒能很好地粘黏在雾帘的小水滴上,然后和小水滴一起沉降至地面。随着高压雾化喷头持续的向外喷洒水雾,建筑体周围空气中的粉尘雾霾等有害颗粒能迅速减少,从而使空气达到很好的净化效果,建筑体外围的空气得到净化,建筑体内部的空气自然得以净化,具备推广使用的价值。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主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结构俯视图。图中:1-水表、2-无线电控阀门、3-高压雾化喷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外围除尘系统,包括安装在建筑体顶部的多个高压雾化喷头3、无线电控阀门2和移动控制装置,自来水接入无线电控阀门2后分别连接多个高压雾化喷头3,移动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无线电控阀门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自来水接入无线电控阀门2之间还设置有水表1、增压设备和水质检测器,自来水先接入水表1,水表1分别连接无线电控阀门2的输入端、增压设备的输入端和水质检测器的输入端,增压设备的输出端与无线电控阀门2的输入端连接,水质检测器的输出端与无线电控阀门2的输入端连接。建筑外围除尘系统还包括环境监测站,环境监测站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无线电控阀门2的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移动控制装置优选为手机。本系统是在建筑体高空的幕墙处,或者顶部的周围安装多个高压雾化喷头3。连接自来水,由于水流自带水压,经过高压雾化喷头3产生雾化。雾化的细小水滴在建筑体高空落下。细小的水滴在微风的作用下,能形成大面积的雾帘,空气中细小的雾霾粉尘颗粒能很好地粘黏在雾帘的小水滴上,然后和小水滴一起沉降至地面。随着高压雾化喷头3持续的向外喷洒水雾,建筑体周围空气中的粉尘雾霾等有害颗粒能迅速减少,从而使空气达到很好的净化效果,建筑体外围的空气得到净化,建筑体内部的空气自然得以净化。喷洒的时间越长,风速越适中,空气净化效果越好,影响范围更广。另外,本套雾化除尘系统对建筑体周围降温,增湿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本系统用手机WIFI连接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远程控制,手机发送控制信号至无线电控阀门2,即可控制无线电控阀门2的开启和关闭,从而达到控制高压雾化喷头3工作与否的目的。另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本套系统还可以设置定时开关,定时定量的控制用于喷雾的自来水,从而达到用水的有效节约。本套系统还可以连接当地的环境检测中心,在环境检测中心检测到空气质量不达标时候,环境检测中心即可发出控制命令至无线电控阀门2,启动建筑体外围的除尘喷雾。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