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080321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包括壳体、出粉管、回粉管;出粉管与回粉管分别设置于壳体上下两端,并与壳体内部相通;壳体内设有内筒体,静叶片,动叶片和动叶轮转子;内筒体的上端开口,下端与回粉管相通;多个静叶片按圆周排列于内筒体上端与壳体之间;静叶片的上端连接壳体;壳体外上部设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入壳体内,并位于静叶片围成的圆周内部;动叶轮转子固定连接驱动电机输出轴,多个动叶片按圆周排列、固定安装于动叶轮转子上;动叶片的转动平面垂直于电机输出轴。本实用新型通过将静叶片与动叶片结合达到对煤粉颗粒的两级分离;调节动叶轮转子的转速即可调节最终获得的煤粉细度,保证了后续理想的燃烧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石化、水泥等工业应用中的选择性粗粉分离【技术领域】,特别是将动静叶片相结合的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各行业所用的煤粉颗粒分离装置基本为挡板式,其皆采用了静态分离技术,分离的效果、分离后煤粉的细度只能依靠挡板的转角和通风量的改变来实现,存在分离效率低、煤粉细度调节难度大的问题,使得煤粉颗粒较粗且不均匀,不仅前期影响制粉系统的效率,而且后续也会影响到锅炉的热效率甚至是安全性。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可在分离过程中方便的调节煤粉的细度,使分离后的煤粉细度均匀,从而达到理想的燃烧效果,提高锅炉运行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包括壳体、出粉管、回粉管和驱动电机;出粉管设置于壳体上端部,回粉管设置于壳体下端部,出粉管、回粉管皆与壳体内部相通;
[0005]壳体内设有内筒体,静叶片,动叶片和动叶轮转子;内筒体的上端开口,下端与回粉管相通;
[0006]静叶片数量为I个以上,按圆周排列于内筒体上端与分离装置壳体之间;各静叶片的上端连接壳体;
`[0007]驱动电机安装于壳体外上部,电机输出轴穿过壳体,并位于静叶片围成的圆周内部;
[0008]动叶轮转子固定连接驱动电机输出轴,动叶片数量为I个以上,按圆周排列、固定安装于动叶轮转子上;动叶片的转动平面垂直于电机输出轴。
[0009]作为一种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调节挡板,其安装于内筒体筒壁与壳体之间的空腔内;调节挡板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内筒体筒壁和壳体。调节挡板的平面倾斜角度可调节,用于煤粉从进粉管进入后改变煤粉的流动方向;另一方面,煤粉撞击调节挡板也能达到初步分离的目的。
[0010]作为一种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变频器,变频器连接驱动电机,并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在具体实施时,变频器可安装于主控室中,并通过电缆连接驱动电机。效果为:如选用的变频器可以在0-50ΗΖ范围内无级调节,驱动电机经过变频器作用后带动动叶轮旋转,动叶轮转速可以在(Tl35rpm级调节,从而调节动叶片旋转时分离区内固态粒子的离心力大小,改变固态粒子的分离细度。驱动电机可选用现有技术中的变频电机附带减速机的形式,或者选用现有技术中的调速电机。
[0011]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调节挡板为轴向调节挡板,包括转轴;转轴一端连接内筒体筒壁,另一端连接壳体。进一步的,轴向调节挡板的转轴两端分别通过轴套安装在内筒体筒壁和壳体上,调节挡板的角度调节通过转轴的转动来实现,调节过程中轴套是固定的。
[0012]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静叶片的数量为60个,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静叶片的作用为初级分离,当大的煤粉颗粒撞击静叶片时,将会因重力作用下落至回粉管中;同时静叶片也起到改变煤粉流向的作用,相邻静叶片之间的空隙使得煤粉颗粒进入旋转分离区。
[0013]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所述动叶片的数量为24个,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动叶轮的转速改变可改变被分离的煤粉的颗粒度大小;分离后的大颗粒煤粉沿着内筒体下落回到回粉管中,小颗粒的煤粉进入到出粉管中。
[0014]作为一种改进,本实用新型所述出粉管为“人”字形管道,包括2个出粉管支管;驱动电机安装于两个出粉管支管之间的壳体上,以方便出粉管管道的布置连接。进一步的,2个出粉管支管的截面为半圆形,可以减少管道的磨损。
