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5432发布日期:2019-04-30 18:34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涂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205578号(申请日:2017年10月24日)为基础,并享受所述申请的优先权益。本申请通过参照所述申请,而包含所述申请的所有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对片状物(web)涂敷涂敷液的涂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有一种涂敷装置,在搬送片状物的支承辊(backuproll)的下方设置型模(die),从型模的上端喷出涂敷液,来对片状物进行涂敷。当利用所述型模来对片状物进行涂敷时,由于涂敷液的压力,支承辊与型模的前端的间隔越往左右方向的中央而越宽。

因此,在型模的下方设置弯曲(bend)装置,弯曲装置的型模按压部按压型模的左右方向的下表面的中央,以使支承辊与型模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为固定(参照日本特公平5-23836号公报)

在像这样设置型模下方的弯曲装置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弯曲装置的型模按压部按压型模的部位,位于型模的左右方向的中心、且位于型模的喷出口的正下方。但是,若是像现有的型模那样前后分割的结构,则喷出口会来到此分割部分,因此,存在无法将弯曲装置的型模按压部配设于喷出口的正下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鉴于所述问题而提供一种涂敷装置,能够将弯曲装置的型模按压部配设于型模的喷出口的正下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一种涂敷装置,包括:支承辊,使片状物沿前后方向在下周面上行走;型模,配设于所述支承辊的下方;以及弯曲装置,配设于所述型模的下方,其中,所述型模包括:基部;第一本体,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的后部一体地竖立设置,且所述第一本体的上部形成为剖面三角形;第二本体,组合于所述第一本体的前表面,且所述第二本体的上部形成为剖面三角形;安装空间,形成在所述基部的上表面的前部与所述第二本体的下表面之间;涂敷液的贮液部,设于所述第一本体或所述第二本体;所述涂敷液的液体通路,从所述贮液部而位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狭缝(slit)状的所述涂敷液的喷出口,位于所述液体通路的上端;以及垫片(shim),被夹于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其中,位于所述弯曲装置的上表面的型模按压部,按压所述基部的下表面。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将弯曲装置的型模按压部,配设于与型模的喷出口的正下方对应的基部的下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涂敷装置的局部纵剖面图。

图2是型模的放大纵剖面图。

图3是涂敷装置的前视图。

图4是涂敷部分的放大纵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8:弯曲装置

10:涂敷装置

12:支承辊

13:旋转轴

14:型模

16:第一本体

18:第二本体

20:基部

22:第一倾斜面

24:贮液部

26:第二倾斜面

28:垫片

30、32:左右两周边部

34:下周边部

36:第一涂敷突部(第一涂敷刀部)

38:第二涂敷突部(第二涂敷刀部)

40:液体通路

42:喷出口

44:安装空间

46:供给口

48:软管

50:弯曲本体

52:臂部

54:支撑轴

56:上下移动部

58:型模按压部

a: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的前部与支承辊12的下周面的间隔

b: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的后部与下周面的间隔

c: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前部与下周面的间隔

d: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后部与下周面的间隔

o:中心

s:垂线

w:片状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片状物w的涂敷装置10。片状物w为长条状,且为膜(film)、金属板、网(mesh)状的金属、纸、布帛。

(1)涂敷装置10的整体结构

参照图1至图3,来说明涂敷装置10的整体结构。涂敷装置10具有:支承辊12、型模14及弯曲装置8。

如图1所示,支承辊12是以水平的旋转轴13的中心o为中心而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且片状物w沿前后方向(图1中的从左朝右,即从上游朝下游)而在支承辊12的下周面上行走。

如图1与图2所示,型模14被设于支承辊12的下方。如图1与图2所示,型模14具有:第一本体16、第二本体18、基部20及安装空间44。

如图1与图2所示,基部20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体,且从上表面后部一体地竖立设置有第一本体16。

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本体16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体,从前表面上端部朝向后表面上端部而形成有第一倾斜面22,且上部为剖面三角形。第一本体16的前表面为垂直面,如图3所示,贮液部24是沿左右方向形成。在第一本体16的上部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一涂敷突部(第一涂敷刀部)36,所述第一涂敷突部36是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上表面为平面形状的长方体。

如图1与图2所示,第二本体18配设于第一本体16的前方即基部20的上部,且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方体,且上下尺寸形成得小于第一本体16。从第二本体18的前表面上端部朝向后表面上端部而形成有第二倾斜面26。在第二本体18的上部的前端部,形成有第二涂敷突部(第二涂敷刀部)38,所述第二涂敷突部是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上表面为平面形状的长方体。

在第二本体18与基部20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44。所述安装空间44是如下所述的空间,即,所述安装空间44的上表面由第二本体18的下表面所形成,下表面由基部20的上表面所形成,前表面开口,后表面由第一本体16的前表面所形成,且左右两侧部开口。

如图1至图3所示,板状的垫片28被夹持于第一本体16的前表面与第二本体18的后表面之间。如图3所示,垫片28包含:贮液部24的左右两周边部30、32与下周边部34。

第一本体16、第二本体18与垫片28,通过未图示的紧固螺栓(bolt)而一体地固定。在一体地固定的情况下,如图1与图2所示,第一倾斜面22与第二倾斜面26形成为三角形。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与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为相同的高度,并且,支承辊12的下周面隔开涂敷间隔,而位于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与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的上方。

在贮液部24的上方且第一本体16与第二本体18之间,垂直地形成有液体通路40,在液体通路40的上端部形成有狭缝状的喷出口42。即,狭缝状的喷出口42位于第一涂敷突部36与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端部之间。液体通路40的两侧部是由垫片28的左右两周边部30、32予以封闭,且下部是由下周边部34予以封闭。

