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36311阅读:44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应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

目前,公告号为CN203030277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搅臂可摆动式反应釜,包括釜体和搅拌轴,釜体顶部设进料口,釜体底部设出料口,搅拌轴转动连接在釜体顶壁上,釜体顶壁将搅拌轴分隔为釜内段和釜外段,搅拌轴的釜外段与设在釜体顶部的动力装置动力连接;搅拌轴设有轴向的贯通腔,搅拌轴的釜内段上设有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壁上铰装多根自上而下间隔设置的搅拌臂,搅拌臂的外端伸向釜体侧壁、其内端与滑动连接在贯通腔内的拉杆铰接,拉杆上端伸出贯通腔,拉杆的伸出端与设在釜体顶部的推拉装置动力连接以实现搅拌臂的上下摆动。

这种搅臂可摆动式反应釜结构简单,但由于出料口距离地面的位置较近,将接料桶放置在出料口下方,盛满物料之后,质量较大,工人难以将接料桶从反应釜下方取出,严重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反应釜,通过出料管将物料从出料口导出,继而落到接料桶中,使工人易将接料桶从反应釜下方取出,达到提升生产效率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所述的釜体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所述釜体的上端开设有进料口,所述的釜体上铰接有用于盖合所述进料口的盖板,所述的釜体内转动连接有搅拌桨,所述的出料口连接有出料管,所述的釜体的外壁上连接有支撑板,所述的支撑板上开设有用于与所述出料管远离釜体的一端抵触设置的放置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釜体内的物料经过出料口进入到出料管中,继而从出料管进入到接料桶中,从而不必将接料桶放置在釜体的下端,通过将出料管放置在支撑板上,使出料管不易因接料桶质量过大发生严重弯折而损坏,提升了对出料管的保护作用,在接料桶中的物料盛满后,不必从釜体的下方取出,从而能够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出料管远离釜体的一端开设有用于挂设接料桶的连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接料桶挂设在连接槽上,通过连接槽的限位作用,使接料桶不易与出料管发生分离,提升了接料桶在接料过程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包括支脚,所述的支脚上转动连接有驱动套,所述的驱动套上螺纹连接有延伸杆,所述的驱动套沿自身的径向螺纹连接有用于与所述支脚抵触的锁紧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驱动套,通过螺纹的作用,使延伸杆能够往远离或者靠近支脚的方向移动,调整釜体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将接料桶抬升或下降,以使接料桶的位置适应不同身高的工人,从而便于工人拿取接料桶,提升生产效率,旋转锁紧件,使锁紧件与支脚抵触并且产生较大的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将驱动套定位,使驱动套不易随意发生转动,提升了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脚上固定有引导杆,所述的延伸杆沿自身的长度方向开设有引导槽,所述的引导杆置于所述引导槽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引导杆的设置,使延伸杆不易因摩擦力的作用带动延伸杆发生转动,而易使延伸杆沿着引导槽的长度方向移动,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支撑板上铰接有用于与所述出料管抵触的压板,所述的压板远离铰接的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支撑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压板沿着铰接处翻转,将压板、支撑板能够同时与出料管的外壁抵触,继而旋转紧固件,将压板定位的同时,增加压板对出料管的外壁增加的压力,提升摩擦力,从而能够有效提升出料管在将物料导出的过程中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物料从釜体上的出料口进入到出料管中,继而从出料管导出,进入到接料桶中,工人可以不必将接料桶从釜体的底部拿出;同时,转动驱动套,通过螺纹的作用,使延伸杆能够调节与支脚之间的距离,能够使釜体位置改变,继而使接料桶的位置发生改变,得以让接料桶的位置适应不同身高的工人,具有较好的实用性的同时,进一步使工人便于拿取接料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处放大图;

图3为图1的B处放大图;

图4为体现凸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釜体;11、盖板;111、安装槽;12、连接杆;13、锁套;2、支撑架;21、侧板;22、底板;23、固定板;3、支脚;41、驱动套;411、防滑槽;42、定位柱;43、凸起;44、间隙;5、延伸杆;51、引导槽;52、引导杆;6、锁紧件;7、出料管;71、支撑板;72、放置槽;73、压板;74、弧形内凹;75、紧固件;8、连接槽。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反应釜,包括釜体1,釜体1呈空心的圆柱形设置。将釜体1竖直放置。在釜体1的上端开设有一个进料孔,进料孔上放置有一个圆盘状的盖板11。在盖板11的边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槽111。这些安装槽111沿着盖板11的轴心均匀分布。

在釜体1上端的外壁上铰接有与安装槽111相同数量的连接杆12,连接杆12远离铰接处的一端设置有螺纹。连接杆12上螺纹连接有锁套13。在将连接杆12沿着铰接处翻转,并且置于安装槽111中,继而旋转锁套13,使锁套13与盖板11背对釜体1的一侧抵触,即可将盖板11定位。

在釜体1内转动连接有一个搅拌桨(图中未示出)。在釜体1的侧壁上固定有四个支撑架2。这四个支撑架2沿着釜体1的轴心均匀分布。每个支撑架2包括一个固定板23,两个侧板21以及一个底板22。固定板23呈弧形设置,并且固定在釜体1的侧壁上。两个侧板21竖直放置且分别固定于固定板23的左右两侧。底板22固定在固定板23的下侧,并且与两个侧板21同时固定连接。

在底板22背对侧板21的一侧固定有支脚3。支脚3呈圆柱形设置,且竖直放置。

如图4所示,支脚3的下端转动连接有呈圆筒状的驱动套41。支脚3的下端螺纹连接有定位柱42。定位柱42远离支脚3的一端一体化设置有凸起43。使凸起43与支脚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44。将驱动套41的上端置于该间隙44中。

如图1至图3所示,驱动套41下端的内壁上设置有螺纹。将圆柱形的延伸杆5穿设于驱动套41中,并且与驱动套41螺纹连接。在延长杆的外壁上开设有引导槽51。引导槽51的长度方向与延长杆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在支脚3的外壁上固定有引导杆52,引导杆52呈U形设置并且将远离支脚3的一端置于引导槽51中。

在驱动套41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防滑槽411。在驱动套41上螺纹连接有锁紧件6,锁紧件6为螺栓。锁紧件6穿过驱动套41后能够与支脚3抵触设置。

在釜体1的下端开设有出料口。将出料管7的一端固定在出料口的内壁上,另一端往远离釜体1的方向延伸。

在釜体1的侧壁上固定有一个支撑板71。支撑板71的上表面开设有放置槽72。放置槽72的横截面呈弧形设置,用以放置出料管7。

在支撑板71上铰接有压板73。在压板73朝向出料管7的一侧开设有弧形内凹74。将弧形内凹74的内壁压在出料管7的外壁上。压板73上开设有通孔。紧固件75为螺栓。在支撑板71上开设有螺纹孔,将紧固件75穿过通孔后旋在螺纹孔中。实现压板73与支撑板71的固定连接。

在出料管7远离釜体1的一端开设有连接槽8。连接槽8呈圆环形。将接料桶的把手挂设在连接槽8中。

出料管7上安装有阀门(图中未示出)。

综上所述,使用时,转动驱动套41,通过螺纹作用,调节延伸杆5与支脚3之间的距离,使釜体1的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出料管7的位置发生改变,以适应不同身高的工人,转动锁紧件6,将驱动套41定位;将接料桶挂在连接槽8上,打开阀门,将釜体1中搅拌完毕的物料从出料管7导出,继而进入到接料桶中,在将接料桶盛满之后,即可便于工人将接料桶取下,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