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体燃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54729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体燃料,属于化学新能源领域。



背景技术:

作为全球环境问题之一的全球变暖的原因包括存在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量增加。已在全球基础上进行了各种抑制二氧化碳产生的方法。作为方法之一,正在进行生物燃料的生产以及在汽车和动力锅炉中使用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如煤和汽油。然而,用作生物燃料的原料的食品如谷物的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经济平衡,因而不能说这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必须考虑全球环境,同时使对衣、食、住(其平衡对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影响最小化。由于这是待解决的非常困难的问题,所以各种研究均在进行,但该问题仍未解决。于是,将利用塑料的固体燃料代替油和煤用于动力锅炉,但不能说其抑制二氧化碳产生的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固体燃料,本发明的固体燃料基本上由自然界中的植物形成,不产生有害气体。其有效地利用不具有任何利用价值和必须通过焚烧处理的废木材和使用过纸张作为能源,并且作为清洁能源能够用于发电。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10-20份、乌桕2-10份、南洋油桐5-30份、芸苔1-30份、棕榈4-50份、玉米4-20份、芦竹4-20份、银合欢3-20份、甘蔗2-10份、木薯2-20份、稻草1-20份、海藻1-20份、海草4-10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20份、乌桕6份、南洋油桐20份、芸苔20份、棕榈50份、玉米7份、芦竹10份、银合欢20份、甘蔗10份、木薯20份、稻草7份、海藻9份、海草5份。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16份、乌桕7份、南洋油桐23份、芸苔30份、棕榈50份、玉米10份、芦竹8份、银合欢14份、甘蔗9份、木薯10份、稻草10份、海藻10份、海草7份。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13份、乌桕8份、南洋油桐22份、芸苔23份、棕榈30份、玉米20份、芦竹20份、银合欢20份、甘蔗7份、木薯6份、稻草5份、海藻8份、海草7份。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20份、乌桕10份、南洋油桐30份、芸苔20份、棕榈50份、玉米20份、芦竹20份、银合欢20份、甘蔗4份、木薯4份、稻草5份、海藻7份、海草6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固体燃料基本上由自然界中的植物形成,不产生有害气体。其有效地利用不具有任何利用价值和必须通过焚烧处理的废木材和使用过纸张作为能源,并且作为清洁能源能够用于发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20份、乌桕6份、南洋油桐20份、芸苔20份、棕榈50份、玉米7份、芦竹10份、银合欢20份、甘蔗10份、木薯20份、稻草7份、海藻9份、海草5份。

制备方法:

将上述原料使用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作为混合机器。将已经通过挤出机压缩并挤出的组合物从棱状或圆形喷嘴排出,并且切断为适当的长度,从而获得棱状或圆筒状成形品。

实施例2

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16份、乌桕7份、南洋油桐23份、芸苔30份、棕榈50份、玉米10份、芦竹8份、银合欢14份、甘蔗9份、木薯10份、稻草10份、海藻10份、海草7份。

制备方法:

将上述原料使用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作为混合机器。将已经通过挤出机压缩并挤出的组合物从棱状或圆形喷嘴排出,并且切断为适当的长度,从而获得棱状或圆筒状成形品。

实施例3

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13份、乌桕8份、南洋油桐22份、芸苔23份、棕榈30份、玉米20份、芦竹20份、银合欢20份、甘蔗7份、木薯6份、稻草5份、海藻8份、海草7份。

制备方法:

将上述原料使用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作为混合机器。将已经通过挤出机压缩并挤出的组合物从棱状或圆形喷嘴排出,并且切断为适当的长度,从而获得棱状或圆筒状成形品。

实施例4

所述的一种固体燃料,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

蓖麻20份、乌桕10份、南洋油桐30份、芸苔20份、棕榈50份、玉米20份、芦竹20份、银合欢20份、甘蔗4份、木薯4份、稻草5份、海藻7份、海草6份。

制备方法:

将上述原料使用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作为混合机器。将已经通过挤出机压缩并挤出的组合物从棱状或圆形喷嘴排出,并且切断为适当的长度,从而获得棱状或圆筒状成形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