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73341发布日期:2019-01-13 17:18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农业技术中,施肥增加农作物营养吸收,避免虫灾等是最为普遍的使用方式,施肥通常均不是单一肥料,通常都是由两种以上的肥料混合而形成,对于液液混合而言,为使混合均匀多通过震荡、简单搅拌,且需要一定时间的等待才能达到充分的混合均匀,如果肥料量足够大,还需要设置电动搅拌装置才能很好地混合,如何不再外力作用下,使液体肥料快速自动混合,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其能够在不借助外力搅拌或震荡作用,使液体肥料快速自动混合。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包括:

筒体,其为长方体形,所述筒体侧壁下端具有出液口;

混流机构,其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筒体顶端的长方体形进液盘、所述进液盘底端周向倾斜向下缩合形成总混合腔,所述混合腔的底面敞开形成导液口,其中,所述进液盘包括呈类蚊香片形盘绕的第一混合管、及第二混合管,第一混合管及第二混合管均为纵向截面为正方形的管体,且第一混合管及第二混合管相邻侧壁共侧壁设置,第一混合管及第二混合管的顶面共同构成进液盘的顶面,底面共同构成进液盘的顶面,所述第一混合管靠近所述进液盘中心的一端顶面竖直向上连通第一进液管,所述第二混合管靠近所述进液盘中心的一端顶面竖直向上连通第二进液管,所述第一进液管和第二进液管竖直穿过所述筒体底面;

水车组件,其包括水平转动设于所述筒体相对侧壁的转杆、以所述转杆为轴固接于所述转杆上的圆盘形车架、间隔固接在车架周边的多个水斗,其中,所述导液口沿竖直方向向下的延长线与所述车架相交,但不与所述转杆相交;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管和所述第二混合管的弯折处均为90度设置,所述总混合腔为倒置四棱台形,所述第一混合管底面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混合管底面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通孔。

优选的是,所述的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还包括:多个支混合腔,所述支混合腔的上下两端均呈敞口设置,所述支混合腔倒置设置于所述进液盘底面;

其中,所述支混合腔、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个数相等,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共用侧壁为对称轴一一配对对称设置,每对位于共用侧壁两侧的相邻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周向共同覆设一支混合腔。

优选的是,所述导液口沿竖直方向向下的投影将所述车架沿竖直方向向下的投影延长度方向等分为长度比为5:3的两段。

优选的是,所述水斗包括一体成型的长方体形容纳部和水平设置的类三棱柱状且顶面开口的导向部,当所述水斗位于所述导液口正下方时,所述容纳部水平设置,所述导向部的高度沿远离车架方向增高。

优选的是,所述导向部远离所述车架的一侧为向导向部内凸出的弧形板。

优选的是,所述筒体相对侧壁水平向内凹陷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转杆端部的槽体,以使所述转杆水平转动设于所述筒体相对侧壁。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通过水流的重力作用,完成整个水流罐装和混合,首选,混流机构的设置让其中一种待混合溶液和另一个待混合溶液彼此螺旋缠绕进行布局,后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流入总混合腔进行融合,其次,经过总混合腔的混合溶液作为动力的源头,带动水车组件工作,进行再次混合,同时,水车组件的混合带动原始筒体内溶液再次的搅拌混合,以使罐装完成即为混合充分,而不需要额外的震动和搅拌。

第二、首先,支混合腔进行预混合,其次,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控制其孔径大小,继而根据待混合溶液的体积比调节不同溶液的不同体积比,故而在相同时间范围内,尽可能使通过第一通孔流出的待混合液的体积与通过第二通孔流出的待混合液的体积比接近于原先要求配置的体积比,即在同一时间段内,增强预混的效果。

第三、同时水斗的设置促进位于所述导液口正下方水斗对导液口水体的收集,以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混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种技术方案所述水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包括:

筒体1,其为长方体形,所述筒体1侧壁下端具有出液口10,出液口10上塞设有塞子,用于将筒体1内的混合液导出;

混流机构2,其包括水平设置在所述筒体1顶端的长方体形进液盘3、所述进液盘3底端周向倾斜向下缩合形成总混合腔4,所述混合腔的底面敞开形成导液口40,其中,所述进液盘3包括呈类蚊香片形盘绕的第一混合管30、及第二混合管31,第一混合管30及第二混合管31均为纵向截面(纵向沿第一混合管30及第二混合管31厚度方向的截面)为正方形的管体,且第一混合管30及第二混合管31相邻侧壁共侧壁设置,即第一混合管30及第二混合管31相对的侧壁重合,共侧壁设置,第一混合管30及第二混合管31的顶面共同构成进液盘3的顶面,底面共同构成进液盘3的底面,所述第一混合管30靠近所述进液盘3中心的一端顶面竖直向上连通第一进液管32,所述第二混合管31靠近所述进液盘3中心的一端顶面竖直向上连通第二进液管33,所述第一进液管32和第二进液管33竖直穿过所述筒体1顶面;