[0015]本实用新型在应用时,从进粉管进入的煤粉通过轴向调节挡板作用改变流体方向,到达静叶片区域,颗粒较大的煤粉颗粒撞击静叶片后由于重力作用下落至回粉管中;其余颗粒进入动态旋转分 离区;动态旋转分离区中,电机运行转轴转动带动动叶轮转子的转动,从而带动动叶片转动,区域内的气流在动叶片的作用下产生旋转,煤粉粒子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与其自身的切向速度、粒子的直径和粒子的表面密度成正比,当煤粉粒子受到的离心力大于旋转气流的曳引力时,煤粉粒子就会被分离出来。在分离过程中,可通过调节动叶轮转子的转速来调节最终获得的分离细度:粒子的直径越大,分离越容易;转子速度较高时,直径较小的粒子也能被分离出来。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将静叶片与动叶片结合达到对煤粉颗粒的两级分离;当煤粉颗粒位于动态旋转分离区时,调节动叶轮转子的转速即可调节最终获得的分离细度,使得煤粉的分离更加均匀且可调,保证了后续理想的燃烧效果。对于动叶轮的转速调节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电机速度来实现,电机的转速可通过后台控制来完成,操作方便。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动态旋转分离区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0020]结合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出粉管7、回粉管6和驱动电机I ;出粉管7设置于壳体上端部,回粉管6设置于壳体下端部,出粉管7、回粉管6皆与壳体内部相通;壳体内设有内筒体8,静叶片3,动叶片2和动叶轮转子21 ;内筒体8的上端开口,下端与回粉管6相通;静叶片3数量为I个以上,按圆周排列于内筒体8上端与壳体之间;各静叶片3的上端连接壳体;驱动电机I安装于壳体外上部,电机输出轴11穿过壳体,并位于静叶片3围成的圆周内部;动叶轮转子21固定连接驱动电机输出轴11,动叶片2数量为I个以上,按圆周排列、固定安装于动叶轮转子21上;动叶片2的转动平面垂直于电机输出轴11 ;
[0021]驱动电机I转速通过变频器来调节,变频器可以在0-50Ηζ范围内无级调节,驱动电机I经过变频器作用后带动动叶轮转子21旋转,动叶轮转子21转速可以在(Tl35rpm级调节,从而调节动叶片2旋转时分离区内固态粒子的离心力大小,改变固态粒子的分离细度;
[0022]调节挡板4安装于内筒体8筒壁与分离装置壳体之间的空腔内;调节挡板4为轴向调节挡板,包括转轴;转轴一端连接内筒体8,另一端连接壳体;轴向调节挡板4的转轴两端分别通过轴套安装在内筒体筒壁和分离装置壳体上,调节挡板4的倾斜角度调节通过转轴的转动来实现,调节过程中轴套是固定的;
[0023]应用时,从进粉管进入的煤粉通过轴向调节挡板4作用改变流体方向,到达静叶片3区域,颗粒较大的煤粉颗粒撞击静叶片3后由于重力作用下落至回粉管6中;其余颗粒进入动态旋转分离区;动态旋转分离区中,电机运行转轴转动带动动叶轮转子的转动,从而带动动叶片转动,区域内的气流在动叶片的作用下产生旋转,煤粉粒子受到离心力的作用,与其自身的切向速度、粒子的直径和粒子的表面密度成正比,当煤粉粒子受到的离心力大于旋转气流的曳引力时,煤粉粒子就会被分离出来,分离后的大颗粒煤粉沿着内筒体下落回到回粉管6中,小颗粒的煤粉进入到出粉管7中。在分离过程中,可通过调节动叶轮转子的转速来调节最终获得的分离细度:粒子的直径越大,分离越容易;转子速度较高时,直径较小的粒子也能被分离出来。
【权利要求】
1.一种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壳体、出粉管、回粉管、驱动电机;出粉管设置于壳体上端部,回粉管设置于壳体下端部,出粉管、回粉管皆与壳体内部相通; 壳体内设有内筒体,静叶片,动叶片和动叶轮转子;内筒体的上端开口,下端与回粉管相通; 静叶片数量为I个以上,按圆周排列于内筒体上端与壳体之间;各静叶片的上端连接壳体; 驱动电机安装于壳体外上部,电机输出轴穿过壳体,并位于静叶片围成的圆周内部; 动叶轮转子固定连接驱动电机输出轴,动叶片数量为I个以上,按圆周排列、固定安装于动叶轮转子上;动叶片的转动平面垂直于电机输出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调节挡板,其安装于内筒体筒壁与壳体之间的空腔内;调节挡板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分离装置壳体和内筒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还包括变频器,变频器连接驱动电机,并控制驱动电机的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调节挡板为轴向调节挡板,其包括转轴;转轴一端连接内筒体筒壁,另一端连接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静叶片的数量为60个,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动叶片的数量为24个,均匀分布于同一圆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出粉管为“人”字形管道,包括2个出粉管支管;所述驱动电机安装于两个出粉馆支管之间的壳体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出粉管的2个出粉管支管截面为半圆形。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粉颗粒动态分离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轴向调节挡板的转轴两端分别通过轴套转动连接内筒体筒壁以及分离装置壳体。
【文档编号】B07B7/00GK203540914SQ201320609914
【公开日】2014年4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30日
【发明者】詹爱平 申请人:詹爱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