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剂萃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0911发布日期:2019-02-19 19:22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溶剂萃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萃取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溶剂萃取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实验室分析涉及大量的物质分离工作,特别是液体样品中物质的萃取分离。传统的萃取分离方法都是将溶剂加到待分离样品中,在分液漏斗中进行混合振荡萃取,静置沉降后分离,上述过程需反复多次,直到该物质被提取干净为止。该方法分析周期长,溶剂损耗多,且分析结果误差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溶剂萃取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了目前液液中和萃取方式分析周期长,溶剂损耗多的问题,另外还能解决分析结果误差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溶剂萃取装置包括微膜混合器,微膜混合器包括由前至后依次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前混合器、微孔膜和后混合器,前混合器后侧间隔分布有至少两道前凹槽,每道前凹槽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介于0°至180°之间,前混合器左侧下部设有能与每个前凹槽下端均连通的萃取剂通道;后混合器前侧设有后凹槽,后混合器左端设有能与后凹槽连通的样品通道,后混合器右端设有能与后凹槽连通的混合液通道。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前凹槽在后侧面上的投影可为第一投影,后凹槽在后侧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二投影覆盖第一投影。

上述前混合器后端中部间隔可均布有至少两道前凹槽,每道前凹槽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90°。

上述后混合器前端中央可设有呈矩形的后凹槽。

上述对应萃取剂通道位置的前混合器左端外壁可设有能与其连通的萃取剂管,对应样品通道位置的后混合器左端外壁设有能与其连通的样品管,对应混合液通道位置的后混合器右端外壁设有能与其连通的混合液出管。

上述还可包括沉降分离器,沉降分离器为开口向上的筒形,沉降分离器上部外壁设有能与其内部连通的混合液进管,混合液进管与混合液出管固定安装在一起;沉降分离器下端外壁设有能与其内部连通的分离样品出管,分离样品出管上设有开关阀。

上述沉降分离器底部可呈上大下小圆台形。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多道前凹槽与后凹槽的配合实现前凹槽与后凹槽内液体流动方向交错,增大样品溶液和萃取剂溶液的接触面积,减少萃取剂溶液的剂量,缩短萃取时间,从而实现二者的充分混合,并能一次性完成液液中和萃取,降低分析结果误差,避免反复多次在分液漏斗中进行混合振荡萃取,静置沉降后分离,具有快速、高效和准确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微膜混合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微膜混合器的左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2在A-A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2在B-B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微膜混合器的俯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前混合器,2为微孔膜,3为后混合器,4为前凹槽,5为萃取剂通道,6为后凹槽,7为样品通道,8为混合液通道,9为萃取剂管,10为样品管,11为混合液出管,12为混合液进管,13为样品出管,14为开关阀,15为沉降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4、5、6所示,该溶剂萃取装置包括微膜混合器,微膜混合器包括由前至后依次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前混合器、微孔膜和后混合器,前混合器后侧间隔分布有至少两道前凹槽,每道前凹槽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介于0°至180°之间,前混合器左侧下部设有能与每个前凹槽下端均连通的萃取剂通道;后混合器前侧设有后凹槽,后混合器左端设有能与后凹槽连通的样品通道,后混合器右端设有能与后凹槽连通的混合液通道。

如附图1、2、3、4、5、6所示,该溶剂萃取装置包括微膜混合器,微膜混合器包括由前至后依次固定安装在一起的前混合器1、微孔膜2和后混合器3,前混合器1后侧间隔分布有至少两道前凹槽4,每道前凹槽4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介于0°至180°之间,前混合器1左侧下部设有能与每个前凹槽4下端均连通的萃取剂通道5;后混合器3前侧设有后凹槽6,后混合器3左端设有能与后凹槽6连通的样品通道7,后混合器3右端设有能与后凹槽6连通的混合液通道8。

