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47697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将汽油和空气按特定比例混合并以该
混合气体作为动力源的发动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的发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四行程发动机、二行程发动机和级别
方程式发动机等,此类发动机均由曲柄连杆机构、配汽机构、供油机构、正时机构,冷确系和
润滑系组成,不仅制造成本昂贵,而且都只是在机构改良、使用寿命及工件精度上被人们研
究着,并没有突破上述四大机构及两大系的结构,未曾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上述发动机的功率与耗油量成正比关系,受道路情况以及司机的驾车技术和习惯
等因素影响,使得各厂家生产的发动机在标定经济时速下的百公里耗油量与实际情况大不
相同,均超过了标定耗油标准。同时,上述发动机工作时不仅产生危害环境和人体的有害气
体,而且其热效率较低,不利于节约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结构简单,重量轻,不 仅去掉了传统的发动机四大机构和两大系统,降低了发动机的制造成本,而且能够回收和 利用汽车行驶过程中震动产生的能量来辅助行车。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本发明中的发动机由储气罐,储气加压缸,动力气缸及 电控开关,汽油导入管电子点火开关,感应器及其开关和双作用推力气缸所组成。汽油导 入管、电控开关和电子总开关合成为一个机构单元,位于储气罐和储气加压缸之间并将二 者相连;储气加压缸和动力气缸相连,在动力气缸与储气加压缸相连部位设有感应器及其 开关,以便接受用工单元提供的信号,在储气加压缸上安设安全阀,以保证储气加压缸的安 全;动力气缸又与双作用推力气缸相连,以便向双作用推力气缸提供压力气体。同时,在车 辆上安装有功减震器,通过有功减震器回收利用行驶过程中震动产生的能量,有功间减震 器由汽车前立轴、单向阀、活塞、单向阀弹簧和出气阀等组成,汽车前立轴和活塞连为一体, 在活塞上安设单向阀,单向阀通过单向阀弹簧与气缸底壁相连,在气缸壁下部设置出气阀。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有功减震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有功减震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请参阅图1。图1中给出了储气罐1,储气加压缸6,动力气管8,电控开关5,增压 定量器2,汽油导入管3、电子点火开关及其感应器4,感应器10和双作用推力气缸9等单元 组成的发动机正视图。 储气罐1的体积为1000L,储气罐1与储气加压缸6相连,储气加压缸6的体积为 1L,在储气罐1与储气加压缸6之间安设汽油导入管3、电子点火开关及其感应器4和电控 开关5,储气加压缸6和动力气管8相连,动力气管8的体积为0. 125L,储气加压缸6和动 力气管8之间设有感应器10,感应器10用来控制动力气管8向双作用推力气缸9输送高压 气体,双作用推力气缸9用来向用工单元提供一定的推力或拉力。安全阀7装设在储气加 压缸6上,安全阀7用来保证储气加压缸6的安全。 请参阅图2。图2中给出了有功减震器的剖面结构图。有功减震器系统主要包括 汽车前立轴11、气缸壁12、单向阀13、活塞14、单向阀弹簧15和出气阀16等,汽车前立轴 11与活塞14连为一体,以汽车前立轴11为对称轴,在汽车前立轴11左右分别安设1个单 向阀13在活塞14上,单向阀弹簧15安装在单向阀13底部,通过单向阀弹簧15将单向阀 13和气缸底部连接起来,出气阀16设置在气缸下部。
工作原理 请参阅图3。图3给出了油气混合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当储气加压缸6的气压低 于5kg/cm2时,电控开关4打开,储气罐1中的高压空气进入储气加压缸6,当储气加压缸6 的进气压力达到10kg/cm2时电控开关5关闭,电子点火开关5打开产生电子火花,该装置内 的感应器探测到点火信号后,汽油导入管3打开,汽油在增压定量器2的控制下,以一定的 比例进入储气加压缸6,储气加压缸6内的物质具备了爆燃条件,从而在储气加压缸6内部 发生爆燃,燃料完全爆燃后储气加压缸6内的压力将会达到100kg/cn^左右。当储气加压 缸6中的压力超过95kg/cm2时,安全阀7自动打开,将储气高压缸6内的高压气体输送到 储气罐1,从而保证了储气加压缸6的安全。储气加压缸6和动力气管8相连,储气加压缸 6和动力气管8之间设有感应器10,感应器10用来控制动力气管8向双作用推力气缸9输 送高压气体,当动力气管8获得由用工单元发来的信号后,感应器10打开,动力气管8便向 双作用推力气缸9输送高压气体,双作用推力气缸9便在高压气体的作用下产生125kg的 推力或拉力,供用工单元使用。 请参阅图4。图4给出了有功减震器的工作原理。以活塞14为界,将气缸分为上 腔和下腔。当车轮17与凸形路面接触时,汽车前立轴11上升,由于活塞14与汽车前立轴 ll连为一体,因此活塞14上行,气缸上腔内的空气将被压縮,使得气缸上腔内的压强逐渐 变大,当压强大于单向阀弹簧15的弹力时,单向阀13打开,气缸上腔内的空气进入气缸下 腔,活塞14到达上止点之前的移动是受阻的。