在设于第一本体16的贮液部24的后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如图2与图3所示,涂敷液的供给口46贯穿,并且,在所述供给口46上,连接有从供给涂敷液的未图示的泵(pump)连接的软管(hose)48。

弯曲装置8是设于型模14下方的大致长方体,且从上表面的左右两侧部竖立设置有左右一对的臂部52。另一方面,左右一对的支撑轴54、54从第一本体16的两侧面突出,且旋转自如地支撑于左右一对的臂部52。由此,型模14旋转自如地配设于弯曲装置8的弯曲本体50的上方,且被固定于特定的位置。

在弯曲本体50的内部设有上下移动部56,在所述上下移动部56的上端部,设有圆柱型的型模按压部58。上下移动部56所具有的栓(cotter)水平地移动,且使型模按压部58上下移动。

(2)各装置的位置关系

对支承辊12与型模14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图1与图2所示,当使垂线s从支承辊12的旋转轴13的中心o落下时,所述垂线s通过型模14的第一本体16的第一涂敷突部36的后表面。由此,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成为与支承辊12的下周面最接近的位置。如图2所示,从喷出口42喷出的涂敷液,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支承辊12而涂敷于片状物w的表面。并且,第一涂敷突部36与在支承辊12上行走的片状物w之间的间隔成为涂敷间隙。

接下来,对喷出口42与型模按压部58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以从支承辊12的旋转轴13的中心o落下的垂线s通过圆柱型的型模按压部58的中心的方式,将型模按压部58配设于基部20的下表面。

(3)涂敷装置10的动作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涂敷装置10的动作状态。如图1所示,使支承辊12朝逆时针方向旋转,使位于下周面的片状物w从前朝后(从上游朝下游)行走。

对于配设在支承辊12下方的型模14的贮液部24,从未图示的泵经由软管48、供给口46来供给涂敷液。供给至贮液部24的涂敷液从液体通路40上升,并从喷出口42喷出。所喷出的涂敷液被涂敷于在支承辊12的下周面行走的片状物w的表面。进一步详细说明此时的状态。

首先,型模14的第一倾斜面22与第二倾斜面26形成为三角形,其上端部成为第一涂敷突部36与第二涂敷突部38。所述第一涂敷突部36与第二涂敷突部38的部分如同嘴唇朝上方突出的状态那样,因此,成为所谓的唇(lip)型。并且,能够利用所述唇型的上端来进行涂敷。但是,此处成为问题的是:支承辊12的下周面为圆弧,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与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为平面形状,因此,即使为相同的高度,也无法利用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与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的全部,来以相同的涂敷压力、涂敷厚度进行涂敷。

因此,本实施方式中,使位于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下游的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后部,位于旋转轴13的中心o的正下方。这样,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后部与支承辊12的下周面的间隔最为接近,此接近的位置将承受最大的涂敷压力。因此,利用此涂敷压力最高的位置来进行涂敷。即,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后部与支承辊12的下周面的间隔成为涂敷间隔,从而决定涂敷厚度。尤其,由于将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与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设定为相同的高度,因此,如图4所示,片状物w能够流畅(smooth)地行走,且若将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的前部与支承辊12的下周面的间隔设为a、第二涂敷突部38的上表面的后部与下周面的间隔设为b、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前部与下周面的间隔设为c、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后部与下周面的间隔设为d,则a>b>c>d,施加至片状物w的涂敷压力逐渐上升,能够利用d的涂敷压力最高的位置来进行涂敷。

另一方面,由于从喷出口42喷出的涂敷液的压力,型模14的上端部越往左右方向的中央而越朝下方弯曲。为了防止此弯曲,通过弯曲装置8的型模按压部58来按压型模14的基部20的下表面。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型模按压部58的按压位置设为左右方向的中央、且在前后方向上设为支承辊12的旋转轴13的中心o的正下方的位置。对为何按压支承辊12的旋转轴13的中心o的正下方位置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与支承辊12的旋转轴13的中心o的正下方位置对应的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后部与支承辊12的下周面的间隔最为接近,此接近的位置承受最大的涂敷压力。因此,在前后方向上,此部分最容易发生弯曲。因此,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方向上按压支承辊12的旋转轴13的中心o(第一涂敷突部36的上表面的后部)的正下方位置,以防止弯曲。

而且,当使基部20与第一本体16弯曲时,也能够使固定于第一本体16的第二本体18同时弯曲。

(4)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使第一本体16与基部20一体地形成,因此,通过利用弯曲装置8的型模按压部58来按压基部20的下表面,从而能够使型模14弯曲。此时,由于第一本体16是从基部20的后部竖立设置,因此,如图2所示,能够将型模按压部58的中心配设于第一涂敷突部36的后表面的正下方位置(支承辊12的旋转轴13的中心o的正下方位置),从而能够使在左右方向及前后方向上承受最大的涂敷压力的部分弯曲。

而且,第一本体16与第二本体18是通过紧固螺栓而一体地固定,第二本体18相对于第一本体16为小,因此,通过使第一本体16弯曲,第二本体18也能够同时弯曲。尤其,在基部20与第二本体18之间设有安装空间44,因此,能够切实地使第二本体18弯曲。

(5)变更例

作为对弯曲装置8的型模按压部58进行按压的结构,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栓,也可为其他结构。例如,上下移动部56也可具有马达(motor)、致动器(actuator)等,从而使型模按压部58上下移动。

而且,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将贮液部24设于第一本体16,但也可取代于此,而设于第二本体18。

上述中,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此实施方式仅为例示,并不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