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立磨机的给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9548阅读:32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立磨机的给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材生产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立磨机的给料装置。



背景技术:

水泥建材行业的立式磨机广泛配置一种具有锁风功能的喂料装置。目前,喂料装置实现锁风功能采用如下两种形式:回转锁风喂料阀和三道翻板锁风喂料阀。这两种喂料装置的锁风原理,都是将连续喂料转变成间断给料,虽然实现锁风功能,但是这种运作形式 的转变容易导致立磨运行不稳定,后续设备随喂料间隔周期性振动,造成立磨效能的降低和机件寿命的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立磨机的给料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立磨机的给料装置,包括进料管和铰接安装在进料管内部的隔板,隔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与进料管内壁连接的压缩弹簧,且隔板位于进料管的中部;所述进料管下端还固定安装有环形夹套,且进料管的内壁上还开设有与环形夹套连通的进风通道,且进风通道的出风口低于进风通道的进风口;所述环形夹套上还连接有进风管,且进风管的另一端连接有鼓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进料管为圆管,且隔板为圆形,隔板由多个扇形部件组成,每个扇形部件均与进料管铰接,且每个扇形部件的下表面均安装有压缩弹簧,每个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进料管内壁、部件底面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通道为多个,且多个进风通道沿进料管的管壁圆周均匀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多个进风通道呈层状结构排布。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通道轴线与进料管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0°~75°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进风管内还安装有风速检测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压缩弹簧使隔板将进料管分为上下两段,且当需要进料时,物料通过自身的重力将隔板打开,使物料顺利的通过隔板进入到进料管的下端;同时通过鼓风机的鼓风,使进料管内悬浮的粉尘能随通过通风通道进入的风沿进料管输送至料仓内。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防止进料管在进料过程中,进料管内的悬浮的粉尘由于立磨机内部的气压而推送出机体外,能有效防止环境的污染,使工作环境更加干净整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立磨机的给料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隔板的结构图;

附图中标记及相应的零部件名称:

1、进料管,2、隔板,2a、扇形部件, 3、压缩弹簧,4、环形夹套,5、进风通道,6、送风管, 7、鼓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所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立磨机的给料装置,包括进料管1和铰接安装在进料管1内部的隔板2,隔板2的下表面设置有与进料管1内壁连接的压缩弹簧3,且隔板2位于进料管1的中部;具体为,进料管1通过隔板2分为上下两段,隔板2为聚乙烯防粘板,隔板2通过合页铰接安装,且隔板2通过压缩弹簧3的支撑呈水平状;所述进料管1下端还固定安装有环形夹套4,且进料管1的内壁上还开设有与环形夹套4连通的进风通道5,通过进风通道5使环形夹套4与进料管1连通,且进风通道5的出风口低于进风通道5的进风口,使进入到进料管1的风能沿着进料管1的物料输送方向排出;所述环形夹套4上还连接有进风管6,且进风管6的另一端连接有鼓风机7。

当物料进入到进料管1内,物料通过自身的重力推动隔板2打开,使物料能自动通过隔板2进入到进料管1的下端,从而最终进入到立磨机内;且在进料的同时,鼓风机7开始运作,通过鼓风机7将空气输送至夹层内,进入到夹层内的风通过进风通道5进入到进料管1的下端,从而将悬浮在进料管1内的粉尘推送至立磨机内,防止进料管1内的粉尘通过立磨机内的气压而推送至空气中,有效防止空气的污染。

如图2所示,所述进料管1为圆管,且隔板2为圆形,隔板2由多个扇形部件2a组成,每个扇形部件2a均与进料管1铰接,且每个扇形部件2a下表面均安装有压缩弹簧3,每个压缩弹簧3的两端分别与进料管1内壁、部件底面连接。通过将隔板2分成多个扇形部件2a,从而使每个扇形部件2a的重量更轻,使压缩弹簧3的支撑效果更好,方便物料在下料后扇形部件2a的复位;且隔板2的具体形状可根据进料管1的形状进行改变。

所述进风通道5为多个,且多个进风通道5沿进料管1的管壁圆周均匀排布,使风能沿着进料管1的圆周方向均匀的进入到进料管1内,使进料管1内的粉尘能完全被推送至立磨机内,提高输送的效果。所述多个进风通道5呈层状结构排布,使进入到进料管1内的风量更大,提高输送效果。

所述进风通道5轴线与进料管1轴线之间的夹角为60°~75°之间,且进风通道5轴线与进料管1轴线之间的夹角可根据具体的使用效果更新调整。所述进风管6内还安装有风速检测仪,通过风速检测仪方便了解风速,从而方便后期对立磨机内部的压力进行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