气缸上腔空气在被压縮的过程中,气缸上部 的减振弹簧18也将被压縮,气缸上腔空气和减震弹簧18的共同受压使得振波由快变慢的 向车身传递,迫使振幅慢速释放。当气缸内的气体被压縮时,气体体积变小,气缸内压强会 增大,反之气缸内的压强会变小,从而表现出压縮气体的弹性,为保证气缸内压縮气体具有 足够的弹性,通过单向阀弹簧15来进行控制。当车轮17越过凸形路面的最高点时,活塞14 达到上止点,气缸上腔空气向气缸下腔转移结束,振幅的上半波将会终止,在单向阀弹簧15 的作用下,单向阀13将会被关闭。振幅上半波终止的同时也是振幅下半波产生的开始,当车轮17越过凸形路面最高点后,路面突然失去了对车轮17的支撑力,被压縮的弹簧18开 始反弹,车轮17在整车重量及气缸上腔弹簧18的作用下会迅速的下移,移动速度与车身的 重量及弹簧18的弹性成正比。车身重量越大,弹簧18的弹性越大,下移的速度也就越快, 下移速度越快振幅亦越大,通过控制车轮17的下移速度来控制车轮17的振幅,从而控制车 身的振动。在此过程的初始时刻,活塞14将会迅速的下移,气缸下腔的空气将会被强制压 縮,受单向阀13及单向阀弹簧15的控制,气缸下腔内的压强将会变大,超过一定的压强时, 将会迫使压縮气体从出气阀16向储气罐1内进入,而储气罐1内也有高压气体,储气罐1 内的高压气体将会对活塞14的下移产生阻碍作用,使活塞14的下移速度变缓,从而控制活 塞14的下移速度,最终实现将下半波的振幅快波化解成慢波,达到减振的目的和回收压縮 气体并为储气罐1补充气体的功能。
权利要求
一种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储气罐(1)和储气加压缸(6)相连。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储气罐(1)的体积为1000L,储气加压缸(6)的体积为1L,储气罐(1)和储气加压缸(6)之间设置有增压定量器 (2)、汽油导入管(3)、电子点火开关及其感应器(4)和电控开关(5),电控开关(5)控制储 气罐(1)中的高压空气向储气加压缸(6)内进入,电子点火开关(4)控制电火花的产生,汽 油导入管(3)控制汽油以一定的比例进入储气加压缸(6)。
3. 根据权利1和2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储气加压缸(6)上设 有安全阀(7),安全阀(7)保证储气加压缸(6)的安全。
4. 根据权利3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储气加压缸(6)与动力气缸 (8)相连,储气加压缸(6)与动力气管(8)之间设有感应器(10)。
5. 根据权利1、2和4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动力气缸(8)的体积 为O. 125L,动力气管(8)在感应器(10)的控制下,向双作用推力气缸(9)输送高压气体,从 而对用工单元产生一定的推力或拉力。
6. 根据权利1、2和5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储气罐(1)内存有高 压气体,此高压气体一方面由加气泵提供,另一方面由有功减震器补充。
7. 根据权利6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汽车前立轴(11)与活塞(14) 连为一体,活塞(14)上安设有单项阀(13)。
8. 根据权利7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单向阀(13)的底部安装单 向阀弹簧(15),单向阀弹簧(15)将单向阀(13)和气缸底部连接起来,而在气缸顶部安装有 减震弹簧(18)。
9. 根据权利7和8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气缸下部设置有出气 阀(16),出气阀(16)和汽车前立轴(11)、气缸壁(12)、单向阀(13)、活塞(14)、单向阀弹簧 (15)、减震弹簧(18)等构成有功减震器。
10. 根据权利1、2、6和9所述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储气罐(1)和出气 阀(16)相连通,出气阀(16)排出的高压气体进入储气罐(l),补充储气罐(1)消耗的高压 气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油气混合作为动力源并且能够回收和利用汽车行驶过程中震动产生的能量来辅助行车的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的机械结构及实现方法,可解决传统发动机结构复杂,重量大,造价高,能量利用率不佳的问题。该发明包括发动机和有功减震器两大部分。发动机主要由储气罐,储气加压缸,动力气缸及电控开关,汽油导入管电子点火开关,感应器及其开关和双作用推力气缸组成;有功减震器主要由汽车前立轴、单向阀、活塞、单向阀弹簧、出气阀和减震弹簧等组成。使用上述机构主要是为了去掉传统发动机的四大机构和两大系统,简化发动机结构,降低发动机制造成本,实现将行驶过程中因震动产生的能量加以回收和利用的目的。
文档编号F02B33/44GK101749102SQ20081023693
公开日2010年6月23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12月17日
发明者李保春 申请人:襄樊奥轩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李保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