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9599发布日期:2020-05-12 19:07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



背景技术:

喷雾降尘机是一种用于加重尘埃自重、加速尘埃降沉和抑制尘埃扩散的机器,它的射程远,覆盖面积大,它所喷射出的水雾颗粒细小,与空气中的尘埃接触迅速,并形成一种潮湿雾状体,从而加速尘埃的降沉,一般为筒装喷淋结构,配合水箱和风力装置进行喷撒。

经过检索例如专利号为cn208161888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环保用喷雾降尘机,包括外部组件、喷雾组件和调节组件,所述外部组件包括喷雾筒、水管、水桶、行走轮、底座、电机室、铁门、推把和喷雾筒支撑杆,所述水桶位于所述底座上表面,且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行走轮位于所述底座前表面右侧,且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室位于所述底座上表面左侧,且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在原有的喷嘴外部设置滑块,可以调节喷嘴口的大小,对需水量较大的尘埃场地喷雾时将滑块移出,可以快速完成喷雾作业,在某些需水量较低的尘埃场地喷雾时按压滑块,将滑板滑动到喷嘴内部,进而减小喷嘴的直径,方便对位置偏僻尘埃场地进行喷雾,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

再例如专利号为cn208583119u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洒水喷雾降尘机,包括安装架、降尘机构和角度调节机构,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固定安装在安装架的上端,所述降尘机构固定安装在角度调节机构的上端,所述降尘机构包括喷雾组件、洒水组件和风送组件,所述喷雾组件和洒水组件均安装在风送组件的前端,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角度调节组件,所述驱动组件和角度调节组件均安装在安装架的上端且驱动组件和角度调节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的上端设有两个固定板,两个固定板均竖直设置且两个固定板呈对称设置在安装架的两侧。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自动锁定降尘机构的角度,延长驱动电机的使用寿命,简化了该洒水喷雾降尘机的结构,降低其成本。

基于上述,目前使用的降尘抑尘装置为筒装结构,通过风力进行喷撒,喷撒结构单一,不具备多方向均匀喷撒功能,调整力矩较大,不利于对喷撒角度的灵活调整,装配不便实用性低,对于尘土的抑制能力限制较低,不利于对于场地进行大范围降尘。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使用的降尘抑尘装置为筒装结构,通过风力进行喷撒,喷撒结构单一,不具备多方向均匀喷撒功能,调整力矩较大,不利于对喷撒角度的灵活调整,装配不便实用性低,对于尘土的抑制能力限制较低,不利于对于场地进行大范围降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水箱;所述底座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四组万向轮;所述固定环四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安装板和副板。

进一步的,所述水箱还包括有顶盖,侧板,立柱和循环泵;所述水箱一侧一体式设置有侧板,且侧板底部两侧一体式设置有加强筋;所述侧板顶部一侧一体式设置有立柱;所述循环泵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底座顶部,且循环泵出水管通过设置弯管与立柱连接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一侧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电机;所述立柱两端均通过过盈配合固定设置有防水轴承,且防水轴承底部一组内通过过盈配合密封设置有转轴,转轴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底部通过防水轴承与立柱密封连通;所述立柱内转轴底部通过键连接设置皮带轮与电机运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环还包括有喷水管,喷水管数量设置为四组并与固定环一体式连接;所述喷水管内均开设通道与立柱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副板一体式设置有连轴结构,且连轴结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弯臂;所述副板与弯臂连接处均设置为粗糙面并可通过螺栓固定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弯臂外端设置为分叉结构,且分叉结构端部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弯臂分叉结构内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喷头,且喷头一端通过螺栓设置软管道与喷水管连接相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固定环和喷水管的设置,为抑尘装置提供了环形的固定以及喷撒状结构,可以通过电机带动喷水管旋转进行多方位喷撒,增加喷雾的喷撒面积以及均匀性,增加抑尘装置的性能,并方便对安装板和副板进行装配固定,有利于对于场地进行大范围降尘。

弯臂和喷头的设置,为抑尘装置提供了可调整角度的功能,在需要时可以通过改变其中两组或不同组的角度,增加抑尘装置的扩散结构,提供多方向均匀喷撒的功能,调整力矩较小,有利于对喷撒角度的灵活调整,装配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固定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弯臂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喷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部件名称与附图编号的对应关系为:

1、底座,2、水箱,201、顶盖,202、侧板,203、立柱,204、循环泵,3、电机,4、固定环,401、喷水管,5、安装板,6、副板,7、弯臂,8、喷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建筑施工场地使用的防污染降尘抑尘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水箱2;所述底座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四组万向轮;所述固定环4四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安装板5和副板6。

其中,所述水箱2还包括有顶盖201,侧板202,立柱203和循环泵204;所述水箱2一侧一体式设置有侧板202,且侧板202底部两侧一体式设置有加强筋;所述侧板202顶部一侧一体式设置有立柱203;所述循环泵204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底座1顶部,且循环泵204出水管通过设置弯管与立柱203连接相通。

其中,所述侧板202一侧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电机3;所述立柱203两端均通过过盈配合固定设置有防水轴承,且防水轴承底部一组内通过过盈配合密封设置有转轴,转轴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喷水管401;所述喷水管401底部通过防水轴承与立柱203密封连通;所述立柱203内转轴底部通过键连接设置皮带轮与电机3运动连接。

其中,所述固定环4还包括有喷水管401,喷水管401数量设置为四组并与固定环4一体式连接;所述喷水管401内均开设通道与立柱203连通,通过设置喷水管401可以对抑尘装置进行环形喷撒。

其中,所述副板6一体式设置有连轴结构,且连轴结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弯臂7;所述副板6与弯臂7连接处均设置为粗糙面并可通过螺栓固定角度,通过设置弯臂7可以进行喷撒位置的调整。

其中,所述弯臂7外端设置为分叉结构,且分叉结构端部均开设有通孔;所述弯臂7分叉结构内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有喷头8,且喷头8一端通过螺栓设置软管道与喷水管401连接相通。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在底座1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水箱2;在底座1底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四组万向轮;在固定环4四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安装板5和副板6;在水箱2一侧一体式设置侧板202,在侧板202底部两侧一体式设置加强筋;在侧板202顶部一侧一体式设置立柱203;将循环泵204通过螺栓固定设置于底座1顶部,在循环泵204出水管通过设置弯管与立柱203连接相通;在侧板202一侧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电机3;在立柱203两端通过过盈配合固定设置防水轴承,在防水轴承底部一组内通过过盈配合密封设置转轴,转轴顶部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喷水管401;在喷水管401底部通过防水轴承与立柱203密封连通;在立柱203内转轴底部通过键连接设置皮带轮与电机3运动连接;在喷水管401内开设通道与立柱203连通;在副板6一体式设置连轴结构,在连轴结构一侧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弯臂7;在分叉结构端部开设通孔;在弯臂7分叉结构内通过螺栓固定设置喷头8,在喷头8一端通过螺栓设置软管道与喷水管401连接相通;使用时,在水箱2内注满水后,启动循环泵204将水箱2内的水通过喷水管401输送至喷头8进行喷撒,并配合电机3带动喷水管401旋转进行旋转喷撒,对尘土进行降尘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实用新型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