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34210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1中部设有第一雾化喷头4,第一筒体1底部设有第一排液口 5。
[0014]吸收反应段B包括底部封闭的第二筒体11,第二筒体11内靠近顶部设置有第二上层隔板12,在第二上层隔板12和第二筒体11底板之间固定有第二开口环形挡板13,第二开口环形挡板13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二上层隔板和第二筒体底板密封连接,第二开口环形挡板13的一端与第二筒体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二挡板14,第二挡板14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二上层隔板和第二筒体底板密封连接,第二上层隔板12上开有位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内圈范围的孔,并在第二上层隔板12上固定有第二中心管15,第二中心管15的一端覆盖第二上层隔板上所开的孔或固定于该孔内,另一端悬于第二上层隔板和第二筒体底板之间,第二筒体底板上开有位于第二筒体内壁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之间的第二进气口 16,第二筒体中部设有第二雾化喷头17,第二筒体底部设有第二排液口 18。
[0015]除湿段C包括顶部和底部封闭的第三筒体21,第三筒体21内固定有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三筒体的顶板和底板密封连接,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的一端与第三筒体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三挡板23,第三挡板23的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三筒体的顶板和底板密封连接,在第三筒体顶板上开有位于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内圈范围的孔,该孔内固定有净化气体排放管24,净化气体排放管24的下端伸入第三筒体内,第三筒体底板上开有位于第三筒体内壁与第三开口环形挡板之间的且与第二进气口16位置对应的第三进气口 25,第三筒体底部设有第三排液口 26。
[0016]第一和第二雾化喷头4、17分别沿第一和第二筒体的切向布置,以增加传质效果。第一雾化喷头4为多个且沿第一筒体均布,第二雾化喷头17为多个且沿第二筒体均布,以增加吸收反应液的喷入均匀性。第二雾化喷头17的其中一个伸于第二筒体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之间,第二雾化喷头17的其中另一个伸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与第二中心管之间,以进一步增加传质效果。所述的第二挡板14沿第二筒体11的非径向倾斜设置,第三挡板23沿第三筒体21的非径向倾斜设置,以此避免死角,增加气流的流动阻力。第二进气口 16靠近第二挡板14,第三进气口 25靠近第三挡板23,增加气流的流程,进一步增加传质效果。
【主权项】
1.一种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由底部的预处理段(A)、中部的至少一个吸收反应段(B)及顶部的除湿段(C)依次叠置而成; 预处理段(A)包括底部封闭的带有蜗壳进气口的第一筒体(1),第一筒体内靠近顶部设置有第一上层隔板(2),第一上层隔板(2)上开有孔并固定有第一中心管(3),第一中心管(3)的一端覆盖第一上层隔板上所开的孔或固定于该孔内,另一端悬于第一上层隔板(2)和第一筒体(1)底板之间,第一筒体(1)中部设有第一雾化喷头(4),第一筒体(1)底部设有第一排液口(5); 吸收反应段(B )包括底部封闭的第二筒体(11 ),第二筒体(11)内靠近顶部设置有第二上层隔板(12),在第二上层隔板(12)和第二筒体(11)底板之间固定有第二开口环形挡板(13),第二开口环形挡板(13)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二上层隔板和第二筒体底板密封连接,第二开口环形挡板(13)的一端与第二筒体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二挡板(14),第二挡板(14)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二上层隔板和第二筒体底板密封连接,第二上层隔板(12)上开有位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内圈范围的孔,并在第二上层隔板(12)上固定有第二中心管(15),第二中心管(15)的一端覆盖第二上层隔板上所开的孔或固定于该孔内,另一端悬于第二上层隔板和第二筒体底板之间,第二筒体底板上开有位于第二筒体内壁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之间的第二进气口( 16),第二筒体中部设有第二雾化喷头(17),第二筒体底部设有第二排液口(18); 除湿段(C)包括顶部和底部封闭的第三筒体(21 ),第三筒体(21)内固定有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三筒体的顶板和底板密封连接,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的一端与第三筒体内壁之间固定有第三挡板(23),第三挡板(23)的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三筒体的顶板和底板密封连接,在第三筒体顶板上开有位于第三开口环形挡板22内圈范围的孔,该孔内固定有净化气体排放管(24),净化气体排放管(24)的下端伸入第三筒体内,第三筒体底板上开有位于第三筒体内壁与第三开口环形挡板之间的且与第二进气口( 16)位置对应的第三进气口(25),第三筒体底部设有第三排液口(2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雾化喷头(4)为多个且沿第一筒体均布,第二雾化喷头(17)为多个且沿第二筒体均布。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雾化喷头(4、17)分别沿第一和第二筒体的切向布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雾化喷头(17)的其中一个伸于第二筒体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之间,第二雾化喷头(17)的其中另一个伸于第二开口环形挡板与第二中心管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挡板(14)沿第二筒体(11)的非径向倾斜设置,第三挡板(23)沿第三筒体(21)的非径向倾斜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挡板(14)沿第二筒体(11)的非径向倾斜设置,第三挡板(23)沿第三筒体(21)的非径向倾斜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进气口(16)靠近第二挡板(14 ),第三进气口( 25 )靠近第三挡板(23 )。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可应用于化工及环保领域的吸收反应装置,具体为一种多流场吸收反应装置。解决现有的吸收反应装置结构存在缺陷,其吸收反应效果、净化效果、运行效果等不理想的问题。该装置由底部的预处理段、中部的至少一个吸收反应段及顶部的除湿段依次叠置而成;预处理段包括第一筒体、第一上层隔板、第一中心管、第一雾化喷头、第一排液口。吸收反应段包括第二筒体、第二上层隔板、第二开口环形挡板、第二挡板、第二中心管、第二雾化喷头、第二排液口。除湿段包括第三筒体、第三开口环形挡板、第三挡板、净化气体排放管、第三排液口构成。本发明除用于烟气和工业尾气的净化处置外,还可以用于化工领域的传质、萃取、分离等多种工艺处理过程中。
【IPC分类】B01D53/14, B01D53/54, B01D53/48, B01D50/00
【公开号】CN105289185
【申请号】CN201510827561
【发明人】潘小军, 贾彩霞
【申请人】潘小军, 贾彩霞
【公开日】2016年2月3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