根据需求,微孔膜2采用现有公知的金属膜、陶瓷膜等,微孔膜2孔径0.01-60μm,孔隙率介于30%至70%之间,另外,前混合器1与后混合器3结构大小一致,均可呈矩形,尺寸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不同的大小,如长度介于20㎜至100㎜之间,宽度介于20㎜至100㎜之间,厚度介于1㎜至30㎜之间,材料可采用现有公知金属、有机玻璃、陶瓷等。在使用过程中,将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公知的沉降分离装置安装在一起,使混合液通道8能与沉降分离装置内连通,将待处理的样品溶液注入样品通道7,样品溶液从样品通道7进入后凹槽6时,样品溶液在后凹槽6内的流动方向为从左至右,将萃取剂溶液注入萃取剂通道5后,从而进入前凹槽4,液体在前凹槽4内的流动方向为从下至上,前凹槽4内的萃取剂溶液透过微孔膜2进入后凹槽6,并在后凹槽6内实现萃取剂溶液与样品溶液的混合,由于前凹槽4与后凹槽6内液体流动方向交错,从而使萃取剂溶液与样品溶液在混合时,大大增加二者的接触面积,使二者充分混合后从混合液通道8流入沉降分离装置,完成进一步沉降分离作业,从而实现液液中和萃取。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多道前凹槽4与后凹槽6的配合实现前凹槽4与后凹槽6内液体流动方向交错,增大样品溶液和萃取剂溶液的接触面积,减少萃取剂溶液的剂量,缩短萃取时间,从而实现二者的充分混合,并能一次性完成液液中和萃取,降低分析结果误差,避免反复多次在分液漏斗中进行混合振荡萃取,静置沉降后分离,具有快速、高效和准确的特点。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溶剂萃取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3、4、5、6所示,前凹槽4在后侧面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后凹槽6在后侧面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二投影覆盖第一投影。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使萃取剂溶液完全进入后凹槽6并与样品溶液混合,避免萃取剂溶液的浪费。

如附图1、2、3、4、5、6所示,前混合器1后端中部间隔均布有至少两道前凹槽4,每道前凹槽与水平面的夹角均为90°。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能一次性完成液液中和萃取,从而降低分析结果误差,避免反复多次在分液漏斗中进行混合振荡萃取,静置沉降后分离。另外,竖直设置的前凹槽4能够实现前凹槽4与后凹槽6内液体流动方向垂直,使萃取剂溶液与样品溶液获得最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效率。根据需求,前混合器1后端中部间隔均布有5-20道前凹槽4,前凹槽4的深度可介于0.5㎜至2㎜之间,前凹槽4的宽度可介于1㎜至10㎜之间。

如附图1、2、3、4、5、6所示,后混合器3前端中央设有呈矩形的后凹槽6。在使用过程中,采用这样的设置便于加工,而且能使样品溶液在后凹槽6内匀速流动,并能充分与萃取剂溶剂混合。根据需求,后凹槽6的深度可介于0.1㎜至2㎜之间。

如附图1、2、3、4、5、6所示,对应萃取剂通道5位置的前混合器1左端外壁设有能与其连通的萃取剂管9,对应样品通道7位置的后混合器3左端外壁设有能与其连通的样品管10,对应混合液通道8位置的后混合器3右端外壁设有能与其连通的混合液出管11。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液体注入本实用新型,且能使混合后的溶液从本实用新型流出时便于收集至沉降分离装置。根据需求,萃取剂管9、样品管10和混合液出管11的内径可介于1㎜至2㎜之间。

如附图1、2、3、4、5、6所示,还包括沉降分离器15,沉降分离器15为开口向上的筒形,沉降分离器15上部外壁设有能与其内部连通的混合液进管12,混合液进管12与混合液出管11固定安装在一起;沉降分离器15下端外壁设有能与其内部连通的分离样品出管13,分离样品出管13上设有开关阀14。在使用过程中,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收集分离后的溶液。

如附图1、2、3、4、5、6所示,沉降分离器15底部呈上大下小圆台形。在使用过程中,通过这样的设置,便于混合液溶液的分离。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