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卧式喷淋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99988发布日期:2019-03-14 00:13阅读:590来源:国知局
一种卧式喷淋塔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卧式喷淋塔。



背景技术:

喷淋塔在废气处理中作为一种预处理装置,能起到除尘降温的功能,在许多废气治理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现有的喷淋塔大多采用圆形塔体,用法兰分段连接而成,喷淋塔的喷头安装在塔顶中心,除雾层、填料层及循环水池从上往下依次设置,废气由下端的进风口引入净化塔后依次经过填料层、除雾板后从上端的出风口排出,废气在填料层与吸收液体进行气液接触吸收,然后再经除雾板脱水除雾后由上端的出风口进入光氧设备,从而对气体起到降尘降温及吸收一定有害气体的作用。现有的立式喷淋塔设备,废气从底部进入塔体后经过填料层、除雾板再从塔顶排出,废气通过塔内的时间较快,从而导致了气体的过滤效果变差,对于废气量较大的情况,不能很好的起到降尘与降温的作用;而且填料层内气相和液相分布不均匀,这是由于喷淋时中间吸收液量较多,周边区域量少,吸收液量多的区域气相通道较小,则气体吸收量小,而吸收液量少的区域气相较多,也会导致废气的过滤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上述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增加废气在喷淋塔内的通过时间,使吸收液充分吸收废气所含的粉尘及有害物质,提高废气的降温效果以及增强了除雾效果的卧式喷淋塔。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解决方案是:一种卧式喷淋塔,包括喷淋塔本体、集液槽及喷淋管,所述集液槽固定于所述喷淋塔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喷淋塔本体内部连通。

所述喷淋塔本体包括顶壁、相对的第一侧壁及第三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及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三侧壁之间设有挡板,所述挡板分别与所述顶壁、所述第二侧壁及所述第四侧壁固定,所述挡板与所述集液槽的上端面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喷淋塔本体内设有多个填料层,所述多个填料层间隔设置,所述填料层的外周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挡板、所述第四侧壁固定;所述喷淋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液槽之间设有泵体,所述喷淋管的另一端连通有多个支管,所述支管固定有多个喷淋头,所述喷淋头设于所述填料层的上方。

所述喷淋塔本体内设有多个除雾板,所述多个除雾板间隔设置,所述除雾板的外周分别与所述挡板、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固定;所述除雾板具有用于阻挡雾沫上升的钩状端部。

所述顶壁设有喷淋塔入口,所述喷淋塔入口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挡板之间;所述第三侧壁设有喷淋塔出口,所述喷淋塔出口设于所述顶壁与距离所述顶壁最近的所述除雾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侧壁开设有开口部以及用于封闭所述开口部的盖体,所述开口部用于观察所述喷淋塔本体内部以及用于对所述喷淋塔本体内部检修。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填料层均与所述顶壁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除雾板均与所述顶壁平行。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平行设于所述填料层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多个喷淋头均匀分布于所述支管。

进一步地,所述喷淋塔入口设有进气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将喷淋塔内部空间分为并列的漆雾处理区与除雾区,漆雾处理区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填料层,喷淋头均匀设于填料层的上方,多层填料层增加了废气与喷淋液的接触面积,喷淋头均匀设置保证了废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被吸收液可以充分吸收,废气首先从顶壁的喷淋塔入口进入漆雾处理区,依次经过多个填料层与吸收液进行充分接触吸收,净化后的气体由挡板与集液槽上端面之间的间隙进入除雾区,在进入除雾区期间气体中较大的雾滴自由落到喷淋塔底部的集液槽,较细的雾沫和气体再经过除雾板,除雾板的钩状端部可以有效阻止雾沫上升,将气体和雾沫更好地分离,干燥后的气体再通过喷淋塔出口排出;本实用新型增加了废气与吸收液接触的时间,使废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能充分被吸收液吸收,降温除尘效果好,经过漆雾处理后的含有大量水汽的气体也能够达到充分地气体水雾分离,从而不会让含水汽的废气进入后端的UV光解或等离子设备里面,提高了废气的净化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视角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中:

