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通机油箱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121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通机油箱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机,特别是一种通机油箱盖。
背景技术
现有的通机油箱盖主要包括外壳,卡锁座、塑料盘、卡锁片、油箱内盖,外壳与卡锁座通过铆接固定,卡锁座与外壳之间支撑有一塑料盘,塑料盘的下端腔内设有一油箱内盖,卡锁座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卡锁片,塑料盘上端设有多条凸筋,凸筋上设置有通气缺口,塑料盘、油箱内盖、卡锁座、卡锁片上分别设有通气小孔,油箱被盖住后,油箱腔内通过这些通气小孔与大气相通。当通机工作时,大气从外壳和卡锁座之间的缝隙依次通过塑料盘、油箱内盖、卡锁座、卡锁片上的通气小孔进入油箱内,补充油箱内的气压,以保证油箱内的汽油能够正常供给通机;当通机停止工作时,油箱内的汽油蒸汽又能够依次通过这些通气小孔,直接排向大气。并且,当通机倾斜角度过大或倾斜时,油箱内的汽油还会沿着这条通气通道流出,不但会造成汽油浪费,而且还污染了环境。为了解决汽油的挥发直接排放至大气和倾倒时汽油泄露的问题,许多厂商采用了碳罐和倾倒阀,但是由于碳罐和倾倒阀为各自独立的零件,使得装配较为复杂,增加了制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防止汽油泄露的通机油箱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这样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通机油箱盖,包括外壳、内壳和位于内壳上端面的内盖,所述外壳与内壳之间通过棘轮机构和限位机构连接,在内壳的上部腔室内设置有将上部腔室由外至内分割为第一吸附腔、第二吸附腔和第三吸附腔的隔板I和隔板II,所述在第二吸附腔内设置有油箱盖衬盖,该油箱盖衬盖将隔板II套入油箱盖衬盖内腔,所述在第一吸附腔和第二吸附腔内均设置有碳粉,在第三吸附腔内设置有泡沫,所述在隔板I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三吸附腔和油箱的通气孔I,在第一吸附腔底部设置有使第一吸附腔与外界大气相通的通气孔II。本实用新型在内壳的上部腔室内设置多个吸附腔和在吸附腔中设置可有效吸附燃油挥发气体的泡沫和碳粉,使燃油挥发气体不能进入到空气中。为了防止通机在倾斜时,燃油从油箱盖中流出,所述在内壳的下部腔室中设置有防倾倒装置。进一步,所述防倾倒装置包括与隔板I下端面连接的倾倒阀外壳,在倾倒阀外壳内设置有倾倒阀,在倾倒阀上端面设置有与通气孔相对应的凸出球形,在下端面连接有弹簧,所述在倾倒阀外壳的下端面设置有带汽油入口的倾倒阀盖板。为了准确的判断油箱盖在拧紧时,是否拧紧到位,所述棘轮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内壁中部的棘轮齿和设置在内壳外壁上且与棘轮齿相配合的棘轮,所述棘轮与棘轮齿的受力结合面具有斜度。本实用新型中,棘轮为渐开线形状,棘轮从齿尖到根部方向与外壳内壁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因棘轮越靠近根部,其变形量越小,避免了棘轮齿顶住棘轮,拧紧到位后棘轮不能跳过棘轮齿。为了限制外壳与内壳之间的上下移动,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在外壳的内壁中部与外壳为一体且向内突出的凸起、设置在内壳外壁下部上的限位圆周和设置在外壳内壁上的限位凸圆,所述限位圆周位于限位凸圆的上端面,所述棘轮齿和棘轮的部分位于凸起下端面。为了平衡受力,所述限位凸圆为四个,均勻分布在外壳内壁的圆周上。为了防止碳粉遗漏至油箱或外界,所述在第一吸附腔和第二吸附腔内均设置有通气垫I和通气垫II,所述通气垫I位于第一吸附腔底部,所述通气垫II套入油箱盖衬盖的凸台上。为了使燃油挥发气体均勻的进入到内壳的上部腔室,所述在油箱盖衬盖的凸台下端面上沿圆周设置有均勻分布的网格,所述网格的内侧高度低于外侧高度,在网格内均设置有进气孔。为了使通气垫I与第一吸附腔之间形成整圆周的空腔,以便于气体通道更通畅, 在第一吸附腔的底部的上端面设置有支撑筋,所述通气垫I位于支撑筋上。为了更清楚地看到油箱内的油位,所述油箱盖上设置有油位指示器,所述油位指示器通过连接绳与通气孔连接,所述连接绳可以和油位指示器合成一个塑料成型零件,在其上端设置有倒钩,所述倒钩穿入通气孔。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巧妙、装配方便、成本较低的优点,采用它不但能够防止燃油从油箱内泄露,而且在拧紧油箱盖时能够得到准确的判断, 同时还能够防止通机在倾斜时,燃油从油箱内流出。