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过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7881发布日期:2018-06-08 18:15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保机械设备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气过滤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空气过滤装置是一种用于对空气中的杂质进行过滤,以便达到环保要求的中介装置,分为家用型和工厂使用,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工厂使用的各种空间进行空气的过滤;现有的空气过滤装置包括初滤箱和支撑架,初滤箱安装在支撑架上,初滤箱的内部设置有初滤腔,并在初滤腔内纵向设置有带有网孔的滤板,将初滤腔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初滤箱的前侧面上设置有清理口,并在清理口出设置有挡盖,初滤箱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与左腔室相通,出气管与右腔室相通;这种空气过滤装置使用中发现,其只能将空气中的颗粒杂质进行过滤,过滤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提高过滤效果和使用可靠性的空气过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包括初滤箱和支撑架,初滤箱安装在支撑架上,初滤箱的内部设置有初滤腔,并在初滤腔内纵向设置有带有网孔的滤板,将初滤腔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初滤箱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清理口,并在第一清理口出设置有第一挡盖,初滤箱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进气管与左腔室相通,第一出气管与右腔室相通;还包括主体、储水箱、输出管、连通管、多个喷头、循环管和第二出气管,所述主体安装在支撑架上,所述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储水箱安装在主体的上方,储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储水箱外壁上设置有补水管,连通管和多个喷头均位于工作腔内,输出管的输入端与储水箱的储水腔连通,输出管的输出端穿过主体并伸入至工作腔内与连通管连通,多个喷头均横向排列连通设置在连通管的底端,并在输出管上设置有输出泵,循环管的输入端与主体的工作腔连通,循环管的输出端与储水箱的储水腔连通,并在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泵,第二出气管的输入端与主体的工作腔连通,第一出气管的输出端与主体的工作腔连通;还包括终滤箱和排气管,所述终滤箱安装在支撑架上,终滤箱的内部设置有终滤腔,并在终滤腔内纵向设置有活性炭过滤板,将终滤腔隔成左分腔和右分腔,第二出气管的输出端与终滤箱的左分腔连通,排气管与终滤箱的右分腔连通,终滤箱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清理口,并在第二清理口出设置有第二挡盖。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所述初滤腔内设置有左上限位板、左上弹簧、左上卡板、右上限位板、右上弹簧、右上卡板、左下限位板、左下弹簧、左下卡板、右下限位板、右下弹簧和右下卡板,所述左上限位板顶端与初滤腔内顶壁连接,左上弹簧左端与左上限位板连接,左上弹簧右端与左上卡板连接,所述右上限位板顶端与初滤腔内顶壁连接,右上弹簧右端与右上限位板连接,右上弹簧左端与右上卡板连接,所述滤板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上卡板和右上卡板接触;所述左下限位板底端与初滤腔内底壁连接,左下弹簧左端与左下限位板连接,左下弹簧右端与左下卡板连接,所述右下限位板底端与初滤腔内底壁连接,右下弹簧右端与右下限位板连接,右下弹簧左端与右下卡板连接,所述滤板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下卡板和右下卡板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所述终滤腔内设置有上连接板、上螺纹管、上螺纹杆、上压板、上定位板、下连接板、下螺纹管、下螺纹杆、下压板和下定位板,所述上连接板和上定位板顶端均与终滤腔内顶壁连接,上连接板右端设置有上放置槽,并在上放置槽内设置有上滚珠轴承,所述上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上滚珠轴承内,上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上螺纹管右端内部,上螺纹杆右端与上压板连接,活性炭过滤板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上压板和上定位板接触,所述下连接板和下定位板底端均与终滤腔内底壁连接,下连接板右端设置有下放置槽,并在下放置槽内设置有下滚珠轴承,所述下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下滚珠轴承内,下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下螺纹管右端内部,下螺纹杆右端与下压板连接,活性炭过滤板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下压板和下定位板接触。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所述主体右侧壁上设置有观察孔,并在观察孔处设置有透明挡板,所述观察孔与工作腔相通。