11、顶壁;111、喷淋塔入口;112、喷淋塔出口;12、第一侧壁;13、第二侧壁;131、开口部;132、盖体;14、第三侧壁;15、第四侧壁;16、挡板;17、填料层;18、除雾板;181、钩状端部;21、集液槽;22、喷淋管;23、泵体;24、支管;25、喷淋头;26、进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卧式喷淋塔,包括喷淋塔本体、集液槽21及喷淋管22,所述集液槽21固定于所述喷淋塔本体的下方且与所述喷淋塔本体内部连通;集液槽21用于集放吸收液,经过漆雾处理后的含有水汽的净化气体中较大的雾滴也会自由落在集液槽21中,提升气体干燥效果。

所述喷淋塔本体包括顶壁11、相对的第一侧壁12及第三侧壁14、相对的第二侧壁13及第四侧壁15;所述第一侧壁12与所述第三侧壁14之间设有挡板16,所述挡板16分别与所述顶壁11、所述第二侧壁13及所述第四侧壁15固定,所述挡板16与所述集液槽21的上端面之间具有间隙;净化后的气体由挡板16与集液槽21上端面之间的间隙进入除雾区,在进入除雾区期间气体中较大的雾滴自由落到喷淋塔底部的集液槽21。

所述喷淋塔本体内设有多个填料层17,所述多个填料层17间隔设置,所述填料层17的外周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12、所述第二侧壁13、所述挡板16、所述第四侧壁15固定;所述喷淋管22的一端与所述集液槽21之间设有泵体23,所述喷淋管22的另一端连通有多个支管24,所述支管24固定有多个喷淋头25,所述喷淋头25设于所述填料层17的上方;本实用新型将喷淋塔内部空间分为并列的漆雾处理区与除雾区,漆雾处理区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填料层17,喷淋头25均匀设于填料层17的上方,多层填料层17增加了废气与喷淋液的接触面积,喷淋头25均匀设置保证了废气中的粉尘和有害物质被吸收液可以充分吸收,废气首先从顶壁11的喷淋塔入口111进入漆雾处理区,依次经过多个填料层17与吸收液进行充分接触吸收后再进入除雾区。

所述喷淋塔本体内设有多个除雾板18,所述多个除雾板18间隔设置,所述除雾板18的外周分别与所述挡板16、所述第二侧壁13、所述第三侧壁14、所述第四侧壁15固定;所述除雾板18具有用于阻挡雾沫上升的钩状端部181;由漆雾处理区净化后的气体由挡板16与集液槽21上端面之间的间隙进入除雾区,在进入除雾区期间气体中较大的雾滴自由落到喷淋塔底部的集液槽21,较细的雾沫和气体再经过除雾板18,除雾板18的钩状端部181可以有效阻止雾沫上升,雾沫会在上升过程中吸附在除雾板18,未被除雾板18吸收的雾沫卡在除雾板18的钩状端部181,将气体和雾沫更好地分离,干燥后的气体再通过喷淋塔出口112排出。

所述顶壁11设有喷淋塔入口111,所述喷淋塔入口111设于所述第一侧壁12与所述挡板16之间;所述第三侧壁14设有喷淋塔出口112,所述喷淋塔出口112设于所述顶壁11与距离所述顶壁11最近的所述除雾板18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壁13开设有开口部131以及用于封闭所述开口部131的盖体132,所述开口部131用于观察所述喷淋塔本体内部以及用于对所述喷淋塔本体内部检修;方便操作人员观察塔内情况及检修。

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填料层17均与所述顶壁11平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除雾板18均与所述顶壁11平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管24平行设于所述填料层17的上方;支管24将吸收液输送至喷淋头25喷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喷淋头25均匀分布于所述支管24;废气可以在填料层17与吸收液均匀接触吸收,净化效果更佳。

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淋塔入口111设有进气管26;利于废气进入喷淋塔本体内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