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式污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95630发布日期:2018-11-09 20:59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塔式污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中,沉淀是必不可少的工序,沉淀工序将污水中的悬浮物沉降形成污泥。一般而言,静置的水面更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但是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处于持续流动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有效的沉降,通常通过建造较长的沉淀通道的做法来提升沉降效率,如此势必使得沉淀池的占地面积较大,这成为污水处理设施占地较大的原因之一。

为解决沉淀设施占地较大的技术问题,现有技术的解决方案之一为通过塔式设备进行沉淀,利用竖直空间替代水平空间实现沉淀,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1065355Y,授权公告日为2008年5月28日,名称为《污水处理塔》的实用新型专利,其包括塔体和设于其上的污水进管及净水出管,塔体内设有相互间隔的絮凝区、沉淀区和配水区,在塔体底部设有排污口,其特点是,在絮凝区内设有依次排布的三个絮凝池,每个絮凝池内都布有数个上下间隔的条形板;在沉淀区内设有倾斜的出水板,出水板上布满小间距出水条口;其通过倾斜的出水板提升污水的沉淀效果。

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其仅仅将水平的沉淀通过改为了竖直的沉淀通道,未能充分的利用塔体的有效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塔式污水处理装置,以解决技术中的上述不足之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塔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出水口以及污泥排出口,所述污泥排出口上连接有污泥泵,所述塔体内一侧设置有竖直管道,所述塔体内另一侧设置有污水沉淀区,所述竖直管道的顶部为所述进水口,所述塔体的底部设置有连通区,所述竖直管道的一端、所述污水沉淀区的底部以及所述污水排出口均连通于所述连通区;

所述污水沉淀区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沉淀通道,所述沉淀通道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直线段,各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塔体的径向截面的夹角介于30-60度之间,任意相连两所述直线段间的夹角介于60度-90度之间,各所述沉淀通道的底部连通于所述连通区中,各所述沉淀通道的顶部位于所述塔体的顶部且与所述出水口连通。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所述连通区为倒直角梯形腔,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短底边处为所述污泥排出口,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斜高的一端连通所述竖直管道,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直高的一端连通各所述沉淀通道。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斜高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距离所述竖直管道的底部管道口的距离介于10cm-30cm。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还包括冲洗管道,所述冲洗管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相连通,所述冲洗管道的另一端通过多个第一支管道一一连通各所述沉淀通道的顶部。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各所述沉淀通道上的转折处设置有清洗孔,各所述清洗孔通过第二支管道连通于所述冲洗管道上。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多个封闭板,相邻两封闭板与塔体的侧壁间形成所述沉淀通道。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沉淀通道的顶板的表面为磨砂面,所述沉淀通道的底板的表面为光滑面。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所述沉淀通道为沉淀管道的内部通道,所述沉淀管道上各段的中部连接有三通,所述三通的两个接口与所述沉淀管道相连通,另一个接口连接有清污阀门。

上述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从所述塔体的底部到顶部,所述沉淀通道的各直线段的径向尺寸依次减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其一,进水口与出水口均位于塔顶,高度基本相同,如此极大的降低了污水驱动的动力需求,同时,污泥排出口位于塔底,降低了污泥排出的动力需求,其二,通过曲折的沉淀通道拉长了污水的上升行程,充分利用了塔体的空间,提升污泥沉降的效率;其三,多段式的倾斜通道便于污泥的自动下移和收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塔体;2、进水口;3、出水口;4、污泥排出口;5、污泥泵;6、竖直管道;7、污水沉淀区;8、连通区;9、沉淀通道;10、压力传感器;11、冲洗管道;12、清洗孔;13、三通。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塔式污水处理装置,包括塔体1,所述塔体1上设置有进水口2、出水口3以及污泥排出口4,所述污泥排出口4上连接有污泥泵5,所述塔体1内一侧设置有竖直管道6,所述塔体1内另一侧设置有污水沉淀区7,所述竖直管道6的顶部为所述进水口2,所述塔体1的底部设置有连通区8,所述竖直管道6的一端、所述污水沉淀区7的底部以及所述污水排出口均连通于所述连通区8;所述污水沉淀区7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沉淀通道9,所述沉淀通道9包括依次相连的多个直线段,各所述直线段与所述塔体1的径向截面的夹角介于30-60度之间,任意相连两所述直线段间的夹角介于60度-90度之间,各所述沉淀通道9的底部连通于所述连通区中,各所述沉淀通道9的顶部位于所述塔体1的顶部且与所述出水口3连通。