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说明如下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拆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结构装配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外壳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内壳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棘轮齿和棘轮啮合状态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油箱盖衬盖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任何在本实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一种通机油箱盖,包括外壳1、内壳2和位于内壳2上端面的内盖3,所述外壳1与内壳2之间通过棘轮机构和限位机构连接,在内壳2的上部腔室内设置有将上部腔室由外至内分割为第一吸附腔4、第二吸附腔5和第三吸附腔6的隔板 17和隔板II 8,所述在第二吸附腔5内设置有油箱盖衬盖9,该油箱盖衬盖9将隔板II 8套入油箱盖衬盖9内腔,所述在第一吸附腔4和第二吸附腔5内均设置有碳粉10,在第三吸附腔6内设置有泡沫11,所述在隔板17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三吸附腔6和油箱的通气孔 112,在第一吸附腔4底部设置有使第一吸附腔4与外界大气相通的通气孔II 32。本实用新型中,外壳1与内壳2之间为间隙配合,同时通过通气孔II 32,这样使得油箱与大气通过油箱盖的连接是相通的,以保证油箱内上部不会形成负压,使燃油顺利的进入到化油器,保证通机正常工作时的燃油供给。燃油挥发气体的具体路线,可参见图2。通机工作时,燃油颗粒飞溅至油箱盖处,油箱盖内的泡沫11可进行吸收,当通机静止或工作时,都会有燃油挥发气体,该气体通过油箱盖衬盖9进入到第二吸附腔5和第一吸附腔4,经过第二吸附腔5和第一吸附腔4中的碳粉10的吸附,使得燃油挥发气体不能进入到空气中。实施例2,如图8所示,为了防止通机倾斜时,燃油从油箱盖流出,所述在内壳2的下部腔室中设置有防倾倒装置。进一步,所述防倾倒装置包括与隔板17下端面连接的倾倒阀外壳沈,在倾倒阀外壳26内设置有倾倒阀27,在倾倒阀27上端面设置有与通气孔12相对应的凸出球形观,在下端面连接有弹簧四,所述在倾倒阀外壳26的下端面设置有带汽油入口 30的倾倒阀盖板 31。通机在静止或平稳工作时,弹簧四的弹力不足以支撑倾倒阀27的重量,倾倒阀27 的上的凸出球形观与通气孔12未接触,此时油箱内部与大气相通。当通机倾斜至一定角度时,弹簧四的弹力大于倾倒阀27沿倾斜方向的分力,倾倒阀沈向上运动,此时凸出球形观将通气孔12堵住,油箱内的燃油不会泄露至外界。在本实用新型中,通气孔12的形状可以做成与凸出球形相匹配的凹球形状。如图3、4、5所示,所述棘轮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1内壁中部的棘轮齿13和设置在内壳2外壁上且与棘轮齿13相配合的棘轮14,所述棘轮14与棘轮齿13的受力结合面具有斜度。本实用新型中,对油箱盖进行拧紧时,当拧到位后,再继续拧动油箱盖,其内壳2 不再转动,而外壳1继续转动,内壳2上的棘轮14阻碍其转动,随着外力的增大,外壳1的棘轮齿13上的斜面对内壳2的棘轮14上的斜面产生径向压力,使棘轮14向圆心方向变形, 棘轮齿13跳过棘轮14,发出“咔咔”声,此时,就可知油箱盖已经拧到位。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在外壳1的内壁中部与外壳1为一体且向内突出的凸起15、设置在内壳2外壁下部上的限位圆周16和设置在外壳1内壁上的限位凸圆17,所述限位圆周 16位于限位凸圆17的上端面,所述棘轮齿14和棘轮13的部分位于凸起15下端面。这样做使得内壳2相对与外壳1的上下移动受到了限制,防止了内壳2的脱落。为了使得受力均勻,所述限位凸圆17为四个,均勻分布在外壳1内壁的圆周上。所述在第一吸附腔4和第二吸附腔5内均设置有通气垫118和通气垫II 19,所述通气垫118位于第一吸附腔4底部,所述通气垫II 19套入油箱盖衬盖9的凸台20上,这样做有效的防止了碳粉遗漏至油箱或外界。如图6所示,所述在油箱盖衬盖9的凸台20下端面上沿圆周设置有均勻分布的网格21,所述网格21的内侧高度低于外侧高度,在网格21内均设置有进气孔22。这样做,可以使得燃油挥发气体更加充分均勻的进入到内壳2的上部腔室中。[0039]在第一吸附腔4的底部的上端面设置有支撑筋23,所述通气垫118位于支撑筋23 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在通气垫118与第一吸附腔4之间形成整圆周的空腔,以便于气体通道更加通畅。