水车组件5,其包括水平转动设于所述筒体1相对侧壁的转杆50、以所述转杆50为轴固接于所述转杆50上的圆盘形车架51、间隔固接在车架51周边的多个水斗6,其中,所述导液口40沿竖直方向向下的延长线与所述车架51相交,但不与所述转杆50相交,所述导液口40位于所述车架51上方但不位于所述转杆50的正上方;

其中,所述第一混合管30和所述第二混合管31的弯折处均为90度设置,所述总混合腔4为倒置四棱台形,所述第一混合管30底面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混合管31底面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通孔。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筒体1顶面可敞开设置,也可具有顶盖,当敞开设置时,所述第一进液管32和第二进液管33竖直穿过所述筒体1顶面,即控制使第一进液管32和第二进液管33的顶面高度高于所述筒体1顶面所在平面的高度,当具有顶盖时,顶盖可与所述筒体1固接,也可以可拆卸连接,可拆卸连接优选竖直方向可拆卸连接,可拆卸的方式为本领域常规的可拆卸连接,例如卡扣连接,顶盖位于第一进液管32和第二进液管33的正上方具有开口,分别使第一进液管32和第二进液管33竖直穿过,当筒体1具有固定顶盖时,进液盘3优选周向与所述筒体1的内侧壁间固接,否则优选可拆卸连接,便于整个装置的维修和清洗,使用过程中,其中一种待混合液肥通过第一进液管32到达第一混合管30,并通过第一混合管30的第一通孔流入总混合腔4,同时,另一种待混合液肥通过第二进液管33到达第二混合管31,并通过第二混合管31的第二通孔流入总混合腔4,其中一种待混合液肥和另一种待混合液肥在总混合腔4中进行初步混合,初步混合液通过总混合腔4的导液口40流出,到达水车组件5上位于其正下方的水斗6内,水斗6在混合液重力的作用下带动水车组件5相对于筒体1转动进行二次混合;采用这种技术方案,通过水流的重力作用,完成整个水流罐装和混合,首选,混流机构2的设置让其中一种待混合溶液和另一个待混合溶液彼此螺旋逐渐变大递进缠绕进行布局,后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流入总混合腔4进行融合,其次,经过总混合腔4的混合溶液作为动力的源头,带动水车组件5工作,进行再次混合,同时,水车组件5的混合带动原始筒体1内溶液再次的搅拌混合,以使罐装完成即为混合充分,而不需要额外的震动和搅拌。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还包括:多个支混合腔7,所述支混合腔7的上下两端均呈敞口设置,所述支混合腔7倒置设置(即上端为大端,下端为小端)于所述进液盘底面,所述支混合腔7的顶面水平设置,且顶端与所述支混合腔7的底面抵接;

其中,所述支混合腔7、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个数相等,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通孔以第一混合管30及第二混合管31的共用侧壁为对称轴一一配对对称设置,每对位于共用侧壁两侧的相邻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周向共同覆设一支混合腔7的顶端面,即通过每对位于共用侧壁两侧的相邻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流出的液体共同进入位于其下方的支混合腔7进行预混合。采用这种方案,首先,支混合腔7进行预混合,其次,通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控制其孔径大小,继而根据待混合溶液的体积比调节不同溶液的不同体积比,故而在相同时间范围内,尽可能使通过第一通孔流出的待混合液的体积与通过第二通孔流出的待混合液的体积比接近于原先要求配置的体积比,即在同一时间段内,增强预混的效果。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导液口40沿竖直方向向下的投影将所述车架51沿竖直方向向下的投影延长度方向等分为长度比为5:3的两段。采用这种方案,增加水流进入水斗6带动水车组件5运动的动力。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水斗6包括一体成型的长方体形容纳部61和水平设置的类三棱柱状且顶面开口的导向部60,当所述水斗6位于所述导液口40正下方时,所述容纳部61水平设置,所述导向部60的高度沿远离车架51方向增高。采用这种方案,促进位于所述导液口40正下方水斗6对导液口40水体的收集,以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动力。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导向部60远离所述车架51的一侧为向导向部60内凸出的弧形板62。采用这种方案,促进位于所述导液口40正下方水斗6对导液口40水体的收集,以更为有效地转化为动力。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筒体1相对侧壁水平向内凹陷形成用于容纳所述转杆50端部的槽体,以使所述转杆50水平转动设于所述筒体1相对侧壁,可控制任意其中一个槽体底部距离另一个槽体端面的距离小于所述转杆50的长度,以使所述转杆50和所述筒体1间固定设置,当混流机构2可拆卸的设置时,还可优选控制,其中一个槽体底部距离另一个槽体端面的距离略大于所述转杆50的长度,另一个槽体底部距离其中一个槽体端面的距离小于所述转杆50的长度,较深槽体的底同轴固接螺旋弹簧,螺旋弹簧的自由端不与所述转杆50固接,当转杆50的另一端与较浅的槽体抵接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人为外力移动转杆50压缩弹簧,可取出转杆50。采用这种方案,实现所述转杆50在所述筒体1相对侧壁的相对转动。

这里说明的设备数量和处理规模是用来简化本实用新型的说明的。对本实用新型液体肥料自动混合装置的应用、修改和变化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