具体的,污水由塔体1顶部的进水口2进入,进入后沿着竖直管道6回落到塔体1的底部,再由底部的连通区8进入污水沉淀区7的沉淀通道9,由沉淀通道9上升到出水口3予以排出,污水上升过程中污泥逐渐沉降并落到连通区8,由连通区8的污泥排出口4上的污泥泵5抽走,予以排出,如此实现沉淀。设置竖直管道6的作用在于,将出水口3由现有的设置于塔体1的底部改到顶部,实现进水口2和出水口3高度的基本一致,如此无需额外的动力去驱动污水由塔底上升到塔顶。为了污泥沉降的高效,沉淀通道9设置为弯折的类似于Z形的结构,其包括多个直线段,每段均与塔体1的径向截面(即水平面)的夹角介于30-60度之间置,且直接相连的两直线段的夹角介于60度-90度之间,如此布置的作用在于,一方面,尽量延长沉淀通道9的整体尺寸,另一方面,保证沉淀通道9与水平面具有一较大的夹角,在污水上升过程中,大量的悬浮物沉降于沉淀通道9的通道壁上,通过倾斜布置的通道使得沉淀的污泥依靠重力自然流动到连通区8,实现收集。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塔式污水处理装置,其一,进水口2与出水口3均位于塔顶,高度基本相同,如此极大的降低了污水驱动的动力需求,同时,污泥排出口4位于塔底,降低了污泥排出的动力需求,其二,通过曲折的沉淀通道9拉长了污水的上升行程,充分利用了塔体1的空间,提升污泥沉降的效率;其三,多段式的倾斜通道便于污泥的自动下移和收集;其四,污水在进入沉淀通道9前经过近乎180度的方向变化,速度大为降低,为沉淀提供有利条件。

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所述连通区8为倒直角梯形腔,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短底边处为所述污泥排出口4,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斜高的一端连通所述竖直管道6,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长底边上靠近直高的一端连通各所述沉淀通道9,倒直角梯形腔指的是该腔体的塔体1轴向截面为倒直角梯形,即长底边在上,短底边在下的结构,如此设置具有多重作用,其一,污泥被收集于连通区8中,即当污泥因故障如管道堵塞被无法正常排出时,其堆积的最后才会接触到竖直管道6,使得不至于因为污泥短时间的堵塞而影响塔体1的使用;其二,竖直管道6下方的沉降的污泥会自动滑向连通区8的底部,不会在竖直管道6的下方堆积污泥,便于水流的顺利流动。

更进一步的,所述倒直角梯形腔的斜高上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0,所述压力传感器10距离所述竖直管道6的底部管道口的距离介于10cm-30cm,压力传感器10用于检测此处的压力,当此时被污泥堆积时压力增大,从而提供报警,防止污泥堵塞竖直管道6。

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还包括冲洗管道11,所述冲洗管道11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2相连通,所述冲洗管道11的另一端通过多个第一支管道一一连通各所述沉淀通道9的顶部,长期使用后,那边部分淤泥粘附于沉淀通道9中难以下移,降低沉淀通道9的水流通过能力,此时可停机,由进水口2、冲洗管道11输入水流对沉淀通道9进行冲洗,彻底将粘附的污泥冲到连通处中。

更进一步的,各所述沉淀通道9上的转折处设置有清洗孔12,各所述清洗孔12通过第二支管道连通于所述冲洗管道11上,转折处为阻力较大的区域,污泥较易富集,此处额外设置清洗孔12,保证该处污泥的清洗。

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中,沉淀通道9具有两种形式,其一,包括多个封闭板,相邻两封闭板与塔体1的侧壁间形成所述沉淀通道9,此时沉淀通道9呈扁平状,其过水量更大,堵塞的概率更低。进一步的,所述沉淀通道9的顶板的表面为磨砂面,所述沉淀通道9的底板的表面为光滑面,磨砂面凹凸不平,便于污水中悬浮物粘附,提升沉降能力,光滑面阻力更小,便于污泥快速的滑落,防止污泥过度的粘附于其上。

其二,沉淀通道9为管道类结构,如所述沉淀通道9为沉淀管道的内部通道,如此便于制造,直接将管道类结构安装于塔体1内即可形成,较为方便。此时进一步的,所述沉淀管道上各段的中部连接有三通13,所述三通13的两个接口与所述沉淀管道相连通,另一个接口连接有清污阀门,当沉淀通道9发生堵塞时,打开清污阀门,可在沉淀通道9中间的位置将污泥清除,更加方便故障的排除。

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中,进一步的,从所述塔体1的底部到顶部,所述沉淀通道9的各直线段的径向尺寸依次减小,越靠近塔底的位置,污泥沉降的越多,越靠近塔顶的位置,沉降的越少,如此将底部设置的较粗或者较宽,一方面便于污泥的沉降,另一方面也降低堵塞的概率。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