实施例3,如图7所示,为了清楚的知道油箱中燃油的多少,油箱盖上设置有油位指示器对,所述油位指示器M通过连接绳25与通气孔12连接,所述在连接绳25的一端上设置有倒钩33,所述倒钩33穿入通气孔12。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采用倒钩的形式,连接绳25穿过通气孔12后,在连接绳15 的端部系上一个大结,也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通机油箱盖,包括外壳(1)、内壳(2)和位于内壳(2)上端面的内盖(3),其特征是所述外壳(1)与内壳(2)之间通过棘轮机构和限位机构连接,在内壳(2)的上部腔室内设置有将上部腔室由外至内分割为第一吸附腔(4)、第二吸附腔(5)和第三吸附腔(6)的隔板I (7)和隔板II (8),所述在第二吸附腔(5)内设置有油箱盖衬盖(9),该油箱盖衬盖(9) 将隔板II (8)套入油箱盖衬盖(9)内腔,所述在第一吸附腔(4)和第二吸附腔(5)内均设置有碳粉(10),在第三吸附腔(6)内设置有泡沫(11),所述在隔板I (7)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三吸附腔(6)和油箱的通气孔I (12),在第一吸附腔(4)底部设置有使第一吸附腔(4)与外界大气相通的通气孔II (3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在内壳(2)的下部腔室中设置有防倾倒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防倾倒装置包括与隔板I(7)下端面连接的倾倒阀外壳(26 ),在倾倒阀外壳(26 )内设置有倾倒阀(27 ),在倾倒阀(27 )上端面设置有与通气孔(12)相对应的凸出球形(28),在下端面连接有弹簧(29),所述在倾倒阀外壳(26)的下端面设置有带汽油入口(30)的倾倒阀盖板(31)。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棘轮机构包括设置在外壳 (1)内壁中部的棘轮齿(13)和设置在内壳(2)外壁上且与棘轮齿(13)相配合的棘轮(14), 所述棘轮(14)与棘轮齿(13)的受力结合面具有斜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在外壳(1)的内壁中部与外壳(1)为一体且向内突出的凸起(15)、设置在内壳(2)外壁下部上的限位圆周(16) 和设置在外壳(1)内壁上的限位凸圆(17),所述限位圆周(16)位于限位凸圆(17)的上端面,所述棘轮齿(14)和棘轮(13)的部分位于凸起(15)下端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限位凸圆(17)为四个,均勻分布在外壳(1)内壁的圆周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在第一吸附腔(4)和第二吸附腔 (5)内均设置有通气垫I (18)和通气垫II (19),所述通气垫I (18)位于第一吸附腔(4)底部,所述通气垫II (19)套入油箱盖衬盖(9)的凸台(20)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在油箱盖衬盖(9)的凸台(20)下端面上沿圆周设置有均勻分布的网格(21),所述网格(21)的内侧高度低于外侧高度,在网格(21)内均设置有进气孔(22)。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在第一吸附腔(4)的底部的上端面设置有支撑筋(23),所述通气垫I (18)位于支撑筋(23)上。
10.如权利要求9的通机油箱盖,其特征是所述油箱盖上设置有油位指示器(24),所述油位指示器(24)通过连接绳(25 )与通气孔(12 )连接,所述在连接绳(25 )的一端上设置有倒钩(33),所述倒钩(33)穿入通气孔(12)。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通机油箱盖,包括外壳、内壳和位于内壳上端面的内盖,所述外壳与内壳之间通过棘轮机构和限位机构连接,在内壳的上部腔室内设置有将上部腔室由外至内分割为第一吸附腔、第二吸附腔和第三吸附腔的隔板I和隔板Ⅱ,所述在第二吸附腔内设置有油箱盖衬盖,该油箱盖衬盖将隔板Ⅱ套入油箱盖衬盖内腔,所述在第一吸附腔和第二吸附腔内均设置有碳粉,在第三吸附腔内设置有泡沫,所述在隔板I的底部设置有连通第三吸附腔和油箱的通气孔I,在第一吸附腔底部设置有使第一吸附腔与外界大气相通的通气孔Ⅱ。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巧妙、装配方便、成本较低的优点。
文档编号F02M37/00GK202108629SQ20112018446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2日
发明者李华荣, 王义超, 裴俊杰 申请人:重庆宗申通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