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还包括把手、转轴、带动轴、刷毛、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所述把手和右密封圈均位于主体的外部,所述带动轴、刷毛和左密封圈均位于工作腔内,并且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分别安装在透明挡板的左侧和右侧壁上,所述转轴的右端与把手连接,转轴的左端依次穿过右密封圈、透明挡板和左密封圈并伸入至工作腔内与带动轴连接,所述刷毛安装在所述带动轴上,并且所述刷毛贴紧所述透明挡板。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组、第二支架组、第三支架组和第四支架组,所述第一支架组、第二支架组和第三支架组底端均与支撑架顶端连接,初滤箱、主体和终滤箱分别安装在第一支架组、第二支架组和第三支架组的顶端,第四支架组底端与主体顶端连接,第四支架组顶端与储水箱底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储水箱供水通过喷头喷淋作用下进行空气再次过滤,之后通过活性炭过滤板进行过滤,最后通过排气管排出气体,提高过滤效果和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包括初滤箱1和支撑架2,初滤箱安装在支撑架上,初滤箱的内部设置有初滤腔,并在初滤腔内纵向设置有带有网孔的滤板3,将初滤腔隔成左腔室和右腔室,初滤箱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清理口,并在第一清理口出设置有第一挡盖,初滤箱的外壁上设置有进气管4和第一出气管5,进气管与左腔室相通,第一出气管与右腔室相通;还包括主体6、储水箱7、输出管8、连通管9、多个喷头10、循环管11和第二出气管12,主体安装在支撑架上,主体的内部设置有工作腔,储水箱安装在主体的上方,储水箱的内部设置有储水腔,储水箱外壁上设置有补水管13,连通管和多个喷头均位于工作腔内,输出管的输入端与储水箱的储水腔连通,输出管的输出端穿过主体并伸入至工作腔内与连通管连通,多个喷头均横向排列连通设置在连通管的底端,并在输出管上设置有输出泵,循环管的输入端与主体的工作腔连通,循环管的输出端与储水箱的储水腔连通,并在循环管上设置有循环泵14,第二出气管的输入端与主体的工作腔连通,第一出气管的输出端与主体的工作腔连通;还包括终滤箱15和排气管16,终滤箱安装在支撑架上,终滤箱的内部设置有终滤腔,并在终滤腔内纵向设置有活性炭过滤板17,将终滤腔隔成左分腔和右分腔,第二出气管的输出端与终滤箱的左分腔连通,排气管与终滤箱的右分腔连通,终滤箱的前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清理口,并在第二清理口出设置有第二挡盖;通过上述设置,可以通过储水箱供水通过喷头喷淋作用下进行空气再次过滤,之后通过活性炭过滤板进行过滤,最后通过排气管排出气体,提高过滤效果和使用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初滤腔内设置有左上限位板18、左上弹簧19、左上卡板20、右上限位板、右上弹簧、右上卡板、左下限位板、左下弹簧、左下卡板、右下限位板、右下弹簧和右下卡板,左上限位板顶端与初滤腔内顶壁连接,左上弹簧左端与左上限位板连接,左上弹簧右端与左上卡板连接,右上限位板顶端与初滤腔内顶壁连接,右上弹簧右端与右上限位板连接,右上弹簧左端与右上卡板连接,滤板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上卡板和右上卡板接触;左下限位板底端与初滤腔内底壁连接,左下弹簧左端与左下限位板连接,左下弹簧右端与左下卡板连接,右下限位板底端与初滤腔内底壁连接,右下弹簧右端与右下限位板连接,右下弹簧左端与右下卡板连接,滤板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左下卡板和右下卡板接触;方便滤板的拆卸。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终滤腔内设置有上连接板、上螺纹管、上螺纹杆、上压板、上定位板、下连接板21、下螺纹管22、下螺纹杆23、下压板24和下定位板25,上连接板和上定位板顶端均与终滤腔内顶壁连接,上连接板右端设置有上放置槽,并在上放置槽内设置有上滚珠轴承,上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上滚珠轴承内,上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上螺纹管右端内部,上螺纹杆右端与上压板连接,活性炭过滤板顶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上压板和上定位板接触,下连接板和下定位板底端均与终滤腔内底壁连接,下连接板右端设置有下放置槽,并在下放置槽内设置有下滚珠轴承,下螺纹管左端插入至下滚珠轴承内,下螺纹杆左端插入并螺装至下螺纹管右端内部,下螺纹杆右端与下压板连接,活性炭过滤板底端左侧和右侧分别与下压板和下定位板接触;可通过旋转上螺纹管和下螺纹管进行活性炭过滤板的拆装。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主体右侧壁上设置有观察孔,并在观察孔处设置有透明挡板26,观察孔与工作腔相通;方便内部观察。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还包括把手27、转轴28、带动轴29、刷毛30、左密封圈31和右密封圈,把手和右密封圈均位于主体的外部,带动轴、刷毛和左密封圈均位于工作腔内,并且左密封圈和右密封圈分别安装在透明挡板的左侧和右侧壁上,转轴的右端与把手连接,转轴的左端依次穿过右密封圈、透明挡板和左密封圈并伸入至工作腔内与带动轴连接,刷毛安装在带动轴上,并且刷毛贴紧透明挡板;可在透明挡板脏污时通过把手带动刷毛对其进行清理。

本实用新型的空气过滤装置,还包括第一支架组32、第二支架组33、第三支架组和第四支架组34,第一支架组、第二支架组和第三支架组底端均与支撑架顶端连接,初滤箱、主体和终滤箱分别安装在第一支架组、第二支架组和第三支架组的顶端,第四支架组底端与主体顶端连接,第四支架组顶端与储水箱底端连接;